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35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节,我想起张政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0 20:3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节,我想起张政老师 (2008-09-10 19:27:27)
[编辑][删除]

恕我孤陋寡闻,大约两三年前,我才对张政老师有所了解。
所谓了解,也不过是在网上读到几篇他的报道。但从那以后,张政——这个名字就铭刻在我心中。我和他,从未交往,但却似神交已久;在年龄上,近乎一代人的差异,但我觉得与他心心相印,自诩为忘年之交。他的很多理念与我不谋而合,他曾经尝试的努力,也是我现下想为。缩短学制、打乱学科、居高临下、融会贯通等等……

张政老师,在教师节,我要向你致敬!
你,以及像你一样的老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老师。
我曾有幸看到几张张政老师在孟母堂给孩子们讲数学的碟片,虽然只是一些平淡的片段,但我却能领会其教学技术层面蕴含的内在含义,不禁心向往之。曾传闻孟母堂有意请张政老师出山,很惋惜未能谈成。当大连的一位有钱而有心教育的朋友也想让张政老师出山时,曾再度引起我的关注。然而,好事难成……

我一直想不通,像这样一位本可为民族的教育创新开创广阔天地的奇才,却如此寂寞孤行……
在我看来,他的要价并不高,而是这个时代过于昏庸,无伯乐可言。
曾有太多的历史证明,往往好的或最好的学术创新,只能起于民间、源于草根,且持久不为官方、学界、大众所认可,因为历史只承认迂回的前进。——但历史毕竟会予以承认。
我深信,只要这个国家还有教师节,一定会有人想起张政。



