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9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王财贵教授在华山书院对一家长提问《德道经》问题的回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5 22:5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将这位家长的问题以及一位推广《德道经》的老师的回答转贴一遍
再转贴来先生的回答,请有心人细细品味。

王教授您好,这个问题是在别的论坛上,有一个人问我的,我没有能力去回答,所以把这个问题贴到这,请您在百忙中帮回答一下。

问题:

在推广中发现学校或学生已经在诵读通行本的《道德经》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问:

老师好,学长们好。

关于《老子德道经》和《道德经》一直有些疑惑,希望听听您的解惑:

1、已经诵读了《老子德道经》的孩子,如果某一天孩子学校统一诵读《道德经》,应该如何处理。孩子还继续诵读《道德经》吗。
2、正在诵读《老子德道经》的孩子,如果在校统一诵读《道德经》,应该如何处理。
3、诵读了《老子德道经》的孩子,如果下列类似填空题:上善___水。如果出题者是以《道德经》做标准,而孩子填的是“上善治水”,结果可能给阅卷的判为错,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呢。


推广德慧智老师的解答如下: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通过加强宣传讲解交流来进行处理。目前全国各地有众多学校都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合作的机构以及使用的教材也并不一致,即使诵读通行本的《道德经》,由于出版时校对的原版本不同而各有差异。这点上,目前是无法上下统一的。作为真正的道德修养实践者,作为老子学院的一名学生,作为德慧智教育的一名推广者、辅导者,对于通行本与《老子·德道经》的异同,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从考古的角度,要了解帛书甲乙本、楚简本的重要地位和最接近原著的特征性。对于《老子·德道经》《道德经》的勘校与演变过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德前道后以及由德入道的重要意义要有深刻认识,进而还原《老子》的本来面目,正本清源。

由于我们是采用东方内求教育方法来进行修之身实践,并指导着我们诵读实践的开展,对于经典诵读特别是对非恒道经典诵读的深刻内涵有着切身体悟与实验验证,对于德的能量性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德慧智教育理念理论以及系列方法,正是完整的东方内求教育方法“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集大成与升华提炼。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她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通过自身的亲自实践而验证。既然我们能够明白德的能量性特点,明白修之身的规律,掌握东方内求法的原则,那么在日常推广、宣传、教辅导上,就要自觉的坚持大道之理,顺应德、道的规律来展开。上面提出的问题,很实际,也很客观。解决的方法主要就是加强宣传,让学校或教师、家长,了解德慧智教育的内容,自觉、自愿将诵读本改变为《老子·德道经》。我们的《老子·德道经》诵读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本身就是对《老子·德道经》的一种认同与肯定,她的权威性得到较大的保障,也为推广中推荐教材读本带来强有力的依据。即使学校不能更换教材的话,那么作为德慧智教育的推广者,也应该坚守住以德进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性,要调整学生对于通行本的篇目诵读顺序,现从德篇入手诵读,进而再转入道篇来,则比较稳妥科学,也符合自然大道以及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处理解决起来要有技巧,不要一上来就强硬要求必须改变。应在充分沟通交流宣传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进行有效引导。初期可以诵通行本,但诵读的顺序必须要调过来。而后通过不断的讲解交流,最终引导到对《老子·德道经》的专一诵读上来。

从社会上掌握的情况来看, 已经出现有儿童按照通行本顺序先道后德诵读而产生厌世情绪等不良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点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婴幼儿的经典诵读只能按照《老子·德道经》的篇序进行诵读,绝不可以按照世传《道德经》的篇序进行诵读,一定要在明德的基础上再明道,否则就容易产生教育上的失误,使儿童迷失人生的方向,在不明生命意义中,过早产生盲目的清虚思想,而跌入厌世循世的错误智识理念之中。按照先德后道,甚至只运用半部德经进行教育,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这一环节要坚决遵守。此外,儿童经典诵读中,家长、老师的辅导解析失误,没有紧扣住德一进行分析,没有详尽解释如何做人而妄谈大道,也就会以盲导盲产生错误的后天智识认知。《老子·德道经》本身并不含厌世思想,而是积极的向上善而圆满的,受教者之所以产生,直接与教育者本身的心态理念和环境相关。孩子是一张白纸,全由大人的智识在书画其中的内容。歪解曲解老子,才是最大的祸胎。所以,进一步深刻认识《老子·德道经》,并且真实掌握和应用德慧智教育理念,三足鼎立,并驾齐驱地全面落实才是根本。当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自己不吃透我们所讲过的理论与方法,不能融会贯通,就会腰不直气不壮,一问即结舌,一行即走偏,一闻即有同感,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诸多的问题都是"炼己"两个字不过关,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最大的危险,今后要真实注意并全面彻底克服。

