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92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vs美国教育-节选自《素质教育在美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5 12:0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font color="darkgreen">有感于这里和国内的许多朋友的望子成龙心切,和送孩子出国受教育的渴望心情,正好看到这一章,就贴过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思考。 </i><i></i><font face="宋体">。。。其实,另一个极类似的问题早就困扰过我。在国内,我听到许多人问:“学了又忘,忘了又学,学外语有什么用?”在美国,是别人问我:“学了也记不得,学汉语(外语)有什么用?”在家里,现在是我自己问自己:“看儿子学汉语那个痛苦状,要不要让他坚持学汉语?”我们在家里是坚持和儿子说中文的,但由于他已经是用英语进行思维,说汉语时就得把脑子里的英文思维翻译成汉语,这样说起来就不痛快。特别是读和写,因为没有使用的环境和机会,学了又忘,忘了又学,很是痛苦。儿子还有个说汉语的环境,对于那些没有说汉语的环境的美国学生,要记那些个唱歌似的四个声调,卷舌不卷舌,前鼻音后鼻音,那才真正让人知道什么叫“痛苦”!就是那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一年以后,也和那些最糟糕的学生差不多,只能洋泾浜似的问一声“您好”或“再见”。1997年4月17日,辛辛那提大学科莱蒙特学院邀请我去给国际商业计划系的学生讲课,大题目是“教育和国际化”,分给我以及另一位迈阿密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小题目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我在设计自己的讲课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这节课的思路和设计如下:引导学生一起做以下比较:美国日本领土相当于25个日本美国的lA15人口相当于2个日本美国的IQ资源非常丰富极端贫乏战争100多年本土元战争“二战”中几近摧毁这个时候,我再让学生比较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学生们嚷开了:日本经济已经强大到侵入美国,雇佣美国的劳力,用美国的资源,生产日本的产品,去占领美国市场;并且购买了美国大量的国债;连洛克菲勒中心也买去了一半……然后,我让学生们去思考“Why”——为什么在各项对比中,日本处于绝对劣势,但经济却如此强劲?根本原因在哪里?学生们陷入沉思……接着,我拿中国与美国作比较:在古代,“中国”就是中央王国的意思,自认为是世界的老大。周边的香邦夷国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中国固步自封,根本不把外族的文化和外族的语言放在眼里。于是,华夏文明慢慢地衰落了……直到鸦片战争的炮声,才把中国人惊醒。而美国呢?现在也自认为是世界的老大,别人都用公斤作计量单位,它却在秤“磅”;别人说“1公里”,它说“0.6214英里”;别人用摄氏,它却用“华氏”……许多美国青年,不要说关心其他的国家、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语言,连附近的州都不关心,找个薪水高的工作,唯此为大!在我曾任教的中国大学里,当时没有一个美国留学生!但是日本呢,却有三个!其中一个是博士,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那是一种连我都不懂的语言。日本的物质资源极端贫乏,但由于他们有一个开放的胸襟,他们吸取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虽然,他们的有形资源非常贫乏,但是他们的无形资源却非常丰富…“教育与国际化”这个题目非常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心扉向知识敞开,向世界敞开,向他民族他文化敞开…二··我的学生,一年后可能忘记了汉语的四声,但是中国和中国文化却永远不会在他或她的心灵中消失!要不要学外语?要!目的是什么?对小部分真正学语言。钻研语言的人来说,是学语言和研究文化。对大部分人来说,<font color="darkred">学外语的目的就是求得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外来文 <font color="darkred">化、对世界开放的心态。 那么,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计算技呢?答案同样是肯定的。打个比喻,俗话说“以车代步”,现在美国人都有了汽车,为什么人们还要练跑步呢?因为汽车是工具,跑步是能力。同理,计算器是外在的工具,计算技是内在的能力。掌握了计算器,你只掌握了“what”——即按哪几个键会得到什么数字?而掌握了计算技,你就弄通了“how”和“Why”——即明白了“怎么样”去计算?“为什么”要那样计算?对少部分学数学的人来说,学习计算技,那是终身遗游数字王国的事;对大部分人来说,尽管将来可能并不用得着高中的代数,但弄通“怎么样”和“为什么”的过程,既是了解事物间或事物内在的微妙联系之过程,也是培养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据此而论,只要“计算器”是应试教育的表现,要“计算技”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中国人急功近利的说法“吃什么,补什么”,就是应试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目的之注脚。从前面的介绍来看,似乎是美国的教育不注重教计算技,而宁愿要计算器;反而是中国的教育重视教计算技,不屑于计算器。如果说重视教计算技就是注重培养人的能力,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能力,而美国的教育忽略了人的能力的培养呢?让我们先来看美国的教育。一般来说,美国的教育不但不忽略人的能力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但美国教育是不是过于重视个性的发展以致忽略了基本技能的教育呢?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基本正确的。矿矿在国内幼儿园学的那点算术,足以应付美国小学一二年级的算术课了!本来一个月可以学完的内容,非得磨呀磨呀的磨它一个学期的“洋”工。我很是看不惯,就作为一个问题在我的有关博士课程中提出来讨论。不少人阶和我的看法,也有不少人——教育工作者振振有辞地辩解:“孩子就要生活得像孩子!(学习)压得太多,他们的生活就因为失去了童真童趣,而失去了孩子的意义……”这些辩解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给孩子一个计算器,而不教计算技,他成她就永远是数学的孩子。据我太太介绍,有一位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美国女孩来向她请教一个有关百分比的问题,这个女孩手上拿着一个功能很齐全的计算器,但就是不明白算百分比应该先输入哪一个数?后输入哪一个数?她学的还是电脑专业呢!像这种例子,在美国还是不算太少的。美国教育忽视培养‘计算技”的基本技能,这不争的事实,已日渐引起美国教育界有识人士的重视。中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中国的教育界确实很注重教“计算技”的问题。但能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很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中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很具有迷惑性,既不能肯定,又难以否定。我们知道,在用收音机选择电台的时候,会碰到一个“临界点”的问题:当你把某个电台调节到最佳频率的时候,收听的质量是最清晰、最好的。