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年来孩子们的学习(与家长讨论)
1
关于Sunny的学习,我通过半年的教学相处,觉得她虽与小女年龄相近,但有两个问题困扰着她。其一,理解不够,思维发展较慢,因此影响了她的学习进度,不只是在中文上,其他亦然。其二,身体成长与年龄相比似也较慢。成长较慢,不一定是病态,也许是孩子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因此需要施教者耐心。从个性的角度讲,慢一点,晚一点,未必就是大问题。
孩子的启蒙教育,我还是倾向于以启发智力、即以发展思维为主,死背硬记的方式,至少对大部分孩子不宜。弊端就是阻碍孩子的自然求知欲和灵性的发展。
我主张只教文言,并不是不让孩子学习白话,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其悟性和能力。而且,白话本于口语,有生活语境,基本上是不用教的。小女学习至今,从来不搞白话文的听写之类,也不做造句之类的练习。白话文由其自己阅读,然后就结合阅读写作。她开始写作,很多字写不出,但因为会拼音,借助拼音软件就能打出文章来。于是,在未能写出很多字之前,她已经发展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我对这种能力的看重,远胜过多写一大堆准确的字。然而,Sunny缺乏的就是那种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刚来时,问她什么,她都习惯地回答不知道,现在已开始动脑筋了,但还只是开始。然而既有了开始,搞好这个开始,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如只是一味地注重类似学校那样的教学,我想未必是最佳选择。
英文教学上,我一直在做与汉语的对比,主要讲文化思维上的、语言结构上的异同,而不注重对译。因为对译的结果,往往记住的是中文,该学习的英语却被忘掉了——母语对英语的干扰难于排除。临时想到,就先说这些,未必妥当。
2008-5-13
2
我觉得Sunny\Sally的父母时常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孩子与Angella作比较。这也很自然,因为三个孩子年龄上相差不大,又完全在同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相处了半年多。他们之间有很多可比性,如几乎相同的童心和在同一环境中影响他们的各种因素。但也有不可比的一面,比如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原有的不同基础。
当Sunny\Sally先后到来时,Angella的大致情况可概括为:性情上豁达、阳光;学习上语、数、英等,大致超前他们两位3-5年。这样三个孩子如何在一起施教呢?对我确实是个难题。我采取的大致方法是:分别教学和共同施教相结合。在英语学习上,因为程度相差实在太远,基本上是分别对待,但也有交叉。数学教学基本上是一起讲课,但我使用的教学法是以讲思路为主,较难的数学(如跨到初中的内容),Angella基本是自学。中文教学,包括文言、写作和阅读就完全在一起来上课了。
这样实施的结果,我感觉三个孩子的进度都较快,但孩子之间的绝对距离确实没有缩短。会不会更进一步拉开他们的距离?我想不排除这种可能,而且一旦如此,我认为这也是正常的情况之一。下面我将展开谈我的想法。
以上的教学法实施后,Angella听我的课,实际要比另外两个孩子为时要少。这样她用于阅读、自学的时间就多了。由于她自四岁前后开始的早教,使她在英语、中文方面的基础打得较好,又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八岁以后实际上进入了一种学习飞跃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主要着重对她进行方向性的把握即可,只求不走弯路,而不在乎她继续要听多少课程。越往后,我想越会是这样的情况。
而对另外两个孩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先说Sunny吧。我觉得,她的主要弱点是思维和理解跟不上。如果是感受性的学习,比如在最初的英语感受上,她的进步就很快。但后来却被Sally追上,为什么?问题还是在理解上。比如,在学习字母拼读法上,Sally很快开始领悟,但Sunny几乎至今仍然对此茫然。当Sunny妈妈对三个孩子进行听写测试时,便会感到Sunny的落后了。目前Sally的语速也比Sunny快了很多。他们所上的课程则完全一样,而且Sunny的课时实际上还要比Sally多一些。当然Sally比她大近一年、发育生长情况也比前者好很多也是一个因素。这种情况在数学、写作上等特别需要思悟的课程上,导致差距就拉得更开了。
