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21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牟宗三经典诠释观(读经家长自我提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1 04:2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次读牟宗三先生关于华夏文化的论述,都会心生喜悦,心有戚戚。不禁要问:牟先生用的是什么方法,如此透彻真切地了悟那些上古经典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也许正好切中了那些“希望为孩子解释经典”的家长心意。因为,解释经典的前提,是你必须恰当地了解了这经典。否则就是瞎三话四乱解释。

牟先生总是强调:要恰当理解中国哲学,皆经由长途跋涉,斩荆截棘,而必然地达到者。这个过程中,必须兼备三个条件,即是知识、思辨与感触。

以下是郑宗羲先生对牟宗三经典诠释观的评析(略有改动,不损郑先生原意)
------------------------------------------------------------------------------------


一、知识是指对经典文字的掌握;思辨是指运用理性思考对经典作义理的判别。

牟先生对经典文献(他所谓知识)的尊重自是毋庸置疑,这从他诠释儒释道三教的巨著中那种大量条举原典并予以疏解的写作方式便可资证明。但他如何理解经典文献在诠释过程中扮演的角度则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在〈访韩答问录〉中牟先生被问及儒家经典将来注释之新方向如何时,他有一清晰扼要的回答可作为我们下面分析之所资,他说:

注释的目的是在恰当的了解,并期望能适应各阶层。因此,专门的、通俗的、深入浅出的注释与解说都有其适当的价值,唯一的条件是不能歪曲与背离。因此,客观地讲,将来注释的新方向大体不外以下三步骤:第一步须通晓章句,此须有训诂校勘的根据;第二步通过语意的恰当了解须能形成一恰当的概念;此须有义理的训练;第三步通过恰当的概念随时能应付新挑战,经由比较抉择疏通新问题,开发义理的新层面,此须有哲学的通识。

此中牟先生在强调不能歪曲背离经典的大前提下,(从知识和思辨角度)分三步来讲经典诠释。

第一步,很明显就是他所谓的知识,亦即对经典作一文字的掌握。
由于经典皆由古代传承下来,要通晓它的文句自然需要有克服古今语言断裂的手段,这就得有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名物制度之学。又经典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因传抄而造成不同的版本,如何确定那个本子更可靠,如何通过不同本子的对比来校正其中的错字衍文等,这就得有校勘之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专家之学,故牟先生才会说“此须有训诂校勘的根据”而不说“此须有训诂校勘的训练”。易言之,我们不应苛求诠释者兼通而只能要求他随时关注有关专家学人的研究成果,以求能更确定经典并通晓其文句。

第二步,则“通过语意的恰当了解须能形成一恰当的概念”。
首先,通过第一步获得的“语意的恰当了解”自然是形成一“恰当的概念”的基础,否则诠释可以不依文本就会流于无根任意而完全没有客观性可言。此所以牟先生才会再三致意地批评说“对文献所下的工夫不够,只是随便引一点,发挥一下。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能算数的。这只是表现自己的聪明,主观地发挥自己的一套,而不是作客观的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牟先生即认为从“语意的恰当了解”就能直接推导出一“恰当的概念”,他下了一按语说“此须有义理的训练”。这意谓从语意到概念,已经是由经典文献的文字把握入乎理性思辨的领域。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哲学家为求表达其反省思考之所见非常人所能言及者,乃往往会赋予常用语言以新义。结果要恰当了解其理论中
之各个名言概念,便不能拘于语言的字面义而必须入乎义理之内部脉络,而这自然须有思考的训练。另外,就语言之特性看,我们亦不应忽略语言除了规范化的公共用法一面外,还往往有依使用者的特殊境况而产生的个性化用法的一面。语言底丰富的创造性正体现于此两种用法的紧张拉锯关系中。于是诠释者进入经典时不仅不应掉以轻心地仅依文字的规范化意义来解读,相反必须通观全文来揣摩个中一言一语的意思,但这同样得靠理性思考的能力。

可见由语言字面意义的恰当了解到一个恰当概念的形成,理性思辨乃不可或缺者。而理性思辨讲求的是概念的名晰界说及概念与概念间的合理
推演;职是之故,一个恰当的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必须运用思考深入文句往复体会以提练出来,但另一方面更必须将之置回整个概念系统即义理骨干的全景来勘定。

