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0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精音之中国古琴大全[再承上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7 02:5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D7.01 曲目 搔首问天
据《五知斋琴谱》 演奏:吴兆基
    搔首问天,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屈子行吟图》 傅抱石作品

    吴兆基(1908年—1997年),字湘泉,诞生于景色秀美的洞庭湖西滨汉寿县一个音乐世家,长于江南太湖胜地。苏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太极拳大师、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12年春,吴兆基随全家至苏州定居,苏州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兆基之父吴兰荪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
    1920年,吴兆基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吴浸阳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吴兆基的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吴兆基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后,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沈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
    吴大师是一位忠厚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素养。他与往昔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弹琴似乎不过分着意于技,而更注重于道与气,注重于意境,情趣与韵味,他的演奏,可以说是融水乡山灵水秀之气与其亮节高风、诗书气功于一炉之纯青的火焰,也是其艺术素养积累到近饱和点后在客观环境触发下升华而成的结晶。


下载地址:CD7.01 曲目 搔首问天.mp3

CD7.02 曲目 渔歌
据《五知斋琴谱》 演奏:吴兆基
    渔歌又名《山水绿》、《欸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江山渔乐图》 明代 吴伟

以下摘自《琴道琐言》 作者:老桐
    曾读《今虞琴刊》,知民国时彭祉卿先生善弹“渔歌”,出神入化,南北闻名,时人称为“彭渔歌”。可惜当时未有录音技术,后世不能得闻。当世琴家善弹“渔歌”者以苏州吴兆基先生最为著名,然缘悭一面,吴先生已于三年前仙去。数月前,有缘得聆吴兆基先生胞弟吴兆奇先生之“渔歌”,一曲终罢,叹为希有,不意世间仍有此冲和恬淡之古音。吴兆奇先生闲居金陵,雅好孔孟,并及佛学,善养生,修习静功有素,居常不喜外出。吴老操缦纯为修身养性,迄今已逾六十年,因世事变更,操琴也时断时续。近些年来,常操“渔歌”、“阳春”两曲,近又弹“普庵咒”。据吴老云,此曲当年在抗战前弹过,已是六十年前之事了,近乃重温。谓“普庵咒”一曲易能便人入静。吴老之琴韵,冲和恬淡,慢而有味,听之令人习心态安和,有静心之力量,境界之高,实非泛泛。今得允从学,敬拜为师,执弟子礼,幸何如之!
    从吴老学弹“渔歌”,不惟学指法,记曲调,更学其琴容、味其琴旨。吴老抚琴时,身姿凝然,神定气闲,从容不迫,琴容极雅。可以六字概之:身端、意娴、手静。初时觉其指法近乎拙,手指似粘于琴面,极不灵活,迥异一般弹琴者双手活泼翩翩,乃至跳跃起伏。久之,渐觉有味,古时琴书中所说“指法贵简静”,大概就是指此了。学弹既久,一日忽悟中正平和之音、吟猱饱满之韵端出乎简静近拙之指法。吴老后来回忆幼时家居姑苏盘门城墙根下,宅名“琴园”,极为幽静,其时吴浸阳先生与其父吴兰荪先生常相往来。吴浸阳先生清夜抚琴,“渔歌”一曲已臻化境,给幼时的吴老留下了极深印象,时过半个世纪,当年之曲调尤盘桓于脑际。吴浸阳先生之指法,即走古拙一路,双手如胶粘于琴面,指不离弦。今时琴人操缦,颇多手势翩翩、落指繁复、甚或跃动者,应于重浊繁促之音,应非偶然。琴为大雅之乐,贵中正平和,忌繁手淫声。冲和之音,虽一两声,也足以养心;浊音异调,或资动听,只是娱耳,实有违琴道琴旨。身外喧嚣热恼之现代社会,繁促之音、怪异之调多矣,狂躁如迪斯科,奇异如种种现代派之新声。古乐虽筝声琶音也不多闻,况冲虚淡逸之大雅元音。较之前代,在今日社会,中和雅正、最能怡情养性之琴乐就更为希有、弥足珍贵了。近些年来,琴界颇有致力于普及、改进古琴音乐而忽视其特质者。本来,普及琴乐实为大好之事,吾侪当合力共勉,但若失其根本,流同俗响,则实在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惜的事了。

