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轉貼]牟宗三: 現象只對有情眾生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4 16:5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宗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第十三講 「知性為自然立法」之意義:
此是否主觀主義  摘錄


...

  對人類才有如此這般的現象。對上帝而言﹐無所謂現象。對人﹐不管對人之感性或知性講﹐人是有限的存有(finite being)
  。照西方的傳統﹐人是被上帝所創造的﹐凡是上帝所創造的都是有限的﹐只有上帝才是無限的存有(infinite being)
  。在上帝面前﹐沒有對象﹐都是物自身﹐只在有限的存有面前才可說現象。我們所知道的現象﹐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單單是對人這個有限的存有而顯現成者﹐單單是對人這個有限而顯現為如此這般的現象﹐如此這般的自然。那麼這一句話就表示除人之外還有其他有限的存有。

  粉筆沒有感性﹐也沒有知性﹐但卻也是有限物。粉筆這有限存有﹐照佛教講﹐不是眾生﹐不是有情。照佛教講﹐眾生都是有情﹐有情就是有情識的作用。有此作用的存在﹐才叫做眾生。草本瓦石不能成為眾生。草本瓦石雖然也是上帝創造的﹐但草本瓦石卻不是有情眾生(living being)
  。所以所謂顯現是單對有限的有情眾生而顯現。人類只是有情眾生之一﹐六道眾生﹐人是六道眾生之一類。六道是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動物也是有生命﹐有情識﹐但是其情識差得遠。人是指居于這陸地上的人類而言--天是指天堂上的有情識者而言﹐阿修羅的意思是不端正﹐好鬥爭好打架﹐阿修羅雖不端正﹐但也是高級的眾生。在佛教中﹐人﹑天﹑阿修羅稱為三善途﹐地獄﹑餓鬼﹑畜生則稱為三惡途。不管是三善途﹐三惡途﹐佛教言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不過三惡途慢一點﹐三善途快一點﹐其中最好的是人。所謂最好其標準是什麼?
  是就成佛之難易而言。人成佛最容易﹐天堂的眾生當然是好﹐但因享福享得太多﹐也不容易成佛地獄餓鬼太受苦﹐受苦太多也不容易成佛﹐畜生雖有情識﹐然稟氣太混濁﹐心竅不開﹐成佛也很困難﹐但它總可以成佛﹐慢慢來。因為人最容易成佛所以最好﹐故佛教說:
  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有這四難。生死而為人是不容易的﹐生而為中國人更不容易。可是佛教說的中國不一定是我們中國﹐依照佛教印度才是天下之中。

  六道眾生統統是有限的存有﹐都有它自己的如此這般的現象﹐所以我們所說的現象是對人講﹐我們所了解的自然界﹐所有的科學知識﹐是就人之感性與知性而言的。我們人類有如此這般的感性﹐有如此這般的知性。其他的有限眾生﹐只要是有限﹐它一定也有感性﹐但它們的感性不一定同乎我們的感性。有限之所以為有限﹐就是因為它有感性。照西方的傳統﹐有限不是籠統地說的﹐有一定的講法﹐有限之所以為有限﹐首先是因為它是個組合物﹐由兩個異質成份組合起來的﹐此兩種成份是什麼成份?

  此思路是由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依亞氏言form與matter
  ﹐有限的存有一定有form一面﹐也有matter一面﹐就是由這兩面組合成的。matter是物質性﹐廣義說材料﹐以物質性做材料﹐這是廣義的籠統的原則性的決定。而講到人類﹐物質性就人的﹐感性就是代表物質性。人一定要有感性﹐一定是組合的﹐這才是有限。無限存有如上帝不是組合物﹐因上帝無物質性﹐我們不能說上帝有感性。我們有耳目口鼻﹐上帝無耳目口鼻不能有感性﹐所以這個無限的存有pure form
  ﹐不是一個組合物。我們了解有限無限要通過是否是一組合物這個觀念來了解﹐不是隨便籠統說的。這個無限依黑格爾稱為質的無限(qualitative infinite)
  ﹐還有量的無限(quantitative or mathematical infinite)
  ﹐此乃數學所說的無限。量的無限與質的無限不同﹐量的無限與form,matter無關。上帝﹐道體﹐本心﹐性體等之無限皆為質之無限。

  人是有限存有﹐因為有身體一面﹐此代表物質(matter)
  ﹐但也有理性這一面﹐此代表人之形式(form)
  。因有身體才有感性﹐我們的感性與其他有限存有之感性不一定同。我們是五官﹐假定在頭上再長一個眼﹐如封神榜的聞太師有三個眼﹐那他的感性形態﹐就不一定與我們相同了﹐那麼在他眼前的現象與我眼前的現象就不一定一樣了。我們是靠五官﹐在五官這個機體之下呈現現象﹐而且在時間空間內。我們的感性有時間空間之形式﹐其他的有限存有就不一定是這樣的時間﹐這樣的空間。感性不同﹐現象在他人的眼前也就不同了。所以現象不是天造地設的﹐若是天造地設的﹐那裡有這麼多不同呢?
  應該到處都一樣。到處都一樣那就是「如」﹐那就是與任何感性主體都沒有發生關係﹐那就是絕對意義的「物如」。

  這個意思很深遠。儘管在康德的哲學裡是這些分開了﹐但分家不一定了解。如照洛克的分法來了解﹐或來布尼茲的分法來了解﹐那都是不對的。如照康德的恰當意義來了解﹐這個意義深遠得很。在上帝面前是「物如」﹐沒有現象﹐這個「物如」﹐在上帝面前是什麼相呢?
  沒有相﹐說什麼也不是。關于物如這方面的玄談﹐中國人很行﹐康德還談不到﹐他只把它擺在那裡就是。

  現象只是對有情眾生而顯現﹐有不同之有情眾生就有不同之現象﹐不同系統的現象。我們所了解的這樣系統的現象是我們人類的感性與知性面前的現象。


....


來源 :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27760&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4-7 16:43:5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不大懂.需要多次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4-8 07:39:08 | 只看该作者
牟先生的文章须认真研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3:31 , Processed in 0.07381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