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70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4岁少年考上北大本硕博连读 恶补社会实践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3 00:1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4岁少年考上北大本硕博连读 恶补社会实践
2007年08月02日 08:26:50  来源:齐鲁晚报
    14岁少年北大本硕博连读
    今年高考总分667分,心无杂念,从不讲究吃穿,正在恶补“自理课”

丁善龙在家学着洗衣服,他要在开学前学会自理自立

丁善龙在滕州一中成了小名人
   在今年的高考中,年仅14岁的滕州一中学生丁善龙以667分、滕州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部录取,学制8年,本硕博连读。丁善龙何许人也?小小的年纪怎会取得如此佳绩?7月31日,记者来到滕州,采访了丁善龙及其家人和师友。
    记者印象:博览群书的“百事通”
    记者来到滕州塔寺街商业新村丁善龙家时,他正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埋头看书。房门上“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的对联和橱窗里厚厚的一沓奖状,显示了小主人的不凡成绩和勃勃雄心。
    谈起孩子,丁善龙的父母欣慰而骄傲。善龙出生于1992年10月23日,从小就喜欢书。“那时他年龄小,别说不识字,就连书都拿不好。他就抱着书,用手一页一页地‘搓’,竟能煞有介事地坐在那看两三个小时。”
    善龙4岁半时,母亲王文把他交给了当小学二年级老师的妹夫,让他跟着大自己四五岁的学生一起上课。“没想到期中考试善龙的数学和语文成绩竟有80分和70多分,到期末考试,他已经在班里名列前茅。看着孩子有如此的潜力,当初很不情愿让这个小不点听课的校长马上给他办理了学籍。
    识字多了,善龙看的书也越来越多。中外名著、伟人传记甚至像词典一样厚的《乡村医生手册》,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跟记者谈起自己最喜爱的书,他滔滔不绝,“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吸引人,我可以把108将的名字和外号按顺序背下来。”
    父母教子:给他最宽松的环境
    对于丁善龙的成长,父亲丁行质和母亲王文尽量给他最宽松的环境。善龙爱看书,并且看得又多又杂,有时甚至因此耽误了老师留的作业,但只要看的是有用的书,父母一般都不会过问。
    平日里,丁行质和王文要求善龙每天晚上10点半睡觉,因为他们觉得熬夜学习反而会事倍功半。丁行质说:“只要是在道德和法律约束范围内,他做什么我们都尽量不去干涉和苛求,而是顺其自然。”
    此外,夫妇两人都会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对善龙进行教育和引导。饭桌上的筷子、路边的广告牌,都成了让善龙识字认数的好工具。王文还经常和儿子进行“洗衣背诗比赛”,王文洗衣服,善龙同时背诗,看谁最先完成任务。为了鼓励孩子,她总会悄悄地多洗几件衣服,好让善龙胜出。
    记者还发现,善龙那沓厚厚的奖状里还隐藏着“秘密”:王文在每张奖状后边都详细地记录了善龙当时的考试成绩以及班里的排名,这样既让她和丈夫能对善龙多年的成绩一目了然,也让善龙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就这样,善龙在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里,求知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老师评价:他心里没什么杂念
    在班主任吕强的眼里,善龙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学生,“每次给老师递东西时,他都是用双手,虽然是个小事,但现在的学生很少有人做到这样。”吕强认为,善龙高考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对学习的投入。可能是因为年龄小,比起其他同学来,他心里没什么杂念,没有太多外界的诱惑,可以认真地做好学习这件事。初中和高中同学邵珊珊则用“谨慎”这个词来形容对善龙的印象。她说,让全班同学都很佩服的一点是,只要掌握了的知识,善龙很少犯错。
    在商业新村居民区,善龙俨然成了一个小明星,邻居们提起他来都是赞不绝口。张女士说,善龙从不讲究吃穿,有时穿着妈妈穿过的衣服也是乐呵呵的。平时话挺少,一放学就回到家里看书。小区里同龄的孩子都才上初中,有什么不会的问题都跑去问善龙,他也是来者不拒。
  恶补“自理课”
    虽然已是年少成名,但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善龙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父亲丁行质觉得善龙虽然看的书多,但社会实践太少;动脑子多,但动手少。
    为了让孩子戒骄戒躁,他特意用毛笔写了一句话“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将它贴在了善龙的屋里。
    以前善龙把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家务活很少干。现在王文经常让善龙学着洗碗洗衣服,“9月就要去北京,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一个人生活,所以一定要在去学校之前学会自理自立。”
    班主任吕强则认为善龙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方面还需提高。
    善龙本人也对新的挑战充满信心。记者问他,离开父母后能不能做到自立自强,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问题!”
  个人秘诀:靠的是好方法和好心态
    在滕州一中,学生人手一本名为《学会学习》的小册子,里面最重要的内容是“两先两后一小结”,即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每个单元一小结。善龙的班主任吕强说,这是一中老师多年来总结的宝贵经验。“办法虽好,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去坚持。很多学生会偷懒。”善龙则在学习中一直坚持“两先两后一小结”,很少落下。
    此外,他还总结了适合自己的“超前思考”法。即预习时提前思考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答案,然后在上课时与老师的说法做比较,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此外,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让他受益匪浅。他考试前从不紧张,考试后也不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沮丧,因为他总是觉得“做得还不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失败是中考,当时他仅考了滕州市第500多名,勉强考入了滕州一中。但他还是挺高兴,“毕竟进一中了”。他最担心的是,考不好时会受到爸妈批评,“这个时候,我总对自己说‘要勇于面对灾难’,没什么大不了的。”(记者 张跃伟 实习生 张立鹏 于强)
http://www.edunews.net.cn/mxfc/OldNews/2007828265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9-3 09: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huge57 的帖子

