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各位前辈汇报,我和小儿一起读书的过程.(http://bbsfh.cn/thread-53832-1-1.html)
我是03年才有缘听到王先生的讲座,当时知而未能行,可惜没发心去认真实行,当时儿子1周岁多点,还没有完全认可他的育儿观念.不过也买了书<论语>和CD,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偶尔兴致来了也跟几句,一边陪儿子以便听,到04年读了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读了一边后,感觉自己33年白活了,又读了一边,身心备受打击,怎么没早点读,读第三边,一种无法描叙的悲哀,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人生.假如我是从小就读过,我会怎么样呢?人生不是做实验,不能推倒重来,能做的是亡羊补牢.
再听论语的CD,简直就是长者人生经验的传导,可怜我现在才领悟.再也没有厌烦文言文的拗口,随之而来的是抑扬顿挫的韵律美,越听越要听.儿子已经能自我玩耍,我就读给他听.因为王先生的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念".我把我自己定位---儿子的同学,同事孔子为师父
从07年8月开始到08年8月每天也就读半小时,从今年8月到现在为止,儿子已经能熟读论语整本,老子,大学中庸.每天都读一个半小时连续不断的,当中不休息.现在基本养成习惯,到时候只要轻轻说一句,他就马上自己做准备读书. 就是今天发生了点事,我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2天读书还合规矩,还是复习,外加<大学>的背诵,儿子对背诵只是自己喜欢的篇目,不喜欢的就不想背,老是找借口不背.我就索性对论语熟读不背,对其他的<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孟子>等就采取每天都背100字.先用<大学>做实验,读20边叫他背,背不出打手心,事先说明,儿子就低头自我苦读,到20了,他不要背只说背不出,我看他比以前读的认真,呵呵,真的怕打,虽然我从没因为读书而打过他,但他知道我是言出必行的. 那我和他商量,要他选择是再读20边还是现在背不出打手心,他当然选前者, 等到再20边读完,我要他背一下,他看着我没说话,我知道他意思就说,只是背一下,试试看.他就开始背了,虽然磕磕绊绊但还是能完整背下来了,他自己也笑了,压力过后的轻松,这也算是良性循环. 今天休息,早上起的晚了点,早饭后先玩了一会儿,我帮他一起拼火车,很琐碎的. 和他约定读书时间.
这次先把昨天的背了一边,他犹犹豫豫的背了,哈哈,比昨天背的好的不知道有多少.连他自己也笑了.我让他把以前的连起来背,这下子他背的很有信心,自我感觉非常的良好. 接下来是读论语第十一,开始读的很好,读到第4,5页之间,他停了一下,好象呆了一下,使劲眨了下眼,我感觉不对头,在接下去读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突然他就傻在那里,瘪着嘴,哎呀,不好,他怎么要哭了,我忙过去拍2下肩,怎么了,羽羽 .(儿子一般在睡眠不足的时候,读书态度不好,我一生气,不用打他,重一点语气,一发火他会哭的.后来我告戒他记住"忿思难",情绪来了的时候要记得控制住自己,别象个小姑娘一样哭鼻子.2,3次后现在基本能克制好自己,有时候我声色俱厉,他眼看着要哭也能忍的住了)这次却完全不同以往,我明显感觉不太对劲. 我不安慰还好,一安慰哭了,不是耍赖,不是作娇,真的是很伤心的样子,我柔声问,别哭,别哭.和爸爸说.他都说不出话来. 我突然间心里一动,试着问他,是不是"颜渊死". 他哭的更厉害了,抽噎着说"颜渊死,子哭之恸" 我从没想到过的可能,怎么会让一个小孩子感动的这么伤心,我记得以前和他说过一点点颜渊的事迹,他的事迹其实不是很多,最著名的一句话"不迁怒,不二过"还是不是他说的,是孔子对他的评语,只是死的太早了. 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有个别方面还超过孔子,连孔子也有说"吾与汝弗如也" .
儿子哭的我都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说"人生自古谁无死" 别哭了.儿子把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儿子说颜渊这个小朋友怎么死了呢/这问题真的难为我这个半瓶子水的老爸,只能说,谁都会死,但要活的精彩.又问:死了又怎么样了呢. 搜肠刮肚只能借助论语:"未知生,焉知死" 谁知道已经开始歇下来的儿子,读到这句话又哭的一塌糊涂,我所能做的只有抱着他,轻轻地拍着他的背. 我想转移他的注意力,就引他去玩刚做好的火车,他没理我,(要是平常他早就一蹦多高去玩了)转头趴在我肩上还是流泪,不是哭的很重,是真的那种大人伤心的样子,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情绪才慢慢有点平复下来. 总算好了点,把玩具放面前才有一搭没一搭玩了一下,完全没有平时的劲头. 我和老婆商量一下还是出去走走,2小时前和他约定去抓泥鳅,这是他最想要玩的. 老婆帮儿子换好衣服,,我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儿,他们还没出来,进去一看,儿子又哭了,没声音的流泪,把老婆也吓的.只能抱着,也没敢说什么. 读书读的,哎呀.
从读论语以来,我总结他最喜欢的是<泰伯第八> 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篇<先进第十一>而且是经常的说,这2页最不喜欢,当时是新课,我也没在意就让他读的快,那就把最不喜欢的快点通过,以前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时候还要我帮他代读,他总是说不喜欢. 可我是把论语当识字来读,可也没想着怎么会让儿子感触到孔子的伤心. 再说这些话我从不做解释,他也不知道"恸'的意思
晚上,我又让他读一下,我可是乍着胆子,如果又这样,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去掉这一篇,再不行就不读论语,以后让他长大点自己去选择要不要读论语.老婆劝我别读了(,第一次)儿子读的有点入迷了.我说大不了以后再也不读,能过去就过去,晚上读少点,儿子今天下午玩的也开心,蹦蹦床,汽车展,图书馆(泥鳅就免了,老婆说这状态最好别去野地里,还是到人气旺一点的地方去好)也都是他喜欢的,出了一身汗应该情绪能改变. 开始要读了,我象平常一样叫儿子自己做好准备工作,尽量不让儿子感觉出我的紧张情绪,羽儿读了,很顺利,最要紧的地方很流利的过去了,没反应就是最好的反应. 这是不是一种读书负效应呢,实在难以让我相信论语能有这样的魅力让一个6岁的儿童感动,尽管是我和儿子的亲身经历.
求教季谦先生鸟儿和果行等前辈,羽儿这种情况,作为家长如何去引导,宣泄儿童的心理情绪,还有以后读的时候该注意哪些,另外求教<几何原本>几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