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99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3 16: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武汉市长江日报集团邀请讲座)

虽然全社会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了,但绝大部分家长根本不懂家教,70%的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一批批“小公主”“小太阳”“小皇帝”诞生了,大家庭的模式被三口之家替代,“六捧一”“众星拱月”的模式已经形成。教育孩子的迷惘和盲从自然而生。由此可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培养和教育子女确实是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时代在前进,教育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我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育的第一个误区:溺爱过头,过于迁就

先讲两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19岁就读完大学本科。大学毕业以后,又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是第一名。学校领导看他才华出众,认为很有发展前途,决定送他到国外留学深造。一般学生有这样的机会,自然非常高兴,可这个学生却非常害怕,“到国外学习,妈妈不能跟我去,谁照顾我的生活呢?”原来,从小到大都是由父母照顾他的生活,他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上大学以后,母亲都要每周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袜子什么的。他在学习上是强者,在生活上是弱者。后来,学校送他先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为出国做准备。由于他太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得了习惯性失眠症。夜里,常常在睡梦中惊叫“妈妈”。到后来,只要有人当他的面提到“出国”二字,他便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经多方治疗也未奏效,成为一个废人。(送混沌)

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常常把孩子整个保护起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为他做好每件事情。但是,那样只会将孩子宠坏,溺爱如同飞蛾扑火一样危险。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情景:饭桌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家里的小皇帝转:爷爷喂口鱼,孩子不吃;奶奶夹块肉,孩子不吃;爸爸送上牛奶,孩子不喝;妈妈问孩子想吃啥,孩子根本不理睬……在这样溺爱型的家庭里,一切为了孩子,一切属于孩子,一切服从孩子,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孩子就是这个家庭里的中心,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他立刻会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的暴君。”

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一旦照顾过了头,那就成了问题,比如孩子自己已经会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口喂;孩子会自己洗脸了,父母还要给他洗;孩子能自己上学了,父母还要接送;孩子自己能做清洁了,父母还要赶到学校,忙着代替孩子扫地抹桌子;家务事更是一样不让沾,自己的衣服也不用洗,吃完饭一丢了事;等到读了大学,家长们更是帮着提了大包小包去报到,甚至连床铺都要替他铺得整整齐齐的。因为他长到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做呀!

由此观之,父母事无具细,包办代替,照顾过头,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有大脑而不需要用,有手脚而不需要动。他们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主观能动性丧失,一旦离开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由于父母总是特殊地照顾,渐渐养成了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更糟糕的是,他只会接受照顾,不会照顾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冷漠无情,一旦进入社会,肯定不会受到欢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只能成为社会和教庭的负担。父母又能依赖到几时?不能依赖时,孩子又怎样生活?现在照顾过头,就是对孩子将来的残忍!这句话可不是骇人听闻!因为被溺爱的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节制,要求也会越来越多。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

建议:

1、          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做。不管是他自己的事

还是家务事,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他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夸奖,鼓励,欣赏,在这个前提下也要指出不足,让孩子越做越有劲并越来越有进步。(亲身体会扫地)

2、        孩子做事做得不好没有关系,父母应该鼓励和指导,千万

不可因为不耐烦地取而代之。

3、        家长们应该让孩子真正地找到爱的需要,向孩子解释规定,

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是体现家庭平等——“我们工作很忙,每天回家都很累,因此不能做所有的家务。你的帮忙能替我们分担一些,因为你也是这个家里的人呀。”

  4、及早为孩子制定规矩并让其不折不扣执行之。不能优柔寡断,这对父母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大家都有被孩子不停抗议而产生动摇的时刻,但是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脆弱和恐惧的人。而且不能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成之后会很难和其他人建立融洽关系并一起工作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什么都能得到,一旦失去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恐惧。但是如果清楚地告诉孩子其行为规范和准则,他们就能成为通情达理的人。他们会了解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如果父母能用合情合理的理由坚决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他们就会懂得怎样做人。



教育的第二个误区:粗暴简单,感情用事

一位四岁的男孩把豆浆洒了一桌子,还故意用手把桌子抹得一团糟,他这样做被妈妈发现过好几次,每次妈妈都很生气地打了他的屁股。妈妈总是边打边大声呵斥道:“我告诉你多次了,不要这样,你就是不听,打你多少回了,还不改,你还欠揍啊?”孩子挨打了多少次,可还是不改,并非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打他,他仅仅是有了逆反心理,以此向妈妈示威。

有些家长喜欢感情用事,一次,小孩子饭后帮助大人拖地,哪知偏偏母亲正在和父亲怄气,,见儿子拿着拖把在厅中舞弄,不分清红皂白上去就是一巴掌。很多家长就是这样喜欢感情用事,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过分亲热、溺爱、宽容。而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又会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势,对孩子连打带骂,拿孩子出气泄愤,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而对孩子在想些什么,对他们的困惑与不安,却漠不关心。

建议:

1、          多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2、        多与孩子交谈沟通,讲道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学会克

