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83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王财贵博士文章演讲录】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6 16:3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5-8 14:25:3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谢谢转载.
(我也修改了一遍)
              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王财贵
     (掌声)什么叫做文化呢?什么叫做中华的文化呢?中华的文化又有什么特质?乃至于跟其它民族的文化有所区别,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区别,还有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如何来了解我们文化的处境,还有,它将来的展望如何?我想就这几个要点作一个我的基本的看法。
   那么什么叫做文化?现在文化这个词语已经用的很泛滥!就是什么都有“文化”,吃饭有吃饭“文化”,跳舞也有“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文化”;那么当然这是一种广义,可以借用。如果我们要说文化这个词语它的来源,我们追究它的来源,可以稍微透露出这个文化,它的基本意义,乃至于它的价值所在。文化这个词语啊,可以追述到《易经》,《易经》的贲卦,山火贲,是由下卦是火-离,上卦是山-艮;上艮下离这两个小卦合成一个大卦称为贲卦。
   这个贲有白色的意思,有日光的意思,也有光明的意思,当然也有大的意思,有光大广大的意思;贲卦的彖传它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后这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语气强调),由这个“人文化成”简约成“文化”,那么“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面对着“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什么叫刚柔交错?因为离卦是属于柔卦,离卦代表光明,艮卦是属于刚卦,所谓刚卦是一个阳两个阴,柔卦是一个阴两个阳,离卦是一阳一阴一阳(先生手势示意由下往上排列),艮卦是一阴一阴一阳;由刚卦和柔卦结合,也可以解释说这里有阴爻有阳爻,这样都叫做刚柔交错。那么刚柔交错是天文,什么叫做天文?就是天地创造万物所表现的文章,表现的各种精彩。所以这个天文不是天文学上那个天文,对宇宙各个星体的研究叫天文学,也是天所表现的“文章”。但是我们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是指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的现象,这个天地万物自然有它的表现叫天文,比如说虎豹它的纹路跟犬羊它的毛色,虎豹的毛色和犬羊是不同的,像这样叫做天文。
  各种自然变化,我们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看到天地间各种现象的变化,可以看到自然的变迁,包括季节,包括各种生物类别的不同,这样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但是呢,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有文就有明,所谓的文就是文章,非常丰富的表现叫文章。我们说一个人做文章,什么叫文章?“文”就是丰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现的意思;所以一个人做文章内容不丰富不成文章,一个人做文章他的声气不显扬不成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有文必定有明。这个“文”跟“明”本来在天地间我们可以看到,天地间有“文”天地间有“章”,这个天地间的“文”跟“章”“以止”,它来停止来安止,止于至善那个止,那么安止在哪里呢?下面就知道了,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就安止在人心。
   所以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这个天地之文之明安止于人心,也就是人心来体贴着天地之明,天是光明。人心体贴到天地的文章,而人自然也能够赞天地的化育,能够开发出人特有的文章,这样叫做人的文。各位-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观点(先生加重语气)!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为什么?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是天文,只有人可以表现天文之外的人文。你可以想一想,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天(在它那里)表现出它那个样子,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过猫文狗文的,我们只听到人文,所以文明以止是人文也。
   刚才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你去观照你去体会,或者你去发扬,你去体会发扬人的光明,这是观乎人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能够化成变化,有所成就,对于天下的这个人心,所以叫人文,人文要透过教育它能够化。化什么呢?化人的“天文”,加上了“人文”的创造。人有天文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你的人性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你在光明面黑暗面当中,你到底走光明面?黑暗面?那么人往往没有受教育,或者没有观乎天文,来文明以止;所以观乎天文,文明以止,这是止。
   有了悟的圣贤,有智慧的人才,而这个了悟的圣贤智慧的人才,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于天心。既然是人心通于天心,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于天心,只不过有的不得开发有的得到开发,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所以人文就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驳杂而归于纯净,也可以说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于天性,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微妙的很难以得到开发的,人心呢是很危殆的很危险的,人心往往会随波逐流的。那么你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能化,使你归于道心,使这个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岂不是人文而还成天文吗?因此这个叫做文化!凡是真正的文,真正人类智慧的创造,或是人心和乎天心的一种体会,一种领悟,它必定能够教而化,成教而化。
   所以老师必定以这个道理,教给这个徒弟;父母一定要用这个道理教给他的子孙。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代。假如人心不死,这个文化就不死,除非一个民族没有圣人来发现这样子高度的智慧。假如一有人发现这个高度的智慧,或者这个高度的智慧越发现越可以纯净化,到了最纯净化最高明的智慧表现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圣人。
   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圣人的,一个民族要出圣人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想一想我们的民族出没出现过圣人?假如没有,那你也能够文明以止,你就能够开创圣贤事业;假如有,我们有圣人,那你就要体贴这个圣人;你体贴圣人原来是体贴你的人性,你体贴圣人之心就是体贴天心。因此圣人的教导不是来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过是来启发你,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导叫做启发,何必害怕圣人!圣人跟我们是最亲切的,因为他所开发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像这样子文教就能变化,那么叫做文化,文化必定流传,流传必定有所统绪。比如儒家统于孔子,道家统于老子,佛家统于释迦牟尼佛,像这样一代传一代,叫做传统。真正的传统一定要归结到智慧,不是什么都是传统!(你说)我们四川有赌博的传统,那算什么传统?
   如果一个民族可以体贴天心,变化人心,成为传统,那么这个民族叫做有文化的民族。刚才说过不一定每个民族都出过圣人,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真正的文化。所以佛家说人身难得,第二点叫中国难生,这个中国的意思是印度的意思,因为这是印度人传过来的(佛家文化)。其实我们中国也叫自己中国,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先生翘大拇指以示意思)因为它立于天地之中。生长在有文化的民族,作为他的子孙,是一种福气!假如中国有圣人,我就告诉各位你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啊!要鼓掌呵呵!(先生笑,众鼓掌)鼓掌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了你自己,你这样鼓掌就是满心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儒家叫做悦乐之学,高兴嘛快乐嘛,为什么?心胸开朗嘛!天光万方,人心合于天心嘛,当下即是!你维持现在的心你就是圣人了!因为你现在的心距离圣人不远,完全清净了。
    人类就是以此为大事,一大事因缘,这叫大事。
   那讲起来好象很简易,很简单你就可以接近,很简单就可以使人心变化,很简单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不难的,但是也很难,因为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深深思考这样的道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接触,或有机会接触,所以“中国难生”。生在“中国”你也未必能够承受这种智慧,因为“佛法难闻”,我们也可以说圣教难闻。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得到多少圣贤的教导?我们愿不愿意深信,愿不愿意体贴?我们把圣贤看成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把他看成隔壁家的老头呢?还是把他看成是仇人?还是把他看成是朋友,看成是老师,看成是跟自己合一的智慧的源头!
   你要接受这种所谓的文化,完成你的人性。看起来很简单,也可以说本来很简单,但是人生往往是这样子当面错过。
   那么有些时代是比较清明的,教化盛行,那个时候人生是比较有保障的,因为君子比较多,为什么君子多?因为开发人性比较多。一遇到文化没落的时代,人心是比较痛苦的,乃至于社会动乱,生民涂炭。我们每个人现在一方面要看整个时代,作为我们生命的背景,我们脱离不了时代,我们必定受时代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志,跳出时代。
   所以我长讲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跳出他的个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江山移改,本性难移。其实所谓的个性都是驳杂的,就是说你有所掺杂,这叫你的个性,因此你要跳出你的个性,从理而行,从圣贤之道而行,其实从圣贤之道而行就是从你自己的良心而行!跳出自己,跳出你的环境,一个环境会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养成,渐渐融入你的个性。不仅要跳出生活环境,还要跳出历史环境。你不要感叹这个时代,是个文化没落的时代。
   那(你说)我没有办法领悟这么高深的道理,其实不然!领悟圣贤之道是自己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跳出时代,乃至于跳出民族,这个就更加深刻了!我们刚才说中华民族有圣人,中华民族开发了人性,而你能够承受这样的人性,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又要开拓我们的心胸;世界上有那样多的民族,别的民族他有没有也开发出智慧?我们刚才说人心合于天心,假如说人心合于天心,所开发出来的智慧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为什么?因为这个天心透过人心来表现,这个人的心灵是天心表现的一个通道,一个通孔,就等于开了一扇窗。这边开了一扇窗,你通过这边看到这面的景色,所以开一道光是你的成就。但是呢,你如果往这边看,开一道光,就可能变成是其它方面的封闭,所以有所开就有所闭,你开了这边其它边就关闭。
  因此别的民族可能有别的心灵的开创,而属于心灵的开创,真正的是智慧,都是合于天地之道的。这些本来是人心都应该照顾的,只是一个人一时之间不能全部照顾,乃至于民族这么多的人,这么长久的历史,有这么多圣贤,有些时候也不能全面照顾!这在我们中国历史当中,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中,我们看到有这种现象。什么现象?就是文化的接触文化的学习,乃至于文化的融会贯通,文化的开拓,文化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自本自根从自己发出来的人生智慧,最早我们发现儒家道家,这两家是中华民族所发出来的人类高度智慧,这其它民族所没有的,跟(他们)自己民族不同的高度智慧。假如是你,你是汉朝时候的人,乃至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你是这五六百年之间的人,这五六百年正是印度的佛教透过西域传到中国。中国的和尚,他不辞劳苦西行去学佛法,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不会这样做?像古人这样,怎么样?就是儒道两家是智慧,大家是从自家的祖先传下来,现在遇到新的智慧,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
    中国古人是很有气度的,很有智慧的,因为他老早就接受了孔子的教导。《论语》打开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我长讲学这个字,到底学什么?这个孔子是没有交代的,所以陆象山曾经说《论语》不好读。也就是说学这个字到底要我们学什么?如果你读书你没有“把柄”,就是你没有领会没有入门,你连这个学要学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读《论语》首先要知道学什么?什么叫学?我们可以从《论语》其它章知道什么叫学?我现在把他领会成,凡是人类的智慧统统是你要学的对象。孔子并没有说,人类只有我的这个智慧,所以孔子说见贤要思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中国凡是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心量开阔,志气远大,不小家器,怎么办?学嘛!
    那怎么学?是不是打倒孔孟老庄来学释迦牟尼佛?古代人才没有这么笨!儒道也是智慧,佛家也是智慧,读书人学儒道,假如行有余力学佛家。或者说你机缘凑巧,学儒道然后学佛家,而以佛家为主。中国古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就可以儒家为主,但是尊重佛家道家;以道家为主,但是尊重儒家佛家;以佛家为主的大和尚,他都要尊重孔孟老庄,是不是?这叫做智慧,这叫心胸,这叫雅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心胸雅量,他的文化传不下去,越传会越小器,遇到别的民族的文化他就会不知何去何从。