儒道如山水,琴道如松鹤

下载地址:CD7.02 曲目 渔歌.mp3

CD7.03 曲目 石上流泉
据《玉鹤轩琴谱》 演奏:詹澄秋
    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1547)。存谱为八段。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松石听泉图》 梁树年作品

下载地址:CD7.03 曲目 石上流泉.mp3

CD7.04 曲目 忆故人
据《今虞琴刊》 演奏:吴兆基
    曲谱为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传的乐曲,原曲好像是孔子想念颜回所做,经后人多次修改转变成对亲友的思念。曲调缠绵悱恻、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忆故人》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以下摘自《琴道琐言》 作者:老铜
    明清之际琴学大盛,奉虞山为琴宗,琴人争相自认为虞山一派,盖因虞山崇尚之清微淡远,实能以琴学体现中华文化之精微。大音希声,大雅之音,实在清微淡远之中。古调难复,当代琴家,以我一隅之见闻,惟苏州之吴门琴韵最能体现。吴兆基先生之琴风,恬淡冲虚,明净雅洁,洵为虞山遗响。曾请益李潘(王字旁)先生,谓吴兆基先生之琴韵与当年裴铁侠先生相仿佛,皆虞山一脉琴风,宁静冲和、清淡而意远。例以近代名曲《忆故人》,广陵派之“忆故人”委婉动人、缠绵匪侧,实为人间深情之表露,感人至深、极为动听。而吴兆基先生所奏“忆故人”,又别一种风格,情至深处而趋淡,有无声之恸、无泪之悲,情义至深而终至淡远缥渺,哀而不伤,惟有一丝怀念之情久久不去。人间深情与清微淡远完善地统一在一起。所以“清微淡远”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意境,无论广陵派之绮丽缠绵、川派之雅静幽远、九嶷派之雄奇古朴等等,似均可不失这一静远淡逸的意境而合乎中和雅正之琴道。数月前因心仪吴兆基先生的琴道,曾回乡赴吴府探访,得知吴氏后人继承家学、抚琴不辍,颇为感佩。在吴府得遇吴老弟子汪铎先生,有幸请得汪先生以宋琴“玉玲珑”为抚“潇湘水云”一曲,亲聆吴门琴韵,妙音弥满一室,缭绕久久不绝,与听录音感受大为不同,真是极大享受。裴铁侠先生当年诗云:
    “来往怜幽独,怕伤情,古调难复。”
    于今古调仍存,“弹不断,水云曲”,裴先生英灵有知,当为心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代有人传。人类文化中之真优秀者,精微如中华琴道之学,我一向认为毋太虑会消亡,且也不必大张齐鼓去推广的。