但如果你再调过一点点,可能就会陡然出现刺耳的尖叫声或者稀奇古怪的噪音。关键是适度。“要计算技”指的不仅仅是要重视教授那些与数字有关的学科,主要是指培养人的能力,进行智力开发。中国教育在这方面是做得好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误导下,不适度地跨过了“临界点”,于是乎就出现了杂音:计算技教得过量,压抑了创造性和个性<font color="darkred">的发展;有意无意地以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这就是迷惑人的、似是而非的地方。 <font color="darkred">中国教育对计算技的培养,是不是培养人的素质呢?是的,但培养的是应试素质, <font color="darkred">是用智力素质来代替创造力素质。因而反过来迷惑了人们对整体素质的理解,进而障碍了整体素质教育的开展。这是我们下面要接着谈的另一个问题。中国初等教育十美国高等教育=最佳组合?我在前面的章节曾提及: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当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这样看起来,中国的初等教育似乎很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最棒。许多人就很e然地想到这两者的结合:中国的“最”十美国的“最”=世界之最?许多人相信以上公式是绝对正确的。于是,中国的赴美留学热持续升温发烧。以至于我1998年回国探亲.人们与我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送儿女去美国读书。即使儿女尚未适龄的,也不忘咨询咨询,预先挂个号。另外我也发现,那些经过我培训的美国公司派驻中国的美方经理,凡是孩子在中学以下的学校读书的,都很乐意带上孩子到中国住上几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孩子们接触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教育。当然,这种“接受中国教育”还是停留在“叶公好龙”的水平和阶段。有的把孩子留在香港读书,有的把孩子送到美国人在中国办的学校就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至少已把中国的教育机为可以相容为伍的一种模式。有一位派驻深圳的美方总经理,准备把女儿送到一所由美国人为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办的学校去就读,每年的学费约16000美元,这令人咋舌的学费比上哈佛还贵。但该名总经理却乐滋滋地对我说:“这所美国人办的学校,完全使用美国的教材,按照美国方式教学,运用美国的管理模式。这很好,既不中断美国式的教育,又能或多或少地受中国教育的影响…我告诉他“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的故事。美国教育模式到了中国,一定会或多或少染上些许中国特色。他当时似懂非懂,但对这种变味的美国模式表现出一种期待尝试的心情。也不知他现在会有什么体会?美国孩子到中国来接受初等教育,再回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结果会怎样?这个研究课题可能会很有意思,但现实意义不大。让我们还是来分析“<font color="darkred">中国孩子在国内接受初 <font color="darkred">等教育,再到美国来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好的模式? 我们先来考虑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还是不错的,最近北京的“三高’”少年足球队不是几乎横扫了足球强国墨西哥吗?宿茂臻等八年少时在英国曼联队培训,不是也很得英国名宿的青睐吗?中国青少年的足球基本功是很不错的,但欧洲和南美的成年足球队却包揽了历届世界杯冠军。我们能不能会用上述的模式:中国孩子先在国内接受基本功的训练,到了成年再送到欧洲或南美去接受那里的足球意识和创造力的熏陶,这样一种两者的简单相加等不等于世界之最?或者换一个问法:范志毅、杨晨、周宁的模式,即青少年时在中国打基础,成年了到欧洲“留学”,能不能使他们成为世界的足球明星呢?答案是否定的。青少年时期曾给英国足球界以深刻印象的宿茂臻,1998年已经成年的他,再到英国南普队试训,不是因为表现平庸而遭弃用吗?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的“最”加欧洲的“最”不等于世界之最的结果呢?成年的范志毅、杨晨、周宁等不但技术已定型,其足球意识、创造力等等也已定型,这个时候再到欧洲去培养足球意识和创造力,进步是会有的,而且还可能很大!但是却已经难以“大器晚成”。<font color="darkred">就教育来说,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并 <font color="darkred">不一定是最佳组合。 我在(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一章中曾经说到: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同样道理,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素质,也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能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美国某校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国际学生的郊游活动中,被“罚”表演一个节目。我知道这位仁兄是没有半点文艺细胞的,人很实在,他为难了半天,终于扭扭捏捏地同意唱一首歌。当他一开口,把许多人吓了一大跳。倒不是因为他的五音不全,走腔走调,而是他选择的歌曲的歌词内容:“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如果他是一位玩世不恭、位笑怒骂之上,那另当别论。但此公,我太了解他了,很本分,很正统。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选这首歌?可能他的脑海里也闪过(东方红)之类的歌,但太长了点,也不够孔武干脆,所以就选了这首干练的短歌。但我敢肯定,他绝对没有想到这首歌的不合时宜。好在其他国家的学生,甚至台湾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他在唱些什么,只是大陆来的有点感到无地自容。这位留学生研究的是经济理论。到底他能够研究出什么东东来,不需我赘论。当然,这种例子不多。大多数来美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有些“料子”的,故也学有所成。能不能出个把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不敢肯定。但要在我们这代留学生中出“一批”——十来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太可能的了。发育不良的种子,再移植到别的环境,就算能成材,也难成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广州日报)1999年1月29日的(报刊文摘》转载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谈到了我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四个原因: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1997年止.共有448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有5位华人,他们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未像文,化学家李远哲。