   当没有文化的民族,接受到高度文化,他马上全部变成那种文化。比如说有很多地方,像非洲一些地方还有其它地方,接触到西方的宗教,他们没有的,原来没有这些宗教的。他们原来就是萨满教,就是巫术,那接触西方的宗教后完全西化,这叫全盘西化。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主张,自己没有根源。中华民族是有主张的,有自己主要的章本,有自己主要把握的一个线头,这个线头把握住了,但是并不排斥别的新的智慧。
   像这样子佛家经过中国这样的吸收,经过六百年,佛教在中国成为一大教,甚至中国人能够自己开宗立派。印度的佛学传到中国来,中国特别发扬大乘佛学,而大乘佛学又不是只继承空有两宗。中国开出天台宗,印度没有天台宗;中国又开出华严宗,印度没有华严宗;尤其中国开出禅宗,印度没有禅宗。而印度人渐渐不信佛教,回去信他们的印度教。所以全世界最新佛教的地方是中国,全世界为佛教保留最多文献的是中国,全世界能够发扬光大佛教的是中国,而中国没有变成佛教国家,中国还是儒家道家的传统,成为儒释道三家并行。扩充了中国人的眼界,但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
   我们的祖先替我们后代子孙,他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又吸收了别的民族的文化,让它融会贯通,开拓新的境界,一直传到现在。这是全世界很少有的现象,一般的办法,我们读西方的历史,就是要么强势的文化把人家吞没了,要不就是自己没什么文化被别人全部同化。只有中国能够在印度佛学面前站的住,这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鼓鼓掌!(众掌声)
   到了近代一百年,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来了。你就处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又遇到人类第三种高度的智慧,或许我们不称他智慧,至少是高度的心灵开发。因为我们要讲起智慧,面对真正智慧的话,西方的文化不一定能称上智慧。但是他也是心灵必要的开化,什么心灵必要的开化呢?人类的思考的理性。人类要思考,人类要面对现实,人类要面对自然,人类要加以深刻的研究,这也是人类的责任。虽然老天没有让我们研究过后来破坏我们生存的环境,来破坏地球,甚至破坏宇宙。不过人类既然有这种能力,这种研究事物的能力,这种逻辑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好好开发。
   这也是尽其性,我们人类要尽其性。我们看到西方的这种发展,回想到中国古人,也并不是没有发展,只是没有发展的这么样的精致细密。发展到这样精致细密的知识科学,乃至于哲学系统,我们也要赞叹!我们马上也要回头过来,认为这是人心之所必有,就好象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道理是人心之所必有;佛也是人成的,而且任何人都有佛性,任何人都可以悟道,成佛。西方文化传进来,难道中国就没有科学精神吗?就没有逻辑思考吗?难道中国就没有一个细密的心来研究物理吗?怎么可以这样看中国人呢?
   这也是人心嘛,所以中国人要尽中国的人性!儒道两家继承,佛家要继续发扬,然后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习西方的知识。但不一定要像西方一样到最后被科学所奴役,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目前的大事!本来我们遇到西方文化就要这样看,就是要像我们的古人一样,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现在我们要变成“儒释道西”四家。
   大概人类发展了几千年,人类有文化或者是两千年,或者是三千年到五千年。人类文化不过这么短的时间,大概这五千年全世界人类的智慧加起来,只不过“儒释道西”四家。所以中国文化把西方文化吸收进来了,我们就完成了最广阔的人性,乃至于全面的人性都开发。或许一个人不能够完成这么多的学问,但是一个民族总和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大圣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任何一个中国人生长在这个时代,你必须为自己庆幸,因为我们有圣贤。我们不止有中国的圣贤也有印度的圣贤,我们现在还要有西方的圣贤。如果你不这样看,你像义和团一样,我们中国自给自足闭关自守,洋人都赶出去,已经失败了。这个不合人性,不合《易经》的教导,不合这个“文明以止”这样的理想。
     好,这个拒绝他人不行,五四时代怎么办,五四时代就说我们落后了,落后之后应该怎么办?首先需要学习,他知道学习,但学的太多变成全盘,要全盘学习他们认为我们必须打倒自己的祖先才能学西方,叫做打倒传统全盘西化。各位这合乎孔子的教导吗?这合乎我们汉唐盛世的一个心量吗?所以我长说我们近代的中国出了一些不孝的子孙,没有气派!没有心量!非常小气的,要么就是排斥西方,要么就是打倒自己。我们如果能够回归到人类心灵的源头,去看人心的本质,人心是开朗的人心是光明的。你纵使不能开发全面,也要有这个理想,所以中国人现在是丧失了理想,我不要说你有没有做到,整个中国丧失理想!没有理想就不能做到,有理想也未必能够做到,是不是?但是有理想的人越多,他所开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综合起来他就成为一代的学术。他就能够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乃至于在外对的起全世界,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大方的。
    你看西方人吸收中国文化吗?他们或许也很大方,他们对学问也很客观,很好学,但是西方人要学习中国文化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啊!中国人如果真正的把心量打开来,中国人要学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啊!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责任在中国,不在西方。(众掌声)
    纵使西方人也可以融会世界文化,我们也不该把这个责任推给西方,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要先尽自己的本分,我们也希望别人尽他的本分。所以每个民族都要各尽其性。我刚才说西方要学东方,学中国是不很容易的,中国要学西方是很容易的,这也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为什么?因为西方的文化主体在知识,知识的背景在逻辑,逻辑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识是可以验证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验证的,都比较容易。我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所走出来的是跟你们一样。中国人不必太过着急,科学不是那么困难,只是科学精神没有养成,那么科学永远是困难的。
     五四运动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但是他并没有要我们中国人养成科学精神,所以中国的科学学了一百年,还是没有学好。学科学也要有君子之风,一个学科学的人要放弃名利,要关在研究室里面一辈子啊!请问现在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学科学,他考上了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你去问,一千个人里面,有几个立志一辈子关在研究室里面我不求名不求利,假如没有这种人,我们中国科学在哪里?这叫做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在为人类的理性而奋斗!没有这种奋斗的精神你什么也没有,
    以中华民族一个这么广阔的人群,这么样勤奋的习俗,我们要成就科学,千万不要认为太难。因为它是清楚明白的,但是西方人要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不容易学的,因为中国文化是不清楚不明白是糊里糊涂的,是莫名其妙。什么是莫名其妙?这个妙不可言!(众鼓掌)更进一步还有现实上的理由,近两三百年来西方文化当令,或者也是说西方的国势强盛,他看不起中国,他看不起东方,他认为东方是野蛮民族,落后民族。以这种心态面对世界就注定西方要失败的,中国人崇拜西方也要失败。我们应该不卑不亢,我们应该起尊重之心。
    我们尊重自己,自尊;我们尊重他人,却以理为主,有道理的地方就是我要低头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赞叹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然后我们要把所有道理通归一个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我们知道所有的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不会有五四时代那种浅薄的想法,一定要打倒某一个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个文化。凡是文化统统出于人性,人间只有一个心,只是通过人心的表现机缘不同,但是遇到了这个机缘,你总是要把握机缘。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是最有福气的,不要把中国文化看成是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对你的压迫,你应该把它看作是你的宝贝。
    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家产,我们还可以得到别人的成就,我们都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让人类两种的心灵,一种是人文的心灵,智慧的心灵;一种是思考的心灵,知识的心灵,完全成就。这是我认为的中华文化应该有的走向,而这个走向必须由中华民族来承担,不能够交给其它人,而中华民族在哪里?中华民族没有在哪里?就是你跟我,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跳出时代,十四亿人,十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不做,我一个人做!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胆识,有这样的信心!
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这不是很困难的,一般人都认为这太困难了,大家都不做我怎么做?大家都不做我干吗要做?所以一个人如果看得起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天地宇宙之子。那你就有责任,你也有权利,这样来想,这样来做,那么要从哪里着手呢?能够让自己开拓这样的理想,甚至让他能够落实,使你的这种理想能够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当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每一个人我认为尽你的本分,你就对得起自己。天下所有人都尽其本分,天下就太平。所以也不必太苛责自己,不过呢?我们也要有一些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是这个民族是延续的,有些大事并不一定在一代成就,所以我们也要把这种观念交给下一代,让整个时代的风气转变,我们的下一代他可能就比较大方,甚至我们还有方法可以交给他,能够比较容易的接近圣贤之心,这就是所谓经典教育。什么叫经典?只不过是智慧的表现,智慧的记录,凡是智慧的记录,刚才说过就是在记录人性。凡是记录人性,在有人的地方,他必定能产生教化的作用,必定能够成为传统,所以经典造成传统。(掌声)
我们要认识智慧从经典着手最容易。象刚才说过,中华民族吸收印度佛教,请问他怎么吸收的?他是从经典吸收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吸收佛教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或许是由于历史的理由、地理的理由等等,反正印度文化要传到中国来不容易。只有一些有智慧、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够迢迢千里,或是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从中国到印度,那么这些人都是有理想的人,而他们所来往的凭借是什么呢?就是经典,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传到中国,用什么方法传到中国?用经典传到中国。假若这些和尚来到中国,所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自己本身就是经典的表现。而中国去印度学习,学什么?叫西天取“经”,还是“经”!什么叫“经”?就是智慧的表现。我们刚才说文化有很多种广泛的表现,印度也有多种表现,但是印度其它的文化没有传到中国。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饮食文化,有其它的杂七杂八的文化,但是都没有传到中国。只有“经”传到中国,或者也可以这样讲,中国古代什么人在接触这样印度的智慧,都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有儒家道家涵养的人。一个有儒家道家涵养的人,他假如接触到印度各种文化,这些高高低低的文化,这些人也只会去吸收他的高度文化,不会去传扬他的低度文化。
很不幸的是到现在,我们面对西方,请问我们怎么跟西方接触?这个跟西方接触的媒介是什么?凭借是什么?你要知道跟西方接触早在明朝末年,那时候是传教士来传教,传教士也跟印度的和尚一样,有理想、有智慧,所以当时接触是非常好的。西方传教士赞叹中国,称中国为“中国的世界”(估计意思是中国已经就是可以代表一个世界)(world  ),这是利马窦说的,中国是一个黄金世界,就是最理想的世界、净土。明朝末年都已经非常衰败了,他们看起来还是净土。中国什么人来接触这些传教士呢?士大夫。这些士大夫跟他们谈什么呢?大部分不是谈宗教,谈你们有没有学问?所以中国人先吸收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因为他们不要说比我们发达,至少有一些特别的表现。至少他们地理比较精致,他们画出地图,画出世界的地图。我们当时就跟他学这些,也是从比较高的文化层次来吸收。但是到了满清,满清闭关自守,驱逐所有的传教士,因为传教士也有不像样的吗!传教士说凡是偶像都是魔鬼,乃至于神祖牌位也是魔鬼,所以叫信洋教的人把祖先的牌位统统拿去烧,当然触动了朝廷,下一道命令全部驱逐出境。当时清朝还是很强盛啊,西方还没有那么强盛。
这样子经过两百年,十八十九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蒸蒸日上,他们这两千年从希腊到最近十八十九世纪,从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西方所有学问,在这两个世纪完全的开花结果、光辉灿烂。中国满清统治是越来越走下坡,所以到了满清末年,是西方最灿烂的时候,是中国最没落的时候。西方人那时候强大了,来到中国,他们希望跟中国人交往,怎么交往?已经不是文化的交往了,是商业的交往。他们用什么来造成商业的交往?船坚利炮。所以很不幸,近代的中国接触西方,接触人类第三大智慧,是一种非常的不正常的,以一种非常悲惨的命运去接受,而这样子的情况也不见得就没有希望,只是因为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之后,中国人再也没有那种大气魄、大雅量、大眼光的人。清朝末年还有,到了民国初年就更加的稀少。清朝末年至少还有一个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中西可以融汇的一个观点。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也有所本,或者是本自于他自己对于圣贤学问的了解。但是我们看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就有大臣建议明治天皇,说我们现在要学西方,但是我们不可以忘了汉学,就是中国的学问,汉学是米饭,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大体是成功的。