这也是为甚么牟先生会反对考据家讲“训诂明则义理明”而谓此乃不知义理之甘苦。他说:

中国的文献常常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这就必须靠你文献熟,你孤立地看是不行的,孤立地看一句话,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讲法。洋人讲中国的东西困难也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他了解的文字是死的,他孤立地看这一句,他不知道每一句话在我们行文的时候有上下文的文气,你不看上下文而光看一句话是不行的。再进一步说,这句话也不只是套在上下文气中来讲,有时候它没有上下文气,那么要拿什么作它的文气呢?这个时候就以全部儒家的义理作它的文气。假定你不了解儒家的义理,那你讲这句话就会讲错,因为它这句话是根据全部儒家经典而说的。

又说:

既有如此多之文献,我们虽不必能尽读之,然亦必须通过基本文献之了解而了解其义理之骨干与智慧之方向。在了解文献时,一忌浮泛,二忌
断章取义,三忌孤词比附。须克就文句往复体会,可通者通之,不可通者存疑。如是,其大端义理自现。一旦义理浮现出来,须了解义理之“分齐”。分者分际,义各有当。齐者会通,理归至极。此而明确,则归于自己之理性自在得之,俨若出自于自己之口。其初也,依语以明义。其终也,“依义不依语”。“不依语”者为防滞于名言而不通也。凡滞于名言者其所得者皆是康德所谓「历史的知识」,非“理性的知识”。初学者以及从未超出其学派的人皆是如此。然必须工夫到,始可语于“依义不依语”。浅尝辄止,随意妄说者,则不得以此语自解也。

合起来看,牟先生强调诠释过程中,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牟先生既在语意、概念与概念系统之间作出区别,又谓一个恰当的概念虽是以语意为基础但却必须通观整个概念系统来获得。那么反过来说,决定一个概念恰当与否的判准亦不仅在于语意而很大程度上是系于对整个概念系统的了解。此中实透露出一义理判别之优位性立场。

明乎此,我们才能懂得为甚么牟先生在“依语以明义”后还要讲“依义不依语”,并且把经典诠释定位为康德所谓的“理性的知识”。

第三个步骤,「通过恰当的概念随时须能应付新挑战,经由比较抉择疏通新问题,开发义理的新层面,此须有哲学的通识。
骤眼看来,这一步好像已逸出经典诠释的范围,因为一般而言经典诠释应是属于义理思想的清理工作,但这一步要求的乃清理后的开发工作。诚然我们可以把这一步纯粹视为诠释活动完成后的一个后继或偶生的部分,但倘若结合上文的分析全盘考虑牟先生的看法;特别是他强调诠释者应与经典有感触的呼应的主张使其诠释观涉及存有论的含义,则这一步似应从加达默所谓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即应用(application)来看更恰当。

加达默认为理解既是视域的交融,则当诠释者进入经典时必然会察觉到自己当下的视域与经典呈现的视域间的差异,并同时发现经典呈现的视域对自己的当下是有所说的。故诠释活动即是把被了解的文本应用到诠释者现在的处境,且与此同时也是把诠释者的视域应用到文本。因此他说:“应用既非了解现象的一个后继或偶生的部分,而是从一开始就与了解作为一体地一起决定了它。

简言之,一旦将诠释活动纳入存有论的范围,则诠释便不只是为诠释而诠释,而是必然与存有的实践即应用连结不可分。后来利科就更明白地说理解最终就是在文本面前的自我了解与由汲取文本而来的扩大了的自我。由是观之,牟先生一生致力于诠释疏通三教以求恢复其思想活力正可视为诠释学意义下的应用的一个活生生的注脚。


----------下一节关于“感触”问题,是经典诠释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16 20: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04:49:07 | 只看该作者

感触就是强调诠释者对被诠释之经典应该有一分存在的感应






二、感触就是强调诠释者对被诠释之经典应该有一分存在的感应。


牟先生强调诠释者除了对经典作文字、义理的了解外,还需要对经典背后所透露的洞见智慧有一存在生命上的感通相契。牟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并未详细的论及感触,只随文偶尔地谈几句,如谓:

