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4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9 14:3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王岫

  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讲,礼仪是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讲,礼仪是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它包括礼仪意识、礼貌用语、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礼仪道德行为规范五个面。

  一、韩国幼儿礼仪教育的特点

  在韩国,人们见面、说话、告辞等都有固定的礼仪。如相见之礼: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应鞠躬、问候,站在一旁,让其先行,以示敬意;尊老之礼:长辈在家庭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晚辈要服从长辈,晚辈回家后首先要到长辈房间问好;此外,韩国还有同事之礼、师生之礼、馈赠之礼等。看似琐细的礼节里透露出一个民族尊老、互敬、好客的风气。韩国的礼仪教育始于幼儿阶段,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

  韩国幼儿园都设有专门的礼仪室和礼仪课。礼仪室配备有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特色的民族乐器等。教师和幼儿一起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学习茶道,教师教幼儿如何倒茶、敬茶,由此教授待人接物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民族礼仪教育。礼仪课则包括向幼儿介绍婚庆礼仪、餐桌礼仪等。有的幼儿园还专门开辟了家政活动室,使幼儿有机会自己动手学做小点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蒸熟后,请客人品尝。

  2.注重传统节日

  “让传统与世界并存”是韩国教育的特色,因此传统节日也是韩国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次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佛诞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大型的庆祝活动都有孩子的参与。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幼儿对本国传统节日及其内容铭记在心。此外,为使幼儿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韩国还刻意提高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比例,他们将传统礼教落实在教育及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再加上政府立法保护与支持,最终得以顺利实施并代代相传。

  3.注重榜样作用

  在家庭礼仪教育方面,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如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等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韩国礼仪教育非常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为使成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韩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你可以经常看到电视上有一些公益广告,如介绍办公室礼仪、介绍现代商务礼仪知识等。成人遵守礼仪,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耳濡目染,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不断强化和巩固礼仪之道。

  4.关注“孝道”教育

  “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韩国人从小就重视对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每到寒暑假,孩子都会听“忠孝教育”讲座,接受“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韩国孩子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一旦哪个不尽孝者被曝光,将被社会唾弃和排斥。”

  二、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当今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中国,受宠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很多都存在过度自我中心、缺乏合作、任性偏执等问题。虽然为了提高下一代的道德素质,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各类幼儿园也制定了符合自己园所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但与韩国的礼仪教育相比较,我们可能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1.优化教育环境,营造礼仪氛围

  首先,幼儿园要加强自身的礼仪道德环境建设,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入园时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游戏时要谦让、互助;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讲究卫生、爱惜粮食等。

  其次,幼儿园要重视对家长的宣传和指导,如利用家长会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是怎样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渗透的,用电子邮件或“家园联系册”对个别幼儿的家长进行有关礼仪教育的交流等,让幼儿成长在一个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中。

  再次,为创设了一个礼仪社会而努力。如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礼仪教育的体制;加强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礼仪知识、加强伦理教育,宏扬民族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积极开展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敬老活动等。充分发掘社区的资源,帮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通过交往获得真实的体验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2.重视榜样示范,强化礼仪行为

  首先是成人的榜样作用。“教子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正己化人。其次是同伴的榜样作用。根据群体参照理论,群体具有规范和比较的功能——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以及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为儿童提供能够观察、可以参照的同伴榜样。教师对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也会使其他的孩子“看有形象,学有榜样”。

  3.开展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法,内化礼仪品质

  幼儿的礼仪教育应该是由行到情、由情到知、然后知、情、行合而为一的过程,故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如韩国的各种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都必要幼儿参加),让幼儿在真实社会交往中理解礼仪行为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应多样,切记说教。除了榜样示范法以外,还有移情教育法、情景创设法(如韩国的礼仪室环境)、观点采择法(即通过分析两难问题来提高幼儿道德判断能力)、角色扮演法等。通过多种方法的渗透,达到礼仪品质的内化。

