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恭”“熟“忘”“合”“灵”也是声乐学习的要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8 00:3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久前,接受同学的建议开始诵读老子的《德道经》,并看了熊春锦先生的《诵读心诀》,自诵读之日开始,就有很多内心的感受,而在声乐教学中感悟颇多。十多年的声乐学习中没有感悟到的东西,在近期通过诵读《德道经》,和学习熊春锦先生的《诵读心诀》,仿佛一夜之间恍然大悟,不敢说是非常深刻,却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德道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之精髓。诵读《德道经》,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诵读期间,觉得这些精髓贯通古今,融会百科,归纳万物,无所不通!包括声乐的学习,也需要领悟其中的大智慧,才能达到新的、更高的对声乐的理解层次,从而得到蕴涵智慧的美妙声音。  
   “恭”“熟”“忘”“合”“灵”,这五个字是熊春锦先生归纳的诵读经典的心诀(《诵读心诀》)中的五个要领,我论述这五个要领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声乐学习中也需要做到这五点,才能真正达到心声统一,声由心发,才能表达出歌声的真谛,做到“修其声,其音乃真。”
    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中国人撞钟的外壁,锺声传的很远,甚至使周围的物体与之共振;假如敲钟的内壁,声音传不远,为什么呢?我认为内外统一,由身至心,才能达到音声一致,达到内外共鸣。声,只要有听力的人都感觉到,而音,只有发音者和听声者的思想统一,感悟统一,才能够体会并接受得到。他心在你心,你心是他心,达到心灵共振。这样的声音才能感动自己以至感动听众。
    这些似乎很玄妙,然而,只要用心来体会,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在声乐学习中怎么做才能体会到呢?以下五点可供参考。
恭   
   
   熊春锦先生讲:诵读《德道经》首先要做到恭。我认为恭就是恭敬,发自内心的诚恳的尊敬。对什么尊敬呢,对所读的内容尊敬,真诚的认为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深刻意味的,仔细体会其中韵意,这样才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尊重它和他,并感受他的感受,虔诚地体会他的体会,才能把他的思想转化成自己的思想的一部分,把他对事物的理解转化成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把他的智慧凝固到自己的智慧中。我认为声乐学习,也应该先做到“恭”。我们演唱的作品是词曲作者凝聚精气神所得的音乐瑰宝,其中蕴涵着他们的智慧、汗水、精神,尊重这些作品,尊重作者,才能用心体味作者写作品的时候想要表达的内在的含义和意境,才是真正地用心地尊重作者的智慧。尊重智慧,自己才能从中得到智慧。
      声乐学习中如何做到恭呢?拿到作品首先要诵读歌词,直到熟读,同时感受歌词含义,从而体会词作者的心灵:如他写这首作品时的心情,场景,思想等,达到与他的心同在,真正体会到该作品的深刻含义及此情此景,做到“与作者居”。有的同学拿到歌就开始唱,尤其外文歌曲,连歌词大意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作者的出发点等等了,还唱的津津有味,自以为很投入,此唱法有声无音,有身无心!自己都不会被作品感动,是不会与听众达成共鸣的,正如从内壁敲钟。
    其次唱谱,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唱准每一个装饰音等细微的地方,这样才能将作者的细微感受体现出来。同一首歌由不同的人唱出来为什么感觉会很不一样呢,从大概来看似乎没有多少区别,仔细听就会发现很多细微的不同之处,而这些很微小的“细”却凝聚成了很有特色的“大”。学习作品时决不能自由杜撰,随意删减。那是他的作品,按他的唱就是尊重他,就是尊重艺术。有的同学把好好的一首歌唱的似是而非,不细听还行,仔细听真是漏洞百出。我常常调侃地说:把曲作者改成你的名字算了!
    最后填词,每个字所对应的音都不能有任何出入,换气点要很考究,气息要很稳定同时很活跃,时刻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平稳地带动歌曲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总之,“天下之大作于细”,要做到准确的表达作品中的每一细小部分,这样才是原创作品的真实展现。
熟     
     熊春锦先生的诵读心诀中说:经典诵读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背熟。我想,读熟、念熟、诵熟、背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从读到念,从念到诵,从诵到背,把前三者做好了,第四步背熟也就是瓜熟蒂落的事了。简单地说,就是反复地用心诵读,自然就能记住。声乐学习中,歌曲作品反复用心敲凿,反复练唱,唱多了,自然也就熟了。练唱的过程,首先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达到每个字的气息、声音的位置、咬字都能唱的很到位。然后连成句,做到字字通畅、连贯,这个时候我想,即使没有刻意记歌词,也已经很自然地记住了大部分,甚至想忘记都很难。最后处理整个歌曲的感情色彩,在情感与气息带动下的每一个字,就连成了通畅的每一句,再连成一首动人的歌,这才是对歌曲的熟练。很多学生很为背记歌词头疼,其实那样的死记硬背,最终演唱的时候会很容易忘记歌词,我们练的是整个歌曲的状态的统一,而不只是记住曲,再背会词的练习,所谓“练”,应该是抓住作品的特点并想办法掌握体现内容的特点以及手法,正如读经典时要体会每个字的深刻含义一样,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不是单纯的读出来或者唱下去。前面说了“恭”,在“恭”做好的基础上,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了。
      把一首作品唱的多了,会觉得它和第一次听到或者学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了,这正如你从远处看到一个美丽的花园,和你走进这个美丽的花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远处看到的花园,有花,有山,有树等等,那都是很大概的样子,当走进去的时候才能知道还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小鸟,游人的熙熙攘攘,甚至蚂蚁们繁忙的景象…只看到大概的样子是不能够很熟的,其中会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只有自己走进去,体会每一个细微风景,才能真正感受到花园的美丽,才能精确的给听众描述花园的每处迷人景色。怎样走进这个美丽的花园,就是怎样做到熟的答案。那就是要不畏艰难,勇敢的前行,将自己的汗水融入歌声,总之要勤学苦练才能打开智慧之门。才能感受到美丽的风景,得到美妙的声音,达到对作品的 “熟”。
忘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忘记才能发展,声乐演唱中需要忘记什么呢?熊春锦先生的诵读心诀中讲要先忘声。我认为声乐学习中也要“忘声”。大家会疑惑,唱歌怎么能忘声呢?说是忘记,我认为更多的是投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不就把其它都忘记了吗?当然“其它”中包括声音、虚荣心、功名、竞争…很多人在练声和唱歌的过程中,一直听自己的声音有多大,或者多美,或者多亮,甚至非常喜欢在楼道唱歌,通过回音壮大自己的声音,找到自我的完美声音…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误区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潜意识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表现欲,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内心以至改变自己的声音,只是改变了听觉。要在平静的练习中,感受不平静的变化,而不是在不平静的声音中,原地踏步。忘记了获胜心,忘记了功利心,才能让平常心推动声音达到更高的心声合一境界。忘记他人在聆听你,忘记他人在议论你,忘记他人在追赶你,忘记聆听你的声音的耳朵,忘记那些盯着你的挑剔的眼光,忘记自己在发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德道经》、《论语》、《孟子》等精神食粮日渐忽视,功利名利处处诱惑,作为一个真正的声乐爱好者,只有忘记该忘记的,才能学到想学到的,只有舍弃该舍弃的,才能达到要达到的。

