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川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城交流] 天津清羽 老师,请进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21:51:43 | 只看该作者
清羽老师,寒假班报名信息给您发了站内短消息,请查收。
我的网络不太好,邮件发得不畅。我发了邮件,也不知道我发没发过去,也没准发了好几遍

孩子爸爸能这么快接受读经教育,是我没想到的,我以为我要很吃力地和他理论一阵子才行,结果我只给他看了三篇帖子就搞定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是爱孩子的,正如《大学》里说的:未有先学养而后嫁者也。看到孩子在学校里又累又不快乐,还学不到多少有用的东西,他这个当爸爸的也是心疼又着急。
我们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高,只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但是现在的学校真让人无话可说。连一个健康的身体都难保证,更不要说其他了。
如果您的教育理念能进入正规学校,那该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1-20 09:37:20 | 只看该作者
羡慕川原.这么快就做好家人的工作了.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1-21 09:03:39 | 只看该作者
    川原朋友您报名的站内短消息已经收到,其实只要不是故意固执某种似是而非的道理,而恢复道理本来的样子,完全客观化去看,正如我说梨可以吃这个简单道理一样,不是我说梨可以吃才真的可以吃,而是客观上它本来就能被人吃,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一般人都会拿左边的道理去讲右边,上边的道理去应对下边,这个是混淆道理边际的原因,《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其实一般人喜欢接受比较浮浅或者故作神奇的道理也是难免的事情,但因为人其实还是都有能客观了解道理的能力,所以只要方式方法时机比较相应,还是会接受更合理性的说法的,乃至于一直没有机缘使他改变原先的混淆颠倒和浮浅势利,但我们也依旧尽心尽力无怨无悔,人不知而不愠,这个也是“缺憾还诸天地”了。
    另外季谦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先生本人从来不是自己摆个“教主”或者什么“大师”的姿态而宣传推广或者吸引炫耀,却只是讲清道理说明透彻,使我们自己从良知上下判断,从客观上得到共同的结论。所以我们这些连做先生学生资格都还不够的人,才能够心悦诚服拳拳服膺,因为道是天下的公道,公道自然直,所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社会主流接受我们要实践要推广,社会主流不接受我们也是要实践要推广,因为真理之所在不容人昧却良心!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1-21 09: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1-6 17:44:20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最新精彩回帖家长朋友一定有必要读一下的:
談到教育和培養人才,一般都說「品學」。「品學」,即「品格」與「學問」,確實代表生命內涵的兩大面向。

要完成「品學」的教育,其難易度及其需要的「用心」度,是不同的。總的來說,「學」是容易教容易學的,而「品」是較難的。分析地看,學與品的教育,又各分兩個層次。

同屬於「學問」一方面,又可分「知識」與「思考」兩層。天下間最容易教成的,也最容易檢測出成績的,是各種知識和技能。因為它們是「死的」東西,是累積起來的,看得到的學問。所以,在一個沒有智慧的時代,總是以這些成績來做教育的指標。因為這些是浮在人生表面的東西,最容易被看到功效。今日中國,包括急切地想「追歐趕美」的諸東方國家,其教育體制所注重者,即此也,因為這個在這個時代裏,這些國家是最沒智慧的──不僅喪失了自己的智慧,同時,也沒有學到西方的智慧。

如果吾人深入看一看,更會察覺歐美知識教育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因他們注重的不是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測試,而是思考能力的培養和鼓舞。思考能力是知識之所以成就的根本能力。西方人三百年來,知道科技的基礎在數學,數學的基礎在邏輯(當然,他們並不一定知道邏輯的基礎在「識心」,而識心的基礎在「良知的坎陷」,或者如佛家所說,「識心」的基礎在「無明」,但,西方人不必懂這麼多,他們只要抓住邏輯思考,就已有富麗堂皇的表現而讓喪失智慧的東方人瞪目結舌了),所以,西方教育,對「算數技巧」「和課本上的科學知識」並不在行,也不注重。而東方,如台灣、大陸、日本、新加坡,卻為每年的「中學的數理成績在世界評比中名列前矛」而沾沾自喜。其實,這些東方諸國,充其量也只不過把「算數技巧」和「科學知識」提早的大量的硬塞給學生而已,那是不值得驕傲的。何況如此的硬塞之結果,壞了思考的胃口,到最後,是:刻苦所來學的一大堆知識並沒有大用,因為大多過時了,而一生守著死知識,沒有求新求變的本領和興緻,所以都成為永遠的「仿冒國家」。

教育上比較深比較難比較可貴的的是「品」的教育。有關「品格」的教育,又可分兩個層次:「德行」和「德性」。

「德行」,即有規範的生活和動作。因為它已涉及到「生命」,所以比「知識和技能」的意義更深遠些,所以更「渺茫」些。不過,「德行」,還是生命的「外在的」「表現」,因此,也是可以觀察得到的,甚至有的人認為是有「標準」可循的,因此,也可以客觀地評審出成績來。但畢竟這是比知識還要深刻而活轉的東西,所以必須要有一點良心的家長和老師,才能注意到這裏。也必須政府的頭腦比較清明了,才會注意到這裏。

教育工作中,最難教學的,是「品格」中的「德性」,即如治國平天下之胸襟,悲天憫人之懷抱,又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志氣,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於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嚮往等,這是從生命內在而發起的人生智慧,其根在「人性之深處」,在所謂「天命之謂性」處。這本來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源頭,也應是教育工程追求之最高目的所在。但,因其深遠莫測,所以難以調理,所謂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故能識知者鮮矣!

所以,有識之士,最多只在「德行教育」上著眼,能注重生活規範的要求,我以為就已經了不起了。

唯請時時不要忘了更上一機。

雖然從生活的無德行,在大部份的情況下,可以推知其內在的無德性。但也不必然,因為有些至人的行徑,非常人所能解(如傳說中的濟公是吃酒肉的,但不礙其道行高深)。而生活上有德「行」,不一定就代表內在有德「性」。因為,德行只要做出來;而德性是要悟出來的。或許吾人可以期許從良好的生活規範中引發內在的德性,所謂「內化」,但這與知識的傳授和考察不同,是沒有任何保障的。總之,這是一種很難了知很難處理的教育,眼看著把一個孩子教得有規矩了,並不代表就把他的生命教成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雖然德行之實踐不能保障德性之體證,但總提供較大之機會,所以,德行之教育是有益於德性的。何況,人在日常生活中,總須有些規矩,有了相當的規矩,至少可以收攝頑心,也較可以靜下來用功。

總之,德行教育是必要的。只是,要用多少心去做,做到何樣的「標準」,是須要拿捏的。

更進一層說:德行教育還要防範一個盲點:因為內在心靈之發動,唯有真心者可以自省,唯有大智慧者可以察覺。一般人如果不慎滑轉了,「以優良的德行粉飾自我的德性」,或「見他人之德行表現以判斷其德性」,那就顛之倒之,大不佳善了。

2009年一月一日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1-6 17: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43 , Processed in 0.23601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