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ctv节目预告:心理访谈:“神童”上学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8:49:15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心理访谈系列四-----------“神童”上学记

12月9日

主持人:  张小琴

心理专家:李子勋

嘉宾:    袁小逸    袁小逸父母

袁小逸,今年九岁,从小没(错)上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小学,父亲在家教她学习。小逸精通英语和古汉语,以她所掌握的知识,父亲袁鸿林认为可以直接上初中学习。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对女儿的教学成果,在今年就联系了清河中学校长,直接插班上初二。结果是,入学一个星期(错),就发高烧,几个月下来,陆陆续续,总上医院跑(错),小逸自己也觉得不太适应学校环境,没办法,只好再回到家里。

母亲讲:在小逸三四岁时,近半年时间里,曾送过她上幼儿园,每次送她都趴到地上哭,不愿意去。

小逸自己说:一直不愿意进幼儿园大门,只记得学校很不好,很压抑,可能那里也约束我,我可能也很敏感,有个男孩子,还是秃顶,看到当时老师打骂他,自己就害怕。

父亲讲:我长时间观察她,孩子确实比较敏感,自己悄悄观察过小逸在幼儿园的表现,她自己呆呆地在一个角落里,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看情形是很不好。当我们出现时,她不管脚底下有什么,直扑向我们。看上去她在幼儿园很不愉快。(从父亲的话语里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非常慈爱细心,有些过分疼爱孩子的倾向,当然与父亲心地善良的性格有关)

幼儿园老师讲:她不会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交流。

主持人问父亲: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适应学校的学习?

父亲:   教育体制问题,非常耗体力。每天孩子六点起来,晚上六点回来,晚上做完作业就到十一点了,孩子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身体受不了。在家一般每天睡十一二个小时。

孩子:体力不支,作业很多,(整天搞的)晕头晕脑的。

班主任:在学校,要受制度约束。在家里无约束,在学校约束就比较多。所以在她心理就会产生一些矛盾。

主持人向袁小逸问:你觉得学校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袁小逸:学校第一太乱,第二发言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站起来,有时一站起来就忘了。

主持人:要你给学校和家庭打分,你给学校打多少?

袁小逸:我不好打。家里规模太小,不象学校操场那么大。学校有图书馆,借书方便。

针对小逸不能适应学校(应指幼儿园)的原因,父亲提到和孩子的心理敏感度太高有关时,李子勋老师解释说:有多方面原因,在家里,生存环境单一,只跟父母接触多。换个新环境,和比她大几岁的孩子接触,就会产生陌生感,本身就没有了安全感,学校环境给她造成的压力可能是她常发高烧的原因。对不适应学校,跟孩子的特性有关,有不同类型的孩子。我不赞同父亲把原因只是归结为学校环境,不要说一定是幼儿园或者是学校环境的问题。

主持人讲:父母有没有考虑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

父亲:孩子的人际关系很好,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愿意和她玩。

专家:社会适应性不仅包括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问题,以及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结构等问题-------

小逸插话:就是勾心斗角。

专家:不不,不是勾心斗角,是社会适应性问题。人总有一天是要进入社会的,如果总是只讲社会环境影响,不看自己的原因,你就是给她设置了一个个障碍了,社会适应还包括对秩序的服从等。在12岁或15岁前,一定要让她得到社会的认同。

对小逸的未来,主持人问父亲有什么打算,父亲说:要让她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有几条路可以供她选择,要是她不上学校读书,学文科的话,自己在家带个本科不用说,就是带个硕士研究生也没问题。要是学理科,就做不到了,还要请其他老师教。

针对未来的打算,女儿讲:现在还没想好,可以在家一段时间,在学校一段时间。父亲也说:也就是采取家校合一方式吧,自己也算是她的老师了。

专家给出建议:作为父母可能有一厢情愿的成分,父亲只是采用你的教育方式,对她的智力类型没有考虑,如果让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可能会更好些。目前小逸和父母在内心里还是合一的,和父母没有经历心理上的分离,还需要有一个从对家庭的依恋转向对社会的兴趣的过渡过程。她去学校插班,最好提前已经有一个好朋友在,这样,经常有朋友的心理帮助,她就会过渡得顺利些。

注:袁小逸的父亲袁鸿林,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

解析:“神童”的自然遗传智力很高,加上父母的良好的传教,学习知识的能力是超常的。但是仅仅由父母带孩子,就会少了许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且由于过于和父母的心理合一,就仅仅对父母类型的人比较适应,其他类型的人就会较为陌生。同时由于长时间在家里,就缺少了到不同集体和不同环境中去锻炼的机会,其社会适应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对家庭和父母的过分依恋就会使孩子缺少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只有到社会中去才行,如果因担心孩子受伤害或吃亏上当就不放飞他(她)到社会环境中去锻炼,那么我们的孩子何时才能有能力独立飞翔呢!

对自己的过于敏感的心理类型,也需要做自我调适,学会善于自我调控自己的敏感神经,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应该是非常有好处的。

(http://blog.163.com/louky2008@12 ... 802008111382941976/)



(我的总体感觉:主持人与专家都无暇深入个案,而完全由编导的文案所左右,然而在谈话中,当李子勋先生发现问题时,便前后矛盾,试图自圆其说,如果把当时的实际谈话全部公布,观众会发现——其实专家很可怜!——袁鸿林,08.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1-4 16:01:1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负责到底!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从长远着手,统筹规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2-14 16:09:23 | 只看该作者

19顶你一下

我是来打油买菜的哩....^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3-20 22:24:0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huge57 ,认真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7-6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观点,认真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7-16 18:07:3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回复也不知袁博士能看到吗?
我的感觉是,李子勋是站在心理学上的一个角度看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有个观点,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发展足够的安全感,这样会在与家长分离,主动走向社会。就好像母鹰会主动把小鹰推离自己身边。而小逸没有经过这一过程,通过这次在学校的不适应,李子勋认为这样不利于她的社会化。
李子勋另一个观点是认为,小逸本身是一个内心敏感的孩子,家长或老师在引导的时候更应该弱化她的这种敏感倾向,引导她的发展。
还有一个,李子勋可能是受蒙氏的影响,认为在学习中,孩子应该更主动,他认为在小逸现在的学习中,袁博士站在更主动的位置


我是支持袁博士的家塾方式的,有机会也想尝试,但是李子勋谈到的也确实是一些不足之处,可以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7-26 18:42: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知识是一方面,还要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一是与家长沟通,二是与同龄的小伙伴沟通,三是与其他长辈沟通。在家里的神童,只能说是IQ很高,EQ估计是0分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23 , Processed in 0.07417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