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人生如初 于 2008-6-7 13:34 发表 ![]()
77498139,谢谢你的热情和帮助.这些日子我的状态,都不能用“焦头烂额”来说,我都有些绝望了。就前面我说的“不好”,说来话长。
前些日子老师打过电话说,儿子上体育课时把别的同学的钥匙和学生证扔 ...
您的第二次回复又突显了一些问题。一些与第一贴截然不同的。看起来互不相干,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有着紧密的连系,和因果关系的。感觉您现在比较盲然,不知所措是吧!!!首先我想先跟您谈一谈关于孩子的品德教育的问题。我想问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您了解多少呢?又做了多少?
青少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拥有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品德作为其人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对于完善个性、丰盈人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人生生长的关键期把握不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首先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其产生、发展、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一个人按自己所处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去行动时,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赞许,反之则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自己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在此想问当您与你您孩子谈论他所在校的行为时,他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已违背了一些道德准则呢?是否有自我认识并悔过,又或是无所畏呢?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 品德而言。认为道德品质由知和行所构成,即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个因素。道德行为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就可以掌握的 ,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 标志,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不在于他的谈吐是否动听,而在于他的言行是否 一致,他的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这就像人们常说得那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于您孩子做了一些有违德标准的事。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别人我感到遗憾。但我们也要看到他这些行为是否具有一惯性。如果有,那说明我们要对他进行一定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一味的指责与埋怨。如果没有那很好,那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没有品性的孩子,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才做出不利于别人有违道德标准的事,加以说教就好了。对照一下看看您的孩子在言行上是否能够做到一致。这是检验他是否掌握了并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其实作为家长也有一部分责任,学校也有责任。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学校只是一味的指责埋怨,而不去反思他们的品德教育是否做的到位。作为学校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反思。老师在处理问题上也有不得当的地方。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在青少年早期,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认识和简单的道德行为,并建立品德的稳定性。稳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能帮助家长和老师在了解一个孩子品德的情况下,推断或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品德是具可变性的。可变性是指当孩子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好打架,班主任通过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得知这是由于他学习成绩不好,过分自卑、怕别人总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一种消极抵抗。于是让全班同学帮助他学习和提高自信,当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后,他喜欢打架的毛病就自动消失了。所以您的孩子目前有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是可以纠正的,但这需要家长,学校,孩子多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够改变的。
当孩子有了某种稳定的道德动机,在一定的情景下由于它的推动就不会做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有害的行为。
最后跟这位妈妈说的是,在这个关键期不宜过多的指责和埋怨,而应多说教,鼓励和认可。找出问题所在,多跟学校老师一同探讨并帮助您的孩子渡过这个困难期。由其是老师不应排斥学生。
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到你,同时在强调一下这不是单方面就能改变的,是需要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的。
[ 本帖最后由 77498139 于 2008-6-8 12:05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