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06|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贴]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11 09:4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齐克靖<font face="宋体">                                               (摘自老古《人文世界》杂志)<font face="宋体">为了推广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希望我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表示一些看法。各位都看到我黑头发黄皮肤,是道地的炎黄子孙。为什么这个华夏子民要以外国人的眼光看中华文化呢?我想应该略作说明。<font face="宋体">外国背景的我<font face="宋体">首先,我在美国住了十九年。在这期间,从一文不名到掌控四千万美金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ject Manager <font face="宋体">(项目经理),从学生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CSD<font face="宋体">(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特约讲席,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obody<font face="宋体">(默默无闻)到主要报纸的头版人特,甚至到世界名人录;我确实深入参与了美国的主流社会。<font face="宋体">其次,我来自一个深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家庭。我的祖父辈在光绪年间就到欧洲留学,我父亲那一代,几乎全都拥有欧洲的博士学位。我的伯母、婶婶都是德国人,我的成长过程受到浓厚的欧风浸润。<font face="宋体">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探讨中华文化的动机,是由外国人身上而起。刚到美国的那几年,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我的指导教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f. Kent Keegan<font face="宋体">(奇根)。他是道地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aucasian<font face="宋体">(高加索人种),祖先来自英国与爱尔兰。这个白人不但对中华文化充满尊重与好奇,而且还有相当的认识。他问我,中国人是不是以同一个字表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risis<font face="宋体">(危机)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pportunity<font face="宋体">(机会)?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他说的是危机与机会共享一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字。这个小典故现在经常被引用,两岸欧美皆然。但奇根教授远在一九七七就与我讨论此事,那是二十一年之前。<font face="宋体">奇根教授引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当时我主修建筑,奇根教授要求我把太极阴阳的哲理转化为设计概念。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对于阴阳的全部认识,祇有朦胧的一幅太极图。但是,身上流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血液,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怎么能逊于一个白人?所以,一九七八暑假回国,我买了一整套三民书局出的古籍今注新译。那时候这套丛书只包括《四书》、《老子》、《庄子》、《唐诗》、《古今文选》等几部书。如果像现在这样浩瀚,我是不可能买得全的。<font face="宋体">不过,买书可比读书容易多了!我大学时学的是物理,全部的文言文程度,就靠高中教科书里的几篇文章。说老实话,那时修我宁愿读英文书,因为祇要翻翻字典就可以读懂。至于《老子》《庄子》呢,大多数的字都认识,却没有一句话能懂,真是比无字天书还要命!幸好,奇根教授很有耐心,他并没有逼我短短几学期内把中国古书读通。似乎,他希望的,祇是要我在接触中华文化后逐渐认识自己、升华自己,进而在建筑设计上能够有所创造、有所突破。这一点,我相信自己没有令他失望。<font face="宋体">谁尊重中国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当时系里绝大多数的教授,包括一位不谙中文的华裔教授,都对中华文化极有兴趣。我原本以为这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rank Lloyd Wright<font face="宋体">(赖特)有关。赖特是一位建筑师,他在近代美国建筑界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胡适之于近代中国文学界。赖特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成就。得力于他居住在日本时所受到的文化熏陶。美国人认为赖特的设计极有创意,而他的创意中绝对看得出东洋风味。所有人,包括大和民族本身,都知道日本文化源自中国。更何况,赖特平生引以为傲的有机建筑理念,可以直接与老庄的道家学说挂钩。如此,怎能不令这些美国的建筑学者醉心于阴阳玄机?<font face="宋体">后来,我认识的外国人愈来愈多,也愈来愈了解,愈是有思想、有学养的外国人,愈尊重东方文化。他们并不认为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而深刻的体验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辅相成的事实。在宇宙的大洪流里,人类在地球上创造出东西方两种差异性相当大,而共通性又显然的文化,这本身就像阴阳两仪,如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在这两种文化交流的当儿,由冲突发展为竞争,又因竞争激发出改变。无论这些改变被认定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本身都是由危机到机会的转化。