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幼儿期,当人们未能主动保护和教育儿童继续保持住这种天性的自然无为的德一状态以后,德一的这种完整性就最容易发生解体而“一散为五”成为五常,顺着常道之规律顺变。八岁后,就进入了人生的“仁治”时期,而开始迷失“大道”进入“常道”的人生之旅——也就是步入了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阶段,滑入德的五个子系统状态中。由于它们已经是后天的状态和环境,是后天意识系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量,所以儒学中又称为:常仁、常义、常礼、常智、常信。 在人出生以后,如果按照常规,一般规律性地经过0-3岁年龄期的阶段时,这种稳定的先天阶段都必然会自然地解体。我们养育过、关注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岁时期,有个特殊的现象:对三岁孩子的来说,人已经要独立地表现自己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他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母亲而显示自己存在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不研究儿童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没有回到自己那个时代,仔细地搜寻那个经历的可能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反抗期”非常的重要。这个“反抗期”在道医生理学之中,就是孩子进入后天释放先天中的禀性的关键时刻。
以这个时刻为起始,如果胎婴教育采用了德慧智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那么由于孩子的先天不足已经在胎婴期已经获得了修补调整,禀性中的不良因素、五德的参差不齐已经获得一些矫正,那么孩子先天禀性在向后天智识中释放时表现就不会太恶劣,反应期也不会十分明显。
如果我们未对孩子进行相似、相关的教育,而是任其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且先天禀性的欠缺又特别明显时,孩子的这个对母亲和父亲的反抗而表现自我时期就会非常明显,常常给父母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甚至会感觉到“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小坏蛋,这么小就想趴在头上拉屎撒尿!”。这个反抗期,就成为“三岁看大”的最重要标志。
如果运用胎婴养虚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在三岁以前的教育中以德育儿,使孩子的慧与智发育正常,那么这种正常可以保持到三十岁!直至其“三十而立”,开创自己生命的新天地,创造自己良好的事业。
当然,那些任其自然发展的养育,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不同而已。因为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所给孩子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知识,这种感受就如孩子一岁时的感知是一样的。只不过,此时是后天智识系统,从直觉认识事物,初步转换成为逻辑推理、分析验证的经验状态而已;中学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它给孩子的只是如何认识这个有相世界的工具,告诉人这个有相世界如何运用后天的智识去认识,这一阶段正如孩子两岁时的语言能力一样;而三十岁以后,则是用这种语言去在这个世界上进行行动了。
婴幼儿的起步教育如何,的确可以定向出人的一生全过程。
凡是在家庭育儿错过胎婴养虚的,应当高度重视幼儿养性生命期的德慧智整体、全面教育。先天禀性逐步向后天智识的释放,随着大脑的发育而同步完成。人类大脑的细胞的发育,在三岁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六岁时,则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八岁时,则达到百分之九十;而九岁至二十岁的十一年间,则仅仅发展了百分之十的部分。那么,在八岁前由于孩子并未完全退出先天状态,“先天中改后天最易”,就仍然是一个极佳的时机。只要家长抓紧这一宝贵时机,仍然还可以比较快速地完成对孩子禀性的修正、矫正。 人类的后天禀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修改变化的;只是在不同生命期阶段,各有难易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真性”的存在,真性是改变禀性的原生力,真性与德和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真性在胎婴时期和幼儿时期最为活跃,婴儿幼儿时期也是人类实现再造的最佳时期。 道医学派内以及修真界的金丹学派中,就是高度重视幼婴时期的生理价值。“回婴忆望”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在老年时期、成年时期、青年时期,甚至少年时期主动克服后天智识的屏蔽、禀性习性的阻隔,在心身中建立跨越时间空间的通道,直接回到自己的婴幼时期的珍贵的先天状态之中。在这种先天心身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矫正、修补后天的失误和错误,并且坚持住保持这种先天无为的状态而改变整个人生各阶段,继而运用“婴幼心态”,重新给自己的生命进行定向而发展,创造生命的奇迹。 由此可见,婴幼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人生阶段,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变人生一切的珍贵时期。 