中国满清末年假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体也会成功的。但是中国不幸,并没有走这条路,出了义和团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中国彻底失败,国势越来越弱。后来就产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为了救国,怎么救国?中国现在这么差,一定是中国文化不好,中国人这么没有仁义,一定是孔子教的。孔子怎么教你没有仁义呢?所以五四运动对整个中国影响很大,五四运动是走错了路。我们从刚才一直听到现在,我们就知道五四这批人是心胸很狭隘的,五四这批人是眼光非常肤浅的。他们是没有远见的,他是没有研究历史的。你不要认为他们学问很大,胡适之就是历史学者,他的历史学是去考证,考证《红楼梦》。他并没有孔子《春秋》的精神,并没有想要为人类的文明而努力,他也没有为中华民族的长远之计来做一个大中至正的规划,是权宜之计。
  上溯五千年,然后一定要横观数万里,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定位,然后我们有了定位,然后每个人先做自己的事,有能力的人再去影响他人,没有能力或是影响不来,我们先完成我们自己,这是孔子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先站立起来。
我现在这十几年来,我就很注重经典的教育,这经典的教育首先是自己的传统的经典,忘了我们中国的经典,你就忘了我们中国的灵魂。你就不知道圣贤的心量之大,你就不知道圣贤的境界之高。我们人生丧失了方向,我们没有了模范,所以人心就涣散,不知道人生要做什么。
         这个整个国家来看,他是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大家互相欺骗的社会。如果从自己来看,不管赚多少钱,多高的地位,总是不痛快的不踏实的。因为对不起自己的内在生命,所以忘了经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于忘了自己的责任,乃至于忘了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首先把自己的经典恢复起来。自己的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你对于佛教的基本的教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能不了解,不了解你就对不起祖先。所以儒释道三家基本经典,我们都要经过,甚至要熟透,再来就是对于西方的经典,西方人的最基本的心灵,最基本的态度。所以我不鼓励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励人一定要读《圣经》。我们要读西方的一些哲学家的作品,我们要了解西方人怎么看世界,我们才真正的叫做吸收西方文化。
         五四运动并没有叫我们怎么样来看西方的精神,他只叫我们去学西方的成果。我们以后的教育,乃至对自己的期待,乃至于对我们的子孙,我们给他的影响,都要重新思考。
            所以我现在所提倡的教育,叫作读经教育。读经包括要读中国自己的经,读西方的经。那这只是奠定一个基础,有了这些经典的文章,在他的生命里面,这叫满腹经纶。那么将来我们能够设法给他指点,让他多具备这种心量,乃至于真正的有这种的学问。心量是一件事,学问是一件事。你还没有学问之前,你必须有这种的心量,或是说我们现在已经长大的人了,要做这么大的学问或许做不来。但是我们每个人立即都可以有这种心量,所以有些事情是一刹那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这一种也可以说是智慧。但是有些事情呢?是需要做工夫的,这一种可以说叫做学问。所以假如你没有学问,你也应该有智慧。我们的下一代呢?既要给他智慧,而又能长期的来培养他的学问。学问能够配得上智慧,这个智慧就真实了,这是真实化。这个智慧真实化,自己的生命就真实化,一个民族的生命就可以真实化,要不然人生就是虚假的。人生如幻化的,将来是与草木同朽的,是非常可怜的,白活了一辈子,空空的生而为人,所谓的人身难得,生而为人身,空空的生在中国,空空的听到说中国有圣贤。那么,你的智慧开不出来,生死难了,智慧不能够完成,这太可惜了。
       我在想,我们怎么落实。我劝孩子读经,我也劝每个人自己读经,先开拓心量,多多少少也增进学问。假如没有学问,我们起一种尊重之心,我们尊重儒家,我们尊重道家,我们尊重佛家,我们尊重西方的科学,尊重西方的哲学,尊重西方的宗教。这种尊重之情是一种很难得的自我的开发,或者说是你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够放开自己,你能够尊重他人,你的心就能够定的下来。所以要安身立命,先有这种智慧,开拓心量,然后依照自己的能力,日渐的把这个学问落实,这一辈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对于下一代,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能够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生命,好好完成。
       那有了一些经典的基础之后,假如还要了解人类的各种智慧的大要,了解各种智慧的统绪,那我建议,大家也可以读读新儒家的书。什么叫做新儒家?就是儒家还没有死掉,儒家在现代还有生命力。儒家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学派。既然是学而时习之,他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是他的特色。尊重一切、学习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够有这种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再谦逊平和、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你造桥铺路不算儒家。那么儒家既然是这种心态,他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他应该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这个时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样,但是你所做的事必定跟孔子做的不一样,因为时代不一样。
        那么请问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个时代,或是来面对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为人处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你如何面对?你要有儒家君子之德。那你既然有这种君子之德,你在学问上也应该有君子的一种负责的精神。也就是说,凡是天下的学问,我能力不够则已,我能力够的话,我希望能够渐渐的深入。那你要深入,当然不很容易,你要有所凭借,我建议大家凭借当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从熊十力以来,跟熊十力同辈的,以马一浮、梁漱溟这三个人最为特殊。梁漱溟基本上没有传人,没有学生,断了。
        马一浮呢?也不讲学,不讲学他自己空有学问,他的学问也没有人传,你可以看他的书。但是他没有学生来传他的学问,也断了。
         熊十力呢?一辈子讲学,遇到人就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听懂不懂,不管他要不要听,就讲。所以熊十力有传人,熊十力有三个传人最为特殊,一个叫做唐君毅,一个叫做徐复观,一个叫做牟宗三。唐君毅文化关怀最为深刻、最为细密,乃至于他最为委屈,这个委屈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各方面照顾周到,所以号称新儒家的仁者。
        这徐复观先生早年是位将军出身,后来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响认真求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也很动人:徐复观是个将军,听说有一个人叫做熊十力很有学问,在讲儒家,他就登门拜访,高谈阔论。那熊先生就教他说,你既然有志于学问,关心国事,你关心历史,那你就应该懂得历史,你应该去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王船山读《资治通鉴》他自己每读一段有心得 ,他就写下他的笔记,这本笔记成书,就叫做《读通鉴论》,是讨论历史的。这个徐复观回去就真的看了,过了几个月,再来拜访熊先生。那熊先生就问他说,叫你看了王船山的《读通鉴论》你看了没有啊?他说看了,那王船山呐,虽然见解不错,但哪里又怎么样,哪里又说错了,哪里又说的不对。这个话还没有讲完,熊十力就一拍桌子,大骂一声“你这个混蛋!我叫你读古人的书,我是叫你去看他的好处,我并没有叫你去批评他。”一句话让这个高傲的将军头就低下来了,从此努力读书成就一代儒者。但是他的气派还是非常的盛大,称为新儒家的勇者。
        牟宗三呢?他最早年的时候,他数学很好,他逻辑很好,他自己读书自己思考,他思考力很强,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条分缕析。我自己有一个感觉,牟宗三没有接触的学问则已,他一接触的学问,他就能对这门学问有所评判、有所衡定、有所衡量而定案。我认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所制定的,就几乎铁案如山,不能改动。信不信由你,你去看一看他的书,所以号称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门下有“智、仁、勇”三达德。
       那我们要做学问,当然从“勇者”入开拓你的性情,很好;从“仁者”入让你来关怀人间的复杂跟痛苦,开发你的志气、理想,很好。但是你能够从条分缕析,这个步步为营,你可以训练你的这个思考的能力,你的进步会比较大。
       所以我建议,假如你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学问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乃至于要对中国儒释道三家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各有什么所得,各有什么偏失,你要掂斤度两,你要拿捏分寸,我建议就要读牟宗三先生的书。所以现在我也在社会上推动全球牟宗三全集读书会,也可以买一部牟宗三先生的全集,或者先买几本,这样一本一本接着看。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他当经典来读。就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个观念,就是一个观念,那就定了,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你就可以考虑了,“虑而后能得。”你惚兮恍兮到底哪一家讲得对,东家长、西家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到底谁公道,只有天知道!那么这样子惚兮恍兮都不成其为学问,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牟宗三先生的书。
     然后读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跟作者比一比,或者你说我不敢比,那你就学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趋。他走过的路,你跟着他一步一步的走过,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那你若所跟着的,是不明不白的,那你跟了很久越来越糊涂。有的书是让糊涂的,有的书是让人清明的,你若读过牟宗三先生的书,你就知道哪些书是清明的,哪些书是糊涂的,你若只读过糊涂的书,你就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糊涂”,因为你在糊涂中,呵呵(众亦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你要跳出庐山之外,你才能够指点庐山。(掌声)
     那亦步亦趋本来是很容易的,但你要真的去做这种功夫也不容易。这个亦步亦趋,这个成语就表现了这个意思。这个亦步亦趋的成语来自于《庄子》,《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说颜回在感叹,颜渊喟然叹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就是说:我对于老师孔子,他步一步,我也步一步,他走一步我也走一步就是步亦步。夫子趋呢?趋就是快步、小跑,我也跟着快走,就是趋亦趋,所以夫子快走,我也快走。我反正就是跟着你,这就行了嘛。后来就说:“夫子奔逸绝尘,则为睁目乎其后已。”这个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就像快马一样,这样奔逸绝尘,只看到灰尘,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所以颜回就站在那里瞪着眼睛,叹曰:“没办法。”  
     所以读牟先生的书,你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有时候感到夫子奔逸绝尘,怎么这句也懂,那句也懂,加起来就不懂了,你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你再重来一步,反正已经写成书了嘛,书已经定案了,就写在这里了嘛。你要听讲话就不一样,听讲话的时候你听着听着迷糊了,等你清楚过来又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去了。但是书没有关系啊,我再回头看,或者说你一直往前看。因为天下所说的道理只有一个道理,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后面可以讲清楚。后面清楚了,前面也清楚了,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共同经验。
      所以读书不要怕困难,尤其读重要的书不要怕不了解。像读经典一样,读经典,读《论语》你不要怕了解不了解,你就只管读下去,了解的你就当作了解了。而也要想说这个了解可能还不是最后的了解。不了解的你就把他放着,当你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时候,你不了解的也渐渐明白过来,这叫经典。我们读深度的书,像牟宗三先生的书,也要有这种心态。了解的我就知道我今天又了解了一步,又了解了一个观念,原来这个观念跟那个观念是不一样的,原来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不同的,他同的道理在哪里,是从哪一个地方分歧出去、分岔出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如他太细微了,他太深远了你跟不上,也没有关系,他奔逸绝尘,但是颜回毕竟孔门的大弟子,所以虽然颜回这样感叹,他能够这样感叹也代表他有心得,是不是?要不然你连感叹都不能感叹。
      因此我希望有志于对于中华民族的现状,以至于他将来的发展,能够想要了解世界各种民族、各种思想的大要,比较方便的入门就是有人带领你,我建议大家看牟先生的书。假如你看完别人的书认为,他比牟先生的还明白,请你来告诉我,我明天就开始读那一个人的书。没有一个人能够向牟先生这样清楚明白、步步为营。这个对自己的训练是很快的,那要学问进步快,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些能够带领我们的东西。当然不是其它人的书不要读,开卷有益,有些人还是很高明的。我只不过是说,要面对“儒、释道西”回家,有这样大才的人当今天下不多,据我看只有牟宗三一个,要么就对儒家有特别了解,要么就对佛家、道家有了解。假若“儒、道”这三家都了解,面对西方也不能都了解。刚好牟先生是儒、释、道、西四家通通把握到,所以最方便。
那今天主办单位请我来讲,我们何去何从,一方面从民族的方向讲,一方面是从我们个人怎么做学问,我提供一个看法,一个方便之门,供各位参考。那我的演讲就到这里,我的引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先生鞠躬众鼓掌)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5-8 14: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5-9 19:45:03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最近自己重新整理过的)
                                               中華文化之源流與當代之傳承
            王財貴 2007年9月13日講於成都問心齋
          (趙志宏、孟丹梅整理,王財貴潤飾)

