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4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君毅: 略釋「誠」「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9 17: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亞學生會學術組甘偉同學﹐昨日來同我談﹐說學生會學術組之一目標﹐是發揚新亞之學術精神﹐但對新亞之校訓誠明二字﹐許多同學都覺不大明白﹐要我寫一文解釋。我說此二字之意義﹐大家應皆多少明白。你們可以自己作文解釋﹐亦可請任何其他先生加以解釋﹐甘同學說﹐同學們雖多少明白﹐但不真明白﹐仍要我寫一文章解釋。其實大家要求真明白﹐就已是求誠明。誠即真實﹐明即明白﹐仍可不須再解釋。但是﹐同學們既有要我加以解釋的誠意﹐而我前日在禮堂中見「誠明」二字之匾﹐亦布滿了灰塵﹐快要看不見了﹔我亦無妨本我之所見﹐說幾點意思﹐幫助大學更明白此二字之意義。

  誠與明之定為校訓﹐初主要是取中庸一書講誠明的意思。中庸講誠明的意思﹐亦確有不易為人所完全明白之處。現在我暫先不管中庸原意﹐只將此二字之義﹐分為四層﹐由淺入深﹐次第略講﹐以漸接近中庸之原意。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7:09:27 | 只看该作者
(一)
我們說誠即真實﹐此真實可以是指一客觀的真實﹐如客觀的事實真理﹐都是客觀的真實。依此說﹐誠明的校訓﹐其意即是要大家同學﹐明白真實的事理﹐或求真理而明白之。嚴幾道先生在清代末翻譯穆勒名學﹐對西方Truth一字﹐即譯為誠。求真理即求誠。大家同學到學校讀書﹐讀書是為求真理。如讀書而只求記誦之以應付考試﹐即非為求真理而明白之﹐便不合校訓。

  真理有種種﹐判斷書中的話真不真的標準﹐亦有種種。有的話因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而不真﹔有的話以不合客觀的事理而不真﹔有的話以不能應用而不真﹔有的話以不合當然的理想規範而真。有的學問﹐只要求其所論述者之自相不矛盾前後一致﹐便可說其所論述者相對地為真。如數學邏輯中之真理﹐只須為其前提之設定公理等與其所推出的其他定理﹐其他邏輯命題﹐彼此不矛盾便可稱為真﹐不必另求合於其他客觀事物之事理。但是歷史與純理論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論述﹐則兼須合所謂客觀事理然後真。而應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則兼能應用於一技術的目標之實現完成﹐然後真。至於文學藝術與道德倫理學的知識﹐更須論到美與善的理想﹑規範。這些思想﹑規範﹐都是人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有道德行為時理所當然的。而我們之文藝創作﹑道德行為﹐如不合美善之標準﹐我們亦可說其不是真文學﹑真藝術﹑真道德。這就見在不同的學問中﹐真與不真判別的標準﹐不完全是一樣﹔亦可說各種學問中有不同的真理。如果我們只以一種學問中判別真不真之標準﹐去概括的斷定另一學問所論述者之真與不真﹐即不必皆恰當。而我們之能知道「真理之有此種種﹐不能隨意加以混淆」﹐……此前所知道者﹐亦是一種真理--此即哲學中關於「真理之理論」的真理。此關於真理之理論的真理﹐又屬於另一層次﹐亦是另一種真理。這些我們不必去多講。

  總之﹐真理有種種﹐如真即是誠﹐則誠亦有種種。世間常有若干專家學者﹐只以一種真理標準﹐概括其他﹐抹殺其他﹐以為其他真理不存在﹐此「以為其他真理不存在」即不是真理﹐亦不是「誠」。如大家不明白此上之道理﹐亦即不「明」。所以如果大家以真理釋誠﹐則誠明之校訓之主要意義﹐便在使大家知道去求真理而明白之﹐並明白真理有種種﹐不能輕易以一種概括抹殺其他﹐而免於輕易概括之意見之錯誤。若大家要求逐漸免於此種錯誤﹐大家於學一專門學問之外﹐兼須對於正宗的哲學關於「真理的理論」的真理﹐有若干了解﹐否則便須有天生的廣博的胸襟﹐然後才能知真理的世界之大﹐以免於此種錯誤。