http://www.hljnews.cn/xw_gn/system/2008/04/13/010146538.shtml




“神童制造者”重操旧业
  
  3月下旬的一个周六,上海市一家培训学校的小教室里,坐满了儿童和陪读的家长。
  77岁的张政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等式,“这是上海市中考考卷的8分题,哪个小朋友会做?”“根号平方,因式分解。”由妈妈带着坐在第一排的向昭屹扯着嗓子喊道。这个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6岁孩子,在这里学习了半年,已能熟练地解答带根号的二次三项式。
  离这里几条街以外的襄阳南路,张政的长子张方也利用周末在家中的房间里给学生补课。
  把孩子送到张政父子这里受教的家长初衷不尽相同,但都与一个因素有关:这对父子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传奇经历。
  “神童”是这样炼成的
  1978年大年初二,张政在马路的报栏里读到了天才少年宁铂的故事。他给中科大少年班写信,举荐与宁铂同龄的儿子张方。当时正在永嘉路小学读六年级的张方,在他自创教育方式的教导下,已经能运用微积分解数学题。1978年3月,新生张方入学。
  张方的母亲耿毅萍是父亲张政的学生,母亲在初三时与父亲的恋情被学校当作腐败问题处理。未经法庭审判,张政于1959年进入农场劳动,直到1967年才离开。此外,张方的奶奶曾做过国民政府的小职员,他们一家在“文革”时期一直是“四类分子”。
  因为这个原因,张方对学校的记忆很不愉快。他不但受到同学的追打,一些老师对他也语带讽刺。
  在父亲的眼里,张方是那种“不服管”的性格。四年级时,张方与数学老师爆发了一场冲突:老师错判了一道题,张方拿着试卷希望老师改回来,等到的却是老师对他身份的挖苦。张方就给老师出了三道高中数学题,老师答不上来,他回敬了老师一句:你会不会做数学题?
  那时,他很不愿意去学校,张政只好自己教他。从1973年到1976年,仅仅3年时间,张政就完成对张方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物理教育。
  “少年大学生”生活
  在外人眼里很神秘的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实际上只存在4个月。之后,“少年大学生”们被分到各个系里去。
  更大更集中的好奇来自媒体。为了加强传播效果,少年班学生在媒体上的形象不时受到夸张,宁铂更是被塑造成“七步成诗”的神童。宁铂后来的舍友赵平波,在反思当年少年班的教育时说,那些默默无闻者目前还真有几位有些建树。当年的名人,现在却多少有些失落。
  张方后来的同班同学崔小金回忆说,宁铂和张方的性格却完全不同。
  宁铂的名言是:我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张方,则是以一个时尚、先锋的形象出现在中科大,留着长头发、穿着喇叭裤、唱着邓丽君的歌在校园里“招摇”的样子。
  张方说,自己的成绩是属于不好也不坏的那种,每到考试前的一两周,就抱着书集中突击一下,基本上都能及格。大学四年,他看过几乎所有能看到的国产电影和译制片,在舞厅里交往过一个女朋友。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金陵石化总公司。
  “神童”实验班
  在张方读大学的同时,张政也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张方的事迹传开后,先是张政当时所在的黄浦区给他一个教师编制。张政更大的舞台在卢湾区。时任卢湾区副区长兼任教育局长的王乾德看望张方,得知张方的成才缘于父亲张政的教育,对此很感兴趣。
  王乾德问张政,有没有可能把他的教育方法由家庭教育变成课堂教育?张政说,愿意试一试。
  在报批的过程中,这个想法招来很大的反对声。但这个想法得到上海市教委主任舒文的支持。1978年9月,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小学到高中的学制压缩到八年的理科实验班,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成立。老师只有张政和两名助手,教数学和物理。数学和物理用的是张政亲自编写的课本,其他功课沿用既有的课本。
  实验班没有固定的挂靠单位,在实验班学生童思蓓的印象里,这个班“东游西荡,四处为家,一共8年,却进过5扇校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对实验班越来越不信任,班里学生开始流失。1978年实验班成立时有36个学生,8年后参加高考时只剩下18个。
  1981年,张政因为上层支持者的离任而出局。
  后来,18名参加高考的同学里,有17人如愿应届考上大学。
  “神童”到中年
  采访张方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科大少年班30周年庆典活动。张方早就得知此事,但没有去参加庆典,“像我们这样的身份,过去干什么呢?”
  1984年从学校毕业,19岁的他仅仅在金陵化工总厂干了8个月。在下放车间锻炼的8个月里,厂里知道他对化工不通,过年时派他去敲锣打鼓,成了文化小分队队员。不服管的他负气跑回上海。这个决定,让他在以后的19年里成为没有户口和档案的“二等公民”。
  1989年,张方来到深圳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所,白天做太阳能开发的研究,晚上在深圳大学夜校部教书。在深圳的两年,他出色的表现也为自己赢得留校的机会。他的档案所在的金陵化工总厂委婉地拒绝了深圳大学的调令。张方不得不回到上海。
  张政仍在为了把他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而努力,他希望张方能接过自己的衣钵。张方表示,自己没有父亲那样的文科基础,全盘接过来恐怕不大现实。
  张方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张政和张方都没有打算让他复制张方的成才之路。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学校教育,课业负担太重,不比张方那时可以专门在家系统地接受张政的教育。张方有时候心疼儿子,帮儿子做一点数学作业。他头大的是,当年的神童现在面对小学的一些难题,也会束手无策——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法用小学四则运算的方法解题。
  据《中国新闻周刊》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12-11 18:5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0:48:42 | 只看该作者
“神童之父”出山再办实验班(图)2007年01月26日07:31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广州日报  



张政称,“无论批评还是支持,都是在彰显我的教学。”


  30年前,张政自己授课,把正读小学六年级的大儿子张方送入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当年,那个班里的“神童”还包括宁铂。

  随后,张政就职于一间中学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实验班,结果是,实验班的学生中,除了一个孩子外,其他学生全都提前进入大学读书,张政也因此而名噪一时,他被称为教育奇人,甚至被誉为“神童之父”。之后,张政从教育界销声匿迹,“隐居”工厂做了一名工人。





  沉寂了近30年后,最近,这位“教育奇人”又准备重操旧业,他已经获聘为一家民办学校的教师,并提出,要用一套自创的教学方法,用6到8年时间,把13岁前的孩子送入大学,如果一切顺利,他可能在今年3月重开29年前的实验班。

  当媒体再次传出他即将“出山”的消息后,一时间,赞同、质疑、观望纷至沓来,赞同者认为,张政的理科教学综合授课方式有一定道理,选择了一个恰当的途径,把艰深的教学内容向孩子提前下放,反对者则认为,这是“速成”,不利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有人指出他的教学方法是“东一榔头西一板斧”,简直是杂乱无章。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这位正处于争议中的“教育奇人”,他对外界的种种质疑作出回应。文:本报记者 赵琳琳 图:冯睿

  知识爆炸时代应有新方式

  本报记者:您为什么把这么艰深的微积分等知识教给小学生?