这个差距拉开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Sunny的原有基础(综合性的、特别在思维上)相对要弱。但单独来看Sunny,特别是将其与半年前的自身作对比,她的进步就很大。在提升思维和开始理解上,乃至各个学科上,与同龄孩子相比,则有很大的提高,丝毫没有比学校两年级学生差。如沿着我的教学方案继续前进,大概再有半年,就会体现出优势来。
3
转过来谈Sally。刚来时,我感到她在学习心态上,多少有点问题,情绪也不够稳定,时常体现一点抑郁之状。因此我自然更关注她的性情,希望她很快能快乐而阳光起来。有关过程就不在此详说,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基本上较好地达到了目的:她变得开朗而快乐,每天她的笑声已经是与Angella一样爽朗而频繁了。因为性情较敏感,她会无形中从诸多方面感受到Angella“遥不可及”的压力,但在英语角的环境里,她也得到了自信,在我们的鼓励下她恢复了钢琴的学习,而恰恰在钢琴上,她优胜于Angella。半年来,她的英文已在与程度较好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一起上课,她的作文的提升也是如此。她的数学有时能解出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而且,目前她到期末还要回学校参加考试,而有关学校的课程,我则基本不讲,由她自己自学。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她十分重要,这一点从Angella身上就完全可以看到。这是关乎她以后学习习惯和能力、后劲的重要方面。
当然由于要自学学校的有关课程并作完最基本的练习量,再加上听课和练习约两小时的钢琴,Sally用于其它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少了很多,特别是在阅读上就会不如Angella。尤其是听我的课,比如写作课,最好是要跟着我所涉及的东西再去看书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更多得益。比如,象Angella那样,在听了修辞课后,再就“互文”的问题去查书,才能写出她的那篇“雄兔雌兔”问题的札记来。当然也要有点古汉语基础。
谈到这个基础,Angella自五岁起,几乎每日一段古诗文,积数年之功的事,很难让Sally在半年里去追上。要求Sallly去赶Angella本身,就多少有点不尽合理。像古汉语这样的缺乏语境的文字,对孩子们来说绝对需要长期的感受和不断的学习,想要在半年里学得怎样,近乎不切实际。Sally学了半年,在文言上进步如何?最近她在读《三国演义》,懂了多少?我没有测试。但我看她读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有问题来问我,我就觉得很正常。至少在半年前,她肯定不会去读这样的书。妈妈恨不得女儿进步飞快,这种心情我十分理解,但也要合乎教育规律才行。急躁不得呵。就《三国演义》来说,Angella已读过不下三遍,我看她离基本读懂,恐还差很远。
写到这里我想说个故事。读以前的帖子,我经常提到一个叫Mandy的女孩,她比Angella大一个月,很要强,比Angella的天资要好。在我这里学了将近一年后回上海去读小学了。进的学校很好: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当初来的时候,她外公曾表示,让Mandy与Angella共命运——也不准备去学校。她外公曾是一个学校的老师,见到Angella的状态,很欣赏。为什么这孩子又去上学了?是因为在我这里学得不好?肯定不是。实际上,她曾一度在某些方面与Angella几乎不相上下。临走前,孩子的妈妈曾与我谈了一次话,讨论的全是关于她女儿的事。其中,她问我Mandy能否全面赶上Angella?我认真想了一下后,就说,两年内不太可能,除非Angella从现在开始每天不学习只是睡大觉。两年后就不好说了。
我老婆曾经埋怨我的回答让人家妈妈伤心,才把孩子接走了。但我迄今觉得一点不后悔说那样的话,因为我说的是大实话,一点虚假都没有。Angella与Mandy的根本差异就在早期教育所形成的悟性上,Angella会有两年超前的优势。去年,Mandy暑假来玩,并在英语角听了几次课,我暗暗比较:他们两个的综合性差距当时至少有四五年,估计这个差距还会拉大。
我讲Mandy的故事,就想对大家重复一次真话:要充分估计好的早期教育所积累的巨大能量。这里凝聚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良好心态和悟性的综合能量。只要方向不错,其后劲会越来越大。这样说,一是希望不要将自己的孩子简单地与Angella做比较,二是眼光要放远一点,才切合实际。
4
因为,Sunny\Sally来到英语角半年,某种角度还只是具有适应和过渡性,想要一步登天,当然不可能。你想,当两个孩子还在调整和适应过程中,Angella却已是接近开足马力前进的时候,这个阶段孩子们之间的绝对距离即便会拉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总不能真让Angella先睡上两年,等他们赶上来时再说吧?
