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男孩女孩,家长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摆脱父母。而“清贫”式的教育,是我眼里让孩子及早自立、培养责任心的最佳途径。
这里所说的清贫,指的是:
(1)不一切代劳:
让他们从小养成劳动、自己动手的好习惯,懂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并对别人的帮助抱有感恩之情。
有一句话说的好:“行为已久成习惯,习惯已久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而好习惯,绝对是要从小培养的。(0-8岁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期,莫要错过!)
(2)不物质溺爱:
孩子必须从小懂得东西的来之不易,懂得感谢每一份馈赠。而物质方面应有尽有的孩子,是不会懂得珍惜的,更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的三个孩子,除了固定零用钱外,需要很多生活和学习必需品。我特别注意不让孩子们有多余闲置的物品。比如成堆的彩笔,满柜子的衣服,如山的玩具等等。东西的堆积不仅容易让孩子眼花缭乱,缺乏条理,而且会让他们形成不在乎的潜意识,并直接导致浪费。所以衣服几套就好、学习用品够用就好、玩具不喜欢玩的或者还玩不上的要及时处理掉,所有的东西都保持井井有条。
随着年龄增长,她们当然也会有额外的需求,比如Nintendo(任天堂)DS,WII, 比如MP3、手机、电脑、电子琴等等。对于这类物品,不该有求必应,否则孩子们也会欲壑难填。所以,我通常会给她们指出一条通向这些物品的途径,让她们以辛勤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大女儿蕾的MP3,是连续两个月为花园除草、剪枝、浇水获得的。二女儿的wii,是她一个冬季帮母亲晒衣服、碎纸的结果。因为获得这些东西的过程都比较长,所以孩子们心有期盼,无形中也养成了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的好习惯。
(3)-适当吃苦:
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你给他单独行动的机会越多,他的成长就越快。你放手让他吃的“苦”越多,他也就会变得越坚韧,能够承受更多的重担和打击。
比如上下学,如果你每天开车送他,他自然不会愿意走路和骑单车,你也就别指望他一旦自己行走在大街上,能够自己自如地处理交通上的各类变化。所以蕾和萱不管风吹雨淋日晒,都坚持走路上下学(二十分钟路程),我放假的时候,更会每天陪她们一起走。虽然看到孩子们背着沉重的大书包走得满身是汗也会心痛,但她们所受到的锻炼,无论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无可否认的。
再比如做家务,如果你心疼孩子,或者觉得孩子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不放手他做,那么他当然就不会做。反之,给与他机会,他就会很快形成做家务的参与意识。我的孩子们每天除了保证自己房间的整洁(收拾杂物、地毯吸尘)外,还要为母亲分担一些零碎家务,比如蕾负责庭院和花草的基本护理(扫地、浇水等),莲负责客厅的整洁(扫地、擦桌子、收拾玩具等),萱则负责倒垃圾和将洗好的碗筷分类摆放。因为分工明确,母亲又总给予高调表扬及热情拥抱,而且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所以孩子们一般都会愉快地去做。(重点:力所能及,分工明确)
(4)-学会自救:
父母亲是孩子的保护伞。但他们不可能总是在孩子身边,更不可能保护孩子一生一世。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受伤了知道自己疗伤,挫折了知道重整旗鼓。
最简单的例子:摔倒破皮以后,一般的孩子会大哭,等待父母过来帮他、安慰他。能够自己爬起来继续行走的,是好样的,更强的却是爬起来之后懂得自己处理伤口的。比如先用冻水清洗患处止血,再涂上消毒药膏,然后用止血贴贴上。这一套程序,三岁萱儿总是自己做。
再比如蕾,在学校被某女生刁难,一连几天回来都气得掉眼泪。别的家长或许就去找班主任反映情况了。我却跟蕾一起分析了该女生刁难她的起因和背景,让她思考出几种解决的办法,并自己选择一种去实践。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锻炼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在遇到不顺的时候,不是立即求救于人,而是懂得自己分析局势,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尝试去化解。
事实也证明,现代社会的弄潮儿,往往都是那些跌倒了再爬起来,重创了又东山再起的强者。这些人不仅仅有顽强不屈的意志,更懂得自我调整和挽救
[ 本帖最后由 笑语盈盈311 于 2010-4-11 09: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