(待續)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7:09:48 | 只看该作者
(二)
我們的校訓﹐誠字之第二層的意義﹐即是以誠指我們個人之言說的態度﹐而不以之指一客觀的真理。誠即是說老實話。如連上段所說來說「說老實話」的意義﹐我們可說﹐如對於任何客觀的真理﹐我們知道便說「知道」﹐不知道便說「不知道」﹐孔子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即是說老實話。

  世間的學問無窮﹐知識無窮﹐真理亦無窮﹐任何人所知道﹐皆極有限。所以牛頓到晚年說他只是在真理之大海拾石子的小孩。此不是故意謙虛﹐此是說老實話。此老實話中﹐亦有一客觀的真理﹔「真理無窮」本身﹐亦是一客觀的真理。但此說老實話之本身﹐是一言說的態度。此態度連於作為科學家之牛頓之人格。牛頓之人格與其能說老實話的態度﹐是牛頓之一切科學上之成就之根原。牛頓之說其不過是真理大海邊拾石子的小孩﹐雖是在其晚年才說﹐但我們可以相信牛頓在小孩或青年時﹐已走到真理的大海邊預備拾石子。在這時﹐牛頓未拾得石子﹐便說未拾得﹐拾得一個便說拾得一個﹐便是誠。如未拾得一個﹐而說已拾得一個﹐以不知為知﹐便是不誠。我兿嘈排nD從小就決不是以不知為知的人。因如果他是以不知為知﹐則他既自以為知﹐亦不須再去求知﹔則他亦不會一生求知科學的真理﹐亦不會成科學家﹐成牛頓﹐所以﹐諸位同學要造學問﹐求知識﹐求真理﹐不怕「不知」﹐只怕以不知為知﹐不知而說「知」。

  不知而說「知」﹐以欺人欺己﹐使人不明白真實﹐是為誑言妄語。以此誑言妄語﹐欺人不必能欺人﹔而以此誑言妄語欺己﹐則阻塞了自己求明白真理﹐求學問知識之進步的路。因為一切誑言妄語﹐都好似在我們自己與真理之間﹐撒下一團迷霧﹐築一道牆﹐便會使我們自己不明白真理﹐而使我們在求學問知識的歷程中必不能真正的進步。所以不作誑言妄語﹐是一切想求學問知識的人的根本。根源上壞了﹐枝葉決不會繁榮﹔根本上不壞﹐枝葉亦必然會不斷長出。所以﹐諸位同學﹐不要怕「不知」﹐只須怕「以不知為知」﹐不要怕自己知識學問不如人﹐只要謹記住:不說誑言妄語以欺人自欺﹐則我可以保證你們之學問必然要進步﹐即可說「雖愚必明」。同時對於一些聰明而已有相當知識學問的同學們﹐如果你們未免掉誇大等以不知為知的妄語之習﹐則我可以斷定﹐你們學問知識必不能真正進步﹐而且你們之聰明亦終將一天一天的喪失。因為你們雖有聰明﹐尚未明白此上所說之一根本的道理。你們以妄語掩蔽真理﹐撒下迷霧﹐本身便是使你們自己之聰明﹐變為糊塗昏昧而不明的。所以你們之天生的聰明﹐必然隨年齡而日衰。於此亦可說雖明必愚。如果大家真明白此一點﹐便明白說老實話不妄語的意義與價值。說老實話﹐不妄語﹐即是「誠」﹐明白其意義與價值﹐便是「明」。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7:10:04 | 只看该作者
此上講說話要誠的意義與價值﹐是連著第一段說的。實際上說話要誠的意義與價值﹐還有許多。而與誠言相反的妄語﹐亦有種種。有意的於不知說知﹐以自欺欺人﹐只是顯然的妄語。此外人尚有種種無意的妄語。如對他人的妄語﹐不加判斷﹐便隨聲附和﹔流行的標語﹑口號﹑惡俗的辭句﹐聽慣了﹐隨口說出﹐此亦是妄語。又為了討不同人的喜歡﹐而隨便說不同的話﹐而不問其真實與否﹐此亦是妄語。再行文說話的習慣與方便﹐不知不覺間帶出了一句並非自信為真的話﹐以及人之隨意編造文字﹐與由思想混亂而說出之無意義的語言﹐都是妄語。而此類之妄語﹐即學者或賢者﹐有時亦不免。人妄語﹐而恒不明其妄語﹐所以人要作到說話全無一句話是妄語﹐不是容易的事。不免於妄語﹐而說己能不妄語﹐不容易的事說其容易﹐此亦是妄語。妄語有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之妄語。全無一切妄語﹐才是「誠」﹐此固不容易﹔而能對自己與他人之一切妄語﹐皆明白其是妄語﹐則是「明」。明亦是不容易的。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7:10:32 | 只看该作者
(三)
誠與明之再深一層之意義﹐不是自人之說明的態度上說﹐而是自人之行為﹐生命精與般人格自身說。如以欺人自欺的事來說﹐此亦不只賴言語﹐亦可賴行為。人可以妄語欺人﹐亦可以偽行欺人。如表面與人親熱﹐而內心則懷敵意與利用人之心﹐此便是虛偽的行為。