忆松图 作者 未知

下载地址:CD7.04 曲目 忆故人.mp3

CD7.05 曲目 流水
据《天闻阁琴谱》 演奏:顾梅羹

以下文献摘自《琴学备要》 作者:顾梅羹
    流水这一琴曲的故事,出于《列子》和《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已详见《高山》的说明。它的传谱,也是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的《神奇秘谱》,据原解题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前半曲描写高山,表现‘仁者乐山’,后半曲描写流水,表现‘智者乐水’;到了唐代才分为两曲,还不分段数,到了宋代,就将《高山》分成四段,《流水》分成八段了”。我们从已经掌握到的明、清两代传统的琴谱中,可以看出从明代晚期起到清代,《高山》又由四段逐渐发展到六段、七段、八段了,《流水》则一直是八段。但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清代咸丰至光绪间(1850—1876)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的传本,一个是《天闻阁琴谱》刻本,一个是《百瓶斋琴谱》写本;张氏传本与各家琴谱所录者不同之处,就是张氏在原第五、六段之间,特别多了一段,成为九段,所多的这一段,即张本的第六段,也就是海内琴家所艳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的一段滚拂;其余前一至五段,后七至九段,仍与《神奇秘谱》较近,也可能说还是一系相承的。可是《天闻阁》和《百瓶斋》两本的第六段却又不很同,《天闻阁》本是经纂辑人唐彝铭收刻时有所删改,并将那些滚拂和滚拂中参用和音的技法,与张氏商定创拟了几个新指法名称和减字,在卷首写了一篇《流水》指谈,但很费解;另在补刻本(《天闻阁》有前刻和补刻两个版本)《流水》曲谱后面附了一个新指法简说,两个解释又有很多的矛盾,因而影响后来按弹《流水》的人一些误解,不易得到正确的处理和效果。《百瓶斋》本是我的先祖父百瓶老人得自张氏亲授,张氏自称原出冯彤云手授口传,向无成谱,经他长期揣摩加工修订,当日先祖父是在张氏手授他老的时候,现场对琴,一字一音,一动一作,完全用传统的旧指法减字记写成谱,于复杂繁难之处,另加旁注说明;从谱的表面看,虽似乎比《天闻阁》本繁琐笨拙,然而记得详细,说得明白,并不费解,据先祖父的跋语说,是“非常慎重忠实的纪录,唯恐稍有差谬,还经过张氏覆审”。因此有些琴家认为《百瓶斋》本师承明确,比之用《天闻阁》本按谱寻声,更能传出孔山原貌,而且在摹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云。
    这里所采用的谱本,即是根据《百瓶斋》本,继承百瓶老人受传于张孔山的弹法整理的。这一曲的结构,是以首段作引,用两淌、一涓、一轮、一滚拂、长锁振起全曲水流之势;要在左指滑下轻稳不浮,复上掉转有力,右指涓、轮、滚拂、联贯分明,泯然无迹;虽短短三四句中,而飞扬动荡一派千浔的形貌,已隐隐具于指下。二、三两段以叠涓、轮历、拂、锁的技法,用泛音写出山谷中小溪、瀑布潺湲滴沥,飞溅迸沸的各种泉声,运指必须简净轻灵,取音才得清脆劲健。四、五两段是幽壑之泉,已出山汇流,渐有风发水湧,波涛起伏之势;全在两手应合顿挫中传出神韵。第六段起,则水流已入大江,汪洋浩瀚,势正湍急,有过峡穿滩,掀起惊涛骇浪,奔腾汹湧,不可测度的形象,也就是全曲最紧张、最精彩、最突出、最主要的一段;全段用右手连绵不绝的猛滚慢拂,左手往来绰注,配合和音,两手略无停机,必须如珠走盘,毫会滞碍,而缓急轻重之间,既要过接浑成,不觉突兀,又要脉络清晰,不涉含糊,就更能推波助澜,一气流转;而后“洋洋兮”、“荡荡兮”的浩大声势,才可以尽情摹拟表达出来。七、八段是危滩已过,渐就平复,但高潮之后,仍有余波,所以这两段又必用忽缓忽急,或放或收,再三跌宕的手法节奏,和最后的四转滚拂往来,显示出迴澜激石,漩洑溁涡之势,而作为通章前后首尾的回合照应。九段打圆二下徽外,转作入慢收音的节奏,写出广流绵邈,徜徉汩没,朝宗归海,杳然徐逝的气象而终曲。
    上面关于《流水》的结构,和前一曲《高山》的说明,都是按照传统的解题,从适应标题的表面、偏重于摹拟自然去体会分析的。但根据《列子·吕子》等书的记载,钟子期赞美伯牙弹琴的效果,是“巍巍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海”,显然是借山水作比譬,以巍巍兮洋洋兮形容崇高和浩大的辞彙,暗示所想要表达而未说明的某种内容。我们今日弹这《高山》、《流水》两曲时,就不要单纯地摹拟自然。
    《高山》、《流水》自从唐代分成两曲后,明、清两代各家传本,都未能复合联奏,独张孔山氏所传,两曲节奏气脉,仍然一贯,可分可合,两谱于衔接处均已注明,所以更可珍贵。也可以看出张氏传本必大有来历。

