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郎咸平: 未来和下一代很悲惨,我都不想讲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0-26 19:19:28 | 只看该作者
记下这句,看看会不会应验.


请你想在工商链条时代,当你看不起病之后你会怎么做?下一步是什么?你不敢消费了,你要存钱,万一你父母得了病怎么办?你小孩出国怎么办?你住房怎么办?有了这些问题让你不敢消费。下一步骨牌呢?不敢消费使得我国消费非常低,占了 GDP35%,下一张骨牌一定是生产过剩,再下一张骨牌必定是出口创汇,再下一张是积累大量的美元外汇,再下一张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再下一张打击了出口制造业,再下一张出口制造业倒闭,再下一张更不敢消费,再走一圈,这是无止境地恶化循环,这就是工商链条时代的特征。


当然,如果ZF果真能切断这个链条,救治及时,即便没有应验,那不仅是采纳了郎咸平的观点,也有了更好的结局,那也不失一件好事。而且,已经看到地方ZF针对合俊及本地已超过37%的亏损企业,出台了救市措施。这是不是也算是郎咸平或更多有同样观点的人的想法有了市场 。

但愿,有生之年不要看到经济运行中最可怕的一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9143in + 2 +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0-27 13:28: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好好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0-27 15:04:28 | 只看该作者
揭示得鲜血淋漓,但是很真实。很久以来,缺少的就是这样的言论。我们一直沉浸在欢乐中,忘记了背后的悬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0-27 16:16:5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无语,在想自己还能不能买个够住的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0-27 20:12:1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仔细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0-28 11:35:58 | 只看该作者
对经济不了解,对数字很外行.只知道,有良心有道德有水平有能力的所谓专家几乎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0-29 09:59:51 | 只看该作者
你会知道为什么中国长此下去会成为最贫穷的国家,因为我们掌控了价值链中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掌控了6+1之后的“1”之后,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给你们一个最差的自然资源,挖光、用光的自然环境以及剥削的劳工给你们了,我们这一代是最对不起下一代了。这是我为什么站起来回答你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江湖 + 1 发自己的话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10-29 21:38:17 | 只看该作者
受教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0-29 23:56:41 | 只看该作者
一针见血,让人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10-30 08:52:58 | 只看该作者
郎咸平其人
所谓的经济学家
总能听到他在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
转贴一篇文章
看看郎咸平其人

--------------------------------------

李肃驳郎咸平的MBO观        

和君咨询集团总裁李肃致郎咸平的一封公开信


奇正管理俱乐部邀我参加与郎咸平教授的论辩,我欣然接受。

    关于郎咸平,我初始对他基于事实说话的研究态度和对黑暗现象敢于直言的勇气甚为钦佩,所以我一直以肃穆的精神跟踪研读他的著作、观点和关于他的一切报道。后来,我发现,郎咸平其人、其作风、其观点都越来越不肃穆,越来越不自重,越来越不负责任。我可以负责地说,所谓的“郎旋风”现象,实质上就是郎咸平用一套书本逻辑和外国标准,假学术研究之名,以似是而非的观点煽动社会情绪,夺取民众眼球,最后实现自己出人头地和名满天下的“个人身价倍增运动”。

我觉得真是有必要就郎咸平持论涉及的一系列大是大非问题来做一次真正严肃的而不是煽情的、真正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真正有远见的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思想论辩。这次奇正管理论坛邀请我就五个大是大非问题与郎教授进行理论探讨,即,郎咸平教授是不是中国改革历史和产业大势的无知者、郎咸平教授是不是国企改革大局和效率追求的破坏者、郎咸平教授是不是金融工具创新大事的阻扰者、郎咸平教授是不是经理人股权激励机制的扼杀者和郎咸平教授是不是企业家群体的恶意攻击者?这五大问题涉及对郎咸平教授一系列持论的深层次讨论,更关系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转型方向,实属大是大非中的大是大非。

但是,我们在邀请郎教授参加研讨会时,却得到了明确的正式答复:郎咸平要求给付6万元的出场费,否则不会参加。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意外。郎教授如果无意于和不敢于真正的思想论争,而把哗众取宠当成个人获取声名之道,依靠打击知名企业家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其言论动机和个人品质将令世人质疑。