  人之虛偽的行為﹐種類其多。人之聲音笑貌﹐行止坐臥之一切行為﹐無不可為偽裝。而誠實的人﹐即不只是一說真實話的人﹐亦是一行真實行﹐無虛偽的行為的人。但人的虛偽的行為﹐亦可是有意的﹐可是無意的。有意虛偽行為﹐人可以自覺到﹐雖全加以改正﹐亦不容易﹔而無意的虛偽行為﹐則恒為人所不自覺﹐亦賢者之所不免。我們須知﹐虛偽的行為之所以虛偽﹐是因其與我們內心中所原有的不一致﹔由此而凡我們之行為與心意中所想的不一致者﹐亦皆可說是虛偽的。譬如我們有許多習慣的﹑本能的﹑衝動的行為﹐常不自覺的自然發出﹐這並非我們真視為當有的﹑合理的﹐而我們卻會依習慣本能衝動發出﹐發出後才知其不當有﹑不合理。凡我們知其不當有而有的行為﹐皆與我們「所想的當有者」不一致﹐即皆有此一虛偽性。

  此種行為與我們「所想的當有者」不一致﹐即都可造成我們自身的生命精神或人格之一種「內在的分裂」﹐「內在的矛盾」﹐亦都是為了形成我們之統一的生命精神統一的人格時﹐所以必須加以去掉的。我們如果沒有統一的生命精神﹐統一的人格﹐則我們之生命精神與人格﹐即尚未真實的形成﹐亦尚未真實的存在﹔亦即做人未做到誠的標準。所以凡是我們有不合理而不當有之行為時﹐我們即尚非一真實存在的人﹐亦不能算一真誠的人。但是人要使其行為皆是合理﹐皆是當有而後有﹐則是千難萬難的事。

  我們任何人都不敢說已成一全副的真誠的人﹐亦不敢說我們已是全副的真實存在的人。能作到的﹐我們說他是聖賢。但世間亦莫有一個聖賢﹐在生前自說他是聖賢。聖賢對生前的人說﹐只是我們做人的理想。此理想﹐可能我們永遠達不到。在知識的世界中﹐在無盡的真理之大海邊﹐我們永遠是小孩﹐尚未成人。在聖賢的真誠的標準上看﹐我們亦永遠是小孩﹐而亦未成人。但如果人永遠要去求真理﹐以為其知識的理想﹔人亦應永遠要學為聖賢﹐以為其行為與生命精神及人格之理想。希望大家不要以流俗的「知識」觀念﹐來誹謗此理想﹐此誹謗﹐只是上段所說之妄語。

  理想的聖賢﹐只是其自然發出的行為﹐無不是合理的﹐當有的。此在中庸﹐稱為「不思而中﹑不勉而得﹑從容中道」的境界﹐宋儒稱為天理流行的境界。在此境界﹐他的行為﹐生命精神與人格﹐前前後後是一貫的﹐統一的﹐此在中庸稱為「純亦不已」。他內在的心情意志之表現於外表的言語行為﹐亦無任何遮遮掩掩﹑曲曲折折的情形﹐都是「誠於中﹐形於外」﹐事無不可對人言。所以他的人格之前前後後﹐內內外外﹐互相映照﹐全是一片光明﹐通達貫徹﹐以此光明來成就自己﹐亦成就自己以外的世界。在中庸稱之為誠而明﹐以成己成物。當然做人要做到此一步﹐上已說過﹐誰也不敢說已做到﹔但是以此為作人的理想﹐則是一青年人亦可有此一理想的。孔子十五志於學﹐亦只是現在一初中學生的程度。世間有許多偉人的理想﹐中年老人所不能抱的﹐青年人可以抱。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7:10:51 | 只看该作者
(四) 至於誠明之再進一層的意義﹐則可以從誠之成已成物的意義﹐說到誠之為一宇宙的大道。此主要是自誠字之右半面去看﹐誠即成。一切事物之成都是誠。事物不成﹐即無事物﹔故曰「不誠無物」。求真理求知識的事﹐是成就對真理的知識﹔對真理之知識不「成」﹐則無知識亦無真理可見。

