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34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积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3 21:5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积累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强调积累就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去参加比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阅读的乐趣。
    一、激发阅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四点:
    1、选讲有趣故事。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2.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我就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学习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话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我的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 “小草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会”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探索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重视朗读,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从这里可以揭示出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同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去读、去背、去积累。这样,学生就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书中的谴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就会成为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部分,也会把学得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
    (二)倡导背诵古诗文 丰富儿童的语言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采取了每周一诗的做法,而且认为惟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大量积累,并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游子吟》,当背到“手中线、“身上衣、“三春晖”这些词语时,我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慈母的缝衣的动作,想象慈母缝衣的辛苦,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在古诗文背诵汇报会上,学生们那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
    2.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到《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4.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推荐相关读物,广泛阅读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放手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
    但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我就主要通过教师推荐这种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我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学完《雪地里的小画家》后,向学生推荐《动物过冬》;学完《诚实的孩子》后, 向学生推荐《列宁的故事》一书;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后,向学生推荐《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推荐读物应因人而异。例如,学完《丑小鸭》之后推荐《安徒生童话选》。
    (四)摘抄优美词句大量记忆佳词妙句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教材中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我就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的途径。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我总是问他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哪些段落?”孩子们总是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此,我总是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要求他们把喜欢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然后再熟读至背诵,并定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这样就能让学生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举一反三;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化底蕴,开辟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6-4 15:11:32 | 只看该作者
你好!你的文章很好!你能告诉我一年级的孩子,仅喜欢读童话,是否太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6-11 02:48:06 | 只看该作者
是太浅,要读我们就给最好的孩子读,我建议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诸子百家》《诗经》《唐诗三百首》再大点可读《易经》,这些都是经典,要放在首要读,其他名人故事、童话故事为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6-11 13:55:06 | 只看该作者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诸子百家》《诗经》《唐诗三百首》这些书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抽象。
请问3岁的孩子读什么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6-11 15:27:52 | 只看该作者
能否推荐几本适合一二年级小学生的近现代的书或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6-12 01:08:14 | 只看该作者
抽象是那是你的所见,孩子知道什么抽不抽象,别用成人的思想看我们的孩子,他(她)比我们利害多了.你给什么全盘照收.不是常用白纸比喻孩子吗?你用什么染料他就是什么颜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诸子百家》《诗经》《唐诗三百首》这些经典都是我们老祖宗留给子孙的宝贝,为什么它能影响我国几千年,有它一定道理的.不读这些经典,难道还要给它看超人吗?看葫芦娃呀?看见人就要变身,跟你较量什么拳呀,腿呀全部招式都会.儿童读书,先不要要求他(她)理解,因为0到13岁的儿童记忆力最好(越早越好),理解能力最差,(越早越差),13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渐渐增强。《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诸子百家》《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这些经典里面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将它们烙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一生将受用不尽。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多教育学者,教育部门,学校都在推广儿童读经,效果非常出人意料,一年级写日记会引用文言文,五六年级的些学生还会用文言文写作文。在跟他们交谈中还不时走出一名子曰:“……”出来,太不可思议。读经典还可以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6-15 03:56:22 | 只看该作者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鲁迅    

   
新近的上海的报纸,报告着因为日本的汤岛〔2〕,孔子的圣庙落成了,湖南省主席何键〔3〕将军就寄赠了一幅向来珍藏的孔子的画像。老实说,中国的一般的人民,关于孔子是怎样的相貌,倒几乎是毫无所知的。自古以来,虽然每一县一定有圣庙,即文庙,但那里面大抵并没有圣像。凡是绘画,或者雕塑应该崇敬的人物时,一般是以大于常人为原则的,但一到最应崇敬的人物,例如孔夫子那样的圣人,却好像连形象也成为亵冫卖,反不如没有的好。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孔夫子没有留下照相来,自然不能明白真正的相貌,文献中虽
然偶有记载,但是胡说白道也说不定。若是从新雕塑的话,则除了任凭雕塑者的空想而外,毫无办法,更加放心不下。于是儒者们也终于只好采取“全部,或全无”的勃兰特〔4〕式的态度了。


然而倘是画像,却也会间或遇见的。我曾经见过三次:一次是《孔子家语》〔5〕里的插画;一次是梁启超〔6〕氏亡命日本时,作为横滨出版的《清议报》上的卷头画,从日本倒输入中国来的;还有一次是刻在汉朝墓石上的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说起从这些图画上所得的孔夫子的模样的印象来,则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枝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笔直,经过两三点钟,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
于逃走的了。


后来我曾到山东旅行。在为道路的不平所苦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孔夫子。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着简陋的车子,颠颠簸簸,在这些地方奔忙的事来,颇有滑稽之感。这种感想,自然是不好的,要而言之,颇近于不敬,倘是孔子之徒,恐怕是决不应该发生的。但在那时候,怀着我似的不规矩的心情的青年,可是多得很。

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经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7〕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政府对于读书的人们,使读一定的书,即四书和五经〔8〕;使遵守一定的注释;使写一定的文章,即所谓“八股文”〔9〕;并且使发一定的议论。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倘是四方的大地,那是很知道的,但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于是和四书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不知道为了觉得与其拜着孔夫子而死,倒不如保存自己们之为得计呢,还是为了什么,总而言