<font face="宋体">才华出众的米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就这样,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在西方的土地上读古书,虽然愈来愈清楚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却也没能读通多少。直到一九八四,我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上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y Miller<font face="宋体">(米勒)。米勒的父亲是美国空军军官,越战时期在越南殉职。此事虽然令他一生排斥飞行,却没有让他憎恶东方。那时我惊讶的发现,同事中有好几个都是越战遗孤,有些到现在都不知道父亲是阵亡还是在集中营里苟延残喘,但他们都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东方文化。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有这样的胸襟,我不得不衷心敬服。<font face="宋体">米勒的文化素养非常高。为了增进自己的西方文化水准,我以他为师,读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lympus<font face="宋体">(奥林伯斯)山上那些希腊的古老神话,以及埃及与罗马之间的史诗。他也喜欢与我谈东方哲学,所以互相成为亦师友的知交。不过,我能用西方的文字读西方的书,他却无法用东方的文字读东方的书,我不免有些矜矜自喜。<font face="宋体">物理学之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因为我同时具有物理方面的知识与东方文化的背景,米勒介绍我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e Tao of Physics<font face="宋体">(物理学之道)。这本书主要在讨论物理学与道家学说的共通处,作者是一位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家。书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大家都知道《老子》描述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ague<font face="宋体">(模糊),也就是恍兮惚兮。但是这位作者,一位顶尖物理学家,在全世界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里,亲眼观察到的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情况竟然一模一样!他甚至说,无法以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xact<font face="宋体">(确切)也就是明确词汇,来形容或记录这些现象。<font face="宋体">与米勒同时的另一位同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irk Kawsinski<font face="宋体">(考辛斯基),也热爱东方文化。由他的姓氏可以看出来,他的祖先来自东欧,事实上他是波兰后裔。有文化的美国人,相当重视自己的根源,所以当他们知道我也重视自己祖先的文化时,他们便也尊重我,同时尊重我的文化。<font face="宋体">接受东方文化的外国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考辛斯基曾与我谈论轮回,他说他希望下辈子做一个水泡,由海底生命的呼吸而生成,逐渐浮向海面,压力愈来愈小,体积愈来愈大,最后因为压力太小、体积太大而幻灭。我听得瞠目结舌。短短一段话里,包涵了多少东方哲学?他的轮回竟也赋与水泡这样的空,这样的无机物以生命!而他自己非常明白,他受东方哲学影响甚深。<font face="宋体">闺中密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r. Judith King<font face="宋体">(金)是一位心理医生。她本是外科医生,二十一岁由医学院毕业,二十四岁成为主治医生,二十七岁因为意外而失去右手的两个手指,从此不能操刀;最失意的时候又与丈夫离异。这段痛不欲生的时期,她周游世界,在印度找到生机,于是在那儿住了四年,接触东方文化。其后到美国,重新读书、实习、考试,如今兼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ysician<font face="宋体">(医师)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hychiatrist<font face="宋体">(精神科医师)的身份。<font face="宋体">和金医师讨论东西方文化,我们发现,西方哲学是先理解再体验,然后才谈接受;而东方哲学是先接受现体验,然后才能理解。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读中国古书,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了。因为我们这一代受的教育,是以理解代替传统的背诵,那是西方的思维方式。想要先理解东方哲学,再决定是否接受,就如同《物理学之道》的作者,必须先成为顶尖的物理学家,观察微粒子现象之后再接受《老子》。这,太奢侈了,也太遥不可及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从英译本学中国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当时我想,奇根教授、米勒和金医师都是西方人,但他们都对东方哲学有所认识。似乎,英文翻译的中国古书,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东方之窗。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也从这扇窗中,窥中华文化的堂奥,甚至进而登堂入室?于是,我开始读英文本的《老子》《庄子》《易经》。啊,原来,西方的作者知道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写书的时候,就以引导的方式带领读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接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东方的思想,使读者容易入门。<font face="宋体">后来才知道,我的姑父、前中研院副院长李崇道博士,以及他的弟弟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也都是由英文版本进入中国的古书境界。