我们必须是严肃的思想者,而不应该是秀场明星。真正的思想者,当以思想相见!奇正管理俱乐部特别论坛将于1月15日晚上6:30在清华大学创新大厦多功能厅举办论坛,我们希望郎教授能够免费光临论坛,让我们以思想相见,共同辨明大是大非。但愿郎教授不要成为对真理本身没有兴趣、惟斤斤计较于个人声名和出场费的“教授”。


                   和君咨询集团总裁:李肃

                  2006年1月10日



此后不久,我看到了郎咸平的专著《中国式MBO:布满鲜花的陷井》一书。读完全书,让我极为震惊!一个如此著名的学者竟然对MBO的基本常识无知性曲解,对MBO的理论依据无知性漠视,对MBO的中国实践无知性仇视,让人不能不对郎咸平无知而无畏的“胆量”表示钦佩。

我公开挑战郎咸平的公开信发表后,相当一些网民认为我此举是借郎的知名度自我炒作,甚至认为我是无事生非,其中并没有什么“大是大非问题”。但是,通过对郎咸平在企业MBO问题上无知大话的分析,想必读者会有自已的判断。

为了更好地说明MBO的本质,我想从二十年来参与中国国企改革的经验入手,谈谈我们对MBO的认识过程,由此深入研究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郎咸平对MBO基本常识的无知性曲解

打开《中国式MBO:布满鲜花的陷井》的第一页,就让人大吃一惊地发现,郎咸平对什么是MBO(管理层收购)与什么是LBO(杠杆收购)都没有分清,甚至干脆误用后者替代了前者。

在郎咸平看来:“MBO的思路源于美国。MBO在美国是老思路,70年代有三个美国人成立了一个叫KKR的公司,是全世界第一个从事MBO 的公司。MBO思路,极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家所有股份都上市的公司,CEO想把股份买下来,但是又没有资金,他就借钱买回所有上市流通的股票。CEO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他需要借助其他投资人的股本金,再用股本金借贷。一般的方式是三七开——30%股本金,70%借款。握有这30%股权的人占有了公司100%的股权。这就是所谓的MBO。我们在国内对美式MBO鼓吹叫嚷的倒是挺多,但真正对其有了解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但是,在管理学理论的常识中,MBO(management buyout)是主体内容的范畴,特指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股权的收购行为,而LBO(leverage buyout)则是方法形式的范畴,专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收购兼并形式,即用杠杆融资的方法进行的收购兼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MBO既可以用杠杆方式收购股权,也可以用个人资产投资的方法搞收购,还有更多的MBO用承担债权债务的方式完成收购。同样的,LBO既在企业间的并购中运用,也被金融投资者在并购时运用,同时,还在管理层收购本企业中运用。MBO与LBO两者的交叉仅仅是局部的,两者的区别则是本质性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收购兼并浪潮中,美国大金融家米尔肯开始创新金融工具,用垃圾债券等方式进行LBO(投资银行家为主导的杠杆收购),其号召大机构投资者杠杆融资的理论旗帜不是“经理革命”而是“股东革命”,是对管理层内部人控制的一种反叛。在米尔肯看来,八十年代美国大多数500强大公司的股价低于公司价值,是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因此,借助过剩金融资本的力量,用杠杆收购的方法发动“股东革命”,把多元发展的大公司分拆出售,聚焦于核心产业,必定能全面提高企业的价值。正是基于这种理论,KKR公司应运而生。作为投资银行家的KKR不是MBO的实践者,而是敌意收购大公司的杠杆收购方,是反MBO的金融投资人。在KKR的非敌意收购中,内部管理层得到的股权微乎其微,充其量只能归入经营者股权期权激励的范畴。20世纪80 年代,更多的LBO 不是善意而是敌意的,这时的并购是对MBO主体内容的根本否定。

令人更为惊讶的是,郎咸平在书中最详细介绍的MBO案例,竟然是KKR收购食品与烟草大王RJR的案例,是KK
R最经典的一次“反MBO”的敌意收购!LBO的对立方是以公司董事局主席查利"休格为首的经理人团队,即MBO方,最终这场收购以外部投资人打败公司内部人,最终以全面驱逐管理层团队而告终。这一案例恰恰说明了KKR式的LBO与真正意义上的MBO水火不容。

正是由于对MBO 概念的的逻辑颠倒,导致自称“以数据说话见长”的郎咸平,几乎90%以上的数据不是MBO 问题的统计,而是LBO现象的数据引证,并因混淆MBO与LBO 而带来如下四个方面的常识曲解。

