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78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的诵读方法是开慧益智的关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7 06:4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理论,关键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在经典字里行间、文字语言背后更为深层的物质,这个物质就是能量,就是气。只有全面认知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形能量与无形能量,我们才能高效率地发挥诵读经典的作用,并且使经典诵读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开来。理论透彻全面,才能使大众主动地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进行施教,主动应用于人生六大阶段之中,才可能自然地跨过千年以上的历史长河,去感受和体悟古代圣人们成长的脚步,培养出当今和未来的大智慧者。培养我们新时代民族的栋梁之材。
经典诵读,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是自己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上善”经典中的文字语言信息,反馈给自己体内之水,使体内之水产生符合经典理义的变化以及能量有序化的过程。开口诵读和闭口心诵,都具有启动、调用、传输经典文字中的能量,反馈给自己体内之水,使其达到符合经文信息能量化的宝贵作用。其中开口的讽诵,效果更优胜于闭口的心诵。当然这一点是主要对我们的有形系统的作用更为优胜。闭口的心诵对“无相”物质的作用比较强,是比较高的阶段诵出了正觉理解以后,那才能感觉到。在心诵的早期对有相物质的作用一般人感觉不出来,也就会产生一种作用比较弱的错误认识。所以人们常感到开口诵时对身体(包括内脏)的感应力和感受特别明显。这两种诵读经典的方法,都不应当偏执,可以灵活掌握而运用。
我们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方法,针对现代人信德薄弱的严重现象,提出按照传统的“恭熟忘合灵”五字诀进行经典诵读。五字诀的内容,我们已经作了专篇论述和介绍这一系统的重要方法,大家可以学习、研究和依照方法实践,在其中高度重视“恭”与“熟”两个字的内涵。“恭”字关没有顺利通过,“熟”字关没有完全掌握,那么进入“忘、合、灵”也就是无根之木。所以,关键是将“恭”和“熟”掌握好,这一篇的内容在此我们就不再重复讨论。
诵读经典,就是运用经典的能量“调治”自己体内的水。中国传统文化承传的特点就在于诵读方法,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启动和调用经典内蕴藏的能量。用经典内丰富的上善能量调治、升华身中之水。中国传统教育的法宝,全在于这个诵读经典,通过诵读达到自己的心身与圣人“相谋”、“近似”、“相印”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水结晶科学试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古代的文献记载同样证明了这一原理。
《吕氏春秋•博志》中记载说:“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庄子•列御寇》中记载:“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孔子、墨子的智慧和成就,都与不分白天黑夜,坚持开口诵读经典,用“上善”治己水相关。据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反复诵读,连串竹简书的皮绳也弄断了三次,可见他诵读之精深。郑国一个普通的名叫缓的人,运用抑扬顿挫吟诵经典的方法,坚持不辍,三年后成就为一个儒生。开口诵读三年,即能成就为儒士,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通过诵读经典,上善治水的高效功用。
由此可见历代圣贤和学者都知道诵经的妙用,并孜孜不倦地躬身实践。《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这里雷公所讲的意思是: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加以运用和解析,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这里的“讽诵用解”四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讽诵,就是掌握中国文化的法宝;讽诵,就是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性方法;讽诵,就是古代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钥匙;讽诵,就是中国古代一元四素方法论的重要技术手段。可惜近百年来,从民国开元起蔡元培任教育部部长那一刻起,就彻底取消了经典诵读的重要方式。这使我国近一百年以来,难以与圣人谋,是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现在恢复经典诵读势在必行。
中国古代圣贤运用慧与智高度和谐统一所撰写的经典,后人学习“用解”的方法就是诵读。由于经典富含“上善”的特点,只有通过诵读方法,才能提取其内在的能量用其气,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运用和解析经典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现代科学对中国文字和对水的研究再一次揭示和验证出:经典诵读,是开发慧性,提升智性,双向同步开发智和慧,孕育我们民族科学创造性、创造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宝贵方法。
雷公还说:“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由此可见,经典诵读是我国各种学科普遍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和学以致用的重要方法。医道也毫不例外。“近者编绝,久者简垢。”就是“精读常诵”最好的写照。穿竹简的绳索被磨断,竹简上布满了手指摩摸的痕迹,这就是长期坚持精诵、深诵的证明。
经典诵读,其中的用气之道,调用能量之法,就在于精妙持久地运用经典这一上善的物质,治理和开发我们体内的智慧之水,这一技术至简至易,全在“讽诵用解”四字之中。全在通过各种开口出声进行诵读的方法,或者心诵的方法,用气聚能,调治体内70%以上的水,使其长期处于“上善”的改变之中。
诵读经典能够益智开慧,但是如果想具有超常的智慧,达到二千五百年前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和水平,并且具有科学技术的头脑。在经典诵读中最好把握住选择能量最丰富、气性能量最佳的《德道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进行长期不辍的诵读、精读、讽诵用解。(熊 春 锦先生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 系列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6-27 07:50:22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

用气聚能。
《道德经》和《周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27 16:52:50 | 只看该作者

德道经

得道经是??道德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21:17:13 | 只看该作者
老子五千言
编排上:《德道经》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道德经》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详细参阅:
http://www.daode.bi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22:03:22 | 只看该作者
转摘:熊春锦先生文章<<以德进道是天梯>>
    以 德 进 道 是 天 梯
     熊 春 锦
     
     问:学习五千言帛书本的《德道经》德篇在前,这一章处在第十三章,通行本《道德经》是处在第五十章,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两种版本的顺序对学习老子的五千灵文,将会造成怎样的差距?如果将这一章放在第五十章的位置来理解,对学习老子五千言是不是一种误导呢?