流水 作者:未知

    顾梅羹(1899年—?年),字焘,别名琴惮。著名川派古琴艺术大师、古琴教育家。
    顾梅羹幼承家学,从12岁开始习琴,又酷爱文学、书画。擅弹《流水》、《醉渔唱晚》、《秋塞吟》、《潇湘水云》等川派琴曲;曾与查阜西合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又编著《琴学备要》;撰写论文《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嵇氏四弄几个问题的考证》、《张孔山〈流水操〉传一考异》等。
    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载地址:CD7.05 曲目 流水.mp3

CD7.06 曲目 捣衣
据《梅庵琴谱》 作者:徐立荪
    《捣衣》,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
    按古琴定调方法分类,该曲与名曲《秋鸿》等同属清商调式。其定弦方法为: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唐代大文学家司空图的著作《诗品》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部著作以四言赞体来讲论诗歌的风格,共分雄浑、冲淡、纤浓、绮丽、自然等二十四种。每种分别用四言六句的形式写成,风格典雅,颇多妙句。
    其实,中国的人文意识和审美是一脉相承的,琴棋书剑也好,诗词也罢,它们的审美境界都在同一范畴内,同气连枝,相互照应。因此,可用《诗品》的内容来诠释音乐。若按《诗品》匹配该曲,则古琴曲《捣衣》应归属「绮丽」之类——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浅者屡深。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明月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捣衣声声盼郎归》 罗家宽作品

下载地址:CD7.06 曲目 捣衣.mp3

CD8.01 曲目 乌夜啼
据《琴说》 演奏:杨新伦
    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唐代的软舞、清商西曲,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及后世昆曲中均有此曲。《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宋临川王义庆作曲之说:因受皇帝疑忌,王义庆担心将有大祸临头,而他的姬妾听到乌鸦夜啼,告知将获赦,后来果然应验,遂作此曲。谱中“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另有唐代李勉《琴说》中说:后汉何宴的女儿听到乌鸦啼声,认为是被囚禁的父亲将得释,遂作此曲。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封建阶层之间的互相倾轧**,以及以乌夜啼作为喜事征兆,来表达他们渴求自由的愿望。

《乌雀跃枝头》 钱谦益作品

    杨新伦(1898-1990),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
    杨新伦少年时代就喜欢舞拳弄棒,青年时期,曾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创办)、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
二十年代中期,始听音著名的古琴家吴纯白先生在精武会举行的晚会上演奏古琴,遂拜王绍贞(广西人)为师,习古琴初法及《仙翁操》、《陋室铭》等曲子。又师从卢家炳,习《白雪》等琴曲。后拜郑健候为师,习《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深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1956年,任职于广东文史研究馆,专门从事岭南古琴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常与在广州的老琴人孙慕唐、招鉴芬、周桂菁等人一起切磋琴艺。
    1960年9月,杨新伦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从事古琴教学工作,授徒谢导秀、关庆耀等人,后收徒罗巧灵、万美霞、李春婵等。


下载地址:CD8.01 曲目 乌夜啼.mp3

CD8.02 曲目 平沙落雁
演奏:沈草农
    沈草农(1892-?):号琴戡,籍贯浙江,师承于裴介卿。上海虞山琴家。1936年,在上海与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等组织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在近现代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查阜西、张子谦合编《古琴初阶》。

