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孟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塾教学法(清 唐彪 辑著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2:20:40 | 只看该作者
卷六
(一)临文体认工夫
        唐彪日:凡一题到手,必不可轻易落笔,将通章之书,缓缓背过,细想神理,看其总意何在,分意何在,界限节次何在(大为界限,小为节次),某节虚,某节实,某句虚,某句实,某字虚,某字实。虚者,题语虽多而文宜略;实者,题语虽少而文宜详,此最要诀也。又,题中所有意义,宜详该,不宜遗漏;正意当实阐,馀意可带发;章旨当顾者顾之; 下意可吸者吸之;可反形者,借以反形;可陪讲者,用以陪讲;应补缺者,必须补缺;应推广者,必须推广。思索已遍,然后定一稳当格局,将所有几层意思宜前者布之于前,宜中者布之于中,宜后与末者,布之于后与末,然后举疾书,自然有结构,有剪裁,与他人逐段逐句经营者不同矣。
       唐彪日:短题贵分,分则意思多,议论亦多,文未有不优者;长题贵合,合则头绪不纷,说理减省,布置整齐,词彩冠冕,文亦易于见长也。
(二)布格
       唐彪日:文章全在布置,“格”即布置之体段也。虽正、变、高、下不责骂,然作文之时必须定一格,以为布置之准则,而文乃成片段。虽然,难言之矣。不知题理题窍,临文时必无决断,一心欲为此,一心又欲为彼也。不知种种运用法,即为此而机神不随,为彼而词华不应,于是任笔所之,听到其凑成一格,虽勉旨成篇,终至详略失宜,虚实浅深倒置,题理题窍皆不合也。若能知夫题理、题窍与种种运用法,则一题虽有多格,必能辨其孰变、孰正、孰下、孰高,意欲为此,机亦来随,词亦来应也。夫题之理与窍与法,昔人未肯详言,余今尽发于第四至七卷中,细心体认坚记,当有所得,不患格之不能预定矣。
       唐彪日:初间定格,至中而变,固亦常事。但既变之后,亦须将反、正、浅、深、照应、关锁再斟酌定,然后为之。若不如此,任笔所之,未有佳者。
    (三)时文有取用、自撰有端
       唐彪日:作文原不必剿袭,自己做得熟时,词调自然辐辏,笔底滔滔不知从何处得来。是何以故?盖文章者,性之化也。性之精华取不穷而用不竭,第无以引之,则亦无由发现。惟多做而熟者,能通其路而引出之。如草木之性,无不含花,气未至则蓄而不发,时至气感,不期然而花开烂漫矣。
      唐彪日:人言制艺,宜自经营者十之门,言不妨用于人者,亦十之四。彪细思之,二说皆宜存而不发偏废,一为文章起见,一为功名起见也。凡人应试,风檐(很短的时间内)寸晷(临场应试),刻期七艺(限定时间做好篇文章),自做者劳苦而或有出入,反不如善用者畅停匀,无参差枯竭之病,足以悦主司之目而得功名也。功名既得,则有功业传于后,岂不更胜于文章传后者乎!则能作者诚不如能用者,故日:为功名起见也。人生读文,多者不过三百余篇,少者不过二百余篇,(疑缺一“难”字)保无有有或遇一二题,所读之文竟无可用,仍须自己经营;更或久久倚傍他人,一旦无所依倚,虽竭力构思,终不能出人头地,则能用者又不如惯作者之有把握也,故日:为文章起见也。如是,则二说皆有当,不可偏废。彪有折衷之论焉,文章自出机杼,则文品高而传合亦久,既作一题,必宜竭力经营,不当先思剿袭。以用为辅,遇可用者,不妨借用,如兵家之因粮于敌,如此,则并行而不相左矣。
(四)修词
       唐彪日:词有宜、有忌。其宜者,日轻新,日秀逸,日明显,日老健,日典雅,日润泽,日流利,日长短相间,日奇偶停匀,日抑扬合节,日平仄各调;其忌者,日板重,日粗俚,日暗晦,日庸熟,日凿空,日涩拗,日重叠。宜者合一地亦佳,忌者必宜全去。捶炼而后精,不捶炼,未必能精也。淘洗而后洁,不淘洗,未必能洁也。落笔之时,与脱稿之后,俱宜润色之。
唐彪日:文章修词一事,不过以凡有文词贵乎出之以轻松秀逸、古雅典确、奇偶相参、虚实长短相间。转掉处,以高老雄键佐之,段止势尽处,以抑扬顿挫参之,使意尽而余韵悠然,更得平仄谐和,句调协适,文采灿然可观矣。古人谓不必修词者,亦止欲词如此也,岂尚浮靡雕绘也。古人谓必宜修词者,亦止欲词如此也,岂尚浮靡雕绘哉!言虽异而意未尝不一矣。程楷日:修词无他巧,惟要知换字之法。琐碎字,宜以冠冕字换之;庸俗字,宜以文雅字换之,务令自然,毋使杜撰,此即修词之谓也。若以浮靡之言,反掩文之真意,则可鄙之词也,何以修为?知此,可无疑于人言之不一矣。
       唐彪日:文章有修词琢句,反复求工而不能尽善,其故何也?以与平仄不相协也。盖平仄乃天然之音节,苟一违之,虽至美之词,亦不佳矣。作文者,苟知其理,凡句调有不顺适者,将上下相连数句或颠倒其文,或增损其字,以调其平仄,平仄一调,而句调无不工矣。
(五)
论文疏密、长短、奇正
       唐彪日:文章长短,不可拘一律,如司马迁《项羽本纪》长八千八百一十九字,《赵世家》长一万一千一百十三字,《颜渊列传》仅有二百四十字,《仲弓列传》止六十三字,此司马迁文章长短不拘一律也。又如《左传韩之战》一篇,长二千六百六十三字,《郑人侵卫》一篇,仅有八十字,《考仲子之宫》一篇,仅有六十二字,此《左传》之文长短不拘一律也。故知文章原有不得不长,不得不短之妙。如题无可阐发者,不可强使之长,长则敷衍去蔓矣;题应重阐发者,不可疏率令短,短则意不周详,词不畅达矣。世人乃日:文贵长短一律。呜呼!二十八宿井木长三十一度,而觜(zi二十八宿之一)火止一度,非列宿乎?列宿,天之文章也。开之文章尚不拘如此,人之文章不可推类乎?
(六)
作文引用经史典故
    唐彪日:时艺引用经史,宜典雅显明者如无弊,若用陷僻生涩之言,非但不足以增华,反足为吾文之玷。考试之文,尤当细心拣择,不然语非习见,又不易解,学浅者不知为经史,多致涂抹,安保不绌落乎?何可不加慎也!
(七)
论应试文
    唐彪日:学人改读自作经文,最为长策,盖士人不患无七篇之才思,患无七篇之精力。场中席舍迫狭,终夕不能成寐,精神发疲,苟欲七篇尽出场内经营,则力量必减,而所作不能过人矣。故场中止宜专心书艺,其经文必当平日做就读之,入场书写,方得文章克满整齐,前后如一,不然,未有不捉襟露肘者,欲求试官入目,难矣!时有一俗师日:“己之文焉可诵读?”余日:“君之见左矣!窗下尽一日之长,但作两艺,又可以今时所作,他时改窜,尚且自谓不佳,不可记育,则风檐寸晷之下,一日七艺不及推敲润色者,反谓足以慊于心,动主司目,吾不信矣。”其人愧而无言。
(八)临场涵养
    唐彪日:余闻诸缙绅先生,其用工进取有二法:一于大比年之正月始,每日作文篇,至临场而止;一于大比前一年之八月始,每三六九作文二艺,限定其时刻,心香尽文成为节,不令少迟。二者,一取其纯熟,一取其速成,然速而至于久,未有不熟者,熟而至于久,未有不速者,是二者用工虽殊,其致一也。如此,神精翕聚,文必精工,既具过人之技,焉有不成名者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12:19:12 | 只看该作者
卷七
(一)文章诸法
    卷内所载文章诸法,其古文、时艺合者。或专就古文者,以该时艺;或专就时艺言,以该古文;至于法不相合者,则提出古文、时艺名目,分阐其理。阅者须知书内所以分合之故也。
1、总论
    先辈云:文章大法有四:一日章法,二日股法,三日句法,四日字法。四法明,而文始有规矩矣。四法之中,章法最重,股法次之,句法、字法又次之。重者固宜极意经营,次者亦宜尽心斟酌也。
    (股法相当于今天的段落作法。)
2、深浅虚实
    唐彪日: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宜相济也。浅以指陈其大概,而深以刻划精微,故深浅不可相离也。又日:深浅虚实,虽古今文之大纲,然约略其概,不出四端:有由虚入实、由浅入深、挨序渐进者;有一实一虚、一浅一深相间成文者。此二者人皆知之。至于变体,则有前幅实义已尽,后幅不得不驾虚行空,或衬贴旁意,或推广馀情者;有前半刻意深入,后半无可复深,不得不轻描淡写,或援引古昔,或附带他事者。此三者,人少知之。然四者结构虽不同,而当理合宜则一也。能悟斯理,即可以尽浅深虚实之致矣。
3、开阖
    唐彪日:人皆以开阖为文之要法,而不知最难知者开阖也。诸家所言,多未明悉,今反复细思,乃得其理,盖开阖者,乃勇于进取对待诸法中而兼抑扬之致,或兼反正之致者是也,如宾主擒纵、虚实深浅诸法,皆对待者也。有对待而无抑扬反正之致,则宾主自宾主也,擒纵自擒纵也,虚实自虚实也,不可云开阖。惟对待中,兼有抑扬反正之致,譬如水之逆风,风之逆水,一往一来,激而成文,而波澜出焉,乃真开阖也。而惜乎其理之久晦也。就时艺论,有本股自为开阖者,有二股共为开阖者,有四股共为开阖者,有通篇大开大阖者,得其法者,文多错综变化,有纵横离合之致焉。故开阖为时艺要法也。
4、描写
     唐彪日:文之有描写,犹画者之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描写宜正,不正即邪野矣。本位不可描写,宜描定其对面;中间不可描写,宜描定其两旁,能如此,而文焉有不工者乎!
(描写的要领是“肖”,其方法是“细”、“详”、“文”、“正”,其形式有描定“本位”、“对面”、“两旁”。)
附:对面描写
     唐彪日:凡题有正面,有反面,有旁面,有对面,惟对面人少知之。作文取对面与本位相形,或专描定对面而神情愈出,此理人益少知之,如“有朋自远方来”一节题,言“朋得我,则疑有与析,惑有与解,切磋,勉励,德业日进,朋且甚乐,而况于我乎!”此两面相开法也。又如“谄笑”两字题文,将“贵人因此爱之,贵人因此恶之”作二股,此描写对面一边也。而“其所薄者厚”题文,内有“所薄者将自慰日:吾本不当望其厚也,彼于所厚者而且然耳,而又何敢妄云其薄!”此又用代法描写对面也。作文能知此理,何患题之枯寂乎!
5、衬贴
    唐彪日:凡文之有衬,如金玉之用雕镂,绫绮之装花锦,虽无益于日用,而光彩陆离,令人贵重,端在于此。文章固有不必用衬者,若当衬者不衬,则匡廓狭小,意味单薄,无华赡之致矣。但衬之理不一,或以目之所见衬;或以耳之所闻衬,或以经史衬;或以古巴队人往事衬;或以对面衬;或以旁观衬;或牵引上文衬;或逆取下意衬,皆衬贴也。作文能知衬贴,则文章充满光彩,何待言哉!他衬贴易知,惟对而衬贴,人知者少,今附见于后。
附:对面衬贴
    汪武曹评许子逊《文王视民如伤》文云:有如“伤”,对面即有“真伤”一层;有“文王之视民”,对面即有“民之自视与人视文王之民”两层。又评李叔元《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文云:有“邻国之怨我”,对面即有“吾民之德我”一层,有“吾可以邻国为壑”,对面即有“邻国亦可以吾为壑”一层。此二文者,对面衬贴之榜样也。
(“衬贴”即烘托、渲染、映衬、陪衬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8-4-20 14:29:2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是似乎没有卖的?只好收藏下来打印了,多谢,还得慢慢地体会和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1:27:25 | 只看该作者
附:对面衬贴
汪武曹评许子逊《文王视民如伤》文云:有如“伤”,对面即有“真伤”一层;有“文王之视民”,对面即有“民之自视与人视文王之民”两层。又评李叔元《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文云:有“邻国之怨我”,对面即有“吾民之德我”一层,有“吾可以邻国为壑”,对面即有“邻国亦可以吾为  ”一层。此二文者,对面衬贴之榜样也。

