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宝宝打人全防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6 23:5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宝宝打人全防略!

(一)宝宝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喜欢打人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两三岁宝宝的父母。有的宝宝生气时打人,有的宝宝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有的宝宝既打小朋友又打爷爷奶奶……如果养成习惯,他将来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父母真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担心!

丹丹是个3岁多的小女孩,相貌文静乖巧,却是小区里出名的“小霸王”。就连奶奶都说:“这个孙女惹不得,动不动就打人,家里的人都被她打遍了。”一次,奶奶去幼儿园接丹丹,和老师谈完后,奶奶问她为什么不好好吃菜,丹丹一听就急了,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当着众多父母与小朋友的面,噼噼啪啪地打奶奶,弄得场面十分尴尬。平时,丹丹的口头禅就是“打你!”“我打你!”。这不,已经有好几位父母向奶奶告过状了。哎,真让奶奶烦恼。

其实,宝宝打人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
1.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二、身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
1.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就比较多。
2.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三、父母的态度也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1.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
或者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宝宝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使宝宝形成了打人习惯。
2.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懂得不可以的含义,出现孩子打人情况时,可以有一些惩罚措施,例如告诉孩子因为打人别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钟不理他,但不要大声训斥或打骂孩子,孩子打人时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以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而强化其行为。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如果宝宝能表达,就要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第五,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帮助他成长。

第六,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因此,人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是很有道理的。
  而有些宝宝有时会突然咬住妈妈的肩膀或胳膊不松口,咬得妈妈好痛,这是怎么回事?宝宝半岁以后,乳牙开始萌出,他经常喜欢咬一些固体食物来磨牙,并形成咬物的习惯。同时,宝宝的情感逐渐发展,依恋家里的亲人,离不开母亲。有的婴儿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又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常常是行为表现特殊,比如遇到不高兴、不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趴在妈妈的怀里,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松口,而高兴的时候,他也可能对亲爱的妈妈咬上一口。如果两岁以后的小儿再咬人,则是人为发泄愤怒的方式了。因此,对小婴儿的咬人习惯不必大惊小怪。尽量给宝宝提供愉快的环境,这对他们以后的情绪发育极有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0-17 08:18:34 | 只看该作者
内容非常值得我学习,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7 15:40 , Processed in 0.10400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