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经典?《文心雕龙》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博物志》云:“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荀子·劝学》云:“学恶乎始,恶乎终?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经典是圣人之立言,她明天地自然之造化,续三皇五帝之淳德,传立身修养之根本,指归真返朴之正路。自古及今,能够称得上经的唯有三教的经典。 中国古代蒙学“蒙以养正”,以经典为少儿立身之本,传统道德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文圣贤。《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四书》等等,这些融会识字、写字、学礼、修德、明道、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幼学读物经过漫长历史的检验,并没有因时光流逝而消亡,反而愈发闪烁德性的光辉。这就是经典微言大义、妙理真诀、随俗教化的功用,她教人识得灵根孕育、自在天真的自然本性,引人步入明德至善、平治身国的修养境界。 古人造字,字中涵德,象形文字承载的丰富德育功能因时代的变迁,词汇的扩增,文字信息的改变等因素丧失殆尽,古代经典的本意也被后人曲解、误解和支解。以至于王道之治沦丧为霸道天下,道德教化为欲念张扬所淹没,“仁义礼”的传统美德因人们心中德性不明、正见不生而丢失,阴火浊识牵引着人们为私心利欲而无休止地竞争和内耗,人类社会正陷入一个新的精神沙漠,在新的信仰危机中苦苦探索。大道式微,天下为家,五德涣散,礼崩乐坏,2500年前老子就在《德道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世间乱象之源和人心迷失之本,《德道经》“德篇”第一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完整地描绘了一幅“人类道德滑坡路线图”,科学地分析了德性能量递减和时代治理精神主导的关系,根据其“反也者,道之动也”的道德复归原理,这一“路线图”又正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归航图”,离此,再高明的学说和理论也将毫无建树;得此,从“礼”德这道心灵的最后防线开展逆修,由礼——义——仁逐渐提升精神境界,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完善人们的后天品质,恢复人们的先天慧性,而最后使五德淳厚,抱一不离,直至最终归于道境。 以《德道经》为源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人文的根文化,是中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科学、医学等子文化的母亲文化,是最具生命力、包容力、亲和力、渗透力的,大气磅礴、无出其右的原生态的绝学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是道、佛、儒三教理论大厦的基石。“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正是立足于老子大智慧的巨人之肩所展开的攘臂而呼,“文景之治”的辉煌得力于“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大唐绝世风采也得益于当时举国诵读、士庶研习、朝庭推崇,将道教立于国教地位的英明国策。千古唐诗神韵流自道地风光,文治武功皆出乎老子包涵显隐、统揽阴阳、一气三元、系统玄观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思想。在现代,西方的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德道经》,以期突破西方日见颓废的“丛林法则”式的强权政治巢臼,摆脱流弊深重的“象牙塔尖”式的科学研究误区。中国历代的大德贤哲,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莫不对《德道经》崇敬有加,各种研究、弘扬“道学文化”的学术机构纷纷成立,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纷纷面世,世界范围的“老学热”正在蓬勃兴起。 以《德道经》为根,以老子揭示的“仁义礼”三修为本,以“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字真言为主线,以道、儒、佛三教推陈出新,再度融合为人文之源,以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重塑民族灵魂,再造人文精神,鼎兴道德文化,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矫健步伐。正是这部《德道三字经》给予我们的宝贵的思想启迪和精神财富。 熊春锦先生以自己深厚的道学家养和实践经验,本着滚烫的赤子情怀,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精辟的道德正见在书中描绘了一个远逝的道德时空和千年的道德沧桑。三皇五帝之道德、春秋战国之仁义、支离破碎之俗礼、私欲充塞之愚智……他以三条主线娓娓道来,让读者从“德道章”聆听远古之歌,心仰太古清音,领略《德道经》的无穷魅力;从“五德章”体味历史上“仁义礼”三修的鲜活人物、事例典型,感受强烈而温情的人格力量,缅怀先哲和圣贤们的绝世风骨,近距离触摸一座座挺拔的民族脊梁;在“归根章”中把三教之流弊逐一分析,源出而流清,起伏转折流变不离“失道离德”的历史主线,清晰地解构了历史上的种种文化、科学、宗教等方面纠缠不清的迷雾,拨云见日,纲举目张,令人信服地推出“三教新融合”、“马老相结合”、“诵读开太平”等崭新的人文领域的时代主题,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众所周知,字句短少的经典因为字简而意远,韵压而对工,回旋余地小,历来是编写的难中之难,故有南朝周兴嗣在生死之际一夜写就《千字文》,牢门打开时却已是满头白发的典故。《德道三字经》正文2500余字,注解十万余字,引经论据,洋洋大观;事例丰富,说理生动;分类系统,脉络清晰;道德鲜明,主旨高远。不失为一部帮助人们解读《德道经》,了解传统文化,研究历史上的“仁义礼”三修,把握“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字主线,从而有所依据地修养道德的好读本。该书十分适宜少儿诵读,青年学习,大众研讨,该书的编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大力构建和睦社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德道经》云:“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毛诗正义》中说:“人之心皆有仁义,教之则进。” 《礼运·礼器》说:“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可见,熊春锦先生概括的“仁义礼”三修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他总结的“道德仁义礼智信”七字真言则是对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大音希声,《德道三字经》的人文价值必将得到历史的检验,在我国“以德治国”的方针下焕发异彩!