婴幼时期,如果不失时机地开展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给孩子的真性提供大量丰富的上善能量,那么她本身和她所主宰的慧识就能迅速地阻断、中和、消弥先天禀性中的不足,全面改变和提升生命中五行五德的品格,并且在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对后天智识同步发育结合的结果进行良性的校正,使幼儿的品格气质具有德性,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和健全的人。 预防不良习性生成,在幼儿时期还有一点同样极为重要,我们的家长和幼儿教师不可以当面错失机缘。这个机遇,就是幼儿期是预防不良习性生成的最佳时期。 所谓“习性”,也就是在外环境持续的外因作用力之下,习惯成自然而沾染的不良智识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一点,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常常并未引起高度关注。 其实,父母本身的道德素养水平,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思想境界,邻里朋友们的道德教养素质,幼儿园教师本身的道德人文气质,都是幼儿形成后天智识习性的环境和温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外环境因素。 孟母三迁居择邻的故事,我想对我们会有所启迪。故事是说: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逝世了,他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成人。起初,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触目及见的丧葬过程就比较多。年幼的孟子,也跟着学会了一些大人们捶胸顿足、嚎啕痛哭的样子。母亲看到以后就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举家迁移,将家搬到街市中。但是这次又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太近,孟子又跟着学了些如何做买卖和屠杀牲口的知识,回家就模仿给母亲看。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一个学宫旁边。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在一旁看见了,也就一一地记住了,言语和行为变得循规蹈矩起来。孟子的母亲这才满意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最终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了。孟子经过母亲的精心培养和老师们的正确教导,后来成长为中国古代儒学的亚圣。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和老师,只有高度重视外因对幼儿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力,积极预防不良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防止对幼儿心灵产生积习成性的作用力,才是正确的教养之法。 因为幼儿生命期是先天无为的阶段,心灵如同白纸一张,学习模仿接受能力极强,正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关键年龄期。这一年龄期,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外因的作用力不能正确认识,对外环境的作用力不予以高度重视,稍一不慎即可能影响孩子的终身。而且,幼儿时期沾染的不良习性,由于正处于大脑后天意识高速同步发展时期,因此习性能够极其容易地在大脑中转化成后天意识中的禀性,最后自然就会长期地体现在行为上。 只有“修之家,其德乃丰”的家庭,才能养育出道德品格的子孙和优秀的人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曾经记载着大量这样的事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据《刘劭·幼童传》中记载:丘养浩,三岁时他父亲抱着他去外祖父家玩,第二天,他就能够自己一个人跑到外祖父家。后来父亲找到了他,问他怎么会自己跑这么远找到外祖父家,丘养浩却回答说:“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当即就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呢?他回答说:“实翁家物,安得奉母。”由此可见,这孩子在道德观形成的基础上智力聪慧,记忆力和直觉辨识力甚强。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而不抢大的。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孩子恐怕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心中没有德能的滋养。
张元,六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
王泰,数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幼儿们在对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观念上乃至在伦理观念上,都超过了同龄期未经良好道德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德育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3、幼儿生命时期,是充分提升后天智识,大量记忆储存后天知识,全面认识、了解、掌握一切有相世界事物的最佳生命时期。 道德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高度重三因论――这就是本因、内因和外因。本因,是指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禀赋(包括遗传基因,但不是主要的),约占40%;内因,是孩子本身各种因素集约产生的努力勤奋程度,同样占30%;外因,父母本身和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方法以及环境因素,同样占有30%。三因是万物生成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因素,或者某种因素不完整和健全,都会直接影响事物的正常顺利发展。婴幼儿教育,同样难逃这一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