6.  
唐彪曰:文章既得情理,必兼有跌宕,然后神情摇曳,姿态横生,不期然而阅者心喜矣。如作乐然,乐之能动人者,非以声也,以音也;又非仅以音,以馀韵也。乐有声而无音,有音而无馀韵,能令人快耳爽心否乎?文章亦然,无馀情馀韵,使丰神摇曳,则一蠢然死板之文耳,安能令人心喜哉!故跌宕为文章最佳境也。

7.  
毛稚黄曰:详略者,题入手裁之以识,洞见巨细,巨详细略,尤细者去之,无烦涉笔。又,或略其巨,详其细,琐琐而不厌,恒情熟径,我其舍之,斯神化之境矣。(按,后六句乃古文之别境,不可不知,然制艺则不常用。)

8.  
    唐彪曰:文章当先当后,苟得合宜,虽命意措词不甚过人,而大概已佳;若位置失宜,当先反后,当后反先,虽词采绚烂,思路新奇,亦紊乱不成章矣。且位置失宜,则步步皆成窘境,欲成篇且难,而遑问乎美恶乎?故先后位置,临文不可不细心斟酌也。


9.  
    唐彪曰:文不以宾形主,多不能醒,且不能畅。如《孟子》“今王鼓乐于此”必借田猎相形。言放良心,伐夜气,而必以牛山之木设喻,非此法欤?以制艺言之,凡借一理、一事,一说,形出本题正意者,无非宾主也。然有单宾单主,又有主中主,宾中宾,更有宾中主,主中宾之分,其理不可不辨。所谓宾中主,主中宾者,如《百里奚章》,百里奚是主,宫之奇是宾;《古之君子仕乎》章,仕是主,诸侯耕助等是宾。……至于古文中之宾中宾,尤不可胜指,观《左传》栾盈出奔楚,《史记》孟尝、平原诸文,即知之。奈何论者之多错误也。


10.  
    唐彪曰:文章有不假翻论者,有宜于翻论者,借浅以翻深,借非以翻是。不翻,则是者不见,深者不出,故宜于翻也。又有翻古人之成案者,如古人否者我贤之,古人是者我非之,当于理,则圣贤之功臣也,后学之耳目也。不然,以偏蔽之辞,佐其臆见曲说,则人非鬼责必不免焉。有才者,不可不深戒乎此也。


11.  退
    唐彪曰:虚缩题已做到题面,便是进不得处,其用逆接、反接者,即退法之一端也。


12.  
    唐彪曰:文章说到此理已尽,似难再说,拙笔至此技穷矣。巧人一转弯,便又另是一番境界,可以生出许多议论。理境无穷,若欲更进,未尝不可再转也。凡更进一层,另起一论者,皆转之理也。至于折,则微不同。折,则有回环反复之致焉,从东而折西,或又从西折东也。其间有数十句中四五折者,有三四句一句一折者,大都四五折,即不可复折。其往复合离,抑扬高下之致,较之平叙无波者,自然意味不同也。此折之理也。


13.  
    唐彪曰:推原者,或从后面而推原其来历,或因行事而推原其用心,或因疑似而推原其所以然。三者皆理有所不容已也。故文中往往用之。且有通篇用此法者,亦有通篇用此法全借代法以行文者,……人第知其代法也,而岂知其实推原法乎?