     答:其实这个问题从上面我们的解析中也可以找到一点点答案,既然提出来了,也可以再专门简单地答一下吧。
     这当然是一种误导,这个误导,你别以为是很简单的一个误导,这里边可是有历史原因的。大家也可以同步地进入历史的长河当中,去看一看为什么会发生?虽然不能言全,但是基本上关键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点一点。
     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汉朝董仲舒提出来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巩固汉武王的地位(专制,独裁)以后,当时社会主流派不仅全面地淘汰黄老学说的教育应用,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否定了汉朝开国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应用黄老学说进行教育的模式,将张良他们那一代人所继承下来的黄老学说,从武帝起就开始弃用,而且将黄老学说的文献也逐步从官方的库藏中加以毁损。例如:汉初治国方略的《黄帝四经》就是从官方消失开始的。因为董仲舒他们整理出了儒家的这个五经,用孔子的四书五经来取代黄老学说的《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
     《黄帝四经》可能在坐的大家都没见过,我看到已经有同学找出来贴了一下,这很好。实际上大家认为黄老学说在近百年来,就是说汉代以后,人们都在寻找,黄老学说治世的经典就剩下一个黄帝内经,哪儿还有一个黄学呢?找不出来,实际上只有一本《黄帝四经》。
     这一部《黄帝四经》,就是汉初和汉代以前文明之治、社会昌盛时期之治的一个官方的教科书,教育的经典。但是自从到了汉代中期以后就没有踪影了,失传了,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这个不解之谜,也没有人愿意去分析它的原因。
     我这人喜欢胡说九道,乱谈一气,就全作“乱弹琴”。《黄帝四经》那可是真正的以德道治身、治国的精华之作。当时某些文人为了要让孔子的儒学独存,汉代的儒学者们并没有孔子这位老师的气度和胸怀,他们的心胸狭窄了一点,为了凸显和拱显这个“独尊”,就拿起了一把无形的砍刀,对黄老学说不保留也不继承地砍掉了,最终使汉代以后不见《黄帝四经》的踪影。几朝皇帝用来治国的教科书,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些独尊派做的也真够绝的。直到现在我们才从古墓中重新发现黄帝的四经。
     史记当中有记载,就是找不到真东西。为什么找不到呢?在汉代中期,在独尊的飓风之下,黄老学说被扫地出门,老子的文章也同样未能逃过这些人的手掌心,所以只剩下了《德道经》仅存,而且在汉末还被编倒成为《道德经》。魏晋•王弼他即使不是外行,也只能是一个深受当时儒学思想教育的道学的半瓢水。如果他本身就怀有从儒学角度改造道学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不好深说了。
     我们如果不走进历史的长河,就不会明白人类逐步离道失德以后,所干的大量愚蠢之事和傻笨之事,遗祸千古,为祸我们整个的民族啊!说起来是文人相轻,那可不见得是相轻,暗刀子、软刀子常常比明火执杖更厉害,但是带来的祸害,却是整个民族的学术宝库的不完整。有点奇怪,自从秦始皇发明了焚书坑儒以后,这个瘤毒就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大概造了这个因以后,就会有稀奇古怪的表现出来吧。
     走进历史,走进恍兮惚兮去体悟体悟,那么你就可以看到,汉代的儒学界对历史上留下来的文章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整理,但是其中所尊崇的最高原则,那就是要独尊。凡是影响独尊的,就如同我们当年唱的一首歌一样:go,go,给我让路。什么叫独尊?其中就包含着独立的采取惟我所需而进行取用。例如,连清代一名七岁的孩子都能提出质疑来的《大学》这篇名著,你们研究过《大学》没有,研究过《大学》的作者没有?那真是孔子的学生写的吗?从表象来说,我们在吟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看出这篇《大学》当中的文采深度、广度,远非孔子的学生所能撰著啊!其内容其实非常像黄帝思想的发展,但是因为作者佚名了,但是她又有极高的价值。可以说,这篇文章是道学过渡到儒学的一个重要桥梁,她才会被汉代的儒学所启用。因为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志于道,德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之一,如果不取用这一篇,那么它的深度,整个孔子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好像就无法进行连接。