  张政:传统教材教孩子们的知识太古老了,小学时,他们学的是小农经济的算术,要算棉籽出油率,牛羊出栏率,但是这些应该是生产队队长关心的问题,孩子对这怎么会感兴趣呢?到了初中和高中时期,孩子们学的仍然是中世纪时代的数学,100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由于内容枯燥,也违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规律,把孩子们在古典知识中累坏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创新。在知识爆炸时代,应该有新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爆炸时代的东西。

  本报记者:听说您的“张氏教育法”是实行快乐教学?

  张政:我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一箭双雕,一箭三雕,甚至是一箭四雕为目的的。比如,普通孩子读书时,要在14岁时才有机会接触到物理,这太迟了,我教学的时候把物理放在小学一年级,而且,我不会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和理解教科书上的物理概念。

  比如,要讲重心这个概念,不要急于去和孩子去讲什么质量啊,重力之类的。我讲课的时候抓了一只鸭子和一只鸡,并让一个学生去赶鸭子,鸭子一赶,跑快了,会摔跟头,我就告诉孩子们,为什么鸭子摔跟头呢?是因为它的腿长得太靠后,头太靠前,中心不稳,所以摔跟头。同样,再让孩子们去抓一只鸡,但是鸡又飞又跳很难抓住,我再告诉孩子们,鸡的脚长,可以调节重心,所以它的重心稳定,不容易摔倒。

  枯燥的概念变成了形象好玩的游戏课,小孩子感觉到快乐自然注意力集中,效率提高,何愁他们不去钻研知识。

  我讲课跟着孩子兴趣走

  本报记者:除此以外,您的教学还有什么特点?

  张政:我实行的是混沌教学,不会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备课内容去循规蹈矩,准备了什么讲什么,而是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就讲什么。

  比如,在讲重心的时候,我还会给他们加入审美学的知识。给孩子们画出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花瓶,有上大下小的,上小下大的,一个墨水瓶那样的花瓶虽然重心稳定却太过沉闷,丝毫没有美感可言,而一个上大下小的花瓶似乎随时快要倒了,原因就是重心不稳。此外,还可以由此而展开讲述重心与人的审美心理的关系等等。

  这样上课,根本不用维持课堂秩序,因为孩子们都被吸引了,听得非常认真。

  本报记者:您觉得自己教学和传统授课方式的区别在哪里?

  张政:现在,我们评价教材用的都是是否系统,但是不关心教材和教学是否有趣味性,这是传统授课方式和传统教材的最大缺点,很多人认为我讲课是东拉西扯,一无是处,但是,我的课却可以轻易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以最高的课堂效率学到知识。

  “批评是在彰显我的教学”

  本报记者:有人认为您是在揠苗助长,有人担心你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孩子全面发展,您是怎么看待这些争议的?

  张政:无论批评还是支持,都是在彰显我的教学。如果能够形成教育辩论那更好,我认为,我是在创造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做有益的尝试。出现这样质疑的原因还在于,我有机会办的实验班太少了,只有当年那个班,如果有机会让我一直办下去,并证明我的教学方法的效果,那我想实际的效果会说明所有问题。

  本报记者:很多人认为,让普通的孩子读6到8年书就能考上大学,让人难以置信。

  张政:不相信是因为从传统的教育观点出发,这难以实现,所以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了解了我的教育方式就不会有人感到太奇怪了。

  本报记者:您新的实验班筹备情况如何?