德道章 上
夫鸿蒙,曰先天;谁之子?帝之先;不思议,曲无弦。
中玄黄,道一生;二而三,天地人;万物长,复归根。
道之治,运天光;神而圣,昔三皇;无为境,立中央。
德之治,亦自然;昔五帝,四海安;称大同,古今叹。
吾圣祖,明道纪;周室微,隐走西;关尹喜,迎紫气;
大慈悲,开真言;五千珠,孕圣贤;慧明智,更无前。
德为上,道为下;归德一,道无涯;如灯塔,映云霞。
《德道经》,国粹宝;演宇宙,成浩渺;蓄震旦,日月耀。
《德道经》,万经王;大磅礴,法眼藏;神来笔,何皇皇!
《德道经》,百家根;无为法,各演真;指迷归,众妙门。
《德道经》,帝王师;监狱空,大汉治;百国朝,盛唐世。
《德道经》,玄门宗;与儒通,与释融;护国民,历代崇。
《德道经》,百科书;三千解,四皇注;大囊括,五车富。
《德道经》,科学源;喻根柢,喻井泉;智慧瓶,世界传。
《德道经》,人文本;强国家,立精神;安社稷,塑灵魂。
《德道经》,哲学诗;与马恩,无彼此;殊途归,谋福祉。
五千年,龙脉长;历劫波,终不亡;惟德道,可兴邦。
倡诵读,哺德苗;续清音,追舜尧;数圣贤,看今朝。
五德章 中
道后德,德散五;仁义礼,为中数;信失愚,智流俗。
此七者,如珠环;社会史,一线穿;顺变散,得一返。
仁属木,分甲乙;阳木乔,阴木棘;居于肝,慈心起。
义属金,分庚辛;阳王师,阴霸兵;居于肺,正气凛。
礼属火,分丙丁;阳炅炅,阴荧荧;居于心,自燃明。
智属水,分壬癸;阳精益,阴浊亏;居于肾,先天培。
信属土,分戊己;阳肥沃,阴贫瘠;居于脾,固根柢。
火炼金,伐阴木;木德盛,火德足;真水源,下而处。
信土立,真智出;旺四方,德载物;五行运,生克悟。
天食气,地食谷;德养神,味养腹;性命圆,春雨沐。
仁为偶,相亲密;同体悲,大愿力;爱天下,佑社稷。
轩辕帝,利万民;从广成,入窈冥;人文祖,天下临。
唐尧者,仁有德;禅虞舜,慈且恻;再让禹,亲有则。
三王时,仁德施;爱万物,刍狗慈;仁无敌,王者治。
桀暴虐,汤修德;十一征,始于葛;诸侯颂,贤士歌。
牧野战,龙旗易;三吐哺,中国立;遇飞熊,抚四夷。
巢父避,许由洗;首阳老,介山纪;此五君,真大义。
春秋乱,战国离;征与讨,数百起;争城地,皆无义。
管仲谊,辅齐桓;避三舍,为晋文;称义师,泓水阵。
豫让忠,吞炭计;荆轲烈,穷图匕;聂政勇,破面皮。
富疏财,贫报义;此三侠,为知己;读史书,长叹息。
完璧归,将相和;舍性命,赵孤儿;此肝胆,殊难得。
四君者,门客广;贵趋之,贱走亡;鸣又盗,不相当。
楚霸王,不过江;五百士,死不降;此两者,慨而慷。
骞持节,武牧羊;薄云天,刘关张;聚义堂,梁山将。
夏商周,家天下;文王作,演八卦;礼乐兴,鼎中华。
我先民,敬天地;通神明,周重祭;八百载,功在礼。
治人情,承道义;三千仪,三百礼;四则备,十善齐。
礼仪者,天下基;明人伦,正纲纪;至后世,徒有皮。
良拾履,飞问路;四端粥,三顾庐;程门雪,成高徒。
融让梨,兄弟悌;轲受教,不休妻;待如宾,长相依。