多谢分享。
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希望有个别开生面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15 15:16:17 | 只看该作者
靠的是好方法和好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12:27 | 只看该作者
年的时间,这个曾经“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完成了向“最小硕士研究生”的跨越,然而有关现代版“伤仲永”的种种猜测并未因此平息。人们好奇,他是怎样安然度过了三年的本科生活,同时也仍旧为这个小神童的未来之路牵肠挂肚——
13岁硕士生的课内课外
本报记者 蒋昕捷文并摄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17    [打印] [关闭]




    当这个1.72米的小孩儿随着父母步履匆匆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守候多时的十几家媒体记者涌了过来,镜头纷纷对准那张稚气未脱的脸。

    “我就知道会有记者来。”他放下包,很自然地摆摆手,“拍吧,拍完我好去办手续。”

    9月2日,北京工业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13岁的张炘炀报到,他的到来,就像是“一部经典老片又推出了新剧集”。2005年,他以10岁的年龄,成为“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在许多人预言又一个现代版“伤仲永”即将上演的时候,他又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向“最小硕士研究生”的跨越。

    显然,这样的孩子大多具有自己的想法。办手续时,张炘炀遇见了他未来的导师,两个月前,双方已经见过面。母亲示意儿子“快叫老师”,结果他连招呼都没打,扭头走了,只留下一句话,“都认识了还说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提到了这个细节。有人就此评论说,大学校园已经是成人化的世界,当一个13岁的“小屁孩”强行登陆的时候,周围的人,包括他自己似乎还没有习惯这种反差。

    类似的情形,在2005年张炘炀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时就曾上演过。第一次见面,学校的老师让他写几个字看看。这个还差一个月才满10岁的大一新生写了10个字:“居高临下的感觉真好啊。”

    “太多的赞美让这个10岁的孩子一时间把握不好自己。”张炘炀本科时的导师张跃辉说。当时,这个建国后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已是国内外近百家媒体追逐的焦点。后来,学校针对这个特殊学生设立了“培养小组”,由数学系教授张跃辉和副教授刘华担任他的指导老师,每个星期都为他安排两次单独的相处时间。

    从一开始,张炘炀就直呼两位导师的名字。对此,他有他的逻辑,“既然知道名字,不叫白不叫。”

    于是,导师刘华送给他一部《论语》,要求“毕业前背熟”。从校方的立场看,培育一个10岁的大学生必须“先成人,后成才。”

    不过,和所有早慧的孩子一样,张炘炀最先表现出来的还是学业上的天赋。在张跃辉的记事本里,记录着许多关于这个少年的轶事。

    有一次上课,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这小子突然鼓起掌来,说是因为看到了“多项式对称的美,情不自禁”。张跃辉为此感到震惊,“我确实想表达对数学美的感受,但此前从未有过共鸣。”

    另一个故事则反映了张炘炀非凡的记忆力,大一下学期,他完全凭心算解出一道八元二次方程。

    为弥补因为年幼缺失的叙述能力,刘华曾要求张炘炀用500个字描述自己的办公室。半个钟头后,他发现纸上只写了一行字——“废纸堆上漂浮着几张桌子。”刘华看了一眼堆满废稿纸的房间,摇头苦笑。

    刘华曾经先后在3所高校任教,包括在某高校的少年班教过两年书,刘华发现,张炘炀能敏感地发现事物的核心所在。这个少年所具备的天分他前所未见。

    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刘华经常带着他去公园。张炘炀会因为某片树叶的脉络结构很漂亮,呆坐下来,盯着看上半个钟头。这种“专注”,被认为是数学研究或其他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先天素质。

    可另一方面,这个10岁的少年也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无法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超过10分钟。每隔几分钟,这个坐不住的学生就会用油彩笔在同学的衣服上作画,或是悄悄地把女同学的头发绑在椅背上。

    与媒体报道过的那些自闭的“神童”不一样,这个好动的少年很轻易地与比他大8岁的同学交上朋友。在班上,他先是认了4个姐姐,“我喜欢跟她们一块儿玩,她们很漂亮。”

    12岁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同学贾艳的印象里,“一个暑假过去,这个弟弟突然就和我们疏远了。”

    很明显,张炘炀在大学迎来了青春期。那时他每顿饭要吃4个馒头或6两米饭,学会了自己弄水洗脸刷牙,讲话瓮声瓮气,身高也很快从1.43米逼近到1.7米,他也开始像男子汉一样锻炼身体。

