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01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季谦先生推荐给大家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2 22:0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大電機教授一篇短文


他的人生觀真得值得我們學習
不僅是用「當下」學習,而是要用「一生」用學習~~




◎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

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

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

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

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

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

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

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

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

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

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

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

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

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

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

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

所以,

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

畢業後工作了幾年,

才決定要念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

誰知道,

世事難料,

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

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

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

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

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

從劍橋回來時,

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

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

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

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

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

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

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

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

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

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

都只是表象。

事實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

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

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會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

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

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

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工作或先升學,

表面上大相逕庭,

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

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

後來改為"朝三暮四",

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實,

先工作或先升學,

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

原不值得計較。

但是,

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

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

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

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

或者一樣壞,

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

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

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

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

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

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

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

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

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

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

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

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

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


比較難

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



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

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

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

而你捨不得丟下他。

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

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

畢業後,

他告訴自己:

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

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

現的場所

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

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

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

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

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

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

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

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

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

他再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

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

業上的研

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

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

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

反過來說,

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

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

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

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

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

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

只看到他所得到的,

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

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

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

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

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

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

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

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

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

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

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

可是,

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



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

"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

我不是沒有過困境,

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

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

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

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

就不曾太放在心上。

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

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

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

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

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

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

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

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

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

因為我確實了解到: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

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

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

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9-23 10:03:2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啊!
我给转成简体,方便那些喜欢看简体的朋友:
--------------------------------------------------------------------

清大电机教授一篇短文


他的人生观真得值得我们学习
不仅是用「当下」学习,而是要用「一生」用学习~~




◎生命是一连串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

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

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

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

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

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

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

根本无需焦虑。

而所谓"人生的困境",

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

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

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

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么?

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

侥幸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幸考上,

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

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

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

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

所以,三年后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

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

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

同样的,

今天念清大动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

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

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

再重新想想这句话: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增或减

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

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再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

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

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际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复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

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

如果我们能看清处这个事实,

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

剩下来,

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

然后安安稳稳,诚诚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

所以,

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再念人文科学的东西。

毕业后工作了几年,

才决定要念研究所。



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唸书。

谁知道,

世事难料,

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

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





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

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

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

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

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

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

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

从剑桥回来时,

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

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

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

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

并且在国际着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

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

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

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

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

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

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

都只是表象。

事实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

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

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会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

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

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

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

先工作或先升学,

表面上大相迳庭,

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

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

后来改为"朝三暮四",

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实,

先工作或先升学,

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原不值得计较。

但是,

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

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

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

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

或者一样坏,

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

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

而且,

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

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

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

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

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

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

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

如果看得够远,

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

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

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

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


比较难

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

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



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

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

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

而你舍不得丢下他。

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

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

毕业后,

他告诉自己:

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

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

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

现的场所

而已。

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

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



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

人生的得与失,

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

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

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

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

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

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

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

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

他再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

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

业上的研

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

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

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

反过来说,

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

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问过我,

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

我不这样想,

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

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

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

只看到他所得到的,

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

这有什么意义?





从高中时代开始,

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

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

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

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

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

早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从不这样想。

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

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

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过来说,

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羡慕。

可是,

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



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

"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

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

我不是没有过困境,

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

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

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

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

就不曾太放在心上。

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

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

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

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

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

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

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

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

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

因为我确实了解到: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同时我也相信:

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

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

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

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

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23 10:13:42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9-23 10:14:3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9-23 11:37:4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不该太计较得失,心态平和,知足常乐。为了到达前方的目的地匆匆而行,却错过了路边美丽的风景,这能算得上是完美的人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0-3 14:31: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真的是要用一生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0-19 23:52:3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啊,当然想要了,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0-20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很有启发。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0-25 06:30: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0-25 15:06:5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我很喜欢这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6:32 , Processed in 0.089741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