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施教呢?我目前所用的方法,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实施的。我希望能用一种与学校大不一样的方法,旨在给孩子们增加内劲和后劲的方法,即我常讲的:1,取法乎上,起点力求高些,且更注重灵性的培养;2,融会贯通各科,以语言为突破点,先启发思维和理解力;3,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比如我讲作文,很少讲文字表面的东西,更多地讲思路,讲写作、阅读的境界。因此,我会介绍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选择一些范文;会从当代的周氏兄弟讲到明代袁牧和张岱的小品文,跳跃很大,难度也不小。基础就不顾了?也顾。对他们写的每篇文章,我前后要提几次意见,甚至亲自帮他们改稿,让他们从中意会用字行文。这样的教法,当然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孩子在体会以后再去用功去消化,逐渐深化,时间和功夫是必需的。
再从介绍周作人的散文谈起。那是想说明散文高手的一个很高境界:冲淡的抒情韵味。这种韵味犹如国画中的墨韵,游离于形神之间的东西。这种东西需要从感受开始,需要有一个机会,将画卷展示给孩子们看。也许孩子们第一次看时,会莫名其妙,但久而久之,墨韵的悬念会牵引着孩子们去探个究竟。也许哪天他们就感受到了其中的韵味,境界也就提高了。文笔自然也就非同凡响。当大部分学校孩子还在学习类似“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时,我却给他们讲诸如周氏兄弟的文章和意境。难是难了些,但我还是认为甚有必要。
记得我们五一去绍兴旅游时,当孩子们听到有“乌篷船”坐,顿时眼睛都发亮了,那是因为我给他们介绍过周作人的那篇著名的散文。游鲁镇时,因孩子们读过鲁迅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他们体现出的情趣也就非同一般。文化、教育的东西,在我体会中就是这样地潜移默化着,决非学校的考试能体现。
在教育方法上,从我对Angella的早教开始,就一直贯策这样的宗旨。不管其难度,但要挑最佳、最核心的东西。记得五岁让她读鲁迅,当时网上的一个自称研究教育的Education2008便对我大加嘲笑。但几年后来看,Angella于读鲁迅著作上得益甚多。
最近,我给他们讲如何做读书札记,并要求他们以《三国演义》为题材,难度可谓高矣,而我找的范文则是洪迈的《容斋随笔》,对九岁的孩子这样教,说起来犹如天方夜谭。但我却相信,孩子们的悟性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半年了,也有必要作个总结,也许我讲的会有错误。为了孩子,大家来会诊,拿出更好的方案——这既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又是我们共同的归宿点。最近,新新唐人来,我们口头进行了交流。现在又形诸文字,也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如没有变化,唐人将在暑期开始来我这里给孩子们讲数学,目前他正在准备中。这会大大地助我一臂之力,实在是个好消息。
Sally的期末考试,我支持她去参加。一则可以兼顾应试,二则也是检验她的自学能力。我很自信,长远来讲一定不会输给学校。只是对于分数,暂时不要太在乎。Sally就接受我的说法,即便只考80分,也不比那些天天上课而考100分的孩子差,因为这是仅靠自学得来的,而且只花了在校生几分之一的时间。现在自学上多花点时间,也值得,因为在基础阶段,基本东西也相通。因此,顾此未必失彼。
2008-5-20
Sally妈妈想表达的是担心课程内容过于高深而影响孩子们的接受。关于内容是否过于高深的问题,我也是有一定考虑和选择的。我选择的前提:1,是否对孩子有兴趣和吸引力;2,是否可感受;3,是否可延伸。如具有这三个前提,我就不大担心孩子们暂时不理解。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这就是孩子们感识的提升过程,也就是我常讲的悟性的培养过程。
有一种理论认为,教学上应当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我对此有点怀疑。首先,孰先孰后,真有客观上的“序”吗?其次,在知识爆炸的今日,如要循序渐进,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为什么就不能一步进入核心?所以我更乐意打乱现有的所谓“序”。表面看是有点乱套,但乱有乱的好处,把这个“序”让孩子自己去建构,这样也许更适合培养“知一而推十”的思悟境界。
我经常会让孩子们或跑或跳、连爬带滚地在后面追,这里有难度,但也有乐趣,需要努力,而且是不断的努力。我设置的目标,决不会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这里有个心理上的游戏:最好的东西往往是难于得到(甚或根本得不到)的东西,反之一蹴而就的东西往往让人感到乏味而失去兴趣。
当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不能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失去拼搏的勇气。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我的教学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进而产生了厌学的状态,那客观上说明我是失败的,否则我会坚持现有的教学法。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往往使学生长期离不开老师。我之或跑或跳和连滚带爬,则是着眼于今日之教是为了明日之少教、后日之不教。教,是为了不教。
2008-5-21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5-22 23: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