14.  广
    唐彪曰:文至后幅,正义已尽,难以发挥,可于题外推广一层,苟说得有关系,有根据,则前半文情,得此愈振动也。


15.  
    柴虎臣曰:文家用意遣辞,必反正相因,无正不切实,无反不醒豁。其间或正在前、反在后,或正在后,反在前,则在随题布置,初非可执定者也。大要反正互用,宾主错综,然后文机灵变出矣。


16.  
    唐彪曰:照应之理,以时艺言之,起讲与一二股俱可用意照后,五六七八与缴股,俱可用意应前,即中幅亦可应前照后,无定式可拘也。时艺近体,有一二股下,先立数柱,后乃逐段应转者,此亦时艺式也。以古文言之,唐宋古文,亦多前半与后半相为照应,宋策亦有前半立柱,而后逐段应转者,然此等处学之者多,则不免落于谿径。若周、秦、汉古文,其照应有异,多在闲处点染,不即不离之间,超脱变化。虽然,若时艺,又不可以周、秦古文之法律之。


17.   
    柴虎臣曰:锁者,文势至此极流,须用关锁,如山翔水走不得一锁,使大气结聚,必不成州县、市镇也。文章若无关锁,则随笔所之,难免散漫之患。又有锁上而复起下者,此又锁而兼联络者也。



18.
    唐彪曰:如圣贤论人贤否,或论事之是非,我作其题,已是代圣贤口吻发论矣。然单代圣贤口气,犹不能描写曲尽,乃更将圣贤口气代其人自说一番,则神气无不毕露。此代法之所由起也。古之制艺皆需之,如记事题,评论在下,一着议论,即犯下文;虚缩题,用我意阐发,多至犯下,二者俱难措手。惟用代法,代其人自言,则俱在题前着笔,方无犯下之病。又,凡文中用推原法者,先辈多假代法出之,则事理愈加明晰,此皆代法之妙也。……


19.  
    唐彪曰:文章有前半实义已尽,后半再不宜实发理也。然体裁神韵之间,犹似未可骤止,故用咏叹法以尽其余情,则体裁舒展而神韵悠扬,文之动人反不在前半实处,而在此虚处矣。其体裁或长或短,或整或散则不拘也。


20.  
    唐彪曰:有遥接法。如一段文章,意虽发挥未尽,而有不得不暂住之势,若复加阐发,气必懈驰,神必散漫矣。惟将他意插发一段,则神气始振动华赡也。发挥之后,复接前意立论,谓之遥接。又,叙事之文,挨年次月者,发挥本身之事或未竟,其时适又有他人相关之事,理宜带叙,则本人未竟之事,不得不接叙于是后,此古文遥接法也。


21.带叙、附叙
    唐彪曰:附法者,譬有文于此,将可附之人,与可附之事,附叙于此文之中,而不更立篇章是也。如《史记·季布传》附叙季心,《张释之传》,附叙王生,此附法也。带者,或中间,或末后,只将数语带及之是也,比附法又简略矣。然亦必有关系,或他年他事张本者则带之;或理与事可以相通,见于此则可省于彼者,则带之,非无谓也。时艺少用,凡著书及作经世大文,用此法最多云。


22.  
    唐彪曰: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此法文中用之极多,最为紧要。太史公诸赞,乃抑扬之一端,非全体也。世人不知,竟以为其法止可用之评论人物,何其小视其法也。其先扬后抑,反此而观。


23.
    唐彪曰:文章无一气直行之理,一气直行,则不但无飞动之致,而且难生发,故必用一二语顿之,以作起势(此“顿”字须作振顿之顿字看),或用一二语挫之,以作止势,而后可施开拓转折之意。此文章所以贵乎顿挫也。若以“顿”作“住”字解,则误矣。按,抑扬者,先抑后扬也;顿挫者,犹先扬后抑之理,以其不可名“扬抑”,而名“顿挫”,其实无二义也。


24.  
    唐彪曰:文章最忌敷衍,而文章佳处,又有在虚衍者,其理何居?曰:应实发处不能实发,谓之敷衍,地位不可实发处,虚虚布置,谓之虚衍,二者原不同也。所以然者,以当虚处不留余地,则实处不免消索与重复。又虚缩题,股尾实发,即有犯下之病,故往往用虚衍法以留馀,文乃佳也。


25.  
    唐彪曰:制艺代圣贤口吻,发明圣贤道理,宜顺题生发,使先后次序井然,斯佳也。……岂知题有宜逆发者在也,何也?凡书后句、后段之意,原有藏于首句、首节之前者,题前既有,则不妨逆发。逆发,则有振衣千仞之势,……凡文之宜顺、宜逆,皆因乎题,题当顺发则顺为佳,题当逆发则逆为佳,不可以随吾意偏主也。


26.  
    唐彪曰:有预伏法。如一篇文中所载不止一事与一意,或此一事一意不能于篇首即见,而见于中幅,或见于后幅,作者恐后突然而出,嫌于无根,则于篇首预伏一二句以为张本,则中后文章皆有脉络。……汪武曹论时艺上下两截题,作上句必须预伏下句意,则发下句为力也。其他题应用伏法者,可以类推。


27.  
唐彪曰:以时艺言之,有补题缺法,有补题前、题后法,有补文情不足法。……若夫古文之补法,又自有体,不可不知,如《左传》《史记》诸传中,凡叙一人,必详悉备至,苟与其人有相关之事,虽事在国家,或事属他人,必补出之,以著其是非。又,前数年之事,与后数年之事,苟与其事有相关,必补出之,以著其本末。又,凡文中有两意两事,不能于一处并写者,则留一意一事于闲处补之,皆补法也。


28.挨讲、穿插
    唐彪曰:凡作文有挨讲,亦有穿插,挨讲多,穿插少,自有分寸,总贵合宜而用也。但穿插贵于自然,不可勉强。《史记·酷吏传》郅都、宁成、义纵、赵禹、张汤事,皆穿插成文;《蔺廉列传》相如、廉颇、赵奢事,亦多插叙。因其人其事原有关涉,可以交互三,故交互成章耳。惟交互,故错综变化,所以其文如蛱蝶穿花,游鱼戏水,令人读之起舞也。《水浒》、《西游》、《三国》,皆祖其法以为蓝本。……


29.  
    唐彪曰:文恐太繁,宜用省笔以行之,有省文、省句之不同。如“其他仿此”、“余可类推”之类,乃省文法也。“舜亦以命禹”,“河东凶亦然”之类,省句法也。作文知省文、省句两法,则文不至繁冗矣。


30.  
    唐彪曰:文章有总有分,则神气清而力量胜。故前总发者,后必分叙;前分叙者,后必总发。又有迭总迭分、错综变化者,此又古文中之化境也。


31.一意推出三四层
    唐彪曰:时艺有从一意中推出第二层,又从二层中推出第三层者,此名一层进一层。……古文中有一层推出三四层者,苏子瞻之《势论》、《王者不治彝翟论》是也。此其法不在能进,而在能留,能一层留一层,斯能一层进一层也。此诀人所不易知,亦能文者所不肯与人言者也。


32.牵上搭下法、类叙法
    王虎文曰:唐荆川立此二法者,所以备长题驾御之用也。盖长题之节次繁多,作文者必一段说完,始再说一段,重起炉灶,气势便缓散不收,不能简劲雄峻矣。故欲文章得势,自不得不用牵上搭下法,以我机神,化题阡陌,所以减去接落之痕,而使归一片也。如《庄子·逍遥游》篇,“蜩与莺鸠”一段,与“朝菌不知”一段,语意不同,乃于上段结一句曰:“之二虫其何知?”遂接“小知不及大知”句以牵上,接“小年不及大年”句以搭下,则上下两节不必联络而文情镕成一片矣。此牵上搭下法也。又,作长题,挨讲则无势,惟驾御,始有起伏波澜,但驾御之文,体裁既逆,不免遗漏题面,故用类叙法以佐之。将零星字眼并叙一处,或总叙于前,或连叙于中,或补叙于后,则虽驾御而无挂漏矣。譬如“牵牛章”题,将“泰山折枝”、“缘木求鱼”等与“百钧一羽”,“秋毫舆薪”类叙一处可也。将轻煖、肥甘、采色、便嬖等,与土地秦楚、中国四夷类叙一处可也,所谓类叙也。二者皆长题秘密藏,非文章宗匠乌能言此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1:36:04 | 只看该作者
二)文中用字法
    唐彪曰:文章句调不佳,总由于平仄未协,与虚字用之未当也。余尝作文极意修词,而词终不能顺适,初时亦不知所以,及细推其故,乃知为平仄未协,一转移之,即音韵铿锵矣。乃知古人所谓文笔佳者,不过平仄调与虚字用之合法也。故文章虽命意极工,谈理极正,而于二者不求尽善,终不能令人击节,其关系文章之重如此。
    唐彪曰:后诸虚字用法,载在梁素治《学文第一传》中者,或出于素治所自撰,或出于古人所撰,未及详考。但其中解释字义,不确切者十居其四,彪反复改正,稍得无误。甚矣,著书精确之难也!阅者慎勿将著述者苦心轻视焉。