  (掌聲)各位朋友:什麼叫做文化呢?什麼是中華的文化呢?中華的文化有什麼特質?乃至於跟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何區別?而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樣的區別?還有,在我們這個時代裏,做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如何來瞭解我們文化的處境?它將來的展望如何?我們如何參與?今天,我想就這幾個要點,說說我的基本看法,就教於各位。

  首先,什麼叫做文化?現在,「文化」這個詞語,被用的很氾濫!什麼都可以有「文化」,吃飯有吃飯「文化」,跳舞也有「文化」,甚至賭博也有賭博「文化」;當然這是一種廣義的使用,不是它的原義,或最精確的使用。要知其確義,我們可能必須回到這個詞語的來源,我們追究它的來源,或許可以從中認取它的基本意義,乃至於它的價值所在。文化這個詞語啊,可以追述到《易經》,《易經》的賁卦,山火賁,是由下卦是火-離,上卦是山-艮;下離上艮這兩個小卦合成一個大卦,稱為賁卦──山火賁。
   
 這個賁有白色的意思,有日光的意思,引申為光明的意思,當然也有大的意思,合起是:「光明廣大」的意思。賁卦的彖傳有一段話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後這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語氣強調),古人簡約成「人文化成」四個字,「人文化成」又簡約成「文化」兩字。於是,「文化」一辭的本義,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觀乎人文,化成天下」而來,而「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著「文明以止,人文也」而來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則是對照著「剛柔交錯,天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而說。所以我們要了解「文化」兩字的原義,應把這一大段文章的意思都包涵進去才行。

  為什麼說「剛柔交錯」?因為離卦是屬於柔卦,而離卦代表光明,艮卦屬於剛卦,所謂柔卦是兩陽一陰,剛卦是兩陰一陽,離卦是一陽一陰一陽(先生手勢示意由下往上排列),艮卦是一陰一陰一陽;賁卦是由剛卦和柔卦結合,當然也可以解釋說這卦裏有陰爻有陽爻,這叫做「剛柔交錯」。說「剛柔交錯,天文也」,什麼叫做「天文」?就是陰陽造化的表現的文章,天地萬物所表現的丰彩。所以這個「天文」,不是對宇宙星體及其運行的研究的那個「天文學」的天文,「天文學」中的對象,雖然也可以說是老天所表現的「文章」。但是我們現在所說「剛柔交錯天文也」中的「天文」,意義比較廣,舉凡天地萬物自然界的各種表現,都是「天文」,這裏的「天」,是「自然」的意思。比如說虎豹的紋路,跟犬羊它的毛色不同,山河大地,草木鳥獸,各有其特質,那是自然如此,叫做「天文」。「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我們對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觀其變化,可以明其理則,可以因時因地有所對應。

  接下來,「文明以止,人文也」中的「文」,是對比上面的「天文」說下來的。我們普通說「文」,往往連著另一個字,說「文章」。文章就是「非常豐富的表現」,例如我們說一個人做文章,什麼叫文章?說文解字說:「文,錯畫也」,交錯的圖案,就是內容豐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現彰顯的意思;所以要做文章,必須主旨明白內容豐富,否則就不成「文章」,甚至結構不精巧,聲氣不顯揚,也不算好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章者,明也」,也可以說有「文」,就有「明」,從天文的表現的豐盛多采,叫做「文明」。天地間有「文」有「章」,因「文」而「明」。「文明以止」,「止」,就是「止於至善」那個「止」,不是「停止」,而是「安住、安止」的意思。那「文明」安止了,安止在哪里呢?我們從上下文可以明白,是「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其實就是「安止在人心中」。
   
本來是天地有文有明,而「天之文明」何以能安止於人心?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之文明,是不能主動來安止的,而乃是人使之安止。也就是人心從眼前的天地萬物之鮮明,察其理則,體其次序,人心體貼到天地「光明的作用」,於是繼承了天地的「文明」,而開發出人特有的「文明」。這種「人類」自我開發的「文明」,叫做「人文」,所以說「文明以止,人文也。」各位!你要知道這是一種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觀念(先生加重語氣)!人類在這裏表現了很高的智慧!為什麼?因為天地萬物所有表現都只能是「天文」,唯有人,可以吸納天文而轉出「人文」。你可以想一想,貓跟狗,虎跟豹,它們都有天文,但我們很少聽到過「貓文」、「狗文」、「虎文」、「豹文」的,我們只聽說過有「人文」,因為只有人,才能使「文明以止」,而開出「人文」。
   
 有了「人文」,接下來,「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個「觀」就是觀照,觀照即能體會,體會則能發揚,體會發揚了人的光明,叫「觀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與人文之感應中,所以能「觀乎人文」的賢哲,就可以拿「人文」來「化成天下」。「化」是教化,「成」是成就。教化成就什麼呢?使天下之人都變化其氣質,以合於天文與人文。人有天文啊!你長的五官四肢百骸,如何做最好的使用?人有人文啊!你的人性有光明也有黑暗,有聰明也有愚昧,應變化其黑暗以趨向光明,改善愚昧使趨向聰明。

  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觀乎天文,了悟人文,我們稱為聖賢。而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來是人心通於天心。而且每個人的人心都是一樣的,都可以通於天心,只不過有的未嘗開發,所以有先覺後覺之分,孟子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本於人心之同然,所以人文就能夠「教」,能夠「教」就能夠「化」。化除人類心性的駁雜而歸於純淨,也可以說化除險惡的人心而歸於天性叫做「教化」。古文尚書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隱微很微妙的,道心難以把握的,人心呢,是很不隱定很危殆的的,人心往往會隨波逐流。那麼你在人心惟危之處受到教育而起變化,使你常以道心為主,使這個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發揚光大,這樣豈不是因著人文而還歸成天道嗎?這樣的「人文教化」,才是「文化」一辭的本義! 有智慧的老師,必定會將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徒弟;有智慧的父母必定會將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子孫。這樣,師授徒,父傳子,這樣一代「傳」一代,而成「統」緒,叫做「傳統」,叫做「文化傳統」,只有「人文教化」的「傳承統緒」,才可以稱為「傳統」,這又是「傳統」的本義。

假如有人從心靈中證悟了高度的智慧,又深透到純淨高明的境界,就是所謂的「聖人」,他以「先知覺後知」,成為民族心靈的導師,所以所有「聖人」,都是「教育家」,而且是永遠的「教育家」,像孔子,像釋迦佛。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聖人,那這個民族就沒有「文化」,沒有「傳統」可言。一有了「文化」有了「傳統」,假如這民族不絕滅,因為人心不死,這個「文化」就不會死,「傳統」就不會斷,而且可以流傳外族,流傳到全世界去。「文化不死」、「傳統永續」,這是「文化」和「傳統」兩辭內涵中必有的意義。
   