  5.构建礼仪培训体系,加强礼仪教育指导P24

  韩国的礼仪教育不是某个单位的事,某个阶段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系统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对幼儿园而言,以礼仪教育为契机和突破口,实质意义在于抓师德、师风、园风建设;对家长而言,通过礼仪教育旨在抓家长人格塑造、家德、家风建设,这两方面文明软件建设均为幼儿礼仪教育创设最佳教育环境,提供教育资源;对幼儿而言,则通过礼仪教育使幼儿受到美好熏陶,旨在抓幼儿健康人性,健全人格的和谐成长。当然,今天我们再谈礼仪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既继承传统礼仪的精华,同时也要屏弃糟粕,建设我们的新礼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4:34:29 | 只看该作者

韩国礼仪

在韩国,长辈对晚辈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可不带其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间可称对方为“先生”、“夫人”、“太太”、“女士”、“小姐”等;对有身份的人可称对方为“先生”、“阁下”等,也可加上职衔,学衔,军衔等,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韩国丈夫介绍自己的妻子时会说“我夫人”或“我太太”。关系亲密的的朋友之间,往往在对方名字之后加上“兄弟”、“姐姐”、“妹妹”等称谓如“鸿哲兄弟”、“世宪兄弟”、“在赫兄弟”、“美延姐姐”、“美延妹妹”等。对男性也可称“君”,但往往同其姓名连称,如“郑溶君”、“尹鸿哲君”、“赵承远君”、“辛成列君”、“金相镇君”等。对不相识的男性年长者可以称“阿炯吉”(即“大叔”或“大伯”),对不相识的女性年长者可以称为“阿妈妮”(即“大婶”、“大娘”)。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每年阴历初一这一天,一家人举行例行的祭祖活动之后,所有成员要按年龄顺序向祖父母、父母、兄长、亲戚等跪着行礼;年轻人甚至要到村里去向长者们行礼以表示应有的尊敬,尽管他们之间非亲非故。在家庭中,保持长幼尊卑的辈份之分,年轻的成员或者身份低的人不得在年长者或者身份高的人面前喝酒或吸烟,违背规矩者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尤其是在吸烟上可能招致严厉的谴责。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辞行;父母远行归来,子女要迎接行礼;遇有客人登门拜访,父母先向客人施礼,子女随后依龄随后依年龄大小向客人行鞠躬礼……

  韩国人的亲戚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间联系的纽带非常牢固,恪守将相互合作视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的庄重责任,这种关系往往超过个人利益或对对方利益的企盼,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得到亲属的帮助。

  兄弟之间结婚后再不像过去那样居住在一起,但相互间有条件者均住得很近,交往密切,特别每逢婚礼,长者60或70寿辰、孩子的生日、传统节日等这样的特殊日子,相互总要尽量相聚在一起,氏族成员之间建有共同的钱库和产业,每年要在一起聚会一次,趁此机会共同商议例如维修祖先坟墓、氏族财产管理等这样大家关心的事务。韩国人初次见面,同姓者之间首先总是打听对方与自己是否同一个氏族,如果是同一个氏族,还要查阅家谱,搞清对方与自己关系的亲近程度,若对方辈份较高,往往会经常去拜访并用敬语称呼以表示尊重。

  在韩国传统的社会里,年长者因其知识经验而受到尊重,年轻者必须自觉地在行为上以此为准。在公共集*会、社交场合和宴会酒店上,谁应当首先向谁表示敬意,谁应当坐在哪个位置上,谁应当首先落座,谁应当首先向谁敬酒,人人自幼都知道这些规矩,不会弄乱,否则就会被视为粗俗和缺少家庭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4:35:33 | 只看该作者

在成长中走进文明

在成长中走进文明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一直以来,我们的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对下一代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讲究文明礼貌,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这是与开启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体质同等重要的事。