关于今虞琴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苏州、上海等地的李子昭、沈草农、查阜西、彭祉卿等28位古琴家发起,1936年3月成立于苏州,是为提倡琴学、交流琴艺并以演奏和研究古琴为主要活动的业余音乐社团。
 今虞琴社以“虞山派”发源地之常熟虞山命名,并宣称“仰止前贤,用以互勉,并无门户派别之见”。它的成员,从发起人到后来陆续加入的社员,都各有师承,几乎包容了当时各著名琴派。他们互通声气,切磋琴艺,并与全国各地的琴社、琴人广泛交往,为继承和发扬古琴艺术作了努力。
 今虞琴社最初定期在苏州举行琴会,后部分成员于1936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今虞琴社沪社。抗日战争期间,琴社活动一度中断;不久,在张子谦、吴景略等古琴家主持下,在上海恢复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社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领导下得到新的发展,张子谦、吴景略、沈草农、吴振平、姚炳炎、沈仲章等古琴家,在发掘整理和研究古琴遗产、演出和录制琴曲唱片以及培养琴学新人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成绩。
 1937年10月,今虞琴社曾刊行《今虞琴刊》,由查阜西、彭庆寿等编印,内容包括琴论、琴史、琴曲、琴事记述、艺文等部分,汇集琴诗、琴曲和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颇为丰富,并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在古琴界有一定影响。

今虞琴社部分成员的合影—前世今生的感叹

下载地址:CD8.02 曲目 平沙落雁.mp3

CD8.03 曲目 捣衣
据《梅庵琴谱》 演奏:龙琴舫
    龙琴舫(1890-?):川派琴家。师从杨紫东。

一九五四年秋,成都老琴家合影
前左起:喻绍泽、龙琴舫、卓希钟
下载地址:CD8.03 曲目 捣衣.mp3

CD8.04 曲目 高山流水
据《天闻阁琴谱》 演奏:侯作吾

古画《高山流水》 作者:未知

    侯作吾(1910~1963)。名卓。又名遇辰。营山以四喜场人。自幼性敏好学。尤嗜琴技绘画。民国22年(1933)毕业於上海艺专。其父送他去日本士官学校读书。他无意仕进。到日本后竟违父意进了上野美专。学满回国。先生在重庆相园寺小学、壁山中学、成都艺专任教。
    侯作吾一生的成就。是他的古琴技艺。他在少年时代。即嗜古琴。承袭蜀派古琴的风格。由他整理改写的曲谱。堆叠盈尺。日机空袭。他置贵重物品不顾。单背古琴去钻防空洞。他不善於料理生活。啃锅盔(即烧饼)。嚼冷烧馍。是他常有的事。人笑其痴。他却以琴自乐。一次。在上海古琴集会上。名家荟萃。作吾最年少。鼓奏「高山流水」一曲。满座皆惊。均视为蜀派古琴名家。由此名噪浦江。
    民国37年。侯作吾回到四培老家。他街道**地下党员张乐山、陈子木等在四喜神龙岩建立了联络站。立即将陈了木请到家里。向他询问有什麼困难需要帮助。陈子木将当地乡保长强拉外地人当壮丁的事告诉侯作吾。他表示愿去做这个工作。保证他们的安全。并资助粮食5000多斤。1949年12月12日。解放军到达四培。侯作吾参加迎接解放的活动。这时。向营山县城进军的解放军。正在青岩铺围歼逃敌。渠县清溪虽已解放。那里地下党已公开活动。但还没有解决经费问题。侯作吾得知。立即赠送银元40元。解放后。侯作吾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古琴。1957年。他和杨荫济整理出版「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其中「高山流水」一曲。是他根据清代冯去授给成都张孔山的曲谱。再经过他融会贯通改谱而成。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描写意境的「阳春白雪」、「天问」、「秋鸿」。重庆解放不久。他曾去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演奏「秋鸿」。
    1963年初。侯作吾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时。因患食道癌。去上海医治无效逝世。
    关於侯老传人。一向众说纷纭。王华德先生的「蜀中琴韵」中称。其与美国加州大学吕振原教授、锦江琴社何朝现社长都曾学琴于侯氏。又曾并江嘉佑学于龙琴舫先生。是以为记。