三)文章诸要
1.  姿
    唐彪曰:文章胜人,全藉笔姿。笔姿胜者,同此看书命意,与人无异,及其拉笔,抑扬顿挫之间,蹁跹飞舞,文雅秀逸,迥异于人,阅之者自不觉心爽神怡矣;笔姿钝者,看书未尝不透,命意未尝不深,及其落笔,或板滞,或平庸,则理虽透而若不透,意虽深而若不深,即不能令人击节。胡正蒙曰,文章有格同、意同,而高下得失异者,其辨只在毫厘之间。盖指此也。又尝论之,学人所读之文,不专在于理胜,理虽至精而笔不隽异,必不宜读也。学人笔钝者,尤当取笔胜之文沉潜体会,涵濡既久,或能少变化之。此则人定胜天之理矣。


2.
    唐彪曰:文章得势有二:有得势在驭题者,如遇一题,他人皆阐发题位,我独着意题前。又,题义有轻有重,我于其重者详之,轻者略之,则势得矣。有得势在谋篇者,如一篇机局,扼要全在起比或单提,乃文之发源处也。此处若能得势,则后诸比皆有力。至于一股之意,皆从起句领出,一线相承,无容两歧。首句睽,则一股皆睽;首句晦,则一股皆晦,故临文时,虽一股之意,已定于心,而起句必须再三选择也,所以求得势也。又以古文言之,虽与制艺微异,而大概相同,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每段之筋节,在首一句,首句得势,则一段皆佳。文之重在得势,而势之理莫要于是矣。


3.
    葛屺瞻曰:气者,贯于人之一身,四肢百骸,皆藉运动。手足之处气不到,则其手足痿痺;肤肉一点气不到,则其肤肉溃烂;至于咽喉处,一线不接,则百骸俱僵而死矣。文有一字不贯,则以死字,一句不贯,则为死句,一段不贯,则为死局,至于关键紧要处,有一丝不贯,则通篇文字皆死,纵使摛词华藻,不过如对木偶人耳,岂能动人心目乎!然气亦非是一直径到底,无有断续,无有曲折者也,其间自有开閤。譬如人之鼻息,必有一呼一吸,迭相循环,若只吸而不呼,或止呼而不吸,不下半晌,气必闷绝矣!文气亦然,必使其一开一閤,呼吸常通,如人一身之气,上自泥丸,下至涌泉,周流旋转,融洽于百骸四肢,而无有痿痺溃烂。是乃气之说也,能知壅与断者,斯可以论文矣。


4.
    邵芝南曰:夫文有品有机。品譬则圣也,机譬则巧也。机存于手腕之中,行于意想之表,有耆宿不能得而初学得之者,有终日构思不成而仓卒立就者。机一得,则诸妙悉来于笔下,虚灵变化无所不备矣。昔人云:文入妙来无过熟,熟则气机自然流利,生则未有不涩滞者也。机字正义不过如此,其有以开閤、抑扬、呼吸为机者,皆穿凿无稽之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1:37:30 | 只看该作者
  
诸题作法
1.
    何屺瞻曰:口气题但贵肖题神,不贵肖题貌,拘貌肖题,不免浅露。


2.
    唐彪曰:凡题止就事物上讲,而正意隐然寓于其中者,暗比题也。“骥不称其力”、“苗而不秀者”之类是也。作此等题,全篇不说出正意可也,或开讲结尾处说出正意亦可。若将正意夹杂而讲,则失题神矣。


3.
    唐彪曰:明喻题,如“不见宗庙之美”之类,与比题不同。比者,喻以他物他事,比此事此物也。正意竟不必说出。喻者明以此事此物喻彼事彼物也,原要两者参观,故暗比宜不说出正意,明喻要将正意夹发也。陈法子云:明喻题作法,先说正意,后说喻意者,常也;先提喻意,倒合正意者,变也。若能正喻夹发,合同而化,则更思深力厚矣。


4.
    唐彪曰:叠句题,如“沽之哉”二句,有当然之意,又有确然不易之意。刻文将两意阐发,又将题句分两层见于一股之中,以还叠句神情。若“时哉”、“水哉”等题,总是赞美流连之意,无甚分别,刻文但于两股之首,分呼题面,以见叠句神情,不复分浅深层次,亦以题情原止于此也。


5.
    唐彪曰:搭题佳处,全在提吊,提吊得法,文自精佳,其法难以执一,贵乎圆通。不可吊其意者,可吊其字;不可吊其字者,可吊其意;意与字不可顺吊者,可以反吊;不可正吊者,可以借吊也。王虎文曰:搭题有宜承领上文者,于领上文后,即生情吊起下文,最为便易,如“不亦乐乎”,搭至“不亦君子乎”,便从上文“朋”字带起“君子”,又或以“不亦乐乎”搭至“其为人也,”便从“朋”字带起“为人”,此皆从脉络处生情也。至于虽有上文而必不宜承者,则须起一论生发,莫如从下句之宾位取之。宾位者,下句之同类,或反面、对面亦是也。


6.
    陈法子曰:代语题有二:一则其人有此意,而我代为之语也;一则其人不能为此言,而我代为之语也。既为之代语,则一语中,有两人口气,而两人中自当以代者作主,若只顺其人口吻做去,则乃是一人说话,不为之代矣。


7.
    唐彪曰:或云问答题,总宜以答为主,举答,而所问者在其中矣。故先辈谓不得顺口气,宜以断做施其驾御之法,此大概之理也。而有不尽然者,问答题,大概以断做为体,中间或间用代法,代其问答之意,使文情旺相,不至枯寂,亦未尝不妙也。至圣贤问而时人答者,正意在圣贤,则又不当拘定答意为主,轻过问意。……


8.  
    唐彪曰:凡书必有纲领,纲领不必定在前,且不必定在中,更有在后者。善为文者,相题纲领之所在,而直击之,始能握全题之胜势,所谓直夺险要也。譬如帝王取天下,必取其要会之处,始能握天下之大势,无二理矣。然既有纲,则必有目,又譬之圣主将兴,必多良臣为之辅理,上下相资,方成盛治。作文亦然,未有空举一纲不安顿诸条目而可云佳文者,则纲目相成之法又当讲也。其法维何?曰:有随便插带法,有从类并叙法,有剪裁翻简法。随带插带者,如长章书,起伏转折多,故节次多,倘处处联络,不几繁冗之甚乎?善为文者,化其断痕,视此句可以随便插上者,则竟插上,此句可以随便带下者,则竟带下。得此法,能省无穷针线,而自然联络,文且简捷健劲,无软弱之态矣。从类并叙者,将题中闲细之义类集而并叙于一处,则体格整齐而机神震动,与零星分叙而散漫细琐者异矣。剪裁繁简者,或三四节而一二语驾过,或一二语而频呼叠唤,不厌再三是也。或曰:直夺险要,不几令题位有倒置乎?曰:善为文者,必能预伏机关,埋藏脉络,使文有高屋建瓴之势,而穷无题位倒置之嫌,此巧匠之所以不同于拙工也。或曰:题面不几有挂漏乎?曰:既夺险之后,其馀当发挥者,或先做后点,或先点后做,则一章书义,已完大半,至于闲散句,或随文顺点,或补点,或借点、或反点、或暗点,有此数法以控制之,题面安得有挂漏乎?或曰:闻此言,今而后,长题不能难我矣。


9.
    张申伯曰:记事题,以其事为记者所笔,则谓之记事。记事题有三种。陈法子云:连下文论断来者,记事处宜轻点过,于论断处必宜详发,若记事处说得详,则论断处不得不略,便失轻重体裁矣;截去下文论断者,只可还他案而不断体裁,若照下文意发明,多至侵下,竟于题外别立议论,又属支离。先辈于有论断在下之题,往往以代法代其人自言,与下文相照而不相侵,此真得巧避法门也。


