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学正确、熟练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传统教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数的组成和分解,如,5和1组成6,4和2组成6,3和3组成6;6可以分成5 和1,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3和3。通过实际操作后,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背诵,作为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计算4+2=?要求学生回答:因为4和2组成6,所以4+2=6。 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来源于1953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前苏联教育部批准的普乔柯著《小学算术教学法》,在该书中讲到10以内数的教学,提出认数教学有四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是教给学生数的组成,并且指出数的组成是10以内加减法的思维支柱。普乔柯的这种观点在我国影响非常大,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教材,都非常重视这部分内容。我认为数的组成和分解就是数的“合”和“分”,和加减法的含义是一样的,两者不是因果关系。不必要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学一遍组成和分解,更不需要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可以和学习加减法结合起来,合就是加法,分就是减法。在新教材的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有很多有关数的“合”和“分”的练习。如“小猫吃鱼”练一练的第4题,有关“5”的合和分,“猜数游戏”练一练中的第4题,有关“6”、“7”的分和合;“有几只企鹅”中的试一试,就是有关“8”和“9”的分和合;“分苹果”中的练一练,就是有关“10”的分和合,这些都是练习加减法的一种形式。 1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要达到正确、熟练。在《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而且提出速度要求,到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8~10题。怎样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呢?关于怎样达到“算法的熟练化”,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在《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一书中,提出:“从建构事实到提取事实”的途径。孔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个术语:“数学事实”。“数学事实是指一些头脑记忆中已有的数学正确结论。数字性事实是指一种特殊性的数学事实,它指的是那些经常用到的和、差、积、商等学生应该要记住的数值(如:4+3=7,7×8=56)。乘法口诀就是一些数字性事实。基本口算也是这样数字事实。在一定程序上,练习基本口算就是掌握和记忆这些数字性事实的过程”。孔教授在谈到小学生如何形成计算技能时指出:“初学加减法的儿童,一般使用建构事实的方法,例如,当一个学龄前儿童被问到5加3等于多少时,他会先数出5(用手指或豆子),再数出3,然后从头到尾数一次。 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他可能会采用一个稍微有效率的策略称为“由最大数数起”,即“继续数”的策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构造事实”。孔教授还谈到:“渐渐地,经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们会愈来愈不去使用数数等构造事实的策略,而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比如说,我们问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8+9等于多少,他会根据记忆直接回答上述问题,这种方法称之为提取事实。”根据我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是同意孔教授的看法的。为此,对如何使学生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出以下建议: 我们要从情境出发学习运算,不要一开始就大量进行符号运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我们要通过问题情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在初学计算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如,3+2=?先摆3个圆片,再摆2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由逐一计数渐渐过渡到按群计数。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拉长这一段时间。然后逐渐脱离实物,但在遇到困难时,头脑中可以呈现一幅摆实物的表象,再计算出得数。这样做,看来很低效,但实际上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途径,在计算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运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卡片口算可以作为经常性练习,但练习时间和数量应适当。还可以组织一些游戏,如手指游戏,“我出1”,“我出5”。“合起来是6”。又如猜数游戏,这一堆圆片有6个,我用手指盖住一部分,露出的部分是4个,猜一猜,我盖住了几个。利用扑克牌做计算游戏;还可以使练习赋于情境化,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摘苹果”、“小马过河”、“小小邮递员”等活动,儿童是非常喜欢的。通过练习,逐渐记住这些得数,以便随时提取。 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背景和学前教育的不同,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要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0以内口算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初学10以内加减法时,对计算速度不宜提统一的目标,不宜过早搞速算比赛,这样排出名次,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允许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具体帮助,千万不要长时间的课外补课和做题,使其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关注,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必要时在征得他同意的基础上,课下留很短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在辅导时,也要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要看到这部分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