1. 对MBO交易的曲解定界。在郎咸平的概念中,“美国MBO一直与20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同时并存的”。因此,它一定是公开竞价竞拍的,一定是要巨额资金杠杆的,一定是上市公司私有化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小股东的利益。

但是,MBO 的历史远比LBO长远,最早的MBO的概念由美国学者麦克莱特1980年提出,这时的LBO还在萌芽探索阶段。上市公司的MBO只占管理层收购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大量非上市公司的老股东的退出,家族企业继承后的转型,大公司下属子公司的剥离转让,资不抵债公司的重组整合等由管理层推动的MBO与LBO并无关系,更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这时的MBO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定向进行,其交易性质没有公开性,其交易方式也不必要借助金融杠杆收购。以郎咸平自己谈到的英国MBO为例,1981年的国家运输企业(NFC)的试点十分成功,由此推动了全国5万职工的公交企业全面改制,没有任何公开竞价可谈。

2. 对MBO价格的曲解定量。在郎咸平看来,MBO定价的基本方式是股市竞价,因此,“美国的MBO是在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中进行的,管理层要时刻防备外来竞争者”。“其定价太规矩了。有着成熟的财物模型,有着虎视眈眈的监管机构,更有不好伺候的小投资者。”

但是,上市公司并购只是收购兼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透明的一部分。在MBO 这种现象中,只有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抗敌意收购的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郎咸平研究的竞价现象。大多数的非敌意私有化和非上市公司的MBO,其定价方式都是一对一谈判,具体技术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计算出的价格也有天壤之别,但最终的定价原则却只有一个,即:谈判地位决定交易价格。美国历史发生的某钢铁公司MBO,是在母公司承担不起巨额亏损后定向转让给管理团队与全体员工的。根据中介机构的评价,该公司的最大劣势是全员工资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标准,其未来出路要么是破产清算,要么是管理层与员工MBO后全面降薪,再造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在这场MBO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任何竞价者,双方定价的方式就是谈判而来的超低价交易。

3. 对MBO金融的曲解定位。在郎咸平看来,MBO等于LBO,因此,其杠杆收购的一切工具就一定等于MBO 的工具,而且没有其它途径和方法可谈。因此,在谈到MBO的金融时,郎咸平引证的一切资料要么是KKR的个案融资结构,要么是LBO 的统计数据,如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垃圾债券等等。由此推导,郎咸平认为:“MBO的融资构成中,债券始终都占据80%以上,即使后来的90年代仍然保持在70%以上。”

但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国家,MBO是一种十分丰富多彩的经济现象,它比外部企业与股东间的收购更具有创新空间。这是因为,MBO收购方直接掌握着企业运营的管理资源与运营资金。在非上市家族企业的MBO 中,有多种金融工具同时并用。家族股东退出公司时让管理层分期付款的MBO,叫做原有股东融资;已经拥有一定激励性股权的经营者用公司资金回购大股东权益的MBO ,叫做公司运营融资;先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再搞业绩对赌性股权奖励性MBO,叫做股票期权融资;股权抵押与公司现金流担保并存的贷款MBO,叫做债务重组型融资,等等。郎咸平对此很可能一无所知。

4. 对MBO的效果的曲解定性。MBO对企业业绩的提升作用在理论上各有说法。但由于郎咸平把MBO等同于LBO,在论证MBO的缺陷时大量地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对杠杆收购的批评依据,例如,高负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等。应该说1980年代是LBO与MBO共生的年代,MBO在LBO恶意收购的威胁下迅速发展,LBO又给MBO提供了金融创新的工具和经验。值得庆幸的是,1980年代的LBO被社会普遍贬斥为金融恶魔而很快退潮,但MBO却衍生出许多变形形态,并在1990年代继续发展,并对欧洲各国乃至东欧苏联的国企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涉及到俄罗斯与东欧的国企私有化运动,郎咸平的评价就更没依据了,他既不按他原有的逻辑积极评价那场MBO的公开性,也没深入研究各国MBO的不同模式,就简单地定论那里出现了寡头垄断和社会不公,是一场失败的MBO。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郎咸平以如此权威的口气去纵横褒贬MBO问题,但却居然连最基本的概念常识都完全搞错了。一个口口声声说别人不懂装懂的人,自己本身对问题的“真正了解”却“恐怕是少之又少”(郎咸平本人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10:07 , Processed in 0.08455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