     所以,站在历史观上来看《道德经》篇序颠不颠倒的问题,宏观上一看,再细节上一看,哦,就可以看到,这个篇序颠倒以后,经纬就不好找了。一篇文章的作者,无论他是无为的,还是有为的进行创作,他肯定都有一个脉络。为什么战国时期的韩非也肯定是德篇在前,包括创立道教的张道陵,他用的《想尔注》也是德篇在前,帛书也是德篇在前,而偏偏到了汉末出现了道篇在前呢?汉代中期以前,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整个中华民族是黄老的道学为治国、治民的主导历史时期。
     丹道学,以后有时间我还要讲。这个丹道学诞生在哪儿?中国的道学,诞生在甲骨文诞生之前,中国的化学、冶炼学,可以说从甲骨文出现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记载。最早期的甲骨文汉字中,就存在着我们民族古老的修真学。到了汉初的时候,还出现了应用黄老学说的高潮。那么,如何才能压缩减小道学这种影响力而实现独尊,这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利益。
     颠倒《德道经》的篇序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什么手段?叫抽梯子,拆台阶。这就是颠倒篇序的原因。顺序的颠倒就可以使人可望而不可及,没有梯子和台阶,如何能够摸着这个道的大门而登堂入室呢?
     颠倒篇序对学习老子的五千灵文,当然会造成天地悬殊的差距,那就是从此以后在整个道学学派当中,必然会人才稀少,人才丁零,而儒学就可以独立于世。我倒觉得这个颠倒篇序并不是王弼的个人行为,而是那个特定社会阶段的社会共同行为,包括了皇权行为。那么,将这个篇序恢复过来,恢复于原貌,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那当然是容易以德进道的。
     我今天还刚刚听到一个故事: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社,就介绍了有一位帛书的研究专家, 60多岁患癌症,手术后说活不了多久,已经转移了。才开始研究老子,但是自从开始研究帛书以后,很奇怪,他的病就逐步的好了;而且在边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许多的现象。他自己根据这些亲身体验和过程撰写了一部方法一类的书籍,正在准备出版。大家想一想,这位专家如果研究的是王弼的通行本,能够这样快速自然、无师自通地产生这种现象吗?“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只有有德而且还要淳厚,那才会成为有道之子啊!没有德怎么通道啊?因为这是逆运呐,不是顺化唉。
     我看你们在人龙网辩得挺热闹的,你说过三遍就算了,人家听不进就算了,别辩了,人家能够在道里面进德,不要这个德的台阶、不要这个德的梯子就能够获得大道,你还管他干吗呀?管他是邪道、歪道、岔道的,对不对?
     但是,我们作为真正的真把式,想当这个真把式,做这个真把式,来研究实践《老子•德道经》,那么承传老子的思想,有这么多的事例,有这么多的考证,管它是陪葬品也好,还是历史上传下来的记载物也好,不都从两个方面验证了,应该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吗?为什么还要去怀疑呢?为什么一定要悠悠忽忽地——似乎应该先证道再来修德呢?证得了吗?“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赤子归心啊,你不含德、含德不厚,怎么可能啊?
     有人说:“我已经有道了。”他不是有道,那不是道,那是术,那是法术,他掌握着那一点点。我告诉你:你就比他强,你别羡慕他了。他那哪儿叫道呢?那叫法术,那是一点小功能,那是一点皮毛,别把它搞混了。真正的道,不是他们说的那种道,也的确在历史上很多人这套把戏都有。从整个汉代以后,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把法术当作大道来售卖、来卖弄,我们不要被忽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30 13:40:38 | 只看该作者
太玄了,小孩子能吃进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6-30 19:36: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21:38:10 | 只看该作者
转摘:熊春锦先生文章<<以德进道是天梯>>   是熊先生讲给老子学院的学生们(都是成年人)听的,
孩子们读经,只要抓住了,恭和熟,在恭和熟的基础上通过颂读经典,去感悟经典的意蕴,自然能获得滋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1:29 , Processed in 0.14307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