有虞氏,孝动天;庚黔娄,亲尝便;廿四孝,记心田。
修之身,正衣冠;身口意,严把关;日三省,无弊端。
修之家,修之邦;修天下,美名扬;推广之,道德长。
敬天地,事君亲;忠国家,爱人民;尊道德,重师命。
摘星台,松风咏;杨公勇,武穆忠;文天祥,正气颂。
前召父,后杜母;昔孙谦,野无虎;拯与瑞,国之福。
还金亭,却金桥;度还带,三公报;不欺心,风骨高。
忠修节,贯长虹;清为品,心泉涌;山之脊,人中龙。
夫礼者,忠信泊;乱之首,众之惑;当攘臂,救水火。
若五指,礼居中;伦常坏,变故从;明明德,在中庸。
修者起,迷者堕;究兴替,德滑坡;反者动,兴家国。
礼义仁,天之册;先归义,正不阿;再复仁,施恩泽。
上仁备,体德一;得其一,万事毕;恒不离,天下溪。
小言诚,大信立;参杀猪,不为戏;抱梁死,不负期。
昔季布,诺千金;鞅立木,始为信;范式者,心相印。
诚之修,天人应;顶三尺,有神明;欺获罪,诚感灵。
霸业熄,雄心逞;五百帝,黄梁梦;谋与略,归于尘。
知快出,有大伪;言辞害,人心危;数千年,功名垒。
背道义,货帝王;求闻达,口如簧;盗賊多,法物彰。
圣当绝,智当弃;心识动,狡诈起;民难治,智角力。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镜中花;迷固久,当细察。
智之修,去机巧;常清净,为妙要;慧心启,观天道。
归根章 下
丘问老,异为龙;轲承统,自任重;儒出道,有根踪。
庄逍遥,至无穷;墨兼爱,崇非攻;鞅寡恩,车裂终。
齐稷下,多高士;本于道,各有志;老学流,当辨识。
秦与仪,师鬼谷;朝为秦,暮为楚;游说者,奔于路。
夫兵者,不祥器;苟战胜,悲依立;孙与庞,兵诡异。
荀之教,人性恶;非好刑,斯少德;天下裂,术之责。
法术势,为猛药;长促亡,短见效;秦暴殃,警钟敲。
刑辅之,德为首;代匠斫,伤其手;不教诛,岂可受!
张天师,传正道;黄巾乱,亦称教;正与邪,当细考。
汉诸臣,研黄老;帝与后,崇道妙;民休息,轻赋徭。
唐高渊,认老祖;及太宗,万物苏;崇玄学,令生徒。
我无事,民自富;欲不欲,民自朴;称汉唐,天下无。
宋一代,多册诏;元敬教,明束道;清废之,国本摇。
三王迹,孔圣从;分八儒,各为宗;汉独尊,道义穷。
焚与坑,文史缺;党锢祸,士人血;七贤散,广陵绝。
八股行,古学废;文字狱,人心危;异族侵,山河碎。
东林党,性命舍;六君子,图变革;兴与亡,匹夫责。
宋明理,已僵化;五四潮,孔家砸;虚无论,又自伐。
文革者,自暴弃;改革开,兴经济;三文明,握旋极。
内省法,久不闻;坐忘妙,何日温?儒之源,待归真。
道与释,实圆融;水投水,了无踪;光映光,觉心通。
道为根,大唯物;儒释辅,互参补;汇江海,人文母。
中为用,西为利;老与马,相紧密;华夏起,日千里。
文化盛,国学隆;道养心,德一统;天下牧,世界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