  让孩子成长有“礼”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礼仪教养、良好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提示。在幼儿时期,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这时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礼仪教育非常必要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今日的言行教养直接决定了将来的民族素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礼仪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每个人走向社会都离不开礼仪。人类发明了礼仪,也就是说,只有人类才懂得礼仪,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人与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的一门必修课。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新一代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今日的言行教养直接决定了将来的民族素质,因此应该从小就重视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礼仪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平衡发展。虽然幼儿礼仪培养如此重要,但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对此比较漠视和疏忽。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没有礼貌、不守规矩的表现可谓比比皆是。

  镜头一
  星期天的上午,丽丽蹲在家中的地板上玩积木。门铃响了,妈妈一边说:“董阿姨来做客啦”,一边去开门。董阿姨进门后,妈妈让丽丽问阿姨好,丽丽像没有听到妈妈的话一样,仍旧在玩她的玩具。董阿姨一边笑着说没什么,一边把手里的袋子提到丽丽面前,对丽丽说:“看,阿姨送你的电动小狗,喜欢吗?”丽丽一把抢过装玩具的袋子,伸手就撕包装纸。妈妈要丽丽说谢谢,丽丽抱起电动小狗到阳台上去了。

  镜头二
  饭店里,大家围坐一起非常热闹。今天是张鹏的爸爸和妈妈为利菲一家回国饯行,同时还有冰冰一家作陪。点菜的时候,张鹏和利菲很快点完了自己要的菜品和饮品。冰冰把菜谱翻弄半天,一口气要了四种菜,一大杯鲜榨橙汁。等到服务员把橙汁端给冰冰的时候,冰冰刚喝了一口就大叫:“不好喝,我要改猕猴桃汁。”冰冰妈妈悄悄地制止他别胡闹,冰冰却借机耍赖,一边把杯中的橙汁推翻,一边大哭起来。洒了的果汁弄脏了餐桌巾、地毯,坐在旁边的利菲妈妈的裙子也被弄上一些橙汁。看到别的孩子都非常文明地进餐,只有自己的儿子不守规矩、举止粗野,冰冰妈妈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她红着脸强行抱起冰冰走出了包间,桌边的人们一片尴尬。

  上面的两个镜头虽然是发生在个别孩子身上的事,但想必大家也不会太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懂得礼貌,言行不守规矩的孩子并不少见。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行为不文明而一味责备孩子,而应该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习礼仪,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詹姆斯说过,“播种一个理念,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此时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否定传统教育弊端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德,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的教育与训练。幼教专家曾经通过调查问卷、设计情景、让幼儿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许多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他们的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统计表明:幼儿中对礼仪知识有良好的认识的仅占调查总数的9.9%;中等水平的占80.5%;差的为9.6%。在设计的情景调查中,随机测查了35名幼儿,做到“进屋先敲门”的为“0”,见了客人“主动问好”的占42.8%,做客时“征得同意后再玩玩具”的为“0”。另外,在被问到“为什么老师讲课时不能乱发言”时,大部分幼儿回答“会被老师批评的”。在测试进入一个彩门取玩具时,没有孩子肯排队,他们一哄而上,根本不听按顺序进门的要求。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的现象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针对幼儿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幼教专家进行了大胆地实践与探索,试图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及家庭、社会生活中进行礼仪教育的尝试,探讨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礼仪教育方法、原则和途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断积累经验,推广他们的成果的同时,专家们一再强调,对幼儿礼仪教育保持高度的重视,把它提到与幼儿的智力开发同等重要的层面更为重要,幼儿礼仪教育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4:36:19 | 只看该作者

与礼仪教育亲密接触

与礼仪教育亲密接触  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帮助幼儿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他们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

  “礼仪不用花钱购买,却能透露一个人的身份。”礼仪是什么?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人认为学习礼仪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礼仪,幼小的孩子又不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学习那些繁琐的礼仪很不现实。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礼仪的误解。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幼儿时期正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用餐礼仪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发言举手、会认真听完别人的话,与别人一起活动(超过3个人)需要服从活动的规则,不能擅自改变规则或任性;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要轻轻地进行,尽量避免制造噪音;学会和他人在意见分歧时商量解决,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的演出时,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乱扔东西,演出结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谢。

