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61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ngella的作文过程:<也谈诸葛亮斩马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7 10:0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小逸

诸葛亮以前是我一个很崇拜的对象。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故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罪也不至死。

诸葛亮跟马谡的哥哥——马良关系不同一般。



2008-6-7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7 11:0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0:18:3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她刚动笔的一篇读书札记。为保持她写作的过程,特开此帖。写完〈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一文后,这将是她第二篇带学术性的文章。

为写此文,她已重点查阅过以下的资料:

1 罗贯中《三国演义》
2 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
3 金性尧《三国谈心录》
4 陈文德《诸葛亮全传》
5 刘义庆《世说新语》
6 洪迈《容斋随笔》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7 10: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0:28:16 | 只看该作者
展现这个过程,应能体现本人一直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研究学习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应是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

欢迎各位关注的朋友多提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0:54:18 | 只看该作者
此题颇有难度。一是因为前人所谈甚多,再要说出新意,太难。二是材料均为较难之文言,读懂已属不易,何况尚须滥熟于胸,比对甄别,择而引述,编纳成文。但小女初生牛犊不畏虎,自认对此深有兴趣,且尚有新意可说,且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8:07:07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


袁小逸

诸葛亮以前是我一个很崇拜的对象。

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故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
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
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
敢复反。”可以说这是马谡的功劳,诸葛亮也采取了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作战策略,使南方不敢复反。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是很器重的。

《三国志》《蜀书》说,“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
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个马氏五常是因为他们每人的字都有一个常,故以称之,如马良字季常、马谡自幼常。《三国志》《蜀书》曰“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马良是跟刘备伐吴时而亡的。那么紧接着的白帝托孤,先主有没有可能评论马谡呢?

刘备在我来看他的最大长处是会看人,他看人看得很准,在死前也不只评论过马谡一人,比如还评论过向宠,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还明确提到过: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可见先主评论马谡也是正常的,《三国志》《马谡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他跟马谡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他跟马良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关于马谡畏罪潜逃一事众辩纷纭。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里说:“《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河焯、周寿昌皆有辩驳。”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罪也不至死。

诸葛亮跟马谡的哥哥——马良关系不同一般。





2008-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9:29:33 | 只看该作者
写到现在,她的文章还不成个样子,但她自己却说,"我先把要用的史料和想到的话录上,然后,会像串牛肉串似的串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9 17: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22:45:56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


袁小逸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一尊完美的天神。但看了《三国志》,诸葛亮尽管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只是不再那么十全十美。他也会犯错,而且是犯很大的错误。在他身上也有常人的一些缺失。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斩马谡”一事,便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他的真相。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首先,马谡确是个良才。《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这里体现了马谡的才识。而且,南征是诸葛亮第一次带兵指挥,就与马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成了以后诸葛亮首次北伐便以马谡为先锋,而不用那些老将的起因。

第二,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的关系不同一般。《三国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里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可见,他们早已称兄道弟。《马良传》所附“马谡”传又说:“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故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

《三国志》《蜀书》曰“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马良是跟刘备伐吴时而亡的。那么紧接着的白帝托孤,先主有没有可能评论马谡呢?

刘备在我来看他的最大长处是会看人,他看人看得很准,在死前也不只评论过马谡一人,比如还评论过向宠,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还明确提到过: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可见先主评论马谡也是正常的。
另外,关于马谡畏罪潜逃一事众辩纷纭。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里说:“《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我认为金性尧这种说法是错的,之所以记载在《向郎传》里,就是因为马谡畏罪潜逃,“郎知情不举”,而罢了他丞相长史的高官。这么高的官,不是说罢就罢的,肯定得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思考才行。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罪也不至死。






2008-6-7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7 22: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22:58:24 | 只看该作者
写到这里,Angella总算理出点头绪。

我要求她,此文应当“论丛史出”,评说一定要有根据。而且,应当有深度,采用“小题大做”的方式,从各个角度展开、深入。实际上是以小论文的要求来引导她。说不好文章最后会做成何样,但经过在较大数量的历史资料中学习寻找蛛丝马迹,研究问题,整理思路,提炼表达,——这无疑是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相信,比较学校的教学方式,显然具有优势。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8 07: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09:50:58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


袁小逸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一尊完美的天神。但看了《三国志》,诸葛亮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只是不再十全十美。他会犯错,甚至犯大错。在他身上也有常人的一些缺失。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斩马谡”一事,便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他的真相。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首先,马谡确是个良才。《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这里体现了马谡的才识。而且,南征是诸葛亮第一次带兵指挥,就与马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成了以后诸葛亮首次北伐便以马谡为先锋,而不用那些老将的起因。

第二,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的关系不同一般。《三国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里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可见,他们早已称兄道弟。《马良传》所附“马谡”传又说:“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关于先主(刘备)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众说纷纭。诸葛亮很器重马谡,甚至不听先主的提醒。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后来附会上去的。比如,金性尧《三国谈心录》:“《马谡传》(没有独立的马谡传,该传附于《马良传》——袁按)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不谓然。‘后人对此事常有引用,《集解》引朱璘云:刘备病危时,与托孤之外,不闻品评一人,何以于马谡如此注意?诸葛亮之事刘备,极其谨慎,平日无一事任意而行。刘备果有是命,必详加审查,‘何至竟云亮不以为然?’朱邦衡云:‘当日托孤,事势危迫,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马谡是时名位卑微,亦位显有过失,先主何以预为叮咛?朱氏(璘)之辩甚是。‘两论皆甚精当,必是因马谡败事被斩而附会上去的。”刘备的最大长处是会看人,且看得很准,死前也不只臧否马谡一人。比如还称赞向宠,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明确提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而刘备对马氏兄弟很熟悉,一路上都提拔马良,《马良传》曰:“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刘备对马谡看来没好感,而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又非常亲密,所以在托孤时他要提醒一下诸葛亮,也是近乎清理的。






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故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

另外,关于马谡畏罪潜逃一事众辩纷纭。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里说:“《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我认为金性尧这种说法是错的,之所以记载在《向郎传》里,就是因为马谡畏罪潜逃,“郎知情不举”,而罢了他丞相长史的高官。这么高的官,不是说罢就罢的,肯定得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思考才行。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罪也不至死。






2008-6-8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8 09: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0:03:4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从第四段开始,正在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18 , Processed in 0.08075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