  张政:现在,学校的手续已经基本办好,但是,有关方面是否能够批准我开展这个实验班,我仍然感觉很担心。如果一旦获得批准,我会专门教小学生,从幼儿园到13岁前的孩子,我希望在13岁前就把这些孩子送进大学。

  本报记者:这么多年来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张政:我觉得教育科研界太寂寞了,我最伤心也最遗憾的事情是,我的实验班29年后还会被提起,恰恰说明在20多年来,只有我的这个班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

  对话张政

  经历坎坷曾靠摆地摊为生

  实际上,张政的个人经历极为坎坷,上世纪60年代,他从沈阳工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当教师。工作期间,他邂逅了自己的爱人。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他经受了极大的打击,丢掉了工作,只能够靠摆地摊为生。

  不过,摆地摊的日子却给他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他捡到了一份美国科学院教育处霍尔姆兹儿童教育会议文件总汇,执笔者是“世界级”教育专家本杰明·S·布卢姆。布卢姆在《教育过程》一文中认为:只要选择恰当的途径,即可把艰深的、包括高等数学的内容向儿童“下放”。

  受到这本资料的启发,再加上不幸的家庭生活使张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他自己独创了一套理论。张政打破数、理、化之间的学科界限,他在教三角函数时,物理上就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讲了定量、面积的度量,数学上就开始讲小数运算。他还把化学元素表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唱。正是用这套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张政把儿子张方送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成名之前

  教学效果突出却屡遭质疑

  尽管因为屡屡培养出神童而被奉为“教育奇人”,但是,笼罩在张政身上的争议却从来没有间断过。

  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张政的特立独行的教育方法就屡屡遭到批判,“那时候我教小学的孩子微积分,就有学校的老师批评我是在搞单科独进,说我没有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后来我把自己教数学的方法用于教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教上去了,又有人批评我是重理轻文;之后,我开始教授孩子们古文观止和英国的十四行诗,语文教好了,他们开始批评我说只重视书本知识,孩子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张政连体育课都开始教了,带着学生参加拔河比赛,其他班的孩子都穿球鞋,唯有他让班里的孩子穿布鞋,说是要增加摩擦力,让孩子从中得到物理学的启发,却又有一些老师批评为误人子弟。

  张政说,在他将儿子成功送入中科大少年班后,他一直希望向教育局申请创办实验班,但是,该申请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反对,由于他所属地区教育局的一位老干部的“力挺”,他才得以如愿。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这位老干部那样支持张政,“从一开始我就感到了压力,有些人观望,还有些人打算幸灾乐祸。但是,我教的这个班的孩子,在他们小学的时候,就能够为高中生演示数学题,那个时候,很多教师都被我教出来的这些学生震惊了,神童班的名号不胫而走。”

  在张政执教这个实验班两年后,因为被认定违反教育规律,张政离开实验班,该实验班被另外一所学校接管,最终,这个班里的孩子中,除了一人之外,其他孩子全部在初二以前升入大学,成为少年大学生。

  成名之后

  他教学最大优点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快乐

  本报记者昨日联系到了30年前,从张政执教的那个实验班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曹蕾。1986年,还不到16岁的曹蕾就考上大学,目前定居美国。

  她告诉本报记者,张政仅在实验班执教了两年时间。“但是,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考上大学,张老师的启发起了很大作用,尽管他只教授了短短两年就离开了,他所灌输给我们的学习思路对以后的学习都非常有启发。”

  “我们都不是神童,张老师的教学方式同样适合许多普通的孩子,他教学最大的优点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快乐。那个时候我们都那么小,回头想来能够很系统地学习那些艰深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现在看来感觉很不可思议。”

  不过,她也认为,如此小的年龄就让孩子进入大学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一定就是件好事,因为孩子的心智必须要经过一定的阅历才能够成熟,过早地接触社会进入大学,会有一段非常艰难的适应期,也会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比正常年龄进入大学的孩子多走一些弯路。

  学生说张政 http://news.sohu.com/20070126/n24784913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25 10:33:31 | 只看该作者
张老师的实验班办起来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1-5 14:54:17 | 只看该作者
张政:我觉得教育科研界太寂寞了,我最伤心也最遗憾的事情是,我的实验班29年后还会被提起,恰恰说明在20多年来,只有我的这个班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

向张老师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2-11 18:09:33 | 只看该作者

从来先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肉食者鄙,先行者艰.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7-16 09:29:11 | 只看该作者
张政老师目前在上海办有培训班,好象有打算在南京等外地再办学校,正在寻求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26 , Processed in 0.08629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