现代人对从前的学问没有存在的呼应,再加上一些污七八糟的新观念,就更不易了解。了解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存在的呼应、有真实感。理性之了解亦非只客观了解而已,要能融纳于生命中方为真实,且亦须有相应之生命为其基点。否则未有能通解古人之语意而得其原委者也。”

首先,我们知道中国哲学的核心课题乃“为己之学”,故有关的经典大多是记录学人自我生命转化的体验语、黾勉实践的工夫语;或老师教导学生的指点语、启发语及警戒语。这些话语,对曾有过类似(甚或相同)经验的人来说自不难了解,但对没有丝毫近似经验的人而言,我们确实有理由怀疑,他仅凭文字作字面意义的解读、仅依理性作概念的分析是否真能掌握个中的微意。

第二、退一步来说,即使我们所要诠释的经典并不是直接探究存在生命的,而是一些较富理论性的文字,但这是否意味感触就不重要呢?

如果我们承认哲学思考绝非纯智的构作、概念的游戏,而总是承载着哲学家对人的关怀,及由之形成的信念,那么强调诠释者对经典背后隐藏的信念有一相契共感不正是更有助于获得深入恰当的诠解吗?
鸟按:这关怀或许是先验存在的,这信念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换一个角度来看,当诠释者进入哲学典籍的思想世界时,最初考虑衡量的或许是该理论的效力与困难,因为接受一困难远过于效力的理论,是不合符人底理性要求的。你常常会发现,你之所以倾心且甘愿为某哲学理论的效力张目并为其困难补过,完全是因为你对此理论所透露出的信念有感触、有认同。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生命的感触,实际上在你作理论解释与选择前已悄悄地在发挥引导作用。于是可见“感触”作为经典诠释的主观条件的重要性。
鸟按:理论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面对时过境迁的新问题,理论的“用”常常受到挑战,这就是理论的困难。与其说是理论的困难,毋宁说是学人未能贯通的智慧障碍

第三、顺着前两点的意思,我们可进一步说:经典诠释活动本身,就是诠释者的感触信念与经典蕴藏的感触信念的相通相契与相融。于是乎感触一方面是推动诠释者向经典不断追问的动力所在,但另一方面亦可以是构成左右他理解的一种限制。不过这一限制并非不能突破,关键端赖于诠释者能否自觉地敞开他的感触。更准确的说,则通过寻求体会经典蕴藏的感触来触动自己。

而从这个角度看,牟先生一些看来好像在提倡传统儒家读经为求进德的话便大有新意存焉,我们似不应轻率地将之一概目为复古式的旧调重弹。(鸟按:成人读经,何其重要!)

总括言之,牟先生凸显感触之理论效果,乃是使得他的经典诠释观不仅局限于方法论的层面,而是有一伸延至存有论的向度。(鸟按:此所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第四、最后假使我们再深入省察感触之含义,便不难发觉个人生命感触的形成实与其性格、才情、成长经历、教育以至文化传统的传承错综交缠;并且在造化面前,每一个体生命及其感触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若牟先生强调感触在经典诠释过程中的重要性,他就必得承认当不同诠释者带着他们各自独特的感触进入经典时,经典便会在其文本范围内为诠释者打开多元的大门。(鸟按:此即是“通孔”不同)换句话说,经典诠释总是多元的。

不过我们将牟先生的经典诠释观讲成含有多元的含义,或许会立即引来一些质疑。此盖从现代西方诠释学引发的论争看来,主张诠释的多元性会造成两个疑虑,一是意谓着必须放弃经典的原意说,但这是否合符牟先生的想法?另一是一旦解放了原意的限制,会否陷入任何解释皆可以成立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困境。简言之,即诠释底客观性与恰当性判准如何建立的问题。

牟先生显然不会接受诠释是随意主观的。关于原意说的疑虑,我们必须承认因牟先生一生并未有受过西方诠释学的洗礼,所以在原意说的问题上,他的确没有想及因而也没有明确的表示。我们甚至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一些类似主张经典本身具有原意的话,如谓“你赞不赞成儒家是另一回事,你可以不赞成,但是儒家本身的义理它的原意是如何,这你得先作恰当的了解才行。”