下载地址:CD8.04 曲目 高山流水.mp3

CD8.05 曲目 佩兰
据《春草堂琴谱》 演奏:喻绍泽
    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清淡质朴,表现了作者借兰花比喻自己爱国的高尚情操。

《兰竹图》 清 陈元龙

    喻绍泽(1903-1988):近现代著名的蜀派琴家。他自幼习琴,经名师指导,成为享誉琴坛的著名琴家。他受于成都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也是成都“锦江琴社”的名誉会长,对现代琴坛影响很大。
    喻老先生的古琴演奏不仅较好地继承了蜀派古琴的艺术特色,而且形成了自己稳健、朴实的风格。他演奏的《流水》运用了“七十二滚拂”出色地再现了“流水”惊涛拍岸、奔腾向前的景象。另外,《秋水》的飘逸祥和,《高山》的雄浑跌宕,《偑兰》的九霄仙音,皆通过喻老先生娴熟的演奏技艺得到准确传神的表现。

一九三零年代,喻绍泽抚琴图

下载地址:CD8.05 曲目 佩兰.mp3

CD8.06 曲目 渔樵问答
据《琴学丛书琴谱》 演奏:关仲航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秋江渔隐图》 明 姚绶

关于九嶷派琴派:
    九嶷派为清末北京古琴大师杨宗稷(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人)先生所创。九嶷派琴学讲究吟猱节奏,琴风苍劲坚实,技法规整,自成一格,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较其它婉转、柔和的琴派沉稳、刚健而雄浑,在近代古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北方著名琴派。杨时百先生在近代古琴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查阜西先生谓:“三十年來,時百琴艺曾独步燕都,又复集成巨著,琴弟子满天下,琴坛已许为一代宗师”。九嶷派代表琴曲有《归去来辞》、《四大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重要琴学著作《琴学丛书》(杨时百著)共四十三卷,七十万言,收曲谱三十二首及其它琴论文字,为琴坛巨著,无人能及,深得近代琴界推崇。《今虞琴刊》曾评价此书曰:“征引宏博,持论精纯,即物穷理,因艺见道,纯然儒者之言,非历来工师之谱,所能望其项背。置之四库,宜可补乐经之遗”。 当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以及杨葆元、关仲航、李浴星等均为杨时百先生入室弟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能弹奏九嶷派琴曲者为数不多。
    关仲航(1896-1972):北京九嶷古琴名家,杨时百先生入室弟子。1923年开始学习音律及古琴。1953年成立古琴研究会从事古琴传习工作。
    暂时也没有关仲航先生更多的资料。

下载地址:CD8.06 曲目 渔樵问答.mp3

CD8.07 曲目 醉渔唱晚
据《李子昭传谱》 演奏:卫仲乐
    明、清传谱中原有《醉渔唱晚》一曲,有着不同的解题:有说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有说是据张仲宗的词而作;还有说“与《渔歌》音同而调异”,并说“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等等。明刊本《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之解题:“陆鲁望与皮裘美泛舟松江,见渔夫醉歌遂写次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明刊本《太音补遗》(1557)所载之解题:“次曲盖本张仲宗词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清刊本《诚一堂琴谱》(1705)后记中说:“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切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全曲的素材精练,结构紧严,体裁短小,形象鲜明,是近代川派的代表琴曲。

