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612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作者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1 19:3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样的作业真是让人头晕,理解了诗的内容还不行,一定要知道作者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我觉得在船上、山上都是可以的,不知道标准答案应该是哪里?谢谢各位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天堑变通途 + 10 + 10 不需要标准答案,只要你讲得出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1-11 19:50:39 | 只看该作者
孤帆一片日边来,应该是船上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嘀哒嘀 + 3 + 3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6:53:30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琢磨一下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一个开字,确实有迎面而来的感觉,应该是在船上,写了这个答案,不知道老师会不会算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1-12 09:20:45 | 只看该作者
http://gb.cri.cn/3601/2004/10/30/1266@344467.htm

这篇文章最后一句也赞成是在船上望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嘀哒嘀 + 3 + 3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9:29: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8-11-12 09:20 发表
http://gb.cri.cn/3601/2004/10/30/1266@344467.htm

这篇文章最后一句也赞成是在船上望的。

从这里面截取了一段: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看来这道题出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好象深了点,特别赞赏其中对“相对出”一句的理解,一个“出”字,确实是很有动感的,如果立脚点没有方位的改变,是不会有“出”这个感觉的,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讲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1-12 10:35:12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嘀哒嘀 + 3 + 3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1-12 22:41:42 | 只看该作者
学语文这样的题目真好啊!

希望孩子讲出自己理解后的理由,不需要给什么标准答案

字斟句酌,得八斗才定展华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嘀哒嘀 + 3 + 3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16 19:11:07 | 只看该作者
船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8 04:03 , Processed in 0.091941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