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85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2 19:0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

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但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却毫不含糊.
小家伙们入学的头几周,老师会带他们去学校的每个地方熟悉环境,教他们如何排队,领号拿中饭,如何用厕所,如何使用图书馆来借书,还书,以及乘坐校车的步骤,程序,规则,教室里每天的正常运作程序等等.更是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组织学生操练.从看似无干紧要的小事中,孩子们学到了许多生活常识,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国低年级小学生有许多手工课,图画课,经常会把桌子上,凳子上弄得很脏很乱,老师一定让他们自己清理干净,直到满意为止.可以想象,每天如此训练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不会扔下一堆垃圾不管,更不会在街上乱扔垃圾吧!
学校里老师教育孩子彼此尊重,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尤其是小学经常会开展围绕这类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贯穿与阅读,数学和其他任何目的教育过程中,真正是"寓德于学".美国老师可以严厉地惩罚学生,但从不允许在人格和自尊心上对学生有任何伤害和侮辱.
老师总是鼓励孩子们说"Excuse me,Sorry,Thank you",并告诉学生:"这些是magic words,用了它们,你就会得到更多帮助.
在学校里任何一位老师看到在校园里大肆奔跑的学生都会喝止住:"只许走,不要跑!"不仅是在教室里,在学校任何地方,学生都不能大声说话,必须用inside voice.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很会训练学生,他们让孩子们学会辨别各种声调的说话方式,让孩子们知道:在户外操场上可以说话声音大一些,而在室内只需悄声说,甚至Whisper低语,只要能让老师或同学听到你的声音就行了.
孩子们在学校上厕所排队,图书馆排队,吃饭更讲究排队,反正一天下来去哪儿都排队.学生排队等待的时间,次数很多.我经常觉得这种做法纯属浪费时间,效率不高,可是对于长大成人后需要补习的"文明守则",谁的时间用得更科学,更聪明呢?
学生们从小就知道进出门要注意自己的身后,从不会"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而是自觉地为身后人推住门,直到后面的人走过来为止.小学生们更是以能为老师把门而自豪.
正是因为美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训练文明礼貌习惯,才使孩子长大后不会在家给父母带来耻辱,出外远游让祖国蒙羞.而我们这些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后代不应该做的比他们好吗?
  ------摘自<读者>王文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精品文章!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8-22 21:50:49 | 只看该作者
在知识学习上是因为英语的学习不方便,到了中学,他们学的远比中国学生多和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8-23 11:05:1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同意僵硬的说法,人家学的是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8-23 13:32:49 | 只看该作者

  培养了后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8-26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中国还处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里,类似内容少之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8-26 10:27:58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虽然介绍了一些美国的情况,但总觉得潜意识里带着自卑写成的,好似中国教育百分百就是比人家差似的。

美国孩子在中学里学得都很少,一方面因为他们崇尚“干中学”崇尚质疑而不崇尚知识与传统的积累(这点和欧洲相反,当然更和中国相反了),另一方面也和他们举国的精英体制有关。美国就是少数精英统治大多数知识水平低下的一个国家(只不过这个本质,谁都不会点破它),这也体现在中小学体制里。他们的制度极端有利于天才和精英的自我发展,但对于中下学生,不过是用一堆看似尊重学生的甜言蜜语来糊弄,其实没人管他们的死活。文化知识学得少,那是对大部分中下学生而言的(而这些人当中的少数,即使有幸进了大学,也还无法完成高一就该掌握的数学内容——有海外学者的执教经验为证),中上产阶级孩子的竞争,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别说是中小学。

如果真要写一篇全面而客观的文章,作者应该到最好的学区(中上产聚集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中小学教些什么。


在学校里任何一位老师看到在校园里大肆奔跑的学生都会喝止住:"只许走,不要跑!"不仅是在教室里,在学校任何地方,学生都不能大声说话,必须用inside voice.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很会训练学生,他们让孩子们学会辨别各种声调的说话方式,让孩子们知道:在户外操场上可以说话声音大一些,而在室内只需悄声说,甚至Whisper低语,只要能让老师或同学听到你的声音就行了.