正如老子所言:“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老子·德道经》)。三因构成事物生成的基数以后,必须依靠道○德一的“中气”能量,作用于三因的内与外,使三因整体和谐地全面协同地展开,从而生长成就事物,德一的能量就是使三因正常健康发展的根本。我们只有掌握住老子的唯德辩证法,用德一统帅三因,才能正确地把握住德慧智婴幼教育。
我国历史上,在宋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分析幼儿教育的三因成才论是比较贴切的一个例子。这一篇是宰相王安石所写的真实的故事,文章的名字是《伤仲永》,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 金溪县人方仲永,他家中世代务农,没有出过读书人。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有一天却忽然哭闹着向家长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很奇怪,就向邻里读书人的家中借来给他。幼儿方仲永,马上不教自会地磨墨提笔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还签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表达了孝养父母、团结宗族的意思,诗被乡里一位读书人拿去阅读,颇为赞赏。从此以后,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做诗题,方仲永就能挥笔而就,诗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乡里人就对他非常器重,视为神童,并渐渐对他的父亲也礼待起来,有的人施舍钱财给他。方仲永的父亲就觉得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每天都携带仲永向乡里人到处乞讨,谋求财利赏赐,而不让幼小的仲永进学堂读书学习。
我很久就听说过此事了,明道年间,我跟从父亲回到家乡,曾经在舅舅家见到过方仲永,那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们叫他做诗,已经与我过去所听闻的水准不能相比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时,人们告诉说:“他的天才已经泯灭,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聪明颖悟,是上天赋予的。他有天赋,比起经过苦学而成才的人要优越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地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这个故事以及王安石的伤感分析,至今仍然具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明,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先天所携带而来的禀赋,只是各自具有强弱、大小、显隐的不同。方仲永的先天禀赋中具有文才的属性,擅长诗文。他的禀赋具有“强”和“大”,并且在五岁时突然自“显”的特征,从而将先天禀赋中40%的信息与能量,突然通过后天智识释放出来。
方仲永的现象,也验证了人生六阶段中八岁以前的幼儿时期,是人生先天慧识最为活跃的阶段。而且,这种释放如果没有内因和外因的协同提高与巩固,在人生进入先天向后天转化的少年时期(8-15岁),即会表现出逐步衰退,当进入完全的后天阶段(15-24岁)以后,将会在青年时期消耗尽净。
从方仲永现象中,慧识主宰智识的这种任其自然演化的结果,能够给我们以甚深的启迪。它充分说明,慧识需要能量不断地补充支撑,需要后天智识的同步学习而接续提高。王安石虽然伤感方仲永是由于他父亲没有让他读书学习,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却没有观察分析到其父亲自私和贪欲的言行,对方仲永的慧识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人的整个先天无为系统和其中的慧识,都是与道和德的品格频率相同的。这个频率能够越接近,那么能量获得也就越多;离开这个频率,不能够同频共振,也就切断了能量自然地获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少私与寡欲。只有“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老子·德道经》),才能产生和保持住“绝学无忧”。父亲浓重的私心和贪欲,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坏了仲永的“少私寡欲”的心灵,使他的心灵不再素洁和纯朴,加上又未掌握如何“见素抱朴”的方法,那么也就必然很快从“绝学无忧”的先天慧识状态中,跌落到“浊学有患”、“渐愚若常”的纯后天的一般智识之中。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种失于道德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够上学,通过学习接续他的慧识而转化成一部分智识,也绝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识的同步精进。在没有道德精神营养哺育的情况下,他的慧识迟早都会萎缩与退化;所存留下来的,仍然还会只是孤独的、有限的、没有创造力的智识而已。江郎才尽,只是一个早与迟的区别而已。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培养出来的学子,只见“知识”、不见“人才”的共性现象,与“伤仲永”的现象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们不愿深思其中社会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导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创造力的丧失。
