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3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为何如此难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 20:2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某机关工作的王女士最近无意中翻看10岁女儿的日记后大吃一惊,日记中几乎篇篇都是声讨妈妈和对沉重负担的哭诉:“我是妈妈的出气筒,我现在特别想有个女儿,我也拿她出出气。”“妈妈剥夺了我的假期,剥夺了我的快乐。”“妈妈逼我学这学那,这种日子何时才有尽头?”母亲深感困惑,“孩子为什么不理解我的苦衷呢?”其实非独王女士有此经历,在我们身边,父母与孩子互不理解的大有人在。孩子反感父母,父母对孩子无计可施。主要原因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不懂家教艺术,走入了种种误区。

   补偿心理:有一对中年夫妇诉说,他们小时候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应该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学习也安排得满满的,放学后或在假日里,学钢琴、美术、奥数、作文,他们一样也不想儿子落在人后。“这都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啊,可他并不领情。”最近11岁的儿子上课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绩呈直线下降,还常跟家长较劲,对家长态度十分恶劣,“我们拼命工作还不是为了他,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呢?”

   攀比心理:家长有意无意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攀比,极易造成孩子的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城区某小学二年级的小仪和小露是同班、邻居的一对好朋友,小仪活泼好动,小露文静乖巧。学习成绩上常常是小仪倒数,而小露总在前三名之列。每次小仪在家犯了一点小错,妈妈潘女士都会抓住“身边的榜样”狠狠把她教训一番,拿自己女儿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你看你看隔壁的小露多争气呀,人家这也行那也行”。时间一长,小仪对小露恨之入骨,一次放学后,小仪拦住小露恶狠狠地说:“都是你坏,小心我长大了用刀劈了你。”在小仪看来,老师、家长批评她,都是因为小露表现太好了,所以她想除掉“眼中钉”。直到小露家长上门投诉,潘女士才大惊失色,急忙带上孩子一起去看心理医生。

   言行不一:梁女士夫妇迷上麻将已有好多年了,家中其实是个典型的麻将窝,不单是双休日,几乎是每天晚上她家都要开台,麻将声、叫喊声,常常吵到半夜,有时输了钱就夫妻对骂,口出恶言,后来妈妈在家摆台,爸爸就在外面狂赌。在女儿的记忆中,她从来没见爸爸妈妈在家学习过或钻研过什么业务知识。她看不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他们一说知识重要叫她好好学习时,她偏不听,还大声与他们顶嘴,她说她并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家里每天都吵死人,吵得心烦,没法学习,“人家的父母能以身作则,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呢?”

   “红脸”与“白脸”:张女士一脸忧虑地说,她老公对女儿的迁就简直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而她则恰恰相反,买东西要看有没有必要,若是乱花钱,她坚决不同意,孩子买东西经常只找爸爸,瞒着妈妈。有时孩子在家犯了错误时,她一批评,丈夫当着孩子的面护短:“有话好好说,何必大声嚷嚷?”时间一长,孩子摸透了他俩的脾气就常常说谎,讨好爸爸,欺骗妈妈。爸爸当好人,妈妈当恶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总是不一致,这也是她家频繁的家庭战争的根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变得越来越骄横不讲理,说到孩子的将来,她忧心忡忡。

   溺爱、替代:在现实生活中,溺爱的典型屡见不鲜。不少家庭生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事情也让家长包办,滋长了孩子许多恶习,自私、懒惰、动手能力差。有些学校周末让学生大扫除,回答让家里的工人来帮忙的并不是个别学生,有的学校搞卫生时,还真的引来了拿着扫把、水桶的爷爷奶奶,让教师哭笑不得。

   不尊重孩子隐私:刘女士说她那上4年级的儿子小东在老师、同学心目中一直是个很好的学生。自从今年开学不久被家长当着班主任面“告了一状”后,小东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家里对妈妈极没礼貌,不听话,在学校也显得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上课讲话,不专心听讲,还经常不交作业。小东满脸委屈地说,“什么都告诉老师,反正他们知道我在家里表现不好,没人会相信我,做好做坏一个样。”小东妈妈后悔地说:“当初只想让老师帮他改正错误,没想到适得其反。”

   否定、挑剔:俗语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谁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经常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一定行”,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强信心,他就会努力,也肯定行。相反,你经常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总是挑孩子身上的毛病,而看不到他的闪光点,那他可能就真的不行了。在家庭生活中,或者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或者居高临下,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又讲不出正确的方法,或者粗暴地打骂孩子等等,都是家教之大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0:26:20 | 只看该作者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要求他们“听话”,但其实这种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创新发展,“听话”小囡未必成才。
  日前,在上图举行的教育专题讲座中,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文龙特别徐院长指出,不少父母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听话,在家要听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每天下班回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也总是:“你今天听不听话啊?”长期在这种“听话”教育的熏陶下,孩子会从小就循规蹈矩,对许多事情不敢做理性思考,不敢挑战权威。逐步发展下去也将丧失自己独立的判断力,没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证明这一点,徐院长举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例子: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学生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同学做出了答案:船长年纪是86-34=52岁。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同学是答对了。
  后来法国专家对这90%的同学作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法国专家不得不感叹“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因为同一道题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
  徐院长指出,家长应当从小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思考,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对好奇的事物多提问、多思考;要求他们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不要盲从长辈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0:28:39 | 只看该作者
1、“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3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其实好的方法常常只需要很简单的语言,但并不容易做到。
三楼提到的那5句话都非常好,我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6-4 14:33:45 | 只看该作者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的事情可真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4 17:30:09 | 只看该作者
是啊,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6-4 17:56:14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要从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7-7 12:56:48 | 只看该作者
多为孩子考虑,虽然很难,可是渐渐就会养成习惯。最必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告诉孩子,妈妈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7-8 11:27:44 | 只看该作者
"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这话说得真好,我以后也要这样对孩子说,相信那样,孩子会有好的感受,也能接受大人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7-11 09:14:26 | 只看该作者
受益菲浅,为人父母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03:08 , Processed in 0.16901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