10.
    唐彪曰:引证题有数种,有单引证题,有连上下文引证题,有三四节连引证题。总之,引证语多断章取义,其言或不为此理、此事而发,我引之,则为此理、此事之证佐,故不当以彼之原意为主,当以我引之之意为主,此必不可不知者也。言其作法,单引证小题,解释论断俱在下,则不容妄加议论,巧人每用代法,顺口气作之,盖为避侵下文而然也。作文须前路预埋,至后说出,始不突如也。题先引语而后正说者,引语只宜略叙,以下文解释之义为主也。至于三四引证者,宜以前提后缴,略宾详主,相势点题诸法,控制于其间,庶几文有波澜而无平衍之弊矣。陈法子云:长题内有数引证者,点题最难,若知先点后疏,先疏后点,疏过总点之法,自有变化,不至雷同支蔓矣。


11.
    唐彪曰:此乃一句小题,如“颜渊喟然叹”句、“周公谓鲁公曰”句是也。此项题,宜探入下文生发,以见其发言之所以然,如嘉谷初生先结虚房,虚房中便包涵全体生意在内。作者须得此意,文情始不至枯寂。若全节之题,连其所言来者,则又不是记言题,当别有作法矣。


12.
    凡题分类,必不能遍及,即遍及亦嫌于琐,故立难结构题三类以统之。难者既有法,则易者亦可以意裁度矣。故此三式者,所以济分类之或有未备也。
    唐彪曰:书中难结构之题有三:如题之先后次序不甚顺者,不易结构;长题真实之理与闲散之文,错杂说来,难以安顿者,不易结构;长章书,义理多,引证多,而引证之词不一体者,不易结构。此数种题虽难结构,然未尝无法以驭之也。次序不顺,应在前而后者,可以伏插两法逆之使前;应在后而前者,可以挽补两法,置之于后;宾主错杂闲散之文多者,详以击其主脑,而闲散者则以类叙法驭之,此题窍也;长题义理多端,而引证之词不一体者,则详主略客之法当知,化参差为整齐之法可用也。大抵作文总诀,不外短题宜分,分则意多而有发挥;长题贵合,合则不为承接断续所若,而伏、插、挽、补、类叙五法,又为紧要之条目。得此意以通之,虽遇难结构之题,自有经纬出焉,而分类或有缺略无碍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1:39:04 | 只看该作者
  
    (一)制艺体裁
    唐彪曰:凡诗文体格,皆随代变易,况云时艺,安得不日新月异乎?苟欲其出于辙,岂不大误!虽然,其结构之优劣亦有分也,惟言其体之优者,令后之宏才实学,知文有真体,能力追而及之固善,即不能,亦使衡文与选文者,遇体裁美善之文,不至反以为未当拙置之,此文体之所以急宜阐明也。若夫势之所趋,不能挽回者,亦付之无可如何已矣。


(二)制艺有六位
    唐彪曰:前辈制艺之法,尽于六位。六位者,曰顶、曰面、曰心、曰背、曰足、曰影也。顶位者,题前也,题前有一层者,有二层者,有在上文者,有在本题者。知题有顶位,则文有来历,前半不患无生发矣。面位者,题之正面也,知题有正面,故宜还其正面。心位者,题之所以然也,知题有所以然,则当求其所而在搜剔之,斯理境深入,不落肤浮。背位者,题之反面也,从反面挑剔,逆取其势,则正面愈醒。足位者,题之后一层也,知题有后一层,必宜于后幅补之,以完题意。影位者,题之对面与旁面也,影在对面,描写其对面,影在旁面,描写其旁面,知题有影位,则题不患无生发,且有离奇境界矣。凡题不必六位皆全,而四五位,则所必有,能于四五位阐发尽神,即有佳境足观矣。


    (三)制艺发题面与所以然之分
    唐彪曰:论时艺,从无分所以然与题面者,分之自陆稼书先生始,此实作时艺之宝筏,初学必不可不知者也。
    陆稼书云:成、弘以前之文,叙题面处多,发所以然处少,而题意已显然于题面之中;成、弘以后之文,发所以然处多,叙题面处少,而题面亦跃然于题意之内。彪更谓长题宜多发题面,不多发题面,则眉目不清;单句题,尽力洗发题面,不过十余句,其义已完,惟多发所以然,便有无穷义理,无穷境界也。
    唐彪曰:有题先之所以然,有题中、题后之所以然,安顿通篇位置,则前者宜发于前,中者宜发于中,后者宜发于后,此先后之不可混乱者也。至于题面与所以然,则不必拘乎先后,先叙题面可也;先发所以然,亦可也;即错综相间发挥亦可也。就一股论,上截发所以然,下截发题面可也。发挥所以然处,有从正面说入者,有从反面说入者,有从对面、侧面说入者,此至妙之理,人所不易知,先辈亦不欲与人言者也。


  
评古文

1.
  

    唐彪曰:左氏文章佳处,一曰老健,笔能截铁,句可掷金;二曰风华,云锦天章,灿然炫目;三曰变化,其叙事,或预点于前,或齐列于中,或悬缀于末,不为一律,无非神妙;四曰波澜,或引诗词,或说梦兆,或详卜筮,其最得意者,在追诉旧事中,故作奇峰插天,即平叙者,亦必一唱三叹,淋漓尽致;五曰接渡,山尽逢山,水穷逢水,但见改观,不见承接;六曰双收,或用两人,或用两事,或用两诗;七曰空中预埋,有意无意虚插在前,到后阐明,脉络联贯;八曰闲情照应,用闲情点染,回环照应,别有佳趣;九曰陡然而往,令人神惊,却有余音未绝,又令人神远;十曰详略有方,或于正面处,用略笔点过,而于旁见侧出,闲情闲事,则尽力发挥,露其姿态;十一曰若断若续,可合可分,或其事在数年之后,而端诸预见于数年之前,或论断在本人传中,而伏案已见他人篇内,线索慎密,脉络绵长。开辟以来,不得不推为文章鼻祖也。
    唐彪曰:《左传》多用从类并叙法。从类并叙者,或将往日零散之事,或将现在零碎之事,或集同类之理,或集同类之言,叙于一处也。如晋杀其大夫三郤,楚公子比自楚归宋,魏献子为政,此并叙于篇之首者也;吴使子札来聘,韩宣子如楚,晋楚战于邲,此并叙于中幅者也(绝秦篇末段最详,诸小古文皆删去,可恨);吕相绝秦,中行献子伐齐,此并叙于篇之末者也。
    唐彪曰:杜预《春秋左传序》所以阐明春秋之义例者,精而能该;所以发明《左传》之意旨者,核而能周。《春秋左传》之理,无馀蕴矣。学人未能全读二书者,固当读之,即全读二书者,读之尤能悉二书之微义也。


2.  
    唐彪曰:古今文,工言权术,而极畅者,无过于《国策》;善言义理而极畅者,无过于《孟子》。彪尝以二文兼读,一则仁义之风可亲,一则机械之行可畏。专读《孟子》,犹未见孟子之贤,及于《国策》并读,而孟子之贤益著;专读《国策》,犹未见仪衍之恶,及与《孟子》并观,而仪衍之恶益彰。故以人品论,殆有天壤之不同,若但以文章论,则有可并称者。虽然,文者载道之器,孟子之文,克明乎道,则其胜于《国策》又何待言?但举世之人,谁不读其书者,谁能读之得其神化,而能自成一家言者乎?无他,但求其义理,不于其文辞细加揣摩之功也。若将其至佳者,拣数十篇录为一册,殚心揣摩,则必有以造其微者。昔昌黎、老泉专学《孟子》,故其文最佳。朱子谓孟子之文,不但非欧、苏所及,而且非昌黎所及。人奈何弃其幼所习熟,而反求乎他文之生者哉!