仲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条真理:每个孩子都具有先天禀赋,只是强弱的不同。强者可能自然透发,这是极为稀少的现象,而弱者总是占着大多数。大多数的弱者,也就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养,从而由弱转强,利于透发。少数强者,也离不开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稳定地持续发展。而且,婴幼儿德育和智育是婴幼儿禀赋慧识的助产婆。德育能使婴幼儿的禀赋发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时而又正确地展开能使禀赋慧识顺利地诞生和成长。
分析此例,我们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是“三生人才”的科学方法。只有将“德慧智”这个“三”的整体把握住,并且及时善加应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养之法、幼儿教育之法。
在分析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在把握住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再来借鉴一下西方相关的对外因研究的成果,也就能够做到不迷不惑,不会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识阴我心所左右而盲从。这个盲从,当然主要是跟着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没有注意到西方整个教育的土壤和背景。可以说,这是我们近代国内研究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体地从中发现别人教育的背景和需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开发超常的智识,充分提升人们的后天智识,培养自己的天才。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成果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导思想上的缺陷。他们的教育理念,被“有之以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闭,并没有全面深刻地关注生命的深层现象,对于生命中客观存在的“无之以为用”所知太少。整体上,这个“无”还是他们研究的盲区,对于“无之以为用”的运用,并没有良好的对应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终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导超常智识的开发。西方学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了西方教育研究开发的这一缺失。井深大曾经说:“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但是,对‘幼儿教育’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要把忘却了的‘一半的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这些见解,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应用的弊病。世界各国的教育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寻找正确的教育之路。但是,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之以为利”的诱惑,使人们难以寻找到一条万全之策。
严酷的是,面对西方目前仅有的对教育研究的片面成果,由于“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观念作祟,加上我们自己离道失德日益加重,逐步远离自己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造成国人心灵丢失根文化诚信支撑的基础,故而对西方的一切趋之若鹜,盲目仿效,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家长们在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上,急功近利,普遍表现出对孩子的后天智识,片面地寄以过高的期望值。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第一”,成为“尖子”,变成“神童”。于是,不惜重金为孩子买高档的、大量的书籍、玩具、乐器等,带领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学习,幼儿教育成了“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疲劳教育”、“强迫教育”。若不早日正本清源,则可能对孩子、对家庭、对民族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
我们应当诚信、坚信《老子·德道经》中的教导: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德道经》)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应当以尊道贵德为最高恪守的原则,婴幼儿的智识教育、幼儿智力的提高,同样也毫不例外。