一個民族要出聖人是不容易的,不一定每個民族都有聖人的,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的我們,請你想一想,我們的民族出沒出現過聖人?假如沒有,那可以從你開始,你也能夠文明以止,你也能夠開創聖賢事業;假如有,我們有聖人,那你就要體貼這個聖人;你體貼聖人,原來是體貼你的人性,你體貼聖人之心,就是體貼天心。因此聖人的教導不是來告訴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過是來啟發你!所以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的教導叫做「啟發」,何必害怕聖人!聖人跟我們是最親切的朋友,因為他所開發的就是我們的本心,他的心同於你的心,他所開發的人文,就能教你,就能讓你變化,叫做「文化」,「文化」的活動,隨時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化必定流傳,流傳必定有統緒。比如儒家統於孔子,道家統於老子,佛家統於釋迦牟尼佛。追遡「傳統」的源頭,一定是從大智慧中流出來的,而其子孫的傳承,一定要歸宗到原初的智慧。嚴格來說,有「智慧」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傳統」,不是什麼東西都有「文化」,都有「傳統」!(如果你說)我們四川有「吃辣椒的文化」,有「賭博的傳統」,那算什麼文化,什麼傳統?(眾笑)
   
 所以,一個民族可以體貼天心,變化人心,成為傳統,這個民族就叫做「有文化的民族」。剛才說過,不一定每個民族都出過聖人,也就是說不一定每個民族都有真正的文化。所以佛家說人生有四難,其中第一難,是「人身難得」,第二難,是「中國難生」。這個「中國」的意思,原本當然是「印度」的意思,因為佛法是印度人傳過來的。其實我們中國也叫自己是「中國」,每一個有文化的民族,都認為自己是「中-國」(先生翹大拇指以示意思),因為它立於天地之中,所以我把「中國」了解為「有文化的國度」。生長在有文化的民族裏,作為他的子孫,是一種福氣,因此說「中國難生」!假如中國有聖人,我就告訴各位:你是一個有福氣的人啊!要鼓掌,呵呵!(先生笑,眾鼓掌)鼓掌不是為我,是為了你自己,你這樣鼓掌,就滿心喜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儒家的學問,叫做「悅樂之學」,高興嘛,快樂嘛!為什麼?心胸開朗嘛!天光萬丈,人心合於天心嘛!當下即是,你能維持現在的心,你就是聖人了!因為你現在的心距離聖人不遠,是相當清淨的。用佛教的辭語來說:人類就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而出世,為此而活得有意義,我們都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而生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沐浴於孔子的教化之中,「一大事因緣」,現在我們所說的東西,叫「一大事」。

  這樣講起來,好象很明白,很簡易你就可以接近人文天心了,很簡單就可以使生命變化了,很簡單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是的,這不難的!但是,它又很難,並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聖人之教」,所以「中國難生」,而你既生在中國了,你也未必能夠承受這種智慧,因為還有第三難,所謂「佛法難聞」,我們也可以說「聖教難聞」,或許是因為這個時代,不給你機會接觸真正的文化,或許是因為你的父母老師沒有見識,不教你聖人的智慧,那你在中國活一輩子,等於白活了,枉費了,如果有下輩子,是不是還能生在中國,那是沒有保障的。進一步,「既聞聖教」了,你也不見得有意願去領受,所以第四難是「生死難了」,也就是你不一定能深信所聞的「真理」,而在自己的生命中實踐出來,以成聖成賢。我們捫心自問,如今,我們號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但我們得到多少聖賢的教導?我們願不願意體貼,願不願意深信,願不願意躬行實踐?我們把聖賢看成是怎麼樣一個人?是把他看成跟自己合拍的智者呢?還是老師?還是朋友?是把他看成隔壁家的老頭呢?還是把他看成是仇人?中國人要接受自己民族高度的文化,開啟完善他的人性,看起來很簡單,也可以說本來很簡單,但是人生往往是這樣子當面錯過!
   
 當然,有些時代是比較清明的,教化盛行,那個時候人生是比較有保障的,因為君子比較多,為什麼君子多?因為接受教化開發人性的人比較多。歷史中一遇到文化沒落的時代,人的心靈是受苦的,乃至於社會動亂,生民塗炭。請看今日之天下,是個怎麼樣的時代?民族的生命流落到何方?我們每個人,生於斯世,長於斯土,一方面要看整個時代,了解我們生命的環境,因為我們脫離不了時代,我們必定受時代影響。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立志,跳出時代!因為人生還有永恒者在!
   
 我常講:一個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跳出他的個性,我們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江山移改,本性難移。所謂的個性,從陰陽造化來的秉賦,都是剛柔交錯的,駁雜的,有偏向的,沒有「天縱英明」一生下來就清純透明的,因此每個人都要學習跳出自己的個性,從理而行,從聖賢之道而行,其實從聖賢之道而行就是從你自己的良心而行!跳出自己之後,還要跳出環境,一個環境會養成習慣;這個習慣已經養成,漸漸融入你的個性。不僅要跳出生活圈的環境,還要跳出歷史的環境。你不要感歎你的時代,是個什麼「人心不古」「文化沒落」的時代,因為感歎是沒有用的。你可以在任何狀況下直契聖賢之教,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說,天下滔滔,我一個人又奈天下何,其實不然!領悟聖賢之道是自己的事,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跳出時代,與古人為友。不僅跳出時代,乃至於應該跳出民族,這就更加深刻了!我們剛才說中華民族有聖人,中華民族開發了人性,而你能夠承受這樣的人性光輝,但世界上有那樣多的民族,別的民族他有沒有開發出別一面向的智慧?我們剛才說人心合於天心,假如說人心合於天心,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應該是一樣的?其實不然!為什麼?因為天心固然是一個整全,但天心要透過人心來表現,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心靈是天心表現的一個通道,一個通孔,有一孔通了,就等於在暗室中開了一扇窗。這邊開了一扇窗,有了一道光,你通過這邊看到這面的景色。但是,開了這邊一道光,注目於此一道光,就同時造成其他方面的封閉。所以,人類常常有所開,同時有所閉。此老子所以警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的緣故。

  因此別的民族可能有另一個面向的開創,而凡屬於心靈的開創,都是智慧的一支,都是天地之一道。本來,所有智慧方向,是人心都應該照顧的,都可以開發出來的。只是一個人一時之間不能全部照顧,乃至於民族這麼多的人,這麼長久的歷史,有這麼多聖賢,有些時候也不能全面照顧!但不礙原本的心靈是整全的,不礙它一有機會就要擴充。這種人心之不容已,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中,就有印證。有什麼印證?就是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觸、學習,乃至融會、貫通,形成文化的開拓,造就文化的新局面!

   中華民族自本自根,從自己民族生命底層發出來的人文教化傳統,有儒家和道家,這兩家是高度智慧的表現,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不過,到了東漢時期,印度的佛教透過西域傳到中國。假如你是東漢時代的人,乃至於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這五六百年之間的人,你接觸與你不同民族的人,你聽聞與你祖先不同,甚至相反的教。你會怎麼反應?

    中國古人是很有氣度很有智慧的,因為他老早就接受了孔子的教導。打開《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我常問,「學」這個字,到底學什麼?孔子並沒有詳細交代,陸象山曾經說《論語》不好讀,就連「學」這個字,如果讀書沒有「把柄」,連要學什麼,都難以領會。所以讀《論語》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學」?要「學」個什麼?我們應該從《論語》的所有章節去討消息。我現在把它領會成:「學是學人類的文化智慧,而凡是人類的文化智慧,統統是學的對象」。什麼是人類的文化智慧?孔子並沒有說他的智慧就是智慧的全部,所以孔子說要「見賢思齊」,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因此,在中國,凡是讀聖賢書的人,都心量開闊,志氣遠大,不小家器。從那裏證明?好學嘛!

  怎麼學?是不是打倒孔孟老莊,來全盤學釋迦牟尼佛?古代人才沒有這麼笨!佛家固然是大智慧,儒道也是大智慧。凡是智慧,不僅不應互相排斥,還應該融為一體,這是古人的氣量!古來讀書人,大體都從小就學儒學道,假如行有餘力,再學佛家,如因緣特別,更是遁入佛門,成為高僧。當時的中國人,不問人是誰,只看他有沒有智慧,不問教是那個民族的,只問它合不合人心。而佛教確實是人類一大智慧,確實能打動人心,確實能為人生立方向。所以中國人一見佛教,就尊重佛法,學佛法,甚至社會上高等資質的人都投到佛門中去,出了許多大和尚,他們不辭勞苦,翻譯經典,講論經典,還西行去學佛法。中國這樣的吸收消化,經過六百年,佛教就在中國生了根,成為一大教,甚至中國人能夠自己開宗立派。印度的佛學傳到中國來,中國特別發揚大乘佛學,而大乘佛學又不是只繼承空有兩宗。中國開出天臺宗,印度原本沒有天臺宗;中國又開出華嚴宗,印度原本沒有華嚴宗;尤其中國開出禪宗,印度原本沒有禪宗。而印度人漸漸不信佛教,回去信他們的印度教。所以全世界信佛教最真切的地方是中國,全世界為佛教保留最多文獻的是中國,全世界能夠發揚光大佛教的是中國,但中國沒有變成佛教國家,中國的儒家道家,還是傳續不絕,成為儒釋道三家並行。中華民族吸收了佛教,擴充了中國人的眼界,但是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 我們的祖先替我們後代子孫,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又吸收了別的民族的文化,讓它融會貫通,開拓新的境界,這是全世界文化交流的典範。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深厚教養的民族啊!如果是庸俗淺陋的民族,譬如我們讀西方的歷史,要不就是強勢的文化把別族吞沒了,要不就是自己沒什麼文化,被別人全部同化了。只有中國能夠在印度佛學面前站得住,這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應該為我們祖先鼓鼓掌!(眾掌聲)
   
 可是到了最近一百年,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來了。我們就處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這個時代,又遇到人類第三種高度的智慧,或許我們不必稱它為「智慧」,至少是高度的心靈開發。因為我們如果要謹慎的用「智慧」這個辭,西方的文化不一定能稱得上是「智慧」,但是它也是心靈必要的開發。西方人有什麼心靈上的開發呢?他們開發了人類的思考理性。人類會思考,人類要面對自然,運用思考研究自然,而成就科學,這也是人類基本能力的發揮。雖然老天並不一定允許我們用科學來破壞地球,甚至破壞宇宙,不過老天既然賦與人類有邏輯思辯研究的科學能力,我們就應該好好開發,這也是人類之盡其本份。我們看到西方在思辯理性上的發展,回想到中國古人,也並不是沒有發展,只是沒有發展得這麼精緻細密系統整然。西方人發展出這麼精緻細密的知識、科學,乃至哲學系統,我們也要讚歎!但,我們馬上也要回頭過來,認為這本是人心之所必有,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所證成的道理也是人心之所本有;佛既是人修成的,而任何人都有佛性,所以不只是印度人可以悟道成佛,中國人也都可以悟道,成佛。西方文化是理智理性的成就,而理智理性,是全人類同有的,西方人可以成就科學,難道中國就沒有科學心靈?就沒有邏輯判斷?就不能培養細密的心思來研究物理嗎?怎麼可以這樣看中國人呢?

