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8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志红的每周一书:另类天才——走进天才症候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4 11:3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  者:达罗德·A·崔佛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启迪性:4.5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5.0分
推荐度:4.0分


推荐理由:
    失明、心理发育迟滞、脑瘫,这三者莱斯利不幸都具备。然而,莱斯利却是激动人心的音乐天才,他可以做到以下的事情:
    任何曲子,他只须听一次,就可以在钢琴上完美地弹奏出来,并且他只用9个手指,很少用左手的小手指;
    长达45分钟的歌剧录音带只须听一次,他就能用钢琴进行变调演奏,还能演唱歌剧中的所有外语歌曲,但他没学过任何外语,事实上,他连母语——英语都没掌握,他的言语智商只有58分;
    他痴迷于逐字背出无数电视广告,可以准确再现播音员的声调变化、停顿和重音,还能回忆起多年来听到的大量电话号码;
    ……
    总之,莱斯利可以说是“过耳不忘”,对声音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能力和再现能力。
    莱斯利可以形容为“自动点唱机”,只要他听过的歌曲,他都可以随时完美在钢琴上弹奏出来,并且边弹边唱。
    阿朗索则可以被形容为“实物复制机”,他在雕塑上有着惊人的天赋,任何动物,无论在动物园里、书本上,还是电视上,他只需瞥一眼就能创作出立体雕塑,任何细节都非常准确,每一条纤维和每一块肌肉就跟看到的一样。
    然而,和莱斯利一样,阿朗索的心理发育迟滞,25岁时还数不到10,不会用钱,回答别人问题时,他只能用单音节词。
    像莱斯利和阿朗索这样的人,一般被称为“白痴天才”,他们的心智发展程度之低和他们的特殊天分之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无比震撼,而在《另类天才》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大量这样的故事。
    从这一角度看,这本书可以视为一本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故事书。不过,这本书写作非常严谨,并详尽地介绍了众多专家一百多年来对白痴天才的研究,总结了许多规律,所以也可以被视为一本专业读物。
    谈到莱斯利,想必一些读者立即会想到舟舟,他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天才指挥家,而他的智商却只有30。
    读舟舟和莱斯利的故事时,你很容易会激动起来。不过,《另类天才》这本书会让你发现,原来,在白痴天才中,音乐天才是最常见的。并且,在这些音乐天才中,舟舟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他没失明,而失明、心理发育迟滞和脑瘫是多数白痴音乐天才的共同点,甚至都像是一个公式:白痴音乐天才=失明+心理发育迟滞+脑瘫。
    除了音乐天才,白痴天才最常见的类型还有四种:艺术、速算或其他数学技能、日历推算技能和机械/空间技能。
    艺术天才中典型的如绘画天才。譬如纳迪亚,她是一个早发性婴儿孤独症患者,心理发育严重迟滞,但她3岁时就有出众的绘画能力,其能力令大师们都惊叹不已。
    速算天才如琼格雷斯。他做6位数的加法运算易如反掌,可以像应声虫一样把正确答案脱口而出,比正常人做1位数的加法还要快,并且从未出错,但他却不知道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差别,只认识书写的3。
    机械天才如厄尔。他的天才是被偶然发现的,当时他十来岁,在没有任何帮助下,他把一个钟拆开,然后组装成一座运行良好的风车。
    正常人中,音乐、艺术、速算和机械方面的天才不算太罕见。不过,日历推算的天才,则像是白痴天才的专利,正常人中几乎没有。譬如一个20来岁的男子,能够推算的日历跨度超过1000年,在此限定范围内,你给出一个日期,他能立即告诉你那一天是星期几。
    还有更神奇的具备超感觉能力的白痴天才。一个4岁的孩子,他的父亲手表的表面掉在马桶里,于是换了一个新表面,他没告诉儿子,但4岁的小家伙却告诉了父亲整个事件的经过。还有双目失明的埃伦,圣诞节前一周,她就知道她的圣诞礼物盒子里是什么。
    所有的白痴天才都有一个共同点: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一些专家认为,白痴天才的天分都是一种记忆力,譬如音乐就是对节奏的记忆力,机械能力就是对空间的记忆能力,日历推算能力其实不涉及抽象的“推算”,而是白痴天才记住了他的推算范畴内的所有日期,然后靠一种隐秘的方法可以立即调出答案。
    我们艳羡有超常的记忆力的人,“过目不忘”更是被视为一个绝技,但对于白痴天才而言,记忆力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折磨。在白痴天才中,记忆力和智商基本成反比,记忆力越好,智商越低。他们的问题常常不是不能记住,而是不能忘记。一个代号为S的白痴天才,无法遗忘任何细节,缺乏消除记忆并进行记忆加工的能力,因此留在他大脑中的只是没有意义的材料的堆砌。