离开尊道贵德的宗旨,片面追求超常智识的开发与提升,终将是水月镜花,浪费资源。既不符合道医学中幼儿的无为先天生理特点,又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我们必须深知,人类的智识,只是人类后天意识系统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子系统。人的后天意识系统,由于存在于、运用于阴阳二的环境之中,它本身的状态也就具有阴阳属性特征。孩子的婴幼时期,是“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的状态,近代科学家已经证实“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幼儿养性,就是要养其善,增强善。这说明导入善则形成善意识,运用善知识而强化“性本善”;浸入恶则形成恶意识,污浊和摧毁“性本善”成为不良习性,如果再与释放的禀性相结合,就会共同构成不良素质与性格;如果给予婴幼儿“中性”的知识,那就是能够被善与恶共同应用的智识。例如,纯“数理化”类的知识就属于中性。 人类的智识,植入私和欲则集约成为阴我心意识,当与禀性中的不良因子结合以后,就会成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贪得无厌、损人利己的小人;培养孩子的大公道德精神,则为正意识、阳性意识、道德意识。当这些上善的知识与婴幼儿先天禀赋中的五德结合以后,既能校正和清除禀性中的不足,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德道经》),使孩子五德齐备,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格和气质;又能支撑慧识不被屏蔽和泯灭,引领智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正确发展,真正成为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品行端正、学识丰富、为国为民真诚服务的有用人才。 要想开发出婴幼的超常的智力,首先我们应当了解阴我意识心的概念。避免幼儿阴我意识心在没有德性制约的情况下,迅速地生长和形成,那样就会既损伤“性本善”,又会泯灭还未稳定的先天慧识。
阴我意识心,是意识系统中阴意与阳意这一对阴阳内的阴意识,又称之为阴意。凡是不符合德一理念的后天意识、主观意识、未被五德标准所规范的意识是阴意识,充满自私自利、贪欲妄念以及八荣八耻中所揭示的八耻的思想行为,都属于阴我意识心。
阴我意识心,对事物的判断与取舍,以是否利己和满足个人欲望为是非标准;是被万事万物阴阳属性所制约的后天意识,是以私心和贪欲为主导性的意识。它不是符合上善的意识,是并未接近德性要求的意识活动,它不是正念、正识。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既不能放任它的自然形成,更不能用成人的不良言行促使它生成。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深刻指出:“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德道经》)
婴幼儿生命期,就是人类最素洁与最纯朴的重要生命阶段,是少私而又寡欲的最符合道德本质的生命阶段,是以德治身国的宝贵生命时期。
我们的父母和教育者,要高度注意爱惜孩子心灵的素洁与纯朴,用上善的德育保护和维持幼儿少私而寡欲的先天无为生理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超常智识的开发,广泛学习后天的知识,攀登学识的绝顶,也就没有忧患的产生。道德,是幼儿智力开发、超常智识产生而达到学问绝顶的保护神和引路人!老子的教诲,也同时在向整个中华民族和天下父母昭示:德慧智婴幼同步教育,是达到学问绝顶的最佳时期!天下父母都不可过错过这一创造孩子们美好人生的绝佳时机!
八岁以前孩子的阴我意识心,与成人的阴我意识心是完全不同的。8岁以前的孩子,尚处在后天中的先天状态,后天意识正在逐步完善,并没有产生成年人才具备的逻辑推理、分析鉴别的智识形态,所以他们的鉴别力、判断力、意识决断力都处在稚嫩的状态,因此后天阴我心意识系统,并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化。他们的后天意识系统还处于发育形成期之中,他们本因当中的禀性因子并没有完全展开以及充分释放。相反,家长和外环境的不良影响和不良的教育,外因对他们不良习性的形成,对他们的阴我意识心生成却具有极强的作用力。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八岁前孩子的后天阴我意识心表现,一部分是本因中禀性的短暂透发,一部分是环境教育的影响。先天五行五德的不足,会在此年龄时期逐步有所表现,但是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禀性自透,从孩子的无意识表现中,成人可以观察得到的这种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正向性的德慧智教育,使这种禀性自透的“开关”完全关闭,将他们的不良禀性深埋在道德的厚土之下,不让它们发芽、出土生长。培养他们深厚的道德信念,用道德上善来规范言行举止,让他们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也就能建立起信德的厚土,就能深埋禀性中的恶性的种子,不使其萌芽透发,德慧智教育也能同时杜绝孩子们不良习性的形成和积累。并且在全面展开这一教育的同时,将每个孩子生命中先天五德的不足,及时补齐补足,完成道德人生的最佳奠基工程。
八岁以前孩子的阴我意识心,尚在萌生形成时期,具有闪现性、浅表性和非稳定性。他们的这种尚在逐步形成的阴我意识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阳性转化性。这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阴我心意识,导之正则正,纵之则为祸其一生。他们的阴我意识心比较容易转化成正念正识。如果失之于疏导教化,则容易沉淀积累成这一人生时期的阴我意识心的“种子”和“根”。