这段,看不出美国和中国学校有任何不同。中国老师不是屡屡被批评压制学生的活泼好动吗?看看美国老师也一样。

至于说培养干净的习惯,至少我见到的和从美国剧集里见到的,绝大部分美国年轻人绝对不如中国人爱干净、爱整齐。小学的这些培养是不是比中国的好,很难说。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jiangying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8-26 11:12:46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的.

在美国经济强大的时候,美国推出经济全球化,但是现在美国的已经看到全球化实际对美国不利(见<世界是平的>一书),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太贵,但是美国平民的素质太低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布什政府不得不推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来克服孩子从小知识学习的不足.而我们却往往看到人家的垃圾部分(平民教育部分),而不看别人国家强大的根源(精英教育部分).反而把垃圾当成宝贝.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绝对不是学得太多,而是学得太少,大量的时间花在低水平重复劳动,而且是不让孩子犯错的重复劳动上.因为难度减负,重复训练可以出成绩,所以孩子累.只有加大学习难度和知识量,让重复劳动不再有用,孩子们的负担自然就减轻了,否则,减负就只能是数学上的减去负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8-26 11:46:44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美国教育之谜

——《美国中学生报告》序言

                       孙云晓

    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医学博士,放弃了挣10万美元的宝贵时间,不辞辛劳的在各类教育机构实地考察采访,终于写出了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美国中学生报告》。

     做出如此非凡举动的就是魏嘉琪女士。

     客观地说,魏女士的写作水平并非精湛,她的教育理论水平也远不及她的医学理论水平。因此,2002年4月,在北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曾坦率地谈了自己的意见,批评她某些概念不妥当,并质疑美国人用“父母”的称谓而不用“家长”的称谓等等。但是,我必须郑重地对读者朋友说,如果您想了解美国青少年的真实状况,《美国中学生报告》非常值得一读,因为这是作者三年采访甚至是目击的实录,它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

    在本书中,魏女士最令人感动的品质是诚实。在《进行不下去的采访》一节中,她写了去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奥克兰高中采访的经历。

    走进校园,只见两个男生抱着一个女生斜躺在操场上,老师和保安人员走来走去熟视无睹。魏女士来到校长办公室,竟然霉味弥漫。门口聚集着一堆学生父母,不知什么原因要见校长。校长秘书是个60多岁的日本老太太,头发花白,态度生硬。魏女士话音未落,她便“砰”地关上门。魏女士刚要发作,一个醉熏熏的父亲连门也不敲就进来了,校长助理马上警觉起来,用手摸着裤兜,仿佛摸枪的样子。魏女士的神经“倏”地崩紧了。

     她写道:

“出来的我原谅了那个日本老太太,是服务对象改变了她的作风;然而我的采访实在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为这里太不安全。由于紧张,我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

    魏女士的诚实之笔使她的作品有一种残缺美。在《没有进行完的采访》一节中,她记述了与四个17岁的黑人男生交谈的经过。黑孩子热情、友善、乐于介绍自己。学生C说了自己的情况: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不知父亲是谁;母亲从不工作,靠政府救济为生,天天喝酒,而他靠卖毒品挣钱。魏女士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妈妈也吸毒?”

    一句话击垮了学生的自尊。魏女士写道:

   “学生C哭了。我心里不由得抽动了一下:是不是我的问话艺术太欠含蓄委婉了?采访一个17岁的中学生不该这样直接问。在采访的准备期间,我的朋友、教育学博士沙莉曾经训练过我,可是到这时候,中文句式、语法结果还是坏了事。这个1米89的大男孩说啥也不和我谈了……”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个谜。许多媒体报道给人的印象,似乎美国的中小学除了玩就是暴力,根本不学习。这是事实吗?

    据2002年1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方案。这项法律旨在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它要求从2004-2005学年开始,全国所有三到八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各学区必须对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提出报告,进行比较。如果一所学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学生可转学。如果连续3年教学质量未见提高,该学校必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如果连续6年不能提高成绩,该校的员工将进行调整。所有学校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校必须缩短穷人与富人、白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分数差距。各州必须保证在4年内使所有的老师都合格上岗。

    《人民日报》驻美记者刘爱成认为,这项改革作为法律在全国强制实施,实际上是对美国传统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某种否定。多年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从而使学生放任有余,约束不足。加上美国的中小学没有留级制度,考试成绩好坏也不影响学生升级。以上种种做法导致美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多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在世界性基础知识竞赛中从没拿到过名次。近年来,人们对提高基础教育水准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改革之风吹到中国之时,有些人晕了,说:“中国人搞素质教育了,美国人开始搞应试教育,还是美国人有眼光。”

    事实竟究如何呢?