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没有一位是属于中国大陆科研机构的!一位著名学者说:“据统计,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中国已立国46年,现在还在等待之中,有一点晚了,应该找找毛病。”中国人并不甘心在诺贝尔奖的外面流荡。我国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是中国大陆诺贝尔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连选机制。我同意以上的四个原因,但有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至关重要原因,这篇文章未提及,那就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差,以致让应试教育误导了一个可以引起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发育不良的误区——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或者甚至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不可否认,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开发智力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其他的目的。比如,开发智力可以作为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来达到“应试”的目的。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如果进而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就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矿矿于1997年夏天曾与他妈妈一道回国探亲,我则留在美国看家、喂狗、割草。等他们母子俩回来后,我接着于是年秋天回国。我听到了一件趣事:矿矿五岁时离开中国,相隔七年半再回来,对此人们有许多的好奇和悬念。其中的一个好奇就是想知道:到底矿矿在美国学了些什么?学得怎么样?于是,妻子家那一支的人和我家这一系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做了同一件事——即出题考了矿矿。在姥姥家是由舅舅出的题,老舅是工程师,出的是代数和几何题。据说有一题是线性代数,那是矿矿没学过的。在奶奶家是由姑爹出的题,姑爹也是工程师,出的也是数学题。但是,姑爹的关系毕竟远了一点点,没有老舅那么“赤膊上阵”,出一道线性代数题。所有两家看了矿矿做题的人都得出同一个印象:尽管有的题目矿矿不太懂,仅是他都能七拐八弯地用其他的办法来证明它,来解它。而这些办法,国内的学生一般都不会那样去想。那样去运用的。不懂就是不懂,不会再那样七拐八弯地去想。为了写这节,我专门打电话回国去询问矿矿做题的细节。可惜都说,快两年了,记不清细节了!我还“悬赏”一个电子游戏光盘给儿子,他也说记不得细节。不然,把他那些“歪门邪道’”的解法列出来,并加上一些点评,我相信一定会是很有趣的。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等等,一般多是先天具有的素质,但需要后天去开发它,锻炼它。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做精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提。让我们来打一个很通俗的比喻:如果把“开发智力”看作制造VCD机子,那么“培养创造力”就是在制造Drp机子。我们知道VCD机子放不了DVD碟子,但DVD机子既能放DVD碟子,又能放VCD碟子。当你在市场上可以选择DVD机子也可以选择VCD机子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呢?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font color="darkred">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区别,甚至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 <font color="darkred">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 至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我在(能不能用左手写字?》一章里已有专门论述,恕不赘。我认为: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见得是最佳组合。最佳的组合应该是打牢“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创造力的结合。同时,在传授孩子“双基”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开花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5-5 12:22:2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意义的文章,请多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5-5 12:43:53 | 只看该作者
客气啦。
最近才开始认真看这些。
我是该好好补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5-5 16:25:59 | 只看该作者
柔光宝宝+-->引用:柔光宝宝 客气啦。最近才开始认真看这些。我是该好好补课了。
第三遍看这篇文章了,每次看都有点感悟。而国内的现状是:教师走马花式地应付“创造力培训”,满足了一些官员“政绩应试”的需求,效果在某些地方适得其反,在高考的大环境下,各种考试铺天盖地,大家争先恐后拿高文凭,基础教育在某些地方又出现应试抬头的局面。有个例子,某重点中学高考成绩在某年被人赶上去了,马上招来骂声一片,新班子一上马,一切恢复原样(新官上任三把火当然是打“翻身仗”),甚至有点变本加厉--全校恶补,假期缩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5-7 19:11: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喜欢走形势,老美更注重实质。应试教育人人都说不好,但却都不得不接受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的现实。无论是谁,只要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都垂头丧气、心急火燎的,为的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7-23 16:28: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万分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7-25 10:27: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万分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8 21:25:5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意义的文章,请多转载,万分感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地黄丸 + 1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3:07 , Processed in 0.08423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