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评价,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出的每件事,都能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智力残疾儿童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在老师面前做出的每一个回答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现实总是和想象的不那么符合,老师对他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并不可能都得到很好的回答,甚至有的是十分荒唐的,可笑的,但是,当儿童做出努力时,他们的心里面同样也抱着被肯定的希望。那么我们该好何给他们进行评价呢?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立足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我们尝试了以下的几种教育评价方法:
一.学生个别教育跟踪袋的建立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智残学生更不能只用一个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别跟踪袋,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是一个全面评价学生的依据,个别跟踪袋的资料包括:
1、入学资料(学生智商的医学鉴定、病历、转学证明、新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智商缺陷是这些孩子就读培智学校的共同原因,但是每个孩子的背景、病因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搜集医学鉴定、病历、学生基本情况等资料是让学校对每一位学生的智商、缺陷程度和兴趣爱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依据,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2.个别化教育资料
智障儿童个体间无疑有很多差异,这就提出了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个别教育需要上的个别化教学的问题。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柯克与葛拉格在《特殊教育新论》一书中曾指出为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有通过实施个别化教学方能实现,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成效则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
A.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全面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搜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找出儿童在教育上的起点,然后,分析所搜集的信息资料,确定学生的需要、兴趣、优势、弱点、重点,确定所需要的服务。
B.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从实用语数、适应能力、感知能力、游戏康复、行为矫正等多方面来确定每个学生的长期目标(学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单元目标)。一份详细而完善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可帮助教师在实施个别化教学中把握住教育的尺度,“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C.阶段性的评价,以往我们只重视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而忽视了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阶段性的评价,让老师针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阶段性的客观评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等作出分析、说明和建议,提供反馈信息,发现教学问题,调控教学训练进程,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对自己的教法和目标作及时的反思和修改。阶段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阶段性的目标中提高综合素质。
3.成果资料
对于智障教育,即使老师们花了不少的心血,教学成果也总是微小的,甚至是难以显现的,所以老师在平时要学会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找寻学生点滴的进步,因而在这里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学生的照片、音像资料,行为表现记录,也可以是学生的作业作品、试卷以及奖状证书等。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将学生的成长留下一个直观的足迹,看着这些成果,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和激励。
学生个别教育跟踪袋的建立,使教师们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从单纯的分数评价,转向实际能力的考查以及学习态度、情感、习惯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让学生沿着可持续性方向不断发展。
二.“无批评评价”的激励
“无批评评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失与错误,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引导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由于智残学生的意志薄弱、生性固执、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无批评评价”方法在我校尤为适用。我们的老师,不管在课堂上、评语里都会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话语和学生去交流:“你是个很关心、体贴别人的好孩子,老师们都很喜欢你。”;“你是一个勤劳的好学生,为班级的绿化做出了贡献,如果你遇事能冷静一点,不与学生发生冲突就更好了。”;“老师发现你开始对生活有所要求了,但是你要学会用你的双手去创造财富才能改善你的生活,懂吗?”……老师的一个微笑和一句激励,都会让他们开心一整天,享用一辈子。
三.学生自我评价的尝试
学生自我评价是我校在继续教育班尝试的一种评价方法,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每一次的学习、实践、操作中得失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述(采用书面文字式和表格式),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自己的劳动任务、产量、自己的表现情况等。通过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在劳动过程中的种种要求和规范,不断巩固,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养,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学生完善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个性奖”的设立
以往我们的奖励曾沿用了普小的“三好生”,后来改为“好孩子”和“好少年”,但是评比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多数凭老师的主观来判断,得奖的学生对自己称号的意义也不是很明白,只知道可以拿奖品而已。后来我们从智残学生的特点出发,设立了“个性奖”,如:助人为乐奖、热爱劳动奖、刻苦学习奖、文明礼仪奖等等,名称通俗易懂,使学生对评奖的要求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确了,知道得奖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并愿意为此而“奋斗”,从而校园里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和道德风尚。
以上是我校在走进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的一些不成熟的评价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有很多不深入的地方,如在目标制订和资料积累上,以及家长资源的利用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将成为我们探索的新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