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37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王教授《论语》---VS---净空法师《弟子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5 23:2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10/21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淨空老法師相關開示(值得我們深思之)   
內文:
說:
「紮根重要」。
又說弟子規等,
「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人學習的根本」。
「無上菩提根本是十善業」。

以我所知,這些意思,是近幾年老法師常表示的,社會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有子所謂「君子務本」,老法師念茲在茲,從「根」從「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見識與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謂「根」,所謂「本」,有兩層意思。論語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則有箇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

一個字,有多層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兩層意思,可以說一個是自「體」上說的本,一個是自「用」上說的本。而「體」又是「用」的本,用是體的「末」。故,若從體上說「本」,這個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來說,仁是「本」是「體」,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規範,如感應篇、十善業,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從「用」一面說,一切「本體」的實踐,都要落實,而落實,必從小處開始,所謂「倫常日用」,從小處做起,日漸擴充日漸提升。如果沒有「末用」,即不能實現「本體」的真義。故「孝弟」是「行仁」的「本」,這個「本」,是「開始」是「初階」的意思,不是「內在根據」的意思,也不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老法師道通儒佛,安有不知此理。故其言云: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十分的肯定就是從《弟子規》開始。有這個根本,你學世出世間法才能夠成聖成賢;沒有這個根本,你成不了。」

「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起步,從《感應篇》做起。」

一再強調,弟子規等,是「開始」,是「起步」,老法師說得是很清楚的。恐怕有些信眾不是很清楚,以為「弟子規」等,真是「聖教」的根源依據,甚至以為從生活規範出發,就自然「生出」仁德,只要做好弟子規,就可望成聖人。因此,便不識聖人真本事,容易棄高遠而不學,那誤會就大了,想必非老法師之原意也。

總之,是內在之「仁德」生出「弟子規」,不是有了「弟子規」的要求就能走到「仁德」地步。沒有了內在之「仁」,弟子規是沒根的,是假的。反之,沒有生活中弟子規的實踐,仁德是不踏實的,是空的。成德艱難,本末相發,方為正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32:47 | 只看该作者
2007/10/21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净空老法师相关开示(值得我们深思之)   
内文:
说:
「扎根重要」。
又说弟子规等,
「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人学习的根本」。
「无上菩提根本是十善业」。

以我所知,这些意思,是近几年老法师常表示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有子所谓「君子务本」,老法师念兹在兹,从「根」从「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见识与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谓「根」,所谓「本」,有两层意思。论语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后仁爱及於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论性,则以仁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则有箇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一个字,有多层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两层意思,可以说一个是自「体」上说的本,一个是自「用」上说的本。而「体」又是「用」的本,用是体的「末」。故,若从体上说「本」,这个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来说,仁是「本」是「体」,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规范,如感应篇、十善业,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从「用」一面说,一切「本体」的实践,都要落实,而落实,必从小处开始,所谓「伦常日用」,从小处做起,日渐扩充日渐提升。如果没有「末用」,即不能实现「本体」的真义。故「孝弟」是「行仁」的「本」,这个「本」,是「开始」是「初阶」的意思,不是「内在根据」的意思,也不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老法师道通儒佛,安有不知此理。故其言云: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十分的肯定就是从《弟子规》开始。有这个根本,你学世出世间法才能够成圣成贤;没有这个根本,你成不了。」

「从哪裡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起步,从《感应篇》做起。」

一再强调,弟子规等,是「开始」,是「起步」,老法师说得是很清楚的。恐怕有些信眾不是很清楚,以為「弟子规」等,真是「圣教」的根源依据,甚至以為从生活规范出发,就自然「生出」仁德,只要做好弟子规,就可望成圣人。因此,便不识圣人真本事,容易弃高远而不学,那误会就大了,想必非老法师之原意也。

总之,是内在之「仁德」生出「弟子规」,不是有了「弟子规」的要求就能走到「仁德」地步。没有了内在之「仁」,弟子规是没根的,是假的。反之,没有生活中弟子规的实践,仁德是不踏实的,是空的。成德艰难,本末相发,方為正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9:46:03 | 只看该作者
顶!另转帖全球读经教育网上近日升君师兄帖子:
一直以来,关于认为力行《弟子规》便是道德实践,便是德行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便是圣学根基,所谓《弟子规》是儒家之大根大本,没有力行好《弟子规》便先读《论语》是长浮华,会贡高我慢等议论一直是影响读经界一大问题。
        古如朱子,今如净空法师等贤德,莫不主:幼子规矩规范,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便是做涵养功夫,从此涵养中,渐渐体现出道德。更引伸出先力行《弟子规》为根本,做不到先读经是增长邪见等意。