  让孩子对礼仪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注意讲究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幼儿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礼仪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为人处世、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的表率作用。

  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4:37:47 | 只看该作者

家园共育学习礼仪

家园共育学习礼仪
  幼儿不但喜欢模仿家长的举动,在幼儿园里,幼儿还特别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幼儿对老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老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通过家长会、家园小报等加强家园联系,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

  《幼儿园工作纲要》规定: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的。目的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明确了幼儿园在幼儿礼仪培养方面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老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幼儿是老师的影子。幼儿对老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喜欢认真地模仿和学习老师的各种行为表现。因此,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之前,老师要注重学习并明确自身的职业规范,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老师应该在工作环境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衣饰得体,上班时不穿拖鞋,不披长发,不浓妆艳抹,衣着大方,不穿奇装异服。幼儿打招呼要及时回礼。在行为上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对待学生要温和耐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努力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非常适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礼仪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的言行和思想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引导和巩固。


  首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的卫生习惯养成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卫生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个人卫生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教育以常规教育方法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这三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公共卫生方面的教育,是幼儿礼仪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是常见到有的孩子一边吃零食一边把包装纸、果壳之类随手扔在街上吗?我们不是厌恶有的人随地吐痰吗?注意讲究公共卫生,就应该从娃娃抓起。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己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并标志着人们的文明素质水平,但近年来由于对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偿性教育。幼儿在园中的生活习惯教育主要涉及诸如睡眠、进餐、寝舍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老师要求幼儿在睡觉时间里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浪费饭菜、遵守寝室规范、不乱花钱、节约用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老师在这方面可以通过采用规范和制度影响的养成教育方法为主。

  行为习惯是人类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不但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体现。俗话讲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们的行为习惯做出的标准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小,不具备达到所有标准的条件,我们不能教条地要求他们逐一做到,但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础。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操的时候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园升旗仪式,礼仪儿童做到服饰统一、整齐,齐步走向旗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国旗,全场师生对国旗行注目礼等等,通过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养成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文明习惯。

  在幼儿园里,将礼仪教育列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的主旨在于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同样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手工课上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用剪刀、胶水等小东西,老师就要适时引导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或者影响了别人的操作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再者,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幼儿因跑、跳的时候撞倒了别人,老师可以趁机教育幼儿向被碰倒的小朋友说“对不起”。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要和别人友好相处,不能抢玩具、不说脏话、不打人。在语言课中,我们通过故事、谈话、情景表演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语言课是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的好机会。幼儿喜欢故事,经常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角色。比如老师一边讲述故事情节一边引导“小熊很有礼貌的,它早上起床的时候,看到别人都说:早上好!小朋友,你们也要向小熊学习哦!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小花狗走出家门的时候,会和妈妈说再见。”幼儿通过学习这些故事里的角色,早上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离开幼儿园的时候会和老师招手说“再见”道别。在街上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时,孩子们也会主动打招呼,走的时候要说“再见”。孩子们都说“我也要向小熊、小花狗一样有礼貌,做一个好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礼仪方面的知识,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渐渐形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

  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并且卓有成效,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努力。幼儿模伤性强,辨别力差,家长的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园小报等方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老师、家长要做到对孩子统一要求、统一教育,提升幼儿礼仪行为能力的场景增多了,形成动力定势,并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把礼仪教育融人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带动幼儿礼仪情感的加深和礼仪技巧的提高。帮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利于幼儿与同伴、成人的交往和合作。此外,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家庭文明程度,使家庭文明气氛更好,变家长被动配合幼儿园教育为家园共育。这不但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改变家长的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不但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更可以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7-28 14:20: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12-13 01:43: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8 , Processed in 0.11423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