问题是这些话的实义,仍得通过牟先生的整体思想及其立言之一贯来衡定,否则便只是望文生义、孤词比附。从本文的观点看,当牟先生在诠释活动中引入“感触”这个元素时,便把他的经典诠释观导向一多元的路向。而用牟先生自己常说的“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标准,上面那些话均不应只作字面意义的解读,更不能据以轻率地下结论说“牟先生是同意原意说反对多元解释的”。

至于松动了原意说,会否导致诠释丧失客观性及恰当性判准的疑虑,则恐怕是出于对哲学诠释学的误解。事实上,支持诠释本身应是多元的学者根本未有放弃过对客观性与恰当性判准的诉求,而是凭借文本自身的约束性与及在诠释过程中努力寻求所有细节与整体间的一致和谐来达至。



鸟按:

这一“存在的感应”,即是慧命遥相呼应,遥相承契,与“原意”何异?

“原意”只重“意之体”,意”者,灵动万方随机接物。

多元的选择,正是心灵感通后,赋予你在“机遇”上的灵便。心灵是不变的,时代环境在变化,随机事件是特殊的。这多元的选择本身,就是“心、理、事”之和谐一如的智慧所在。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22 23: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蒲公英的种子
随风飘游,随处发芽

蒲公英.jpg (74.29 KB, 下载次数: 0)

蒲公英.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2-22 20:39: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推荐!

使我们更方便理解哲学大师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23:37:41 | 只看该作者

早在初访读经网时分,小鸟在“恭答某先生”一帖,就曾经强调过“读懂经典,唯一的办法就是上升到作者同样的境界里去”的观点。心性不通、知行不一,是不可能了悟经典背后那颗伟大的心灵的。

后来得遇牟先生思想,虽心生大喜悦,但又有相见恨晚之遗憾。
喜悦在于相应相契,遗憾在于不能早日幸遇,否则必将省却许许多多弯路歧途的摸索。

短暂的生命,就是在这弯路歧途中,蹉跎虚耗掉的。
若能早日得遇明师,我的生命既能迅即得以延长,又能当下新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23:59:52 | 只看该作者
一、二楼的长文,缩短了其实很简单。

“对经典背后所透露的洞见智慧有一存在生命上的感通相契”
是恰当诠释经典的基本条件,入门钥匙。

没有这个感应,无论你学富五车还是勤奋刻苦,皆是枉然。因此,牟先生说:
现代人对从前的学问没有存在的呼应,再加上一些污七八糟的新观念,就更不易了解。
了解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存在的呼应、有真实感。
理性之了解亦非只客观了解而已,要能融纳于生命中方为真实,且亦须有相应之生命为其基点。
否则未有能通解古人之语意而得其原委者也。

具备了这个基本条件,接下来,你就让这份实实在在的“感应”牵引着你
如果有“诠释经典之必要”,你自然会完成余下的“知识积累和审慎运思”的工作;
如果你的生命,不允许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工作上

你会将“诠释经典的任务”,交给那些“具德上师”去做,他们生来就是干这个的
毕竟,每个生命都其天赋的限度和向度,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关于“知识积累和审慎运思”的工作,牟先生是这么说的:

注释的目的是在恰当的了解,并期望能适应各阶层。
因此,专门的、通俗的、深入浅出的注释与解说都有其适当的价值。
唯一的条件是不能歪曲与背离。
因此,(“知识积累和审慎运思”要遵循)以下三步骤:
第一步须通晓章句,此须有训诂校勘的根据;
第二步通过语意的恰当了解须能形成一恰当的概念;此须有义理的训练;
第三步通过恰当的概念随时能应付新挑战,经由比较抉择疏通新问题,开发义理的新层面,此须有哲学的通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25 22:50:3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一发表就被google收藏了,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0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mcl 的帖子

如此好文,正是文化入门的钥匙,治疗“肤浅”的对症良药。不顶如何心安?

顶一次,小鸟学习一次,进步一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31:1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值得广大读经家长深入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17 23:40:40 | 只看该作者
读经老师更要读呵呵,即是读经老师又是读经家长的当然更要更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01 , Processed in 0.137353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