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加油站] 为父母支招之八:你能做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成为终身教师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10 08:0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母亲领着6岁的儿子来到一所小学,她被校园里那种热烈、活泼、生动而充满激情的环境所感染,更被一条条标语所打动。“交给我们一棵幼苗,还给你一棵大树”;“走进这所儿童乐园,就踏上了通向科学殿堂的道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母亲回味着这些话的含义,不时望望身边的孩子,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愿望:快快长大,快快成才!
     母亲找到了班主任,给孩子报了名,并将孩子带到了老师指定的座位,然后依依不舍地望了望儿子,便走出教室。就在他走出教室的一刹那,她一下子握住了班主任的手,满怀激情地说:“老师,全靠你了,我在报纸上看过介绍你教育孩子的文章,太好了!把孩子交给你,我一万个放心。我和他爸都不懂教育,这孩子惯得又赖,你该怎么管就怎么管,就是打他骂他,我们也不说一句不情愿的话。”然后依依不舍地向老师挥手告别。
     这样的场面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随时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表达了孩子父母的两个心愿:一个是让孩子早点成才;一个是让老师千方百计地促其成才。这两个愿望同样强烈,同样充满感情,可以说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最真挚,最直率,最令人感动,也最崇高的声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看出,这位母亲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忘记了自己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角色——教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我无法查考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是我可以这样认为,说这句话的人绝对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这句话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事实:首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别人,对孩子发生持久性影响的也是父母而不是别人。孩子上幼儿园以前的一切知识、能力、智慧和本领都是父母(当然也有家庭中的其他人)教给的;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习惯和倾向也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有两中形式:一种是有意识的,也就是目的十分明确的。比如父母教孩子识字、唱歌、背唐诗、洗手绢、切蛋糕等,都是为了孩子智慧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也就是没有明确的目的,甚至没有存心去教,而是父母在那里做,孩子在旁边看,但实际上父母的行为起到了教的作用。比如母亲织毛衣时将孩子放在身边,孩子的两只眼睛一直盯着母亲织毛衣的动作,稍大一点的孩子就不断地用手比画着,后来就向母亲要毛线和竹针学着织了。于是,孩子可能很快就学会了织毛衣。
     我从小父母双亡,是嫂子拉扯我长大的。嫂子每天带着我,我更离不开嫂子,简直就是她的小尾巴。嫂子在那里织毛衣,我就在一边看,很快就培养起了我织毛衣的兴趣,经嫂子稍一指点,我便学会了织毛衣,而且技术还不低。嫂子在厨房里做饭,我便站在一边看,然后就动手做,于是,很快就学会了蒸馒头,炸油果,擀面条。
     再比如,父母约几个朋友来家里打麻将,孩子也会高兴地坐在一边看热闹,并不断地发问。几圈之后,什么“一万”、“二条”、“三饼”、“红中”、“白板”和“东西南北风” 就全记住了。再有几圈,他就知道玩法了。很快,他就吵着要上桌摸牌了。于是,一个麻将高手很快就培养出来了。是谁教会了他打麻将?没有人有意地系统地教他,是他自己在这种打麻将的环境中自学成才的。谁是引导他的老师?毫无疑问,首先是父母,然后就是父母的那些牌友。不管你是否承认,也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你都是孩子打麻将的第一任教师。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生活里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父母这样的老师是最亲近,也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牢固的。
     任何老师都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跟着孩子到中学,小学老师也不可能陪伴孩子到大学,他们都不可能陪伴孩子终生。我想,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每天都惦记着他教过的学生,更不能对自己的学生发生终生的影响。要求老师对学生负责一辈子,这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意义,任何一个父母决不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唯独父母这个第一任教师一直陪伴着孩子,成为孩子的终身教师。即使孩子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庭,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想到孩子,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与孩子保持联系。这里除了关爱以外,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发生影响,继续完成自己作为教师的任务。可以说,不管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的心中始终占据着“第一位置”,并且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直到两眼一闭离开人世的那一天。这种“职业”的稳定性不是由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决定的,也不是由父母的思想觉悟决定的,而是由亲情决定的。
     现在的父母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在孩子上中学以前,他们经常不断给孩子辅导功课,检查作业,讲解难题。这时,父母的教师意识还比较强,能自觉地担负起教师的责任。不仅如此,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交往处事、待人接物也都给以教诲和引导。可是,当孩子上了中学以后,有不少父母便认为自己文化不高,教不了孩子了,便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终身教师”的使命。
     有些父母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窄,认为教孩子读书写字才是教育,自己教不了孩子读书写字,所以就不配做孩子的教师。岂不知教育的核心其实是教孩子做人。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做到。有文化当然更好,没有文化也照样可以去做。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过于周到,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生活的好机会。这些父母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把孩子获得生存智慧的这一门重要的课程忽略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设置了障碍,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
     有些父母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便认为孩子什么都懂了,能够独立了,不应当再去管教了,结果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忽略了“终身教师”的职责。这种时候,父母都已经到了“不惑”或“知天命”之年,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发挥作用的大好时机。如果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自己的教师使命,不能成为一个“终身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有不少当老师的父母一回到家,便向孩子全面地了解学习情况,寻找知识方面的漏洞,吃完晚饭便集中精力为孩子补习功课。一到周末,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去学习。在他们的眼里,父母这种教师的责任就是教给孩子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可能是他们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所说的父母这种“教师”,则是一种全面的要求,只要是孩子今后在社会上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父母都应该教给他,而不是只用知识来“喂养”孩子。
     你能十分自觉地担当起教师这种神圣的职责吗?你能成为孩子的终身教师吗?如果能,那么,你就可以让你的孩子振翅高飞了,你就有可能拿到放飞雄鹰的“资格证书”。
[待续]
选自蔡蔚教授的《放飞雄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6-22 15:22:5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样做,但觉得很难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54 , Processed in 0.08030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