《峰下醉吟图》 明 徐贲

    卫仲乐(1903-1998):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
卫仲乐1903年出生于上海,幼时便自学吹箫。经常参加民间江南丝竹演出,后加入国乐社团“大同乐会”,先后向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等求教。1933年在上海举办首次独奏音乐会,38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并灌制了多种乐器独奏乐唱片,在美国流行甚广,声誉很高。回国后创办“中国管弦乐队”、“仲乐音乐馆”。解放后亦多次出国访问演出。1956年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为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卫仲乐毕生致力于民族器乐事业,精通的乐器相当多,如笛、箫、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其中尤擅长琵琶,对传统乐曲的处理首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富有独创,讲究气韵。擅长的琵琶曲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霸王卸甲》等;古琴曲有《醉渔唱晚》等;二胡曲有《月夜》、《病中呤》等。
    卫仲乐从20~30年代起,就力求使其演奏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主张在保留传统乐曲骨架和精髓的前提下,按删繁、理乱、补不足的原则加以整理。其演奏不拘于师承,追求鲜明的个性,强调精心布局,准确把握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他演奏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风格雄浑遒劲、富有气魄;文曲《塞上曲》则清新质朴、柔中有刚。他还善于在演奏一种乐器时融合他种乐器之长,如演奏琵琶时,常吸取古琴吟猱多变的手法,使之气韵生动;演奏琴曲《醉渔唱晚》、《流水》时,则发挥其演奏琵琶的功力,潇洒而有气势;他吹箫常具有笛子清亮的音色,吹笛则又有箫的清幽余音。