  這也是人心嘛,所以中國人要盡中國的民族性!儒道兩家要繼承,佛家要繼續發揚,我們也想信可以學好西方的科學。但不一定要像西方一樣到最後被科學所奴役,我們可以善用科學,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目前的大事!本來我們遇到西方文化就要這樣看,就是要像我們的古人一樣,將儒道兩家變成儒釋道三家,現在我們要將儒釋道三家變成「儒釋道西」四家。

  人類之有文化,將近三千年到五千年的歷史,這數千年的發展,全世界人類的智慧成就加起來,只不過「儒釋道西」四家。所以如果在此一時代裏,中國人站在自己文化本位上,又把西方文化也吸收進來,我們就完成了最廣闊的人性成就,乃至於完成全面人性的開發。或許一個人不能夠完成這麼多的學問,但是一個民族總和起來可以成為一個大聖人!這就是我們的時代使命,任何一個中國人生長在這個時代,你必須為自己慶幸,因為我們有許多聖賢的榜樣,我們不止有中國的聖賢也有印度的聖賢,我們現在還要有西方的聖賢。義和團的心態是不可取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把洋人都趕出去,這是不合人性,不合《易經》「文明以止」的教導,不合乎中庸「首並行而不相悖」的精神,所以義和團很快就失敗了。我們再看到了五四時代,那批知識份子怎麼辦,五四的人把中國的國勢和西方對比,覺得中國落後了,落後了,應該學習,學習,是合乎孔子之道的。但他認為我們必須打倒自己的祖先,才能學西方,他們的口號是「打倒傳統,全盤西化」。各位這合乎易經中庸的精神嗎?這合乎孔子的教導嗎?這合乎中國漢唐盛世的心量嗎?所以我常說近代的中國,出了不肖的子孫,沒有擔當!沒有心量!非常小氣,要麼就是排斥西方,要麼就是打倒自己。

 其實,我們如果能夠回歸到人類心靈的源頭,去看人心的本質,體認到人心是開朗的,人心是光明的,人心是無可限量的。你縱使不能開發全面,也要有這個理想和志氣,現代的中國人從根本喪失了理想,在生命的底層喪失了志氣。雖然光有理想,有志氣,未必能夠實際達成目的,但是有理想的人越多,他所開發出來的能量就越大,綜合起來就能夠開一代的風氣,漸漸成一代的學術。他就能夠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乃至於內對得已自己,外對得起全世界,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這樣大方的。

  當然,融會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責任和權利,西方人或許很大方,很客觀,很好學,但是西方人要學習中國文化是不容易的啊!如果中國人心胸平正了,中國人要學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責任在中國,不在西方。(眾掌聲)文化有深有淺,所以學習有難有易,我們說要西方來學東方,學中國,很不容易,倒是中國要學西方,比較容易。這並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為什麼?因為西方的文化主題在知識,知識的背景在邏輯,邏輯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識是可以驗證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驗證的,學起來都比較容易。一個人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走出來的,是跟大家一樣的,這叫客觀,凡是客觀的學問都是明白而容易的。中國人不必太過著急,科學不是那麼困難,只是科學精神沒有養成,那科學才是困難的。
     
 五四運動要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學,但是他並沒有要我們中國人養成科學精神,所以中國人學科學,學了一百年,還是沒有學好。學科學也要有君子之風,一個學科學的人要放棄名利,要肯自己關在研究室裏一輩子啊!請問現在我們中國考上了清華北大的理工科學科學的青少年,你去問,一千個人裏面,有幾個立志一輩子關在研究室裏面,不求名不求利的?假如社會上那些號稱聰明的理工科學生,沒有發願終身投入研究的科學精神,每個學科學的人都想賺大錢,都想做大官,我們中國科學在哪里?科學不是只有技術,它的背後也要有一點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也在為人類的理性而奮鬥!沒有這種奮鬥的精神,你什麼也沒有,
  
  以中華民族一個這麼廣闊土地上有這麼樣多勤奮的人群,要成就科學,千萬不要認為太難。因為科學這種學問,在人類心靈的根,是淺的,是佛家所謂「識心」的發用。但是要西方人來學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不容易學的,中國文化之根很深,是佛家所謂「智心」的發用。智心,用知識的眼光看起來,是不清楚不明白,甚至可以說是糊裏糊塗的,是莫名其妙的。什麼是莫名其妙?這個妙不可言!(眾鼓掌)西方人學中國文化之所以難,另外還有現實上的理由:近兩三百年來,是他們的文化當令,他們的國勢強盛,他們看不起中國,看不起東方,他認為東方是野蠻落後民族,稱為未開發國家。以這種心態面對世界,不是類似義和團嗎?註定要吃虧失敗。當然,像中國人盲目的崇拜西方,也要失敗。正常的態度是不卑不亢,我們應該以平等尊重之心,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 我們固然要尊重自己,我們也要尊重他人,而所以尊重,都要以理為主。有道理的處就是我要低頭的地方,有道理處就是我要讚歎的地方,有道理處就是我要學習的地方。然後我們要把所有道理統歸一個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天地之性。我們知道人心人性之同然,知道天性天心之常在,就知道所有人類的文化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們就不會有五四時代那種淺薄的想法,認為一定要打倒某一個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個文化。凡是文化統統出於人性,人間只有一個心,只是人心表現的方向和成就,或許有先後深淺的不同,但是遇到了別的成就,我們總是要把握自我開拓的機緣。所以現在的中國人,是最有福氣的,不要把中國文化看成是你的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對你的壓迫,你應該把它看作通通是你的寶貝,要感到自己三生有幸!要昂首濶步,迎接新時代,成就新世界,不要學五四的窩囊相!(鼓掌)

  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家產,我們還可以得到別人的財富,我們都把它們聚攏在一起讓它們相輔相成。讓人類兩種的心靈,一種是人文的心靈,智慧的心靈;一種是思考的心靈,認識的心靈,完全成就。這是我認為的中華文化目前應該有的走向,而這個走向必須由中華民族來承擔,不能夠交給其他人,而所謂「中華民族」在哪里?「中華民族」不在哪里?就是-你跟我,就是我們每個人!要跳出時代,十四億人,縱使十三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都不想不做,我一個人也要想要做!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膽識,有這樣的信心!我們才對得起我們的祖先!這不是很困難的,一般人都認為很困難,一直在心裡嘀咕:大家都不做我幹嗎要做?一個人的力量有用嗎?一個人要看得起自己,認為自己是宇宙天地之子,那你就有責任,你也有權利這樣想,這樣做,自然就會有力量,自然會產生效用。

 那麼要從哪里著手呢?能夠讓自己開拓這樣的理想,並且讓那理想落實,在現實中表現出來,這當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我認為一個人只要認定了人生的價值方向,盡他的本分去做,他就對得起自己了。天下所有人都能大方坦蕩的盡其本分,天下就太平了。而且一個民族是延續的,百年的敗壞,並不一定在一代就能扭轉得過來,但我們這一代如果能端正方向,隨份盡力,又把這種觀念交給下一代,則時代風氣將日漸轉變,到了下一代,人才將愈出愈多。甚至我們還有方法可以交給他,讓他們比較容易接近聖賢之心,這就是我們不遺餘力推廣「經典教育」的原因。什麼叫經典?只不過就是智慧的結晶,智慧的記錄。凡是智慧的記錄,用剛才的方式說,就是人心人性天心天性的記錄。凡是人性的智慧,在有人的地方,必定能產生教化啟發的作用,必定能夠成為傳統,所以說「傳統」,傳統只不過是經典的傳統。(鼓掌)

 我們要開啟智慧,從經典著手以回歸傳統,是最容易的。譬如,剛才說過,中華民族吸收了印度佛教,請問我們是怎麼吸收的?我們是從經典吸收的,這也是中華民族吸收佛教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用對了方法,走對了路。或許是由於歷史、地理的理由,印度文化要傳到中國來不容易,只有一些有遠見、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夠迢迢千里,或是從印度到中國,或是從中國到印度,這些人是有高度智慧成就的人,他們來往的憑藉是什麼呢?就是經典!。所以說「佛教傳到中國」,其實就是「佛經」傳到中國的意思。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所謂「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他們不只帶來經典,他們自己本身就是經典的表現。而中國去印度學習,學什麼?叫「西天取經」,還是「經」!什麼叫做「經」?就是佛教智慧的記錄。即使我們剛才說文化一辭,有狹義,有廣義。從廣義說:人類的各種表現,都可以說是文化,印度也有很多種文化,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飲食文化,有其他的雜七雜八的文化,但是都沒有傳到中國,只有「經」傳到中國而產生作用。另外也可以注意,中國與印度智慧相接觸的,都是飽讀詩書,有儒家道教涵養,有理想有志氣的高級知識份子。我相信這種人,如果同時接觸到印度各種高高低低的文化,也只會吸收高度的文化-經典文化。高明的人,只傳高明的學問,這叫「高來高去」!