3.  
    唐彪曰:《国策》之文,起不用冒,收不作结,单刀直入,脱尽装点,且其气雄力劲,笔秀神清,词腴而不肤,色妍而骨俊,文章至此,可称绝技。又,其于人情事势,揣摩推测,透彻无余,故敷陈利害以倾惑人心,能使勇者怯,智者愚,喜者变怒,优者忽乐。学者见之,未有不好之深,读之不忍释者。虽然,是书也,当师其文之佳,不当学其意之险,否则,因习其文而丧我天良,所得者小,而所失者大,则宁不读之为愈焉耳(刘更生曰:《战国策》,或曰《国事》,或曰《长短》,或曰《事语》,或曰《国策》,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乃战国时游士各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谓之《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初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也)。




4.  
    唐彪曰:司马子长之文,为古今第一者,以其天资高迈,博记群书,又得师传心性之功,常收视反听,使天君湛然,故光明焕发。文章佳境出自性天,其言曰:“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非虚语也。又,遍历宇内,凡天地间奇山异水,草木禽兽,人情风俗,可惊、可怪、可喜、可思者,悉取以助吾之生意。又父子相继为史官,有往昔当时之秘书史册,可以资探讨,又与燕赵贤豪交游,有以助耳目闻见所不及。又有藉信、荆、聂、平、尝、无忌诸公,足以供描写,有封禅、开河、征蕃、黩货、严刑诸事足以畅发挥。又,上古地名、官名、服饰、器用、宫殿之名多驯雅,点入文中多可爱。故其发为文章,立例广,寄情深,或分或合,或略或详,随意所发,无不曲当。当大篇包罗众有,则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微辞旁见侧出,寓意于叙事之外,则如天马行空,不可踪迹,可谓化工之巧,非人力所能仿佛矣。虽其纪载往事附会讹误,亦时有之,然以文论,则无美不臻,大成之名不得不归之也。
    唐彪曰:史迁之文,如本纪、世家、八书、大篇列传,皆累万余言,可谓极长难读矣,然无一非挨年次月、由先而后,条理井然、有界限可寻者。惟其笔端变化,或起或伏,或即或离,纵横出没,不可捉摸。故浅学者读之,如数万散钱,倾之于地,东窜西分,不能收拾;有识者读之,知一索可贯千钱,得贯之具,虽数万散钱,无难瞬息约束之矣。故读《史记》者,总以“挨年次月”四字提为纲领,纵令篇幅广长,端诸纷错,而章法脉理,无不显然可见,又何患其难读也。又曰:《史记》之文,皆有界限段落,一篇可以分为十数篇,而十数篇仍浑成是一篇。故读一篇,即是读十数篇,而读他文数十篇,终不如读《史记》一二篇。知此意者,庶几知《史记》之佳,得读文之法。或曰:《史记》不能全读者,亦有删读法。但欲删之得其当耳。
    唐彪曰:《左传》每用双收法。如晋赵盾无君,魏献子为政,皆用双收法。《史记》变通其理,移之篇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张耳陈余列传》皆用双起法。故知善作文者,推类变化,愈出愈奇,若人步亦步,人趋亦趋,则不免庸奴之诮矣。


5.  


唐彪曰:昌黎之文,篇篇一体,不能详述,兹略举大概:有若诗之兴体者,《送杨少尹序》、《王舍秀才序》、《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诸篇是也;有若诗之比体者,《杂说一》、《杂说四》、《应科目与人书》诸篇是也;有若典谟者,《平淮西碑》、《祭鳄鱼文》诸篇是也;有似班、马者,《许国公神道碑》、《权德舆墓志铭》诸篇是也;有若词赋者,《进学解》、《讼风伯》诸篇是也;有如巨浪排空,怒涛卷雪者,《画记》、《后二十九日上宰相书》、《上张仆射书》、《圬者王承福传》诸篇是也;有百转百折者,《祭十二郎文》、《讳辨》诸篇是也;有错综遥对者,《原毁》、《与陈给事书》诸篇是也;有回环重复者,《初上宰相书》、《原道》、《送廖道士序》、《送董邵南序》诸篇是也;有游戏三昧者,《毛颖传》、《送穷文》诸篇是也。至于辞句之变幻,长至二三十字者有之。凡说理之文,未有不平实者,惟昌黎能以至平实之理发为至虚灵之文,其平实之理如布帛菽粟,愚智同需;其虚灵之文,如海市蜃楼,千形万态,不可摹拟。兹约一言以赞之曰:百体备具而不落窠臼者,其昌黎之文也乎!



6.  
    唐彪曰:自归震川、钱牧斋二先生读欧文,且极口称赞,自此诸名公皆争效法,而欧文遂为古学津梁矣。夫欧文胚胎乎《史记》,而变化润泽乎昌黎,议论、叙事参伍错综,而以纾折之笔出之,秀雅之度行之,感慨之情致之,备诸佳境,宜为后人取法不置也。



7.
  
    唐彪曰:大苏之文,汪洋浩瀚,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竭者,其气也;开阖纵横,屈伸断续,无不如意者,其机也;松爽俊快如哀梨,文雅润泽如蜀锦者,其辞也;至难辨之事理,与至难状之情形,一进阐发,无不了然言下,跃跃欲出者,其笔也;倏而圣贤,倏而仙佛,倏而纵横刑法,杂出无方,惟求其是,不避后人之议者,其心事与文情也。虽文多逞才,或篇幅过长,不能裁以法度,是则有之;若其种种美善,终非后人所能及矣。


8.  
    唐彪曰:古今来佳文虽多,至如《左传》、《国策》、《孟子》、《南华》、《史记》、《汉书》、相如、昌黎、允叔(疑为永叔)、子瞻诸公之文,则可谓之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者也。学者能熟读精思,则文章已探骊得珠矣。至于永叔、子瞻之文,初学尤宜先读,以为造就之阶,则工夫易于入手。即或资钝,不及再读他文,然亦足以扩充才思,流畅笔机矣。
唐彪曰:西京之文,朴茂雄健,远过唐宋,然其中则有等级,未可一概视也,如董、贾之文固佳,然以较之班、马,则殊不相及。欲读西京之文者,不可不知所先后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1:40:36 | 只看该作者
    
    (一)论读古文
    唐彪曰:文章大忌偏似一家。张文潜云:读《左传》不可不兼读《庄子》,盖取其一实一虚,一高老,一疏宕。对待兼学,读文执两端之法也。两端执,而我之文有真面目出于其间,偏似一家之弊,吾知其必能免矣(虽然此第举文之悬绝者言之耳,非谓文止宜学二家也,观韩、柳、老苏自言无所不读,即可知矣)。
    唐彪曰:学人宗大家之文者,所轻视周、秦,史、汉,岂知昌黎之文,出于六经、《庄》、《孟》;柳州之文,出于《左》、《国》、《离骚》;永叔出于司马;昌黎、老泉、东坡、颖滨出于《国策》、《南华》、晁、贾;南丰出于班固、刘向。大家之文,既有所自出,而后之读其文者,反轻视其所自出,可乎哉?且作文之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读其文,执笔为之,便去其文远甚,安有读八家而即能为八家之文者?故尊八家而忘周、秦、史、汉者,非也。然登高者必自卑,苟躐等为之,不读八家而竟骤希乎周、秦、史、汉,恐不能学其高隽,而且有画虎不成之弊矣。故学古宜以渐入也。
    唐彪曰:朱子尝言:合昌黎、柳州、永叔、南丰、明允、东坡数家之文,精加选择,可读者不及二百篇,此外便不必读,读之能令人手笔低。此不刊之论也。今人于名人之文,概视为锦绣珠玑,谓可不必选择,乃率意诵读,岂知平常之文,读之能令人手笔低乎?
    唐彪曰:文章未有无瑕病者,虽以左、史文中之圣,而或详略欠审,或位置失宜,或字句粗率,往往有之,下此者可知矣。学者读其文,先存成见,但求其美,而不辨其瑕,非深造自得者也。惟精加玩索,能辨其美玉微瑕,然后己之所为文,瑕疵亦可免矣。
    唐彪曰:或云名文偶有微瑕,不宜轻改;或云名文果有瑕疵,读本之内,不妨改窜,以成全璧:此二者,一存敬慎之心,一慊求全之志,均有所见也。读《史记·虞卿列传》,三引《国策》成文,其中先后倒置,姓氏舛讹,人谓不如《国策》之佳。及得宋景濂先生读本,将前后改移,仍从《国策》次序,结构更有天然之妙。又见《屈原列传》,位置亦有失宜,景濂移其“系心怀王”一段于后,移其“人君无智愚贤不肖”一段于前,又删其“楚人既咎子兰劝王入秦”三句,洁净明爽,诚胜原本。又于《左传·吴子使札来聘》篇“美哉其细已甚”去“美哉”二字,《晋侯秦伯战于韩》篇,删其“乱气狡愤”四句,《晋栾盈出奔楚》篇,删其“以范氏为死吾父而专政,吾父死而益富”二句。其他之改易数句与改易数字者甚多,乃知前贤于古名文,有微瑕者见之亲切,改去其疵,以为读本,信乎有其事,不避嫌也。但有景濂之学识则可,无则安可轻改欤!此系必宜删而后删者,不可以近时选古文轻加删削者目之。