下载地址:CD8.07 曲目 醉渔唱晚.mp3

CD8.08 曲目 流水
据《琴学入门》 演奏:卫仲乐

以下文献摘自:《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 作者:徐立胜、金建民

播扬国乐六十载 雄风犹存丝竹间--记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


    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卫仲乐教授出生于上海,原姓殷,后被送与姓卫的人家,更姓改名为卫秉涛,1916年念小学时取学名卫崇福。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先后在几个商号学徒。儿时的他十分喜爱民族音乐与京戏,自学了笛、箫、二胡等乐器。1926年因商号倒闭失业,更利用充裕时间读书、作画、学奏乐器。同年结识了爱好音乐的邮务投递员许光毅,两人一个吹箫、一个拉二胡,经常在一起奏乐,并参加了乐林丝竹会和邮务工会国乐团的活动。同时,经常去城隍庙的湖心亭、得意楼等地观摩和参加江南丝竹演奏,学习民间艺人即兴加花的本领。
    郑觐文等人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民间业余国乐团体“大同乐会”,聘请了不少音乐名家传授、研究、整理、改编、演出中国的民族音乐,还仿制古乐器制造新乐器,名噪一时,被后人誉为“国乐大学”。卫崇福十分仰慕大同乐会,很想入会拜师,但由于无人推荐和无钱交纳学费,在会馆前徘徊了半年之久。1928年他鼓足了勇气跨进会馆大门向郑觐文提出入会要求,郑感到这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青年人可以造就,欣然同意他免费入会。他先后在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古琴、瑟、琵琶、小提琴等,并继续自学笛、箫、二胡、三弦、月琴等。他的兴趣之广泛、学习之刻苦、进步之迅速,在所有学员中首屈一指,深得郑觐文的赏识。郑还将其改名为卫仲乐。
    在郑觐文的带领下,卫仲乐经常在当时的法租界开森路的世界学院(后改名世界社)表演器乐独奏和合奏,介绍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受到中外听众的欢迎。频繁的艺术实践使他的演奏日臻成熟,技巧越发出众,为此,郑觐文推荐卫仲乐担任了大同乐会的乐务副主任,一般的演出由他来带队,并在1932年至1934年间推荐起在上海女子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兼课。以后,他又到交通、复旦、同济、震旦等大学辅导学生业余国乐社团,为普及民族音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33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风华正茂的卫仲乐在庆典上演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令人赞叹不已。曲终技惊四座,一举成名,从此他高超的琵琶技艺扬名于舞台内外。同年卫仲乐在世界社举行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个人民族乐器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音乐会上演奏了琵琶、古琴、二胡、洞箫等多种乐器,曲目有《十面埋伏》、《飞花点翠》、《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醉渔唱晚》、《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关山月》等。这次独奏会标志着卫仲乐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他又赴长沙、武汉等地举行独奏会,使观众眼界大开。
    1934年至1935年,卫仲乐在世界社图书馆兼作教师,参加了百代公司的国乐队,结识了聂耳,录制了琵琶曲《塞上曲》、《阳春白雪》和琴曲《醉渔唱晚》、《阳关三叠》的唱片,1935年参加了由利未斯[阿拉伯]、阿夫夏洛莫夫[俄罗斯]及沈知白、章枚等人组成的“中国音乐学会”。1935年郑觐文去世,卫仲乐接替了乐务主任的职务,担负起大同乐会的领导工作。1936至1937年,他应聘在南京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任演奏员定时演奏传统乐曲,还经常介绍刘天华的二胡曲和琵琶曲。1938年卫仲乐和许光毅等人应香港妇女救济伤兵会之邀举行了两场音乐会,收入全部捐给受日本侵略者之害的中国难民;同年又参加了国际红十字会所属美国医药助花卉组织的“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以募捐资金和药品,卫仲乐除自己独奏外,还与孙裕德演出琴箫合奏《关山月》、《普庵咒》及参加《春江花月夜》合奏。演出长达七个月,足迹达美国11个城市。访美巡演后,卫仲乐进入纽约附近的一所设有音乐专业的文学院学习,只学了一个学期语言后,为了筹集昂贵的学费,他常在纽约的各大、中学,社团等处演出,但仍未能如愿,被移民局通知限期回国。此间在一家唱片公司录制了四张78转唱片,录制了琵琶、二胡、箫曲等共8首乐曲,却未拿到任何报酬,于1940年回到了上海。在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一年后,开办了“仲乐音乐馆”。其在报纸的招生广告上刊出的办馆宗旨是:“提倡中国音乐,培植专门人才及介绍西洋音乐,使其融汇贯通,以求改进并创造中国音乐。”乐馆教授的科目有古琴、琵琶、二胡、箫、笛、小提琴、钢琴、理论作曲。后三门科目由沈知白负责教授,从大同乐会到仲乐音乐馆,卫仲乐培养了许多学生如秦鹏章、龚万里、陈天乐等。
    报着“改进并创造中国音乐”的目标,1941年卫仲乐与金祖礼、许光毅共同创办了中国管弦乐队,每周六晚上练习,乐队成员大多是卫的学生。乐队在其领导下,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创新,在乐队声部的编配、和声织体等方面反复试验改进,比传统丝竹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排演《春江花月夜》等传统曲目外,还排演聂耳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刘天华的《变体新水令》;沈知白的《洞仙舞》;卫仲乐的《流水操》等一大批新作品,成为当时最大的国乐团体1945年10月,中国管弦乐队与梅兰芳剧团在兰心大戏院同台演出,庆祝抗战胜利。其后中国管弦乐队的活动日益频繁,1947年扩展改名为中国管弦乐团,活跃在舞台上。
    1949年上海解放,卫仲乐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主教琵琶。上海市文化局指派专人,把中国管弦乐团、上海国乐研究社、中国国乐会、今虞琴社等10个业余国乐团体,组成上海国乐联谊会,任命卫仲乐为主任。1952年上海国乐联谊会在文化广场举行大型民族音乐会,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卫仲乐指挥了近百人的大合奏。1954年卫仲乐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印度、缅甸、印尼访问演出。1955年受贺绿汀院长委托筹建民族音乐系。1956年民乐系成立,沈知白任系主任,卫仲乐任副系主任,1958年卫任系主任。从课程设置、聘请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整理传统乐曲、创作心得作品、完善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秋江待渡》 元 盛懋

下载地址:CD8.08 曲目 流水.mp3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fgcp102 + 2 + 2 谢谢你了
sally_smile + 2 + 2 真是精品中的精品,可惜俺怎么下载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1:10:25 | 只看该作者
等我有空传上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7-24 12:38:55 | 只看该作者
全下载下来了,好东西,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7-26 21:02:3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5:4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21 , Processed in 0.088541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