 很不幸的是,到了現在,我們面對西方,情況完全不同,心態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回頭檢視一下,中國是怎麼跟西方接觸的?跟西方接觸的憑藉又是什麼?中國跟西方接觸,早在明朝末年,那時候有傳教士來傳教,傳教士跟印度的和尚差不多,有理想、有智慧、有熱情,當然還有一份對中國的尊重感。西方傳教士讚歎中國,稱中國為黃金的世界 (golden-world  )就是最高級最理想的世界。中國的明朝末年是已經非常衰敗了,但在他們看起來還是淨土。中國又是什麼人來接觸這些傳教士呢?士大夫。這些士大夫跟他們談什麼呢?大部分不是談宗教,談西方學問,所以中國人先吸收他們的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總之,是注目於他們高層次的學術成就。但是到了滿清,因為傳教士來得多了,也有不像樣的。傳教士對中國信徒說不可拜偶像,乃至叫信徒把祖先的牌位統統拿去燒,觸怒了朝廷,下一道命令,將傳教士全數驅逐出境。叫做「閉關自守」,大約經過了18、19世紀200年。這200年,西方工業革命成功,學術和國勢蒸蒸日上。西方文化從希臘以來2000多年,就在這兩個世紀裏開花結果、光輝燦爛。而中華民族恰好在這兩百年間,由滿清統治,人心社會,是越來越走下坡。到了滿清末年,西方最燦爛的時候,也是中國最沒落的時候。西方人那時候強大了,來到中國,希望跟中國人交往,怎麼交往?已經不是文化的交往了,是商業的交往。他們用什麼來造成商業的交往?堅船利炮!在武力的撐腰下,他們或者要來做生意賺錢,或者要來傳福音傳宗教,而中國與之周旋的人,不論在朝在野,往往也是功利之徒,藉洋人之勢力欺壓中國,號稱「買辦」,即是洋奴。這是老天很不幸的安排,近代的中國,接觸人類第三大智慧的歷程,是在非常悲慘的命運下,由沒有文化見識的人,用很不正常的方式,去接觸的。

 這雖然像是老天的安排,是命運的註定,是時代的悲劇,好像沒有脫身之計。不過,我認為,縱使老天有意降災於中華民族,中國人也不見得完全要聽天由命,就看中國人如何回應罷了。因為滿清200多年的統治之後,中國人已經沒有可以回應大時代的能力,因為沒有大氣魄、大雅量、大眼光的人了。清朝末年或許還有一些老讀書人,還識得點大體,講了一點有人氣的話。到了民國初年,就幾乎完全絕滅了。譬如,清朝末年至少還有一個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這「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兩層文化觀,是有所本的,或者是本自於他讀聖賢書的心得,知道「智心識心」的高下層次。或者步著日本明治維新的後塵,日本明治維新時,伊藤博文和一些日本的漢學者,建議明治天皇,要學西方,但不可以忘了漢學,他們有一個口號說:「漢學是米飯,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維新大體是成功的。中國滿清末年假若採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模式,大體也會是成功的。但是中國不幸,並沒有走上這條路,出了義和團,引起八國聯軍,徹底失敗,國勢越來越弱,信心愈來愈薄。輾轉產生了五四運動,這好像是歷史的必然,其實也是人心的自食其果。五四運動本來是為了救國,後來反省到文化上,認為中國現在這麼衰,一定是中國文化不適於「生存」,中國人這麼「貧、弱、愚、私」,都是孔子的罪,中國人從孔子以來就有「原罪」了,所以要打倒孔子,打倒傳統,中國才有救。五四運動對整個中國影響很大,但,現在看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五四運動是走錯了路了。現在回顧一下,我們就應知道,五四這批人的心胸是很狹隘的,五四這批人的眼光是非常膚淺的。他們是沒有遠見的。他們不是沒有讀書,但是因為從清朝以來,兩百年的軍事恐怖統治,讀書人的思想被禁錮了,五四那批人雖然也有些聰明有些學問有些熱情,但都是浮面的,沒有「文明以止」的「人文教養」,生命不夠醇厚,所以他們受了刺激,就受不了,反應激烈,只顧眼前的救難,不顧一切的後果,魯莾滅裂,推倒一切,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一窮二白」,是五四人為中國定下的命運!你不要以為他們學問很大,就值得敬佩,人間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文明以止」的「人文智慧」。舉例來說,胡適之自以為是歷史學家,但他的歷史只是考據,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考證紅樓夢,但這種考證,只是好玩炫耀,他並沒有孔子作春秋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並沒有想要為天地「立千年之人極」而努力,他也沒有為中華民族的長遠之計來做一個大中至正的規劃,請你重讀胡適、陳獨秀、魯訊等人的文章,看看他們有何氣度?有何遠謀?有何藹藹之仁?有何悲憫之情?他們而成了「青年導師」,注定中華民族要倒大霉了!

 已經很少人再談五四了,五四好像已經過氣了,但整個中國社會人心,依然不知不覺的還在五四的籠罩中,唯有明白的人,才能從時代人群跳脫出來,為自己,為民族做點正面積極的事。怎麼從時代人群跳脫出來?要上溯五千年,體貼一點中華民族聖賢的原創智慧,還要橫觀數萬里,放大心量,面對世界,多元開拓,我們才能夠知道我們的生命的寄託所在,然後才有自己的定位,才知道自己的身份,才知道來此世間要做什麼,能做什麼,這叫做「安身立命」。在此時代中,每個人先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有能力,再去吸納別人的養份,協助他人,影響他人,這是孔子的所謂「己欲立而立人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人要如此立志,一個民族也要如此立志。剛才說過,這時代或許沒有人要立這種志,社會風氣不但不幫你立這種志,它甚至嘲笑打壓立志的人。但你可以自求多福,自己先站起來!自己先做去,這是為了民族,其實最主要的是為了完成自己生而為人的本份。

 我自己反省一下,我沒有什麼能耐,但我願盡心探求人生和民族文化的方向,並在此方向上盡力而為。這十幾年來,我很重視經典的教育,這經典的教育,首先是要讀中國自己傳統的經典,為什麼首先要讀中國的經典?這裏有兩個理由:一來是因為中國的經典本來就是一種人類高度的智慧,二來是每個民族都不應「數典忘祖」,每種文化對世界都有貢獻。這兩個理由,到最後只是一個理由,就是:它是「文明以止」而可以「化成天下」的人文傳統!忘了我們中國的經典,你也就不知道聖賢的心量之大,不知道聖賢的境界之高,沒有智慧作典範,人生將喪失方向。而中國人忘了中國的靈魂,不僅對不起自己的祖先,對世界也沒有貢獻。總之,到最後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

 如果全民族普遍沒有經典的流傳教化,社會很難形成醇良和善的風氣,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爾虞我詐,大家互相欺騙,難以存活,存活也不會快樂的社會。從個人來看,沒有經典的薰陶,一個人很難具備君子的心量和情操,不管賺多少錢,有過高的地位,社交頻繁,觥籌交錯,內心深處總是空虛的不踏實的。所以忘了經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於忘了自己的責任,乃至於忘了自己的權利,所以我們首先把自己的經典恢復起來。自己的經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於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佛教的基本教義,不能不瞭解,不瞭解佛教,你也是埋沒了自己,並且對不起祖先。所以儒釋道三家基本經典,全民族的人,自讀書以上,都要有相當的理解,甚至要熟透。如何達到這個目標,這本來是國家應立的教育政策。再來就是吸收消化西方文化,也應該從西方經典的讀誦起步,因為西方人最基本的心靈,最基本的人生態度,都在經典中,不在技術上,光學技術,是不能了解西方,也不能融會西方,更不能「趕上」要方的。所以我不鼓勵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勵人一定至少要讀讀聖經,這是西方心靈的歸宗之處。我們還要讀西方的一些重要哲學家的作品,我們才能理解西方人怎麼做學問,怎麼思考問題,怎麼看世界,我們才能與他們對談,這才真正的叫做吸收西方文化。

 五四運動要我們學習西方文化,甚至要我們全盤西化,但並沒有教我們從西方的精神精神層面去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當然更不敢要融會西方,超越西方,他們只叫我們去學西方的表面成就,完全是功利的心裏,膚淺的心態,懦弱卑微的心靈。現在的中國,依照他們的指示,走了八十幾年,既失去自己的傳統,又沒有把西方學進來,所謂「學步不成,失其故步」,只好「匍伏而歸,堂堂一個中華民族十數億人口,被整得都在地上匍伏,抬不起頭來。五四的路還要繼續堅持嗎?從今以後,我們如何自立,如何教育我們的子孫,不是需要重新慎重的思考麼?

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經典的的教育,經典教育,其實就是文化教育,就是開啟並豐富人類心靈的教育。而接觸經典最簡易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兒童起,讓他反覆誦讀。叫作「兒童讀經教育」。讀經的內容,包括要中國自己的經典,西方的經典。反覆誦讀,熟悉一些重要經典的文章,叫做「滿腹經綸」,便可為文化見識奠定一個基礎,有了根基,便大大地增加了將來接受指點或自己領悟的機會,經過長期的默默薰染,容易激發一個人成聖成賢的志氣,至少給人一個遠大的規模,容易開拓出頂天立地走向世界的心量。

學問能力是一回事,心量志氣又是一回事,你還沒有學問能力之前,必須有響往那種學問的心量和志氣。志氣和心量,是當下在心中就可建立的,是簡易的,此類比於「頓教」;學問則須有累積的工夫,是繁難的,此類比於漸教。但沒有心量,就沒有工夫。所以一個人用功固然重要,但激發自己的志氣立定人生的方向更重要。即使現在已經長大的人,要做大的學問,或許一時做不來,但是每個人都當下可以開發心量立下志願。有些事情是可以一刹那之間完成的,這可以稱為「智慧」。而有些事情呢,是需要用功夫琢磨的,這可以叫做「學問」。所以我們如果自謙沒有學問,也真的沒有什麼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的學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有智慧,開盪一下心胸,不要甘於凡俗鄙陋。但是對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機會尚未喪失,我們就要既培養他的智慧,而又要預備長期的來累積他的學問。學問能夠配得上智慧,這個智慧就真實了,叫「真實化」。智慧真實化,生命就真實化。要不然,人生總是虛假的,如幻如化,將來是與草木同朽的。所謂「人身難得」,雖說生而為人,空空的生在中國,空空的只聽說中國有聖賢。你的智慧卻開不出來,沒有自覺,隨波逐流,跑來跑去,好像很熱閙,過的卻不是自己內心所要的生活,而是盲目跟風的生活,等於白活了一輩子,這太可惜了。

