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
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本中说:“近代物理学中许多新发现与古代东方思维惊人的巧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补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排斥,不能通过一个理解另一个,也无法从一个推出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并且只有互补,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那么,什么是古代东方的思维方式呢?这一个重要的命题,由于西方科学家不能深刻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全貌,所以并未作出合符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合理的、科学的命名。我们也不能傻等着他们通才、全才的结论。我们自己的学者对这一关系民族复兴的命题,目前还是莫衷一是,各有不同说法和评价。我觉得还是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较能全面中肯地反应出古代中国文明法宝的特点、性质和全貌。
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一元的德和道,是古代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纲领,德和道与《周易》的象、数、理、气相结合,共同构成一元四素,慧智双运而加以运用。她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论证和认识万物的金钥匙,是启迪慧和智双向同步开发智慧的科学方法,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科学能够超前发展的法宝,是令整个西方科学界瞩目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一元四素方法论概貌:
一元,即德和道。《子华子·大道》中说:“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舍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也即是《老子·德道经》中所说:“德者道亦德之,失者道亦失之。” 《淮南子·原道》中曾说:“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这也就是说,只要将心灵道德化,精神就能产生质变升华,慧识就能驰骋于万物之间和万物内外,这就是大慧大智和诞生大慧大智的基础是道德。
用德和道为最高统帅和最终归宿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而由浅入深的、四素逐层级展开和最终归一的、阴阳和谐用中统一的研究方法论。
关于“一元”的深刻内涵,全部蕴藏在《老子·德道经》之中。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正在全面展开学习和实践,并且已经讲述了一些内容。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周易》中所含的四素方法论。
象、数、理、气四大方法论,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排列方式和方法。象3、数2、理1、气0,四大方法由简单到深刻,由表面到内核,层级性地加深和扩展,这是一部完整而科学的、逻辑性极强的由浅入深的分析方法论。以旋极图的象为总纲,指导身(包括眼耳鼻舌)体于象,观于象,拟于象;运用慧识悟于数,智识计于数,析于数,推于数;运用慧识科学创造力与智识思维析其理,悟其理,阐其理;运用道德之心与脑以及慧眼观于气,运于气,用于气。这四大系统性的方法论,互为依存,相互佐证,互根互用,互推互演,既揭示万物太极的阳态显性完整内容,同时又揭示万物太极阴态隐性的气场(包括体元与物元,气是三元中的质元)运动变化规律和生成要素以及必然趋势。将万物生成演化和终极归宿的特点和规律,完全纳入四大要素中全面地展开和揭示。从而构成一部完美的、无可匹敌的科学研究方法。
象:《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略例》中说“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说:“物生而后有象”。《老子·德道经》曰“执大象,天下注”。在用象析的方法中,包括万物万事的本象和拟比类象。万象,形象,景象,现象,象征,象兆,象声,象形,图象,气象。病象,脉象,臟象,卦象,爻象等等。能够知象而解象、破象,进入数、理、气这三个层次中解象,才是通于象。
数:《说文》说:“數,计也”。《老子》曰:“善数者不用筹策”。《祖冲之》:“专攻数术,搜炼古今”。数术(易理、天文、历法的学问),《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汉·王充《论衡》中说:“以计求便,以数取利”。内含策略与权术之意。《后汉书》:“其数有可言焉”。以数论规律性和必然性。数目,数量,数据,天数,气数,数值,数制,数学,数字。数学是一种语言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共同工具,用数学公式、数学图象来表达万物的内容,是最简洁、最准确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推理工具,可以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是一种计量工具,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易经就是用数表述和解析万物的变化规律。 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道理,理论,理由,理性,理智,理喻。理解,理想。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辨别、分类、加工、处置:管理,治理,理财,理事,理音,自理,修理,总理。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气:《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说文》气,云气也。对于“气”的认识,我们从汉代编篡的著名字典《说文》的解释中,就不难发现,当时在儒学家中,已经开始丢失了对“气”字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仅将气仅释为“云气”。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氣养形。气是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属于太极阴鱼、太极黑中的物质与规律。但是她却是能量,是万物变化的动力。不把握住她,对万物的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无法接近事物的真理。因此,知气、识气、观气、用气,就成为一元四素方法论当中最为难以掌握的一个环节。需要“修之身,其德乃真”的艰苦实践和长期培养,才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传上》)进而用气对象数理进行顺证和反证,产生的结论也就能够成为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