    调查研究发现,白痴天才的出现有一些规律:
    1、他们的智商在25~70之间;
    2、绝大多数是男性,女性极少;
    3、特殊才能主要表现为模仿,很少具有原创能力(像莱斯利和阿朗索已具备了一定的原创能力,因此可以称为白痴天才中的天才);
    4、特殊才能往往在成年前就消失了。
    5、在心理发育迟滞者中,白痴天才占0.06%,但在孤独症中,这一比例高达10%,因而导致白痴天才中约50%是孤独症患者。
    显然,白痴天才的出现是一个概率事件。那么,这个事件的出现,是什么所决定的呢?作者崔佛特在书中总结了几个因素:
    1、具备正常具体思维能力,同时又缺乏正常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过度使用具体思维能力是白痴天才的一个共同点。
    2、感觉剥夺。要么是社会关系的剥夺,在婴幼儿期严重缺乏爱的照料,要么是多种感觉能力受损。譬如哈里特,她2岁前一直被放在摇篮里,妈妈只有在弹钢琴时才会给她一些爱的抚慰,这是她和妈妈最亲近的时候。于是,钢琴和音乐就成了她和妈妈取得联系的唯一渠道。
    3、强烈动机和不断强化。所有的白痴天才都有一个关键的“发现者”,他们对白痴天才的特殊技能给予极大的关注,因而称为白痴天才的关键人物。专家普遍认为,白痴天才极度渴求这个关键人物的关注与爱,而这个特殊技能则成了他几乎唯一的武器,于是他在这个武器上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注意力,并不断获得这个关键人物的认可,于是他发展这个技能的动力更加强烈,这最终导致他在这一技能上的超级发展。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办法与这个世界——尤其是人——建立深度的联系。正常人有无数种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注意力没有特别集中在某一方面,但心理发育严重迟滞者,他们所具备的办法非常少,于是一旦找到,就对这个办法特别执著,甚至差不多做到可以将近乎100%的注意力投入到这一个办法上,于是他们有限的能量最终催生出超级的技能来。
    由此,白痴天才的第一个发现者常常成为他们的决定性人物。他们常常只接受这个决定性人物的暗示,只有他才能调动他们展示特殊技能,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决定性人物,白痴天才就像娇弱的鲜花一样立即枯萎了。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纳迪亚7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绘画才能随即消失;
    琼格雷斯27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速算能力在几个星期后消失了;
    汤姆是19世纪的音乐白痴天才,他和莱斯利一样也是同时具备失明、心理发育迟滞和脑瘫,他是一个黑人奴隶,最早发现他的天分并照顾他的是他的主人贝休恩。汤姆53岁时,贝休恩去世,汤姆立即失去了表演的动力。
    莱斯利仿佛是个例外,他是早产儿,一出生便被亲母抛弃,梅主动担当起了他的养母,也是她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不过,当梅1993年去世后,莱斯利的音乐才华并没有受到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梅以外,梅的女儿玛丽也一直在照顾莱斯利,她是莱斯利的第二个决定性人物。玛丽和梅一样,对先天智障的莱斯利似乎没有丝毫的嫌弃,她们真正地热爱他,发誓不把他送去学校和疗养院,因为即便最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最好的疗养院也缺乏爱。
    在这本书中,崔佛特没有给出白痴天才是怎样炼成的答案,他说,也许最好的办法是把白痴天才的一些共同点看成是对天才症候群的客观描述,而不是对天才症候群的解释。不过,我自己认为,莱斯利的故事表明,梅和玛丽这样的人所给出的爱或许才是答案。
    读莱斯利的故事,你会发现,玛丽和梅与其说是莱斯利的塑造者,不如说是守护者。她们不知道该怎样塑造和管教莱斯利,她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莱斯利的身上,她们只是给予莱斯利饱满的爱与关注……
    假若这个世界上的父母多像她们一样,只做守护者,而不是塑造与管教,更不是强加与控制,那么不管智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或许都更容易成为天才。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4 11:3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1:57:0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文章不由地让我想起我与奶奶渡过的一段时间。

