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2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成都宜居名副其实 3000年无灾害性地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6 11:0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500年,没有改过名字,2500年,没有迁移过城址,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都。2008年2月,一位叫袁庭栋的老人在《西华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成都为什么在2500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迁徙过城址。袁庭栋这样写道:“处在北纬30度线两侧的地区,大都炎热少雨,甚至是无垠的沙漠。而成都平原却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一片翠绿。更为奇特的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成都的自然灾害要远远少于其他地区,无论是洪灾、旱灾、风雪、冰雹、蝗虫还是灾害性地震。” 袁庭栋,资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在5·12地震前3个月他提到成都没有灾害性地震,他说这是在搜集大量史料得来的科学结论。为此本报专访了四川著名历史学者袁庭栋以及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一民,总结成都历史上包括地震在内的重大灾难,以及在历次灾难中站立起来的成都人。在两位历史学家看来,成都人在这次地震中的热血、善良和勇敢,再一次证明了成都精神刚勇的一面。
【先民选择了一个最美的家园】
袁庭栋老人对于成都建城史娓娓道来,“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向北边一片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动迁,并在那里大兴土木,构筑城池。从蜀王开明氏‘徙治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从此,成都城址、城名历2500余年未变”,袁庭栋认为,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先民给我们选择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从远古开始,成都平原最大的威胁就是洪水,古蜀国开明王朝在郫县立都,就是因为从郫县到成都有一个鱼脊背的地势,比周边高一点,就免于洪水的威胁。
袁庭栋说,成都平原,从都江堰到郫县到成都,虽然所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但是又微微高于金堂、新津等,所以成都一旦有大的洪水,就从金堂和新津地势较低的河道中,南北分流。
【水患与治水,始有水旱从人】
袁庭栋说:“在李冰都江堰治水之后,成都就没有了毁灭性的水灾了,但是对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来说,水患依然是成都的威胁,这种威胁一般是因为暴雨,城市地势较低排水不畅造成的,成都历史多次因为暴雨,出现过大街上可以行船的情景。”
何一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成都老城区历史上多次出现因为水灾而城墙倒塌的记载。而1981年成都特大洪灾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洪灾,1981年7月初,四川各地连续几天普降暴雨,成都城区及所属金堂、新津等县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而袁庭栋告诉记者,安顺桥就是这次洪灾中被冲垮的。
成都城市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据记载,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上古时代,最有成就的治水者是古蜀鳖灵。开明帝鳖灵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李冰疏浚三十六江,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开成都二江,彻底解决了成都的水患,使成都航运发达,交通便利
1 2 页

蜀郡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引湔水和青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而晚唐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这些高度发达的水利使成都在唐代成为大粮仓,拥有了“扬一益二”的重要经济地位。 而近代水患不断,成都河道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治,后府南河综合改造工程启动,雨污分流,600余条向河里排污的管道全部截流,成为世界人居的范例。
【灾难过后,成都再生能力很强】
成都是一个灾难很少的城市,即使遇到灾难,成都也表现出很强的重建和再生能力。南宋嘉定十六年,四川地区人口有1322万。经蒙军反复剿杀之后,到元朝至元二十七年,统计在籍人口,大约只有85万,耗损人口竟达93%。
“成都曾在唐代高达58万人口、并进入世界大都市之列,但是到清初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袁庭栋说,这是一段真正的灾难史,当时成都城虎狼出没,空无一人十三年。随后中国历史上持续近百年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开始了。来自全国17个省区的移民,携家带口,浩浩荡荡涌向蜀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在短短的100多年间,成都地区便迅速恢复起来,它不仅完整地承继了长达3000多年的精神遗产,还汲取更为广阔丰厚的外来思想与文化基因,开始了它新的复苏、重建与成长。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再度成为甲冠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体现的是成都这个城市强大的生命力。
而通过这一次地震,成都人在闲散之外,表现了热血的一面。成都的的哥,成都的志愿者,甚至包括在袁庭栋看来,那些喜欢奇装异服的80后,或冲到灾区一线,或在成都献血捐物,表现了成都人的勇敢和善良。袁庭栋说,自古以来成都就有勇武倔强的一面,在左思的蜀都赋里,提到成都人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
【3000年来,成都未有灾害性地震】
“3000年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表明,成都不在地震带,不会成为震中。这个应该成为一个科学的常识被普及。”袁庭栋说。1976年的平武-松潘地震,当时成都因为防震,有大约大半个月成都人都住在地震棚里,随后《四川地震灾害历史资料汇编》出版。据书上记载,成都的地震都是受龙门山地震带的波及,成都城区在历史上没有震中记录,根据袁庭栋收集的史料,四川在近代的破坏性地震,基本在成都西面的三水一山区域,即鲜水河、安宁河,金沙江和龙门山一带,1786年泸定地震,1874年的灌县地震,1933年的7.5级叠溪地震,1948年的7.3级理塘地震,1950年西昌7.5级地震,1973年炉霍7.6级地震。
何一民教授也在地震后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根据《中国地震统计年表》和《四川地震资料汇编》显示,从明代到现在,四川破坏性地震有19次,成都只是有震感,并没有形成灾害,在1970年2月24日,成都市大邑县曾发生6.2级地震,震中在大邑县双河乡,也没有对成都城区产生大的破坏,从历史归纳来看,成都遭受破坏性地震袭击的概率很小,是一个安全的城市。(本报记者刘瑞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6-6 11:23:05 | 只看该作者

  风水宝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6-6 11:37: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8-6-6 11:23 发表

  风水宝地
 



欢迎到天府之国一游,定居更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蓝弟弟 + 10 + 10 感觉您是从外地迁居成都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6 12:20:22 | 只看该作者
我爱成都,我来了就没离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6-6 16:33:01 | 只看该作者
大邑县的双河乡离成都市区比较远,差不多也有100公里吧。那里就是著名的西岭雪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6 16:48:04 |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很想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6-7 16:45:21 | 只看该作者
好山好水
有福之地福人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02:44 , Processed in 0.076762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