  說話是為成就表意。妄語誑話﹐不真表意﹐不能成就表意﹔表意不成﹐話即不成話﹐亦不是話。使行為合理﹐是成就行為﹐成就統一的生命精神人格。統一人格不成﹐則人不成人﹐亦不是人。以至天地萬物要成為天地萬物﹐上帝要成為上帝﹐鬼神要成為鬼神﹐都賴乎此「成」。此成即誠。這樣﹐誠即是一切人與天地﹑萬物﹑上帝﹑鬼神之所以成為人與天地萬物上帝鬼神之道﹐即宇宙之道。

  什麼是成?不是說只「一時有了」便成﹐必須有﹐而且繼續不已的有﹐然後成。所以治學﹐必繼續治學﹐才能成學﹔說話必繼續說到前後一致﹐內外一致的話﹐才成話﹔作人必繼續向一作人的理想前進﹐才成人﹔天地萬物必須繼續不已﹐天地萬物才成天地萬物﹔上帝鬼神繼續救人愛人﹐才成上帝鬼神﹔一切存在的﹐必繼續不已的存在﹐然後為有「成」的存在﹐真實的存在。繼續不已﹐亦即是承先啟後﹐即是繼往開來。所以中國教育文化﹐不能承繼五千年之教育文化﹐以開啟中國未來之教育文化﹐中國之教育文化即非真實的存在﹔新亞書院之教育不能承繼新亞之原始教育精神﹐開啟未來之新亞教育精神﹐新亞書院之教育亦非真實的存在。而承先啟後﹐即是使「先」更光大﹔繼往開來﹐即是使「往」更光大。光大即是「明」﹐亦即是繼續不已的結果﹐即「成」或「誠」的結果。所以有誠有成﹐即有明。

  中國之明的意義原是月明透入窗。窗外有明月﹐窗內亦明月。此便是光明之由窗外到窗內﹐而繼續不已。如果有窗帘隔了﹐明月之光便斷了﹐窗內一片黑暗。所以明月之光明﹐亦必需繼續不已的向窗內照入﹐才有此窗內之光明。此皆是無誠即無明﹐由誠而有明的意思:在中庸說為「自誠明」。但是從另一面說﹐無「明」亦不知此誠。如窗內無明月之明﹐亦不能照見窗外的明月﹐亦不知窗外的明月向窗內照﹐與其照之繼續不已。所以人與天地萬物上帝鬼神之繼續不已的真實存在﹐雖然已有此誠之道在其中﹐但能明白此誠之道者﹐卻是我們之心靈之光明。如果我們之心靈無此光明﹐亦不能知此誠之道﹐亦不能知一切真實存在者之所以為真實存在。所以由明亦可到誠: 在中庸稱為「自明誠」。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7:11:08 | 只看该作者
將誠明說為一宇宙的道理﹐或許一些同學不易明白﹐ 現在亦不需要多講。每一位同學只須自己誠心想想: 在宇宙中有一個我﹐我有一心靈的光明。--此一心靈的光明﹐我老實告訴大家﹐原是一無限的光明。所以它能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明白一切世事人情﹐明白古往今來的人類歷史文化﹐明白自己的理想……。又請大家誠心再想想﹐此一個我﹐屬於我的家﹐我的國﹐我的世界﹐我的宇宙﹐亦在此我的宇宙中﹐放出此心靈的光明﹔更能以此光明﹐去照見古往來今無數的人之心靈的光明中所照見的﹐而彼此光光相照﹐以相繼不已。大家把此二點想通了﹐如能更本此光明﹐去立定志向﹐以成就自己之光明磊落的言語﹑行為與事業﹐亦使之繼續不已。這便算明白我們校歌中所說的「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的意義﹐亦算已明白此段所說的誠明二字的意義了。

(原載於一九六九年六月二曰「新亞學生報」第卅一朞。)

《新亞教育》﹐頁100-107﹐新亞研究所出版﹐1981年8月。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8-2-29 17: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3-3 14:45:25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2:43:10 | 只看该作者
顶上来,唐先生乃真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8-6 13:41: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1:43 , Processed in 0.08268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