那时,我奶奶已经近80多岁,我读小学5年级。具体情况记得不清楚了,只知道当时晚上我与奶奶两个人一起睡,也只有我和她两个人在家。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的感觉,感觉奶奶非常随和,我怎么样都可以,我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不用担心意外的指责、评价或监视。那段时间我的学习成绩特别语文是从来没有过的好。心里一直记得怀念那种感觉,身边有个人觉得安全温暖,不管也不过问我做什么,我可以放心大胆地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我奶奶活到92岁,是一位耳不聪眼不明的糊涂奶奶。但有时想起来她给我的东西居然要比我父母给我的多。我从我奶奶那里得到了温馨,得到心理的放松,还曾让我逃过一次劫难。许多年我心里都只当我父母是给我钱米的人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4 14: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2:24:08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喜欢老人,感觉老人更会给别人特别是小孩表现小孩他自己的机会。
自己被他们看着的时候,感觉他们眼里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审视的眼光;
我也特别喜欢听老人的表扬,他们表扬了就是表扬了,没有希望以后你继续这样做或希望你做得更好的含意。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4 1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2:45:14 | 只看该作者
想到老人,想到老人的宽容慈祥,就不由地想到袁老师《现代私塾》里提到的案例《别总以自己为中心》,想到心中老人会如何看待对待那只骄傲的猪,感觉不会严重的批评,而是宽容接纳,可能会因老人本身没有攀比计较的心,让猪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最后让它从本质上真正改变。
马踢了猪让猪不能说也不敢再说他最厉害了,但他的意识没变,所以说了一句“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just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

而象马那踢猪而让猪改变的做法,是我们年青人或年青父母经常做的事情

===========================(下面是引自袁老师《现代私塾》)
昨天英语课,我们上“A Proud Pig”(一头骄傲的猪)这一课,讲的是那头猪骄傲自大,厚着脸皮到处问别人谁是这农场上最重要的,还硬要让那些动物回答是它最重要,结果被马揍了一顿。

课上,先是在老师带领下,做了一些朗读和理解的练习,接着老师问:“你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都说出来。”这问题引起很多同学举手。Mandy首先说,我觉得这头猪老以自己为中心,很讨厌的。Frank(七岁未满)说,我觉得故事里的牛很笨,它比猪大,还这么怕这只蠢猪。Angella说,我倒觉得这里面的狗很笨,因为它的尖牙齿足够来咬伤这头猪,而现在这狗却怕猪。被我们称作“大灰熊”的男孩说,我认为这猪又蠢、又胖、又骄傲。讲到这里,大家都哄堂大笑。

老师又问:How many kinds of animals are there in this passage? 我和Angella一起答:The horse, the cow, the pig, the dog and the chicken, five kinds of animals in all.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叽里咕噜地跟着一块儿说。

这时,嘈杂声中又传出老师进一步的问题:“你们最喜欢文章中的那一句?为什么?”老师的问题真可谓一个扣一个,一个问题大家刚回答完,另一个问题又蹦出来。Mandy再次领先回答:“我喜欢51页的最后一句:Straight away, the chicken answered, ‘You are, master.’因为那只鸡一边跑一边说这话,害怕的样子肯定很好笑。”老师说,这个想法有趣。还有一位男生说,他喜欢“…the pig looked angry, and showed his teeth.” 因为这头猪看到人家的表情有些怀疑, 它就凶相毕露。