我们分析阴我意识心时应当注意,它是本因、内因、外因的结合体、复合体。八岁前孩子的阴我心意识,在本因和内因中禀性透发为主导的前提下,如果外因促其智识的结合与扶生,以及习性的火上烧油,那么阴我心意识也就容易扎根。扎在智识的系统之内,形成智识在大脑表层上的错误判断鉴别区,以错为正,认臭为香,甚至以恶为善,使意识的分析与判断力进入误区。
这个阴我心意识的种子和根,随着年龄的增长、禀性的全面释放、习性的逐步扩大和加深,就容易发芽成长,恶根也就长出干和枝叶,形成固化型的阴我心意识;从而构成非道德的人生观,影响人生的健康发展,很可能就成为社会的垃圾。
所以,在孩子们八岁以前的生理阶段,高度重视德慧智教育,在他们后天意识逐步形成的阶段中,播入上善的种子,植入道德的灵根,施灌慧性的甘泉,使他们阴我意识心这一后天意识系统在刚刚形成的初期,就及时进行正确的道德人生导航与定位,进行德慧智教育,使阴我心意识在萌发形成的初期,就树立正念、正识、正觉,具备上善的意识,接近阳我心思识,主动与阳我心思识亲和,也就是人生的正确奠基,也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德慧智的整体系统性教育,既可以保护幼儿素洁与纯朴的心灵,维护幼儿少私而寡欲的先天状态,使幼儿健康全面地进入学识的最高峰,实现绝学无忧。同时,也能充分延长、甚至保持住幼儿先天无为的这种最佳的“见素抱朴”内环境生理状态,确保他们顺利地进入今后的各个人生阶段,使孩子的一生都能充满道德的光明,成为大智大慧者。
俄国心理学家柴可夫斯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在八岁以前,可以说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增加,因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状态。然而,就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言,却刚好相反。年龄愈小,其学习和吸收的能力反而愈大;年龄愈大,其学习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递减的现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形状。
他表示,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具有非常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于成人所给予的各种刺激,如果次数充分,便可能被他们全部照单全收,而且成为潜意识,成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更令人惊异的,便是这种记忆的活动完全都是在轻松的情况下从事进行,与成人在学习时必须逐项地一一费心加以记忆,可谓迥然不同,因此婴幼儿乃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用脑者,成人简直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婴幼儿后天智识系统的最佳发挥期,值得引起成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且应用这种天赐的最佳机缘,根据民族道德文化本身固有的特点,善加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不顾及婴幼儿慧识的客观存性,不顾及婴幼儿处于先天时期的特征性,不顾及婴幼儿需要大量精神营养的需求性,而片面追求“有之以为利”,盲目培养所谓“超智能儿童”,给婴幼儿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肉体损伤。
俄国教育家古儿布士卡雅,曾说:“教育需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最重要的是学前时期的训练。”另一位教育家,马卡列因克也曾经表示:“五岁前的教育最重要,人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九成均在此。”苏俄的儿童就学年龄虽然是七岁,但是他们的托儿所和幼稚园都非常富有弹性,凡是出生后两个月至七岁的各种年龄之幼童都可以入学,学习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语来教学,我们暂且不说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真正科学,但是却可以窥见这个民族是何等高度地重视培养下一代的智识。
近来有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强调,最有效的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这些学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学的怀特博士也曾经表示:“目前美国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承认,教育工作应该是从诞生之后便要开始。”“过去几千年来教育家努力的对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可是现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经明白,教育必须从出生后开始,因此相信今后的十五年内,全世界的教育将产生极大的变化。”
日本的一位学者,伏见猛弥先生曾经作过儿童教育实验。他在东京饭田桥教育中心,设立了一所专门发展儿童智能的训练班。依据他的统计,在他班上受过教育的儿童一共有102人,刚入学时这些儿童的平均智商是134.1,一年后平均智商是151.1,平均提高了智商达17之多。而其中25人在参加时平均智商是132.6,两年后平均智商是162.9,平均提高智商达30.3之多。他曾经分析说:“我们调查本班许多儿童的结果,发现智能发展最快的是两、三岁就来入学的幼儿;其次是四、五岁的儿童,如果是小学生,他们智商的发展就明显地呈现缓慢的现象。”