(二)论选古文

    唐彪曰:古人之文,必宜删而后可以删之,如或篇幅太长,意旨重叠,字句有疵,稍为之减节,则美者益美矣。但今日之选古文者则不然,不问文之可删不可删,止取词句可通者则存之,稍不可用者,尽删之,或去其头面,或去其筋节,或去其波澜。不知头面去则由来无可考矣,筋节去,则神气不相续矣,波澜去,则情境不生动矣,读之何益乎?其所为可用入时文者,正皆糟粕,而无益于人之学识者也。选古文者亦曾思及此乎?
    唐彪曰:大凡一人所著,有最上之文,有其次之文,有又次之文,三者相较,而高下大悬殊矣。故选古文者,须选最上之文,其次与又次者即可已也。(学人之资性工夫俱有限,最上之文,且不及多读,焉有余力及其次焉者?今所选者,皆其次之文,则上焉之文,反使人皆不及读矣,岂不误人之甚乎?)乃世之选古文者有异焉。《史记》一书,鸿裁钜篇不可悉数,虽其极长者难以登载,然不甚长者,盖亦有之,今皆不登,惟登诸史赞与诸叙而已,是何殊欲观山者不求跻高岱,欲观水者不求沂沧溟也!《国策》、昌黎,大文极多,欧、柳、曾、苏,佳篇孔有,乃所选录者,类皆非其至焉者也。至于《左传》,选既不精,又皆截去其首尾,如《晋公子历游列国》篇,七百七十字,止摘中间一百五十字,《栾盈出奔楚》篇,七百四十一字,止摘中间三百十七字,《吴子使札来聘》篇,八百三十七字,止摘中间五百字,世岂有首尾尽去,而犹成文者乎?《季梁劝修改》、《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诸篇,则去其首者也,夫文无首,则由来且无可考,何况其他?《晋侯复假道于虞》、《吕相绝秦》、《晏子和同之对》诸篇,则截去其尾者也,夫文无尾,且无以见其归结,何况波澜余意也?噫!为此者过矣。推其意,盖以世之习举业者,读古文所重不过取移用于时文而已,佳文未必知也。不思天下岂尽庸才,即中人之下,苟见至佳之文,必无不知,必无不读。今也,乃竟以为不能知不能读而置之,祇选其短小之篇,又徒存其浮词,而去其筋节首尾,岂非目天下士尽为不能知文不能作文而仅能抄文也哉!
    唐彪曰:孙无已云:师言近时古文诸选所载之多不佳,亦有据乎?余曰:有据。如《左传》六大战,文之至精者也(晋侯秦伯战于韩,晋侯侵曹伐卫,晋救郑与楚战于邲,卫齐战于新筑,晋与三国救卫与齐战于鞌,晋侯郑伯楚子战于鄢陵,吴子楚人战于柏举,此为六大战),其不入选犹可解曰:以其过长,虑习举业者不能读故也。然微短而甚佳者,不可悉数,今略举当选者二十余篇,以见其概,如《晋杀其大夫三郤》、《魏绛论和戎》、《已亥同盟于戏》、《夏午月灭偪阳》、《公孙舍之帅师侵宋》、《晏婴使晋》、《诸侯会于申》、《韩宣子如楚》、《魏献子为政》、《公会诸侯于召陵》、《白公胜作乱》,皆尽美之文也,诸选皆不登,偶登一二,如《栾盈出奔楚》、《崔杼作乱于齐》、《吴子使札来聘》,又皆截去首尾,此皆令人不可解者。至于诸选所首列者,《周郑交质》、《石错谏宠周吁》、《公矢鱼于棠》、《介之推不言禄》诸篇,乃《左传》之次者,而诸刻必不遗焉,此又令人不可解也。夫《左传》为文之鼻祖,又皆诸刻所首列,今其所选如此,他文可知矣!余岂敢无据而云然乎?


(四)后场体式
1.  
    唐彪曰:初学未知策问体式,入场见题长千余字,俱是设疑问难,露一隐二,便茫然不知旨归何在,于是略拈影响,勉强成篇,郢书燕说,其能免乎?平日须将旧策题集数十道,汇为一册,详细阅之,知其发问之机窍,后日题到手时,胸有成见,不为题所捆缚,因问条对,自有确实议论出于其间矣。


2.经论体裁
    唐彪曰:刘勰云:“论者,纶也。”“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释经宜与注疏合体,辨史宜与评赞一机,诠文当与叙引共轨,陈政应与议说同科,因题立义,而各出体裁者,论之用也。然论史、诠文、陈政之体,见于八家,及明之诸名家者,体裁咸备,不必详言。今惟言其释经之宜如注疏体裁者,论有冒,冒之体,或一段,或两段,长短不拘也。然并无论破、论承,偶有似破者。至于承,则百无一肖。近有著论体者,易去论冒之名,以破、承代之,而论冒之旧名,不能没也。后学无知识者,见其书,对之于破、承而不似,仍谓之论冒而不敢,疑惑满衷,莫知所适,因疑破、承之外,尚有论冒,如制艺之有起讲者。噫!明明是一个论冒,而故设一破、承之名以害人,何为者乎?论冒宜简短稳括,发题之大概而止,纵笔畅言实发,必至与后幅雷同也。论冒之下,即点题。本朝甲辰至丁未书论皆如此,想亦初设典制,士子犹未深造,不敢自异,若行之久,必有变化出焉。何也?制艺尚不点于一处,何况论乎?点题之下,皆有“请申论之”、“请申其旨”句,此套之最陋者,必宜弃去,以他语衬之,可也。若能熔化题面不直述题,则衬贴语竟可以不必矣。点题之下,乃论之前半幅也,以一二句短题言之,体裁半虚半实,不必过于实发,惟推原题之来历,以阐发题前,顺笔出之固佳,反笔振之尤美。若多句长题,或总挚题面,或截发上段,若题中有纲领句,则先击纲领,以控全题之势,大都前半用反笔,则文情多振动也。近有著论体者,点题之下,忽立论项之名,就其比拟之意,宜称论胸、项。何足以名之?且前既无论首、论面,此处特出“项”名,于理终未协也,何若以前半幅称之,或者以次段之名称之,始当矣。论之中幅,无论长短诸题,皆宜实发全意,义一二层者,以一二层还之,义三四层者,以三四层还之,不宜遗漏也。宋儒陈止斋云:论之中幅,如四通八达之衢,无有绳墨,宜反复铺叙,尽情畅发,无容阙略。确哉言也。论之后幅,不贵空言,或援引经书以证,或引史断为凭,或借鉴于古人,或取裁于往事。又宜推广补厥:题言善以为法者,此多补言不善,以垂戒;题言不善以为戒者,此多补言善事,以为法。罕譬不嫌于泛也,曲喻不厌其详也,大都指陈条款,令人实可见之施行耳。近有人以腰名后幅者,此更无稽之谈。盖腰在脐与命门之两旁,脐于命门者,乃一身之中位也,古人谓之“呼根吸蒂”,又谓之“黄庭土府”,无非谓其中也。今腰处地位之中,岂可以拟论之下截乎(据其比拟,宜称论股)?此真拟物不以其伦也。且据其所言,又平庸八股之后股耳!高手且不屑为此,岂可移为论式乎?论之结尾,贵乎健也,欲其如神龙之掉尾;又贵乎有韵也,欲其如琴瑟之余音,铿然于弦指之外。此则论之至佳者矣。或曰:今经书论点题,皆在论冒之下,子独言不必拘于一处,何也?曰:东坡之文,以论为最,人称其为千年绝调,今观东坡之文《礼以养人为本论》,点题在第四段之后,《势论》,点题在篇末之第四句,《物不可以苟合论》,则竟点于篇末,《大臣论》,则点于论冒之第二句,《武王论》,则点于论冒之第一句。观此,则知点题不当坐定于一处也。又,时艺点题,不但不拘于一处,且有顺点、反点、借点、补点、暗点诸法,况于论乎?古人云,论贵圆转变化,忌方板雷同,若篇篇一律,则方板雷同之至矣,圆通变化安在乎?此所以谓不必点于一处也。