社会上教育失败和失误的案例,对我们确立德慧智教育理念是丰富的营养,我们要全面分析,深刻解剖,使我们自己的方法立于不败之地。





                                           王财贵教授之回应:
謝謝您的問題。
敬答如下:

一,吾人推廣讀經的教本,只有「老子」,沒有「道德經」之稱。子即子,在正式場合,不可稱為「經」也。

二,所謂「通行本」,其所以「通行」,是經千餘年之流傳,千萬學者之引用,已成定本。縱使有新證據,證其有誤,亦只能在注解講解中說明,而不可擅改。如擅改之,則學術界將大亂也。

三,何況出土本(德經在前)與通行本相校,只前後部倒位,其餘文句所差不多。其差別處細校之,往往通行本勝於出土本。出土本之文字往往不通,明顯是錯字。縱使字雖錯,而義理上可以勉強解得通,最後的意思也是按通行本來解,則縱使解得通,於學問何補?

四,有人因為出土本在漢,而王弼乃是魏晉人,說出土本較早,可信。殊不知「陪葬品」往往粗製濫造,安可為訓?老子本有兩卷(竹簡冊大,編成兩篇,卷為兩卷)抄寫者拿到就抄,何管上下,德經在前,又安可據斷為老子本意?又王弼雖是晉人,但其家所藏本,必不是晉時才有,或者更早於漢,王弼書香世家,家學淵源甚早,又是聰穎早慧,注易經及論語,怎有不聞不知知道經德經先後之理?而注老子時,依文解義,亦甚通暢。我曾想:設使王弼來注今日出土本老子,必橫生障礙也。

五,世間有人關注文化,熱心教育,發揚道家學術,不論採用的是通行本還是出土本,吾甚皆敬之佩之,最後都有益於吾華民族。您的孩子讀的是那個版本,我認為都無大關係,只要讀熟就是。學校考試,能得分就得分,要扣分就讓它去扣分,只要一部老子讀熟,分數是不重要的。還那麼重視學校的一分兩分,您還能培養個什麼人才?進一步說,孩子那麼聰明,即使他平常背的是「德道經」,到考試時,用「道德經」應付一下,老師並不一定能扣到他的分數,煩腦什麼?

六,至於說要先讀德經,才能重德性實踐,如先讀道經,即有清虛隱遁之遺憾。此恐慮事太過了,又把人當機器看了。一部書在肚子裏,將融為一體,文句有先後,義理則無先後也。不然,讀一部莊子,豈定叫人要先去逍遙,才來齊物?最近有人提倡用餐的方法,建議先吃水果,後吃米飯,說胃腸才能先消化水果,後消化米飯。我看,只要胃腸好,先吃什麼都一樣好,胃腸不好,後吃什麼都不好。何況心靈的靈活性,安有先讀那部書,就造成多大影響之理?我推廣讀經的順序,雖然也教人先讀論語,但那意思是:恐怕他一生只能讀個一本,那就讀論語罷。而且論語語句錯落,似對腦神經之發達特別有效,故建議讀論語而不讀三字經或唐詩。如果一個人注定要讀十本八本,則從那一本讀起是無所謂的。因為到最後,人,總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非由零零碎碎的「部份」的組合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4-16 10:15: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4-16 10:25: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1:33:51 | 只看该作者
  牟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与《才性与玄理》是划时代的巨著,真的要了解《老子》了解道家,請还是少些洞窟之弊,放开心量,好好学而一下吧!不要只是用宗教情绪代替本自具足的理性。真理是没有界限的,学问是不可以混淆混同的,如果没有空杯心态的学习,对教授的回应是看不明白清楚的。另请一定看看最近整理出来的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文,这位朋友就知道开启理性和人性才是真正的道德教化,否则就是《论语》说的“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满足于浅薄的理智主义以为是真修行,其实万法平等,因缘不同进路各异,到最圆善之境地,安有什么你高我低,你长我短,无穷上面还要加个无穷吗??头上安头的笑话。所以古人常说所有僧人容易是释迦的罪人,所有道士容易是老庄的罪人,所有儒生容易是孔子的罪人!您要觉得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高出别人,需要先把自己的东西梳理清晰再说,把人家究竟在说什么搞清楚再说。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4-17 09:17: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09:57:44 | 只看该作者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4:58:1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子”部的书在正规场合只能称作“子”,而不可以随人的宗教情怀称“经”,先生在2006年人民大学讲演的时候说的很清楚,请大家去看《经典儒家与读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4-18 22:06: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两位,很好的文章,很好的回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4-19 09:48: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9-1 14:13:37 | 只看该作者
此帖又读一遍,还是想说:深受教益。多谢王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29 , Processed in 0.08242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