幸好,入门之后,我们都再回到中文版本,以传统的方式,由古书中汲取更多中华文化的智慧。<font face="宋体">先接受再体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刚还自豪,自己能用西方的文字读西方的书,现在怎么必须用西方的文字读东方的收了?岂不是一个绝大的讽刺!现在既然知道,东方文化必须先接受、再体验,背诵就成了必要的方式。目前大家提倡的儿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读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无疑便是认识东方文化的不二法门。<font face="宋体">西方的古文化,以两河文化与埃及文化为主,创造这两种文化的民族都早已灭亡。至于东方文化,则有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两大主流。印度受英国统治多年,印度文化早已名存实亡。所以,全世界所有的古文化中,现在祇有中华文化还在孕育这种文化的土地上,由创造这种文化的民族传承。无论这个文化被认定是宝藏还是包袱、是伦理还是迂腐,都不能掩盖这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五千年传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的本身,就是一个令外国人羡慕赞叹的奇迹。<font face="宋体">读经撒种<font face="宋体">生长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很难察觉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五千年传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有什么惊世骇俗。但祇要想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将近两千年来,光是历法就更改了几次?如今东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等重要节日,与天主教、新教都相隔一两个礼拜。反观我们的干支记年,也就是甲子、乙丑等等,经历了将近五千年的世代交替,竟然连一天的误差都没有,那是怎样的一个传承?而我们所传承的,也是我们所背负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仍有生命的古文化!我们最有资格,也最有责任延续这个古文化的生命。<font face="宋体">西风东渐以来,我们的古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渗透、侵蚀,甚至逐渐被掩埋了。不过,我想,中华文化的种籽被西方文化掩埋,被埋在土里的种籽正好从中吸收营养,将来必能发芽、茁壮,孕育出更辉煌灿烂的新生命。现在我们该做的是,多撒一些种籽。推行儿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读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正是在做这种撒种籽的工作,这是为延续世界上唯一还有生命力的古文化而撒种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6-11 12:50:0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6-11 13:12:07 | 只看该作者
振奋,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6-11 13:43: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在大陆不也是名存实亡?看贴各位,有哪位读过四书五经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6-11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很受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6-11 15:59:19 | 只看该作者
正因为名存实亡,才需要修复,才需要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6-11 16:05: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起努力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6-12 13:35:59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唱衰者。 中华文化远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的李白,“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红楼梦》,近有情真意切的《傅雷家书》,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感悟苦难的《平凡的世界》,繁星点点,数不胜数,中华文化哪里有“甚至逐渐被掩埋了”的迹象! 某些开读经班的为了一己私利,把中华文化和几本薄薄的经书划等号,我说一句“骗子”恐怕不是侮辱吧。 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播种者、发扬者。挺起胸膛,为博大精深而又在不断吐故纳新的中华文化而自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6-12 15:27:21 | 只看该作者
屈原,李白,岳飞,曹雪芹,傅雷,路遥。。。。

你不觉得他们作品的伟大程度以此递减吗?特别是最后的路遥同志,似乎嫩了点,跟他们不能排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6-12 18:43:24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屈原,李白,岳飞,曹雪芹,傅雷,路遥。。。。 你不觉得他们作品的伟大程度以此递减吗?特别是最后的路遥同志,似乎嫩了点,跟他们不能排在一起。
昏倒。 我只是随便列举几个中华民族中优秀文化的创造者而已。他们不是圣人。至于排名问题,怎么说呢,我觉得,你喜欢谁就多折腾点谁的东西好了。没有必要分个高下,论个长短。《平凡的世界》我是一口气读完,我只是感谢路遥给我写了(当然不是专门为我写的,但在读的时候,从我的感觉而言,是他在向我倾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么好的书。这还不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19:37 , Processed in 0.14201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