我最后发表意见,讲自己最爱文中最后一句: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just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 因为它被马揍了一顿,还说别人不知道答案。老师赞同地点点头,说:“我也喜欢这句,你看,虽然猪在向马求饶,但仍保持那种骄傲的口吻,语含讥讽,很有味道。”

最后,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一问,一下子就把大家问住了,我也一样。思考了一会儿,Mandy说,这个作者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否则别人会讨厌你的!“嗯,这是一个道理,还有呢?”老师说。Frank说,人不能太骄傲,否则别人也会讨厌你的!“对,人要平等,太偏向自己是不对的。这头猪首先犯了一个大错,把自己当成最重要的。第二个大错就更致命,它一定要所有的动物都承认它是最重要的,结果只好挨揍。你们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在自己家里都被当成最重要的,出了家门,如果不想挨揍,就别老犯与这头猪同样的错误哦!”

这一课上得意味无穷。老师嘱咐我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记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3:17:4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说:

不知道为什么老人不会象我们年青人一样那么容易去指责别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老人不容易被外界影响而做一些反应动作,他们好象只在做他们自己。

他们好象知道小猪不是天生就要那么骄傲的,骄傲不是它天生的错,只是一个错促使它那样错了,他们不去指责猪的错,也不去追究错哪里起的,只是自己不受他的影响,做正自己。而他们这样却可以让猪感受到不同一种做法,从而可以让小猪对这两种不同的做法的选择。

我是幸福的,我想可能许多人没有与老人生活过,可能许多人与老人生活过但体会不到老人的这种宽容不计较的心态。
我与我奶奶生活,她活了92岁,我与我外婆生活过,她现在88岁,我还与家附近的老人接触,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这种心态现在感觉起来真好。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4 13: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3:37:01 | 只看该作者
再继续说:

看新新唐人发了好多个帖讨论教育,也提出了终极解决方案。但是真正会有用吗?我不知道,当那些列出来要学的六艺变成一种知识了以后,那便什么也不是,那便不是解决方案。

我觉得人是学眼光是学处世的方式态度是学思考方式等,这些活生生的非常鲜活的,再还需要知识,这些可以是死的。

如果没有前面,就犹如没有人只有工具一样,等于什么也没有。

所以我说为什么我脑子里最理想的方式还是拜师求艺地方式,因为拜师就是可以学习老师的眼光、处世方式、思考方式等,其中艺当然也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3:56:30 | 只看该作者
由此,白痴天才的第一个发现者常常成为他们的决定性人物。他们常常只接受这个决定性人物的暗示,只有他才能调动他们展示特殊技能,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决定性人物,白痴天才就像娇弱的鲜花一样立即枯萎了。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纳迪亚7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绘画才能随即消失;
    琼格雷斯27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速算能力在几个星期后消失了;
    汤姆是19世纪的音乐白痴天才,他和莱斯利一样也是同时具备失明、心理发育迟滞和脑瘫,他是一个黑人奴隶,最早发现他的天分并照顾他的是他的主人贝休恩。汤姆53岁时,贝休恩去世,汤姆立即失去了表演的动力。


当我们感叹这些痴呆或弱智的亲人给他们伟大的爱时,我更感叹这些痴呆或弱智天才给亲人爱的伟大,他们是付出全部来迎合亲人的希望,我觉得他们的爱更纯粹更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2-14 16:52:29 | 只看该作者

被苏珊感动!

看了苏珊的心灵独白,被苏珊的真情打动!

平淡如水的语言,出自于真心真情就能打动人。

老人,朴实的掉渣;老人,平淡如水;老人,慈祥满怀;老人,回归本真。

我们--老人的孩子,就如幼子渴望母奶一样需要老人,需要老人从不说爱的爱。

这种爱就是最纯粹的教育最伟大的教育!

一种文化一旦用文字列出就成了知识;一种教育一旦编成教材就成了教条。

是的,苏珊是对的。

但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为何还要道?也许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谢谢苏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25 , Processed in 0.2613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