3.
    唐彪曰:余读永叔、子瞻及明初之表,体裁简径,出入经史,未尝不为之手舞足蹈也。嘉、隆以后,以至于今,拘于俗体,务为冗长,诗、曲、裨史之辞,姿意堆积,芜秽野俗,体裁愈变而文愈下矣。然此体裁,岂功令所颁乎!不过士人自为增饰耳!增饰而适成其陋,何若反其简贵之为善乎?有识之士,取嘉、隆以前之表读之,奉以为式,不特文佳,作之更易,何必临场取至陋之时务而读之哉!
    唐彪曰:作表惟句法奇偶长短合宜,始能入妙。其最上一格,大抵偶联、奇联,错综间用,自然变化飞舞,悦人心目。苟或不能,用二偶联以一奇联间之,亦称合法。至于句法之长短,不拘是偶是奇,但见前句长,则后句必宜短,前句短,则后句必宜长,长短相间,句调参差,方得离奇变化。近时之表,多为偶联,而奇联绝少,又句法长短多不合宜,所以堆积滞,不堪入目也。“启”、“笺”之法,亦当视此为准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1:41:56 | 只看该作者
(四)诸文体式

1.
    唐彪曰:或言作记一着议论,即失体裁,此言非也。凡记名胜山水,点缀景物,便成妙观,可以不着议论;若厅堂亭台之记,不着议论,将以何说撰成文字?岂栋若干、梁柱若干、瓦砖若干便足以成文字乎?噫,不思之甚矣!


2.序、小序
    唐彪曰:《尔雅》云:发其事理,次第有叙也。有叙事多者,有议论多者,有末后缀以诗者,三者皆通用也。西山真氏,则分无诗者为正体,也诗者为变体。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叙而名之也。古人著书,每自为之叙,然后已意瞭然,无有差误,此小序之所由作也。


3.碑文
    唐彪曰:碑文事实多者,止须叙事,若故意搀入议论,便成赘瘤;事实寡者,不说参之以议论,必寂寞不成文字。此前辈又谓碑文一着议论,便非体裁,此言过矣,今删去之。


4.墓志铭
    唐彪曰: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铸器以铭,故于葬时,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言、卒葬日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也。迨为末流,乃有假手文土,以谓可以信今传后,而润饰太过者,亦往往有之。然使正人秉笔,必不肯狥人以情也。其体圆,事实多者,专叙事,事实少者,可参之以议论焉。其题曰墓志铭者,有志有铭者也;并序者,有志有铭而又先有序者也;单曰墓志,则无铭者也;曰墓铭,则无志者也;亦有单云志而却有铭,单云铭而却有志者;有纯用“也”字为节段者,有虚作志文而铭内始序事者,亦变体也。若夫铭之为体,则有三言、四言、七言、杂言散文之异,有中用“兮”字者,有末用“兮”字者,有末用“也”字者。其用韵,有一句用韵者;有两句用韵者;有三句用韵者;有前用韵而末无韵者,有前无韵而末用韵者;有篇中既用韵而章内又各自用韵者;有隔句用韵者;有韵在语词上者;有一字隔句重用自为韵者;有全不用韵者。其更韵,有两句一更者,有四句一更者,有数句一更者,有全篇不更者,不一体也。此外,又有末葬而权厝者,曰“权厝志”;既殡之后,葬而再志者,曰“续志”;又曰“后志”(柳河东有《故连州员外司马陵君墓后志》是也);殁于他所而归葬者,曰“归祔志”(《河东集》有《先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葬于他所而后迁者,曰“迁祔志”,(《河东集》有《叔妣陆夫人迁祔志》)。刻于盖者,曰“盖石文”;刻于砖者,曰“墓砖记”,又曰“墓砖铭”(《河东集》有《下殇女子小侄女墓砖记》,墓砖铭是也);书于木版者,曰“坟版文”(《唐文粹》也舒元舆撰《陶母坟版文并序》),曰“墓版文”;又有曰“葬志”(《河东集》有《马室女雷五葬志》);曰“志文”(有志无铭者,则《江文通集》有《宋故尚书左丞孙缅等墓志文》是也,有志有铭者,《河东集》载《故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涧刘氏志文》是也);曰“坟记”(《河东集》有《韦夫人坟记》);曰“坟志”;曰“圹铭”;曰“椁铭”;曰“埋铭”(《朱文公集》有《女埋铭》是也)。在释氏,则有“塔铭”、“塔记”(《唐文粹》载刘禹锡撰《牛头山第一祖融太师新塔记》)。凡二十题,今备载之。


5.祭文
    唐彪曰:祭文之体,有韵语,有俪语,有散文。其用有四:祈祷雨晹,驱逐邪魅,干求福泽,此三者贵乎辞恭而意恳,不亢不浮为得体;若祭奠之辞,贵乎哀切,写其生平之行谊,而哀其死亡之过速,如此而已。


卷十二
    (一)惜书

    唐彪曰:昔之圣贤,不宝珠宝而宝好书,故多方积聚,有借抄者,就其家抄之,不令书出门也。子孙愚鲁者视书如泥沙瓦砾,不但轻弃平常易得之书,即家传不可得之书,并幼时读过好书,亦且轻贱狼藉,至于散失。此无他,其志气污下,识见卑陋,不知书之有益,所以如此。不思己虽不能读书,他日子孙或有能读书者,欲求好书不可得矣,非财求所能觅也,亦思之乎?
    唐彪曰:好书极难,如得抄刻善本,当极爱惜之,不可即以此书日常诵习至于毁坏,更恐为人盗窃,既失则不可复得,虽痛惜之,无益矣。故须抄副本与子弟诵习,其原本则深藏之,不当听其可有可无也。


(二)杂论

    古人云:贮书厨篋中,欲阅,方取出之,阅竟,始易他种。今阅一二行,便堆几上,久之堆积如山,终年未竟一册,此通弊可鄙也。
    唐彪曰:一技一能,亦足垂名于后世,况士君子著书立言,苟能尽善,安有不可与金石同寿之理?特患贪多务博,而议论不精,欲速成功而瑕瑜相掩,所以不能传也。劳曾三云:著述不患其不博,而患其难传,古今有撰述等身而不足传世者多矣!若精而可传,岂在多乎?然欲精,在不欲速始,张衡十年而赋二,左思一纪而赋三,故纸贵洛阳,而后世不能废也。是其不欲速之效矣。
    唐彪曰:文思有得之至敏者,或片时成数艺,如袁宏、刘厂、柳公权之俦其人也(桓温北征,唤袁宏倚马前作露布,不辍笔立成;刘厂在西掖时,一日追封皇子、宫主九人,厂立马却坐,一挥九制,昌明、典雅,各得其体;柳公权从文宗至未央宫,帝驻辇曰:“朕有一喜,边城赐衣久不时,今中秋而衣已给。”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当贺我以诗。”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成一诗,尔乃三焉。”)。有得之至迟者,或数月成一艺,如桓谭、王充之俦其人也(桓谭每数日作一文,文成辄病;王充著《论衡》,闭户二十年始成)。大抵士日应试之作,与词臣承命作文,类皆刻期以需,非敏不足以应急。敏者固胜于迟者,然而文未必工也。其欲自为撰述以垂永久,不嫌于迟,迟则能精,精则可传,迟者又胜于敏也。故二者各有所长,取才者不当以此分轩轾焉。
    唐彪曰:天下之理,不多方阐明,则不能透彻,但阐发既多,又苦书卷浩繁,不能记忆,开卷则了了,掩卷则茫然,不能得其益矣。若阐发详悉之后,更以诗歌约语括之,虽数千百言,可约之于数十字,何其简易也。而著书者恐人鄙其俚俗,每不欲见于书册。噫!一书之中,诗歌约言能有几何?虽俚俗,无害也。若欲尽避之,令阅者不受其益,何赖有此书乎!人何不深思之也(诗歌如《周易·卦序歌》、《历代帝王国号歌》之类;约语如梁七齐、八老之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9:06:53 | 只看该作者
整本私塾教学法已经录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lidazlee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20 , Processed in 0.26509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