合   
  有凝聚的意思,聚什么呢?心声合一。首先,能做到前面的恭、熟、忘三点,就基本上理解或者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应该不少,能做到心声合一的人却不多,怎样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呢?那就是另一方面——凝聚各个方面的精髓。在每位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再加上经常听一些歌唱家的作品,聆听别的同学、朋友 的 歌声,互相交流感悟,互相提出意见建议,及时改正,而且要经常看书学习,扩充各方面的知识,逐步从方方面面汲取,最终凝聚到自己的心灵。经常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近,聆听并体会自然界的声音,便能静心、再常常问心、做到正心、满怀感恩心、有恒心,总之“修其心”。将“恭”“熟”“忘”融为一体,汇聚在声音中,做到上善治音,使自己身体内充满上善之水,并自然而然表现在歌声中。驱除狭隘之声,纳入通达之音,音声相合,增加声音中蕴涵的智慧和能量以及知识,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将其发扬光大,才能是“合”。,才达到“其音乃真”。
    鹦鹉学舌大家不喜欢,但是这样做的学生很多,不带智慧,不带心灵的来学是不能真正得到知识的,要用智慧将精髓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声乐界一提到吴碧霞,大家自然想到“中西合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的歌唱技巧和方法,融会了西方的美声唱法和我国的民族唱法之精髓,国外很多专家称她是东方来的“声乐天使”, 用“从天堂里传来的声音”评价她的声音。其中既有中国民族唱法的清亮、水灵,又有西方美声唱法的浑厚,通透,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以及智慧和汗水的凝聚,造就出了“天堂里传来的”完美声音。她自己也说过:“一个歌唱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只有让心灵运动起来,才能开启智慧之门。凝聚精气神,汗水加智慧,将很多智慧纳入心灵,凝聚到自己的精神内,并开启运用它们,从而得到更多的智慧,便是通向“合”的途径。
灵     
    说到灵,就会想到“灵感”,灵感从何而来呢?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感觉,是一种体悟和感知,是以音乐为途径传输情感及思想的一种感知力及接受能力。达到灵,一定有至善至诚之心,若有杂念,决决不能有感。音乐方面先天的灵感即人们常说的天赋是存在的,然而后天的努力一样可以汲取到很多灵感,只有天赋没有努力,将一事无成。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跟老师襄子学琴,每天刻苦练习,不久后已经弹的非常娴熟,襄子听完觉得很满意了,要求孔子继续学习,可是孔子回答:“能弹下来了,但是把握不了韵律”。就又练习了一段时间,老师听了后说:“韵致已能把握,可以练习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满意,说:“我还没有学到作者的心志”。便又练习了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思、非常投入地弹完《文王操》,告诉襄说他弹琴的时候看到一为老者,“默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听到后立即再拜孔子为师,说:“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是《文王操 》”?孔子做到了与作者同居,与作者同心,与作者同感触。达到了“灵”的境界。
    恭、熟、忘、合、灵 无论用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还是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这五个环节都是环环紧扣,不能忽略其中的任意一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踏实实,才能攀上高峰。在声乐学习中,要从恭到熟,才能由熟到忘,再由忘到合,当恭、熟、忘、合达到很高境界,灵才能被从内心深出挖掘出来。   才能达到音声合一、饱含灵气。而这五个环节之间的纽带就是勤奋+智慧。   

                                                                          参考文献《德道经》           作者  老子     
                                                                   《经典诵读心诀》作者 熊春锦
      转载与                                                               
http://bbs.daode.biz/viewthread.php?tid=13428&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10 , Processed in 0.10479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