        今引牟先生《心体与性体》第三册两段,或对有此等问题之朋友有所启发。

       内圣之学,有自教育程序言,有自本质程序言,有自体现本心性体纯熟不纯熟之境界言,有自体现上种种条件之补充言。(心体与性体第三册之200页)
      朱子以小学教育即“做为涵养底功夫”,此即为空头的涵养。此是混教育程序与自觉地作道德实践之功夫而为一,而不知其有别也。“先识端倪而后加涵养”此是自觉地作道德实践之事,教育程序并不足以取而代之。此根本是两事,焉可混同?小学教育之涵养固不足以取而代之,即从此“涵养将去,自然纯熟”,仍是空头的涵养,仍是习惯之事,亦仍不足以取而代之。即“从此涵养中渐渐体会出这端倪来”,亦仍是不自觉的自然生长,还仍不是自觉地作道德实践之事。人能涵养成一种好习惯,不加斵丧,其良心得其滋养,亦自能自然生长,随时容易表露出来,此即朱子所谓“渐渐体出这端倪来”。但此是自然的不自觉的事,但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是风俗习惯中之好人,于此并无真正的道德行为。所谓“渐渐体出这端倪来”,所谓良心之得其养而自然生长,随时表露出来,这良心端倪只是在习气中,在感性混杂中混杂而流,人于此并不真能知何者是良心,何者是良心之端倪。金沙混杂,人并不真能知何者是金子,何者是沙子。小孩岂不更能自然地表露其天真之心?然而小孩并不知何者是其真正的天心,何者是其利欲顽皮之心(虽然表现时也很天真)。即使其天真表现都是好的,在教育涵养中使他能体出这端倪来,然吾人仍不能于此天真表现说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以朱子如此讲空头的涵养以遮“先识端倪”之本体论的体征,实是混习惯与自觉而为一。此皆非孔子讲仁,曾子讲守约战兢,孟子讲本心,大学讲诚意,中庸讲慎独致中和之本意。因凡此皆非只教育程序习惯涵养之事。朱子以其空头的涵养察识之分属来笼统这些义理显然不能相应。。。。。。《心体与性体》第三册p186——p187页《正中书局》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9:46:49 | 只看该作者
简言之,行仁义和由仁义行的区别。是他律和自律的不同。

          孔子未曾就字义训仁,亦未尝以概念定义方式解释仁(如心之德爱之理之类)。其所说是指点语,启发语,期人由此悟入仁为一道德创造之实体。此正是开辟创造之源,德行之本者。。。。。《心体与性体》三之250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对于《弟子规》和《论语》的问题,不应该是相对的心态。下面这篇文章,是从义理当然之处分判。分判若明,自不惑于具体问题之分际。具体用朱子代表《弟子规》象山代表《论语》可也。佛教自民国以来,多视朱子与理学为 阳儒阴释,佛弟子对朱子莫不嗤之以鼻。然客观言之,此等反对朱子之人皆不出朱子的心态。

        象山之学,是发明内圣之学(道德实践之学)之本质关键,即仁之觉悟与理会,也即明心即理之处。
            
         朱子之学,所谓小学涵养,大学致知,是教育程序问题。
              
         朱子之反对象山是以教育程序与下学上达之意而概混象山所发明内圣之学之本质程序中“自觉地相应道德本性而为道德实践”之本质的关键。凡朱子反对象山而责斥为禅者,皆是指此本质程序而言。朱子不明象山先立其大即是“先有见处(仁之觉悟)”,不明仁之覺悟與理會(逆覺體證之本質工夫),非只下學上達與小學涵養(漸教)大學致知(知識的進路)之教育程序所能把握.
      若不知仁之为何物,则只空头的下学上达未必即能上达,即有上达,未必即能达于仁以知天也。如此道将永不可及,此即象山反朱子之关键!
            
               就象山而言:见此之谓见道,异此之谓异端。其所念兹在兹者,即是内圣之学(道德实践之学)之本质关键。其间种种言说,多是就本质程序下体现其本心性体程度之境界言。(反对象山而有真见者,只能在其体现其本心性体纯熟不纯熟之境界上而评判之,非此多为妄评!)
              
                 然象山之反对朱子处,亦当分别。朱子之教育程序问题是对象山之本质关键之初步预备阶段,也是明此关键后日用之常行,其“学问思辨而力行之。。。。。。思想理论是体现上知识之充实与种种条件之补充问题,与之相辅相成,虽不可概混,也必不可少。在此若必反对朱子,亦不恰当。况象山也不能一日离此。
               
                 时时在学中,亦时时在先立其大(先有见处)以定方向中,学是常行,亦是补充,而先有见处则是明内圣之学(道德实践之学)之本质的关键,是定盘针。如此,朱子与象山自可无争而互益耳。
                 
               一言以蔽之:朱子象山之争,多是自内圣之学(道德实践之学)中之“教育程序”与“本质程序”之争。尤其朱子以教育程序与种种条件补充概混象山之先立其大,是其惑也,其大惑终身不得解是其大不幸也!所谓朱子泰山峤嶽可惜学不见道,朱子一生辛劳得此盖棺一论,可不谓大哀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0-19 11:23:58 | 只看该作者
孔子和朱子之学,圣仁见解,仁义道德都很透彻
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0-19 23:50:24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0-20 18:02:26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教育孩子是不是应该从<弟子规>做起,再学论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朋友说的有对有不对啊!应该再仔细看看.道是有实践的有开启的,有根本马上需要吸收的,有不断历练熏修的.但其实又只有一个,只要从本质的诚意发出来就是真实不虚的.外在的规矩却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程序上的事.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教育孩子应该学问智慧上立即赶紧从学<论语>开始,规矩规范上从<弟子规>做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0-27 22:15:04 | 只看该作者
女儿在幼儿园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跟她一起复习。收获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2-1 20:20:23 | 只看该作者
好深奥,还得继续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3:32 , Processed in 0.08025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