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在米路瓦基(Milwaukee)的贫民区也曾经作过实验。这个贫民地区的居民。一向以智能普遍不足而著称。他们选择了一批母亲的智商低于七十五而生育的婴儿四十个,然后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二十个婴儿作对比组,不作任何特别的指导;而另一组的二十个婴儿,则全部安置在环境优异的特殊托儿中心,这些婴儿从三个月开始便分别接受语言及数学课程的训练,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认知发展的刺激,如此继续到将近小学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智商平均竟然高达124,最低的也能够达到100,而且没有一个是属于低能的,而另外二十个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对比组的儿童,在到达小学的时候,他们的智商平均仅仅是85,而且60%都被诊断为智能不足儿童。
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外环境,正确地进行教育培养的外因作用的重要性。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天生其人必有用,适时教育莫失机。
只有早期及时的良好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在早期教育中发现天才,及时培养。早期教育不一定能够培养出天才,但是却可能发现天才,使天才不至于被埋没和错失机缘。每一个人的智商在八岁之前,都是可能加以提高或发展的。只是教育的时机,应当选择在生命发展的道治时期和德治时期,选择在八岁以前人生的先天无为阶段之内,因为先天中育后天最易。
过去,西方心理学界一致认为智商极为固定不易变化,这种论断长期以来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刻。迄今为止,西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我们许多的人却还停留在过去那些错误的宣传之中,还没有清醒过来。从上述的一些科学实验结果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类在八岁以前智商不仅可以变化,而且愈是接近○岁,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和机率也就愈高。
目前,许多家长将智商和知识的概念和培养混为一团,包括许多鼓吹“三年培养出天才”的人都是如此。并没有整体把握住三因,而将外因的作用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并且将知识的概念混淆为智商的概念。西方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是促进我们更全面更深刻把握三因论的营养,而不能以片面之管见,丢失了德慧智教育的整体性。这是一个必须理顺和澄清的概念,不然我们的教育就会跌入片面唯智识型的开发,使我们的婴幼儿不堪忍受后天知识的重负,损伤孩子们今后可能具备科学创造能力的慧性灵根。 后天知识的增加和累积得多,并不能代表智商就能绝对地提高。智商,其实是三因集约状态的一种检验结果,是本因内因和外因整体发展的一种数据反应。错误地认为“知识=智商”,“知识”能够决定“智商”的绝对提升,这是一种必须纠正的误判。 而且,我们对智商测验也应当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它可以对孩子的智慧水平作出一定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手段,但是也并非绝对可靠地能够全面反应真实。它就像考试题一样,当孩子反复接触这类题目后,每做一次的成绩就可能会比前一次的成绩高,所以也不能迷信于这种检测方法。 许多实验也曾经证明,单纯片面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智识,虽然可能短期内将智商的结果升高,但是远期效果却并不能说明孩子具有创造性,并不能具备“天才”的素质和潜在能力。 而且,我们在实践德慧智教育理念中要注意,由于充沛的德性能量滋养着孩子们的慧识,慧识在心身中引导着智识的同步发展,那么婴幼儿大脑发育的速度就突破了常规规律,大脑发育的速度会减慢,以符合自然客观规律。例如,目前研究的结果,普遍认为大脑发育至六岁时已经达到80%;但是最新研究却也揭示出一个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越聪明的大脑发育的时间越长。 按照道医学的生理分析,大脑发育到80%的年龄,应当是七岁而不是六岁。所以,人为地运用单纯智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所谓“天才培训”,人工片面地促使孩子大脑的过早成熟,也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既伤损孩子稚嫩的慧识,又使大脑皮层过早地被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所填塞,导致后天智识以后的发展空间反而越小。 婴幼儿期的教育,绝不可以片面地以智识的开发和提升作为唯一的教育方案。依据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医学的阐述,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他们八岁之前是“先天中的后天”这一生理特征,要在保护其先天内环境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展开后天智识的教育,只能是进行德慧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教育。教他们学多少知识,不如教他们如何做一个道德人;教他们做道德人,不要忘记教给他们智识。这一点,比片面的智力培育重要得多。
凡是错过和失去胎婴养虚阶段德慧智教育的儿童,作为家长,不应当在幼儿养性阶段强迫培养他们成为天才。道德可以弥补智识的不足,没有道德的智识只是小聪明,而绝不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