 我在想,我們怎麼有智慧,並且能讓智慧真實化?我勸孩子讀經,我也勸每個人自己讀經,先開拓心量,也多多少少增進學問。假如還沒做成學問,至少對經典對有智慧有學問的人會起一種尊重之心,我們尊重儒家,我們尊重道家,我們尊重佛家,我們尊重西方的科學,尊重西方的哲學,尊重西方的宗教。這種尊重之情是一種很難得的自我的開發,也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夠放開自己,你能夠尊重他人,你的心就能夠定的下來。所以要安身立命,先要有這種尊重經典的智慧,開拓心量,然後依照自己的能力,日漸的把這個學問落實,這一輩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對於下一代,一定要想盡辦法,不要浪費他的時間、不要浪費他的生命,盡其可能的協助他實現他生命應有的內涵,這樣,我們就是在做一件「贊天地之化育」的事,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本義。

 當今時代,尊重經典、開拓心胸,又博學深思、層次分明,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再開一次花,這種學問真能做出來嗎?當今世界還有沒有人講這樣的學問呢?有,那就是新儒家!假如有人想要瞭解當今中華文化的處境,人類文化的統緒,我建議,大家應該讀新儒家的書,並立志做個新儒家。為什麼叫做新儒家?就是表示儒家還沒有死掉,儒家還有生命力。儒家本是一個學而時習之的學派,既然是學而時習之,他就沒有特定的主張,也就是沒有特色可言。沒有特色,就是他的特色。心態開放,尊重一切、學習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夠有這種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沒有這種心量,你再謙遜平和、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沒有這種心量,你造橋鋪路,甚至治國平天下,都不算儒家。那麼儒家既然是這種心態,他在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有他應該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這個時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樣,但是你所做的事必然跟孔子做的不一樣,因為時代不一樣,這是儒家之所以稱「新」的意義所在。

 當代新儒家開創於民國初年的熊十力,跟熊十力同輩的,還有馬一浮和梁漱溟。梁漱溟性情真切,但基本上沒有學生,沒有傳人,他的學問斷了。馬一浮有些名士氣,平生不太注重講學,作了幾本書,我們可以看他的書,但是他沒有真正的學生傳他的學問,也斷了。只有熊十力,學問宗旨明確,而且一輩子講學,遇到人就講,不管人聽懂不懂,不管人要不要聽,他念茲在茲,就是要為聖人抱不平,所謂「誓此身心,奉諸先聖」,所以熊十力有傳人,熊十力有三個傳人最有成就,一個叫做唐君毅,一個叫做徐複觀,一個叫做牟宗三。唐君毅先生文化關懷最為深刻、最為細密,講學表達最為委屈,這個委屈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各方面照顧周到,所以號稱新儒家的仁者。徐複觀先生是軍人出身,後來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響認真求學。這裏有一個小故事也很動人:徐複觀還年青,但已經官拜將軍,聽說有一個人叫熊十力,很有學問,在傳儒家之學,他就登門拜訪,高談闊論。熊先生看他有志於學,就教他說:你關心國事,也關心歷史,那你就應該懂得歷史,你可以去看王船山的《讀通鑒論》。王船山是明末遺老,明亡以後,誓不做清朝的官,隱居著書,在國亡世亂的心境下,讀《資治通鑒》,尤有另一番感受,他每有心得 ,就寫下筆記,筆記成書,就叫做《讀通鑒論》,對歷史和政治,有獨到的見解。徐複觀回去,就真的讀了這部書,過了幾個月,再來拜訪熊先生。熊先生問他看了王船山的書沒?他說看了看了,那王船山啊,見解雖然不錯,但哪里又怎麼樣,哪里又說得不好了,哪里又說的不對…。話還沒有講完,熊十力把桌子一拍,大罵「你這個混蛋!我叫你讀古人的書,我是要你去看他好處,我沒有叫你去批評他,你懂個什麼!說到懂,你還差得遠!」一頓罵,讓這個高傲的將軍低下了頭,從此努力讀書,成就一代儒者。但改了志向,卻不改他的氣派,論學論政,氣勢盛大,稱為新儒家的勇者。

 牟宗三呢?他從中學時代,數學就很好,後來上了大學,尤其用心於邏輯,所以他思考力很強,書往往自己讀,從儒家道家,到佛家,西洋哲學,都有自己的洞見,並且善於論述,條分縷析,體系分明,聽他講課或讀他的書,無不令人心神豁然,真如陸象山說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牟先生活得最長,八十六歲,講學最久,著作也最多,所以學生傳人遍佈世界,我就是牟先生門下一個不用功的學生。我讀牟先生的書,有一個感覺,牟宗三沒有接觸的學問則已,他一旦接觸的學問,他就能對這門學問的要旨有所掌握,有所評判、有所衡定-衡量而定案。我認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就幾乎鐵案如山,不能改動。你如不信,請你自己去看他的書。牟先生於是被稱為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門下有「智、仁、勇」三大德。

 我們要做學問,從「勇者」入,開拓你的性情,很好;從「仁者」入,開發你的志氣、理想,並讓你到最後能轉回頭來關懷人間的複雜跟痛苦,更好。但是你如果從條分理析,步步為營開始,可以訓練你的思考力,進步會比較快,將來論學,也比較紥實。所以我建議,假如你要對於整個世界的學問有一個系統的瞭解,乃至於要對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系統有恰當的見識,三家在歷史發展中,各有什麼所得所失。西方文化有何可取,中國與西洋哲學對比時,如何取長去短,你要掂斤掇兩,你要拿捏分寸,我建議最方便的是讀牟宗三先生的書。所以現在我也開始推動「全球牟宗三讀書會」,牟先生的書因為步步為營,沒有一句虛言浮辭,沒有一句模稜兩可,他不唬弄人,只要一句接著一句讀,每句不放過,很容易讀進去。大家可以買一套牟宗三先生的全集,一本一本接著看。起初或許不習慣哲學的文章,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它當經典來讀。就是看不懂也沒關係,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個觀念,就是一個觀念,它就在你生命中定了根,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你就可以靜下來思考,「慮而後能得」,你就有自己的所得。如果讀書為學,不知門徑,永遠在惚兮恍兮中,東家長、西家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到底誰公道,只有天知道!則不成其為學問,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讀讀牟宗三先生的書。

 本來讀書的方法,就是這樣簡單,就是跟作者比一比,或者你說我不敢比,那你就學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趨」。他走過的路,你跟著他一步一步的走過,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如果你跟著不明不白的,你就越跟越糊塗。所以,有的書是讓人清明的,有些書反而是讓人糊塗的。你若讀過牟宗三先生的書,你就知道哪些書是清明的,哪些書是糊塗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跟著明白人亦步亦趨,才可以走出廬山雲霧。但你要真的去做這種功夫,也不容易。這個「亦步亦趨」的成語本身,就表現了這個意思。這個成語是出於莊子書裏的一個故事:顏淵喟然歎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就是說:我對於老師孔子的學習,「夫子步亦步」,步是步行,夫子走一步,我也走一步。夫子趨呢?趨就是快步、小跑,夫子快走,我也跟著快走。我反正就是跟定你了,這就行了嘛。但後來就說:「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則回瞠目乎其後矣!」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有時就像馬一樣,奔馳起來,我也跟著奔馳!但夫子有時不是普通的奔馳,而是「奔逸絕塵」,一下子,只看到一縷灰塵,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不但跟不上,連個影兒也看不到了。所以顏回只好站在那裏乾瞪眼,歎氣:「落後了,唉!沒辦法!」 所以讀牟先生的書,你首先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吧。有時候感到夫子奔逸絕塵,怎麼每個字都懂,加起來就不懂了,怎麼辦?沒關係,請歎口氣就好,捧起書,再重來一次,反正已經寫成書了嘛,書已經定案了,就寫在這裏了嘛,不相信它又能跑到那裏去!你要是聽講,就不一樣了,聽著聽著,迷糊了,等回神過來,真不知道老師講到哪里去了。但是看書沒有關係啊,我再回頭看,或者你可以擺一擺,只顧一直往前看。因為天下的真道理,只是一個道理,一本書也只不過交待幾個觀念而已,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後面或許可以清楚。後面清楚了,前面也恍然清楚了,這是所有讀書人的共同經驗。

 所以讀書不要怕困難,尤其讀重要的書不要怕不瞭解。像讀經典一樣,讀經典,讀論語你不要緊張瞭解不瞭解,你就只管讀下去,有所瞭解,固然好,但還要自己告訴自己,這個瞭解可能不是最後的瞭解。不瞭解的你就把他放著,當你瞭解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的時候,那原初不瞭解的,也漸漸明白過來,有這種深度,可以讓你這樣探索的書,才可以叫做「經典之作」啊!要不然平舖直敍的,清淺見底的,又有什麼可貴呢?所以應該立志讀有深度的書,像牟宗三先生的書,它引導我們走向高明。子夏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我今天瞭解了一個觀念,就前進了一步。能掌握的觀念多了,會發現原來這個觀念跟那個觀念,表面相似,骨子裏是不一樣的。又,原來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同有不同的,他們同的地方在哪里,又是從哪一個地方分岔出去,後來又各自走到那裏去?都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在掌中。不過,假如道理太細微了,太深遠了,程度不夠,一時不能了然於心,也沒有關係。像顏回這樣對孔子而有感歎,也代表他已經有心得了,是不是?所以,你如真的知道困難而起感嘆,那就代表你已經相當不簡單了,要不然你連感歎都不能感歎。

 大家都是對於中華民族的現狀和發展有所關懷的人,有志於瞭解世界各大思想體系的人,我建議大家看牟先生的書,這是簡便有效之道,不是我推銷師門,假如你看完別人的書,認為他比牟先生講的還明白深刻,請你來告訴我,我明天就開始介紹那個人的書,這是理性的抉擇,不是情感的偏見。

 今天主辦單位請我來講中華民族的何去何從,我一方面從文化方面講它的源流,一方面落實下來,想我們個人怎麼做學問以安身立命,我提供一點看法,一個方便之門,供各位參考。我的演講就到這裏。謝謝大家!(先生鞠躬眾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5-12 09:07:41 | 只看该作者
王先生说得很好,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5-15 05:38:19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6-9 17:04:33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09 , Processed in 0.09526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