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彦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古词欣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5-27 15:0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7 15:05:58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font color="indigo">乐曲链接: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800080">几多愁(词牌:虞美人)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font color="indigo"><u>虞</u>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font face="幼圆"><font color="indigo"><img src="http://free6.kaxiu.com/modules/944444966/pipa.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left][/left]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5-27 15:11:57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left"><font color="indigo"><font face="幼圆">乐曲链接: <font color="#800080">几多愁(词牌:虞美人)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font color="indigo">                         <u>虞</u>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font face="幼圆"> <font color="indigo"><font face="幼圆"><img src="http://free6.kaxiu.com/modules/944444966/pipa.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 <p align="left"><font face="幼圆">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5-27 15:43:41 | 只看该作者
你就发吧,把杜李苏......都折腾一遍,你也又该升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5-27 16:58:32 | 只看该作者
小牛2000+-->引用:小牛2000 你就发吧,把杜李苏......都折腾一遍,你也又该升级了!
呵呵,知我者,小牛2000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15:03:08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相看泪眼(词牌:雨霖铃) <font face="宋体">   《雨霖铃》 ①【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摧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②骤雨:阵雨。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⑥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⑨经年:一年又一年。⑩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20:34:07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wcyz.com/myweb/modi/tupian/0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20:35:00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wcyz.com/myweb/modi/tupian/02.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wcyz.com/myweb/modi/tupian/0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19:31:33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indigo"> 江城子① 【宋】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font color="indigo">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font color="indigo">【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  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  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  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  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③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品评】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塚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9:30 , Processed in 0.0859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