    在刘华提交的报告中,此时的张炘炀被描述为“倔强而自信,从不打算服输或投机取巧。”值得称道的是,如果一道选择题不会做,他宁愿空着也不蒙答案。不过,他也会因为参加一期访谈节目,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了脸而得意洋洋一个月。

    “张老师,你说,现在这个班里还有比我更牛的人吗?”考上研究生之后,张炘炀在一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忽然问张跃辉。

    “这没什么了不起。”张跃辉很平静地回答:“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两位导师,都被允许提前考研,班里好几位同学完全都可以考上研究生,而且成绩会比你好。”

    但打心里,张跃辉也认为自己的这个学生“的确很牛”,只是,“我必须在他怀疑自己的时候夸奖他,在他翘尾巴的时候打击他。”他有时会拿自己上高中的孩子和张炘炀做比较。“骄傲、叛逆、反抗……当人们把他当成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会看不惯他的某些言行,并以此说明他不够格。”张跃辉说,“但是说到底,他就是个13岁的孩子。”

    “跳级上学,你后悔么?”过去,不止一个记者这样问过张炘炀。

    “跳级对我没有任何利益,但跳级就跳了呗。”他说,“不跳白不跳,跳了也白跳,白跳谁不跳?”从这段类似绕口令的回答中,很难猜透这个13岁男孩的真实想法。

    如今,这个13岁的硕士研究生,与父亲张会祥同住在北工大的一间博士生宿舍里,这是张会祥向学校提出的要求,作为张炘炀上学的先决条件。

    “父亲和你比谁更优秀?”有人问张炘炀。

    “也许我更优秀。”张炘炀回答说,“但是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张炘炀两岁识字,5岁上小学,9岁上高三,10岁上大学的传奇经历中,父亲张会祥始终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

    张会祥1978年参加高考,从河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街道做普通干部。打心眼里,他不想让孩子走自己这条路。

    在发现儿子的早慧之后,张会祥萌生了从“超慢式”教育中突围的想法,继而总结出一套”量化为先”、“求博不求尖”的教育理念。

    不过,舆论一直并不看好张会祥的这种尝试,被经常引用的是湖南神童魏永康的例子,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13岁时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由于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这个事件当时轰动全国,人们认为,魏永康的所有成功和失败的根源来自于他的母亲。

    但在张会祥看来,问题只是出在“中科院没有让魏永康的母亲陪读。”

    的确,在这个10岁的少年走进大学那天起,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3年前,张会祥把家从辽宁盘锦迁到河北廊坊,妻子吴慧娟也调到廊坊教书,张会祥则与儿子住在大学校园里,专职“陪读”。

    大一下学期,张炘炀的成绩开始出现下滑,曾出现4门60分。于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他恢复了过去的学习方法,同时向学校申请不上英语课,改由父亲指导自己复习。后来在“英语靠死记硬背”的指导思想下,通过了英语4级和6级。

    考研期间,张会祥领着儿子背“十七大报告”,为儿子规定考英语的做题顺序。大多数时候,张炘炀做完试卷笔一扔,玩去了,留下张会祥照着答案批改。

    在张炘炀考上研究生之后,有评论认为,这种陪读的模式不可复制,而现在的成绩,只是将应试教育发挥到了极致。

    可在张会祥看来,讨论这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13岁的张炘炀走上的是一条单行道,只能这么走下去,而自己的任务就是确保张炘炀顺利拿到硕士学位,“那时孩子也大了,他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同时,为了保护儿子,他拒绝让张炘炀接受媒体采访。

    有时,张炘炀会把得“菲尔茨奖”(注: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挂在嘴上。可张会祥为儿子设计的路只是考硕、考博,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每个家长的想法,我们只是提前了几年。”张会祥说。

    但许多人都在担心的是,总有一天,张炘炀将不得不面临脱离对父亲的依赖,独自面对世界,到那时,他怎么办?

    在张炘炀的家乡,曾有媒体随机调查了20位家长,其中19位希望“孩子成为张炘炀那样的神童。”

    只有与张炘炀同窗3年的一位大学同学,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我自己有孩子,不会为他选这条路,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只有学业,跳级的同时,也失去很多东西。”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9/17/content_2360071.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9-24 11:37:4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现行的教育体制。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孩子都应该很优秀,可是现在的教育体制很让人担忧,为张炘炀高兴的同时,为更多没有收到此法教育的孩子感到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9-28 08:09:21 | 只看该作者
伤仲永,不过这个小孩还是很幸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22 16:33:28 | 只看该作者
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29 16:06:28 | 只看该作者
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14 21:49:58 | 只看该作者
腾州现在还有一个九岁上初二的孩子,在今年北京的世奥赛(中国赛区)中获银奖。腾州是个人才辈出的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7-18 22:20:22 | 只看该作者
也不能这样片面的看问题吧。孩子的学习终究是要为进入社会打基础的,所以考试的成绩只是他们众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的一种而已。
更何况张炘炀地学习始终都离不开他父亲的陪伴,在这一点上,恐怕别的孩子就要比他强了。孩子要学的是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自己的学习能力
还有更方面的能力,并不是考卷本身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3:57 , Processed in 0.09722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