之,这回是拚命尊孔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动摇起来,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书籍来了。属于科学上的古典之作的,则有侯失勒的《谈天》,雷侠儿的《地学浅释》,代那的《金石识别》〔10〕,到现在也还作为那时的遗物,间或躺在旧书铺子里。

然而一定有反动。清末之所谓儒者的结晶,也是代表的大学士徐桐〔11〕氏出现了。他不但连算学也斥为洋鬼子的学问;他虽然承认世界上有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些国度,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决不相信的,他主张这是法国和英国常常来讨利益,连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所以随便胡诌出来的国名。他又是一九○○年的有名的义和团的幕后的发动者,也是指挥者。但是义和团完全失败,徐桐氏也自杀了。政府就又以为外国的政治法律和学问技术颇有可取之处了。我的渴望到日本去留学,也就在那时候。达了目的,入学的地方,是嘉纳
先生所设立的东京的弘文学院〔12〕;在这里,三泽力太郎先生教我水是养气和轻气所合成,山内繁雄先生教我贝壳里的什么地方其名为“外套”。这是有一天的事情。学监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来,说:因为你们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13〕的孔庙里去行礼罢!我大吃了一惊。现在还记得那时心里想,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时觉得很奇怪。而且发生这样感觉的,我想决不止我一个人。

但是,孔夫子在本国的不遇,也并不是始于二十世纪的。孟子批评他为“圣之时者也”〔14〕,倘翻成现代语,除了“摩登圣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法。为他自己计,这固然是没有危险的尊号,但也不是十分值得欢迎的头衔。不过在实际上,却也许并不这样子。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15〕,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有一天,孔夫子愤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16〕从这消极的打算上,就可以窥见那消息。然而连这一位由,后来也因为和敌人战斗,被击断了冠缨,但真不愧为由呀,到这时候也还不忘记从夫子听来的教训,说道“君子死,冠不免”〔17〕,一面系着冠缨,一面被人砍成肉酱了。连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经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据说他一听到这信息,就吩咐去倒掉厨房里的肉酱云。
〔18〕
   

   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一点。因为他不会噜苏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但比起后来输入的释迦牟尼〔19〕来,却实在可怜得很。诚然,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若向老百姓们问孔夫子是什么人,他们自然回答是圣人,然而这不过是权势者的留声机。他们也敬惜字纸,然而这是因为倘不敬惜字纸,会遭雷殛的迷信的缘故;南京的夫子庙固然是热闹的地方,然而这是
因为另有各种玩耍和茶店的缘故。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0〕,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说到乱臣贼子,大概以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家所教的。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在三四十年以前,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做“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这就是说,文官考试一及第,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
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一看最近的例子,就更加明白。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21〕时代,却又被从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余剩的是北洋军阀,当觉得渐近末路时,也用它来敲过另外的幸福之门。盘据着江苏和浙江,在路上随便砍杀百姓的孙传芳〔22〕将军,一面复兴了投壶之礼;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了的张宗昌〔23〕将军,则重刻了《十三经》,而
且把圣道看作可以由肉体关系来传染的花柳病一样的东西,拿一个孔子后裔的谁来做了自己的女婿。然而幸福之门,却仍然对谁也没有开。

这三个人,都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但是时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的失败了。岂但自己失败而已呢,还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他们都是连字也不大认识的人物,然而偏要大谈什么《十三经》之类,所以使人们觉得滑稽;言行也太不一致了,就更加令人讨厌。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所以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也有的,在平时谁也不理会,因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谅的。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以为圣人是这样,是那样,所以你也非这样不可的话,人们可就禁不住要笑起来了。五六年前,曾经因为公演了《子见南子》〔24〕这剧本,引起过问题,在那个剧本里,有孔夫子登场,以圣人而论,固然不免略有欠稳重和呆头呆脑的地方,然而作为一个人,倒是可爱的好人物。但是圣裔们非常愤慨,把问题一直闹到官厅里去了。因为公演的地点,恰巧是孔夫子的故乡,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第〔25〕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然而,那也许又正是使那里的非圣裔的青年们,不禁特地要演《子见南子》的原因罢。

<U>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26〕。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和民众并无关系,是不能说的,但倘说毫无亲密之处,我以为怕要算是非常客气的说法了。不去亲近那毫不亲密的圣人,正是当然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试去穿了破衣,赤着脚,走上大成殿去看看罢,恐怕会像误进上海的上等影戏院或者头等电车一样,立刻要受斥逐的。谁都知道这是大人老爷们的物事,虽是“愚民”,却还没有愚到这步田地的。</U>
四月二十九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5-28 13:54:28 | 只看该作者
真好哇,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0-11 16:03: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虽然帖子时间很长了,但内容仍很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13 23:52:19 | 只看该作者
一家之见而已,我个人觉得,让那么小的孩子就去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诸子百家》《诗经》《唐诗三百首》《易经》等,太抽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41 , Processed in 0.09367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