     在我看来,进入21世纪,中小学生的发展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也需要过硬的创新能力。过去,中国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培养,美国则太重视能力培养而忽略了打牢基础;如今,中美两国在双向互动,各补各的课,是完全正常的差异现象。如果,中国人把基础丢了,美国人把能力丢了;如果,中国人把能力搞过了头,美国人把基础搞过了头,都将是人类的倒退。因此,最明智的处世之道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美国中学生报告》一书的新价值,即作者始终在探索一个命题——美国的富强与科学的发达,与教育竟究是什么关系。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准,都与该国的综合国力密切相关。

    当然,我们分析判断复杂的教育现象时,应当保持头脑的清醒与冷静。譬如什么是基础教育?难道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两大要素吗?我想,健康、快乐、自信、审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知识与能力的。或许,这些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值得借鉴美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美国中学生报告》一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与观念。如《家长会》一节介绍说,在美国的家长会不是由学校召集的,而是由父母们自愿组成的民选机构。他们可以对教学计划、教材、教师素质提出质疑,可以监督、督促校方的工作,也会尽力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成为整个教育活动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环。家长会的巨大作用还大大改善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彼此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两代人参与学校教育改革。但是,中国的父母出席家长会,“通常只能出示面孔静坐,根本无法代表孩子发出任何声音”。因此,中国学生最瞧不起的人,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在学生们看来,父母不敢在家长会上讲话,却想尽办法偷税漏税,开罐头盒随手乱扔,把纸盒、报纸当垃圾,真是丢人现眼。所以,在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中,代际冲突中包含许多时代的因素和文明的冲突。

    早在1998年,美国专家已经预言,“网上一代”将在21世纪主宰美国。据美国技术总汇联盟主席唐·塔普斯科特介绍,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美国目前的2.7亿人口可以分为四代人:二战结束前出生的老一代,约5000万人;二战结束后至1964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约8000万人;1965年至1976年生育低谷期出生的“X一代”,约5000万人;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网上一代”,约9000万人。据分析,“网上一代”人数最多,将逐步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派。他们大多数会使用电脑,并比父母懂得多,以往美国人获得知识、技能、信息等方面是被动的,而“网上一代”突破了人类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更新以及思想成熟的过程,均比以往各代美国人快得多。如果说,“婴儿潮一代”和“X一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社会倾向和行为,“网上一代”则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他们的视野比历代美国人都开阔,他们在网上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体现出很大的容忍空间和积极的合作意愿。

     实际上,在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因此,1997年到1998年间,我们曾进行了一项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即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研究,并出版了专著《向孩子学习》。我们的结论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可以说,《美国中学生报告》也是一个形象的例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也必定是一个学习的世纪。学什么?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通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生存)而实现。因此,这四个学会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关于“学会共处”的解释为:学会发现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显然,《美国中学生报告》一书,为中国人发现美国人提供了一扇窗子,我们在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浏览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凡是本书的读者,谁能不感激作者魏嘉琪女士呢?

     我与魏女士仅有一面之识,而且还发生了争议。但是,她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却是好心情。她个子不高,幽默风趣,谈起话来常常出语惊人神彩飞扬。当她讲起美国幼儿园的小孩子如何彬彬有礼称她“女士”,怎样教她说“谢谢”,她的目光格外明亮,闪动着爱的光芒。

    我问她为何写这本书,她神秘地微笑着回答:“这是一个秘密”。

    我想,这个秘密一定藏在书中。我也写过一些书,深知人直文曲之妙。那么,就让我们带着秘密上路吧。

2002年5月3日于北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8-26 13:02:0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一读此书刊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8-27 11:42:34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这贴,估计这不是所有美国小学生的标准,只是精英孩子的要求.另外真假我也不能判断.

我记得人家是5岁上学(也许记错了,未经证实),比我们早一年.

认为美国孩子学得少,而不让孩子学知识的家长,你们是在害自己的孩子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 ... p;page=1#pid1984563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6:06 , Processed in 0.090240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