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人生态度,必须趁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当口,常可能因为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还解决不了事情时,牛角尖就会愈钻愈深,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两败俱伤。殊不见所谓的「橡皮擦妈妈」,每天跟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边做功课,孩子写一个字、妈妈擦一个字,一个边哭边写、一个边骂边擦。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高年级之后才后悔,很多自己太重视的东西,当时都以为是在帮孩子的忙,其实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十年以后,假设孩子都已经长大、进了社会,不论他们从事蓝领或白领工作,想要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呢?」我喜欢把问题推向未来,让父母跳脱现在,这样心中的疑问,有时反而会变得明白。学历、语文、人脉、家世背景、吃苦耐劳…等,每个人的条件组合都不相同,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对的态度。
如果你是老板,希望雇用抱持什么态度的员工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即使学历再高,只要态度不对,你还会愿意雇用他吗?如果你是个受雇于人的员工,又希望遇上什么样的同事呢?是遇事推托、遇错推诿;还是负责任、愿意与人合作的伙伴呢?
态度关系着事业的成功,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根本就是关系着整个人生。像是当今有多少人在使用现金卡或信用卡扩张消费,而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习惯,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环。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钱,只为了买一个名牌包,这样的人生是否还真的能快乐起来,实在令人存疑。
如果二十年后,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态度有问题,这样可就太迟了。
不趁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多花些心力,等到人格都已定型后,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已经有限。不要继续溺爱他、不要继续帮他处理一笔又一笔的负债,可能是到时候唯一能做的事。
*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有一回参加孩子小学的运动会,当全校正为大队接力比赛欢呼沸腾之际,即使我的孩子并不是选手,也深深为那些拚命向前冲的孩子们所感动、激励。正当我的眼泪都快被这种团结一致的气氛逼出眼眶时,却突然看到殿后那一队跑倒数第二棒的孩子,在交棒线的两公尺前,大概是发觉大势已去,「竟然不跑了」,让等着接最后一棒的孩子,赶忙着急地回头去「抢下棒子」,以完成自己的任务。
什么是运动精神?跑得快不快不重要、跑第几名也不重要,但是一旦参加了比赛,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团体,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精神和态度。
身旁也同时见着这一幕的家长,在同等惊讶之余,开口说的竟是:「这学校是怎么教孩子的..」「教改、九年一贯如何如何…」其实不只是这位家长,只要社会上一有学生出现严重偏差行为的新闻,舆论也是一致将矛头指向学校、指向教改,或是打些于事无补的口水战;甚至还有人建议,「现在流浪教师这么多,何不让这些人学点心理辅导的技巧,每班多配一位辅导老师也不错?」
我很想大声疾呼:「配几位老师都没用,父母一对一都无法教好孩子,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实在是本末倒置。」现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而且都将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但学生的偏差行为为什么反而愈来愈严重?教育的环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大家一面倒地检讨学校教育的同时,有没有人回头想想,家庭教育才是根本。请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学校,而不是指望别人来帮我们教孩子。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
我曾亲眼看过一个幼稚园年纪的孩子在公园打人,他坐在一旁的妈妈却只是淡淡地说:「这孩子就是特别皮。」完全不当一回事,既不向孩子问清楚,更别提说声对不起了。但是,那可是一个花了大量气力与时间在孩子身上,还是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耶!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她却可以视而不见?
如果要父母选择: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相信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选择好品格。这是我在演讲中常提出来的问题之一,而到当前为止,没有一个父母敢选聪明。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又花了多少的力气和时间,在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呢?
孩子还小时,对于吃饱睡好,锱铢必较;孩子上学后,又只盯着学习进度,学校的功课、课外的才艺、升学的补习,以为只要孩子功课好、有才艺,其他的事都可以再说、再等。这些父母也不是觉得好品格不重要,而是他们投入的心力实在会让人以为,孩子的好品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像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差、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会有好品格。
访问幼稚园或小学的导师最清楚,有多少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有偏差行为时,都是大感惊讶、失望,甚至不肯接受事实:「我的孩子在家里很乖啊!是不是学校有问题?还是跟某某同学学坏了?」
我曾听一位极富耐心与爱心的小学低年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学生其实好教,真正难沟通的是家长。」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孩子从小到大,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好品格?还是总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说说大道理、或是劈头训斥一番,就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会让父母一辈子疲于奔命。
养出好品格孩子的因素,当然不会只有一项。但是「帮孩子念故事书」这一项,绝对是父母不能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