制自己的感情,做到冷静理智,三思而后行。

    3、在孩子面前尤其要镇静,从而为培养子女处世不惊,从容应对的意识做好榜样。



教育的第三个误区:无限拔高要求,期望值太高。

有这样一个故事:邻居有一男孩,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孩子一生下来,非常健康可爱,不到周岁,就学会了走路,夫妻俩就开始教他说话,孩子很快学会一些简单的词句。孩子满两周岁,俩人教他识字、算术,要求孩子每天认五个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孩子学得似乎很轻松,也有兴趣。于是人们一见便夸孩子聪明,把孩子当神童看待,夫妻俩的欲望急剧地膨胀起来,五个字加到十个字、二十个字,加减法一起上。有人担心这样下去,要出问题,就提醒他俩不要那么性急,一点一点地积累。俩人却说:“孩子聪明,接受得快”,对友人的劝告置若罔闻。后来问题果然出来了,孩子开始拒绝学习,一让他学习就又哭又闹。夫妻俩无可奈何,只好放弃,“神通梦”宣告破灭。后来这孩子正儿八经上小学了,成绩经常是倒数几名,贪玩,厌学,个性顽劣,夫妻俩只好无奈的面对现实。

天下没有一对父母不希望儿女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调教的方法却是关键,一定要张弛有度,否则会“欲速则不达”,甚至走向反面。

在1984年东京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一鸣惊人夺取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时,他说了一句话:“凭着智慧战胜对手。”“我是这样确定目标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的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重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觉得无望而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不要“望子成龙”太急切,期望值大到恨不得一飞冲天,建议父母把标准降到实处,降到能够实现,让孩子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信,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

  应该怎么做呢?建议:

一、    对学龄前孩子的教育,更应重视环境熏陶,注重吸引孩子

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当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时候,再引导他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钢琴演奏会)

二、对孩子早期开发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度,最好制定一个

长期计划,切忌操之过急,在生活中,游戏中进行语言能力、数的能力、空间造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辨析色彩能力等训练。

二、    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应重视孩子非智力

素质的培养,甚至更为重要。有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却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的体会,以自己的坚忍不拔的努力言传身教。特别注重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优良性格的培养,作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绝对不会输给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孩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教育的第四个误区:代子受过,承担责任

再讲几个故事: 一家人到餐馆吃饭,八岁的儿子不小心碰掉了一个瓷碗,碗碎成了几块。父亲很生气,打了儿子一个耳光,骂道:“你真是个败家子!”赔了碗钱,一家人饭没有吃完就离开了饭馆。这是典型的承担责任,代子受过。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这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损失,父亲有点小题大做,提醒孩子下回注意就行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该怎样做呢?父母要让孩子主动去向饭馆老板道歉,咨询要赔多少钱,如果孩子没有能力赔偿,可以向父母借,以后从给孩子的零花钱中扣除,如此一来,孩子承担了属于自己的责任。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八岁那年,有一次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他只好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给我。”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挣钱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这笔“巨款”,还给了父亲。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不仅让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更让他获得走上总统宝座的能力。

建议:

批评说服必不可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注意力,他们知道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不用打不用骂,要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

现在讲一讲为孩子进小学要做的一些准备。

(一)孩子在上学前该有哪些知识储备?

进小学以前,很多孩子已经提前学习了入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拼音、识字和数的基础,这对他进学校学习打主动性仗,增强自信心,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要让孩子能较快适应学习生活,就要让孩子肚子里有些“货色”。会拼音了,认得一些字了,会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了…… 可以教孩子认识大约100个汉字。小学的课程比较繁重,尤其是识字的任务非常繁重。还可以教孩子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如学前只接触过5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会“艰苦卓绝”,导致对数学没有兴趣。当然,这不是要求家长一本正经地像上课似的教孩子。如走在路上和孩子一起认路牌、商店名字、广告语,吃零食时读读外包装上的字,超市购物时,数数买了几件商品,要付多少钱,怎么分配等等,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也是生活能力的培养。正所谓“寓教于乐”。

但要注意的是,倘若发音不准,写字姿势不正确,反而令人难以纠正,后患无穷。请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注意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训练学龄前孩子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了一肚子的故事,并能有声有色地讲述的能力,积累的阅读量大,懂得的知识比别人多,见多识广等,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着重培养。上课时,他会更显得大方,自信而不缩头缩脑,这样更能让他在新的学习中走在前列。

(二)需要掌握的自理生活技能?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父母决不能代劳。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带好学习用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经常忘带东西,可他们会说:“是妈妈没给我装进书包。”还理直气壮。

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同是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吃午饭时,在老师的要求下都能把饭菜吃干净且速度快。为什么在家里就不行了呢?这真值得我们深思。那是因为在学校老师是用“尺”来严格要求学生,在学校里一个班几十个人,可没有“特保儿”。而家长是用“橡皮筋”在惯孩子,有时松有时紧,孩子当然“看脸色办事、见风使舵”了。所以家长提要求时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要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父母千万不要陪读。一旦“没有家长的陪做,孩子就不做作业。”这样的坏习惯养成,将后患无穷。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后,“给我欣赏一下吧。”“哟,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真是个学习的好苗子!如果再整齐一点就更美了!”培养独立性。建议一开始作业量要小,循序渐进,主要是培养习惯。

注意以下习惯的培养:

1)养成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会正确使用手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

2)培养能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铺,正确的穿衣、裤、鞋,学习系鞋带。注意保持仪表整洁的习惯。

3)养成自己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的习惯。

小书包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道具。应培养孩子自己来整理小书包,把各种用品按一定的顺序和位置有条不紊摆放,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归类能力。家长可以先让孩子自己来准备,然后由家长来检查,及时给与肯定和指导。经过一个阶段的锻炼,就应该过渡到由孩子自己放,自己检查,完全脱离对家长的依赖,让孩子自己做小书包的主人。由孩子自己背书包上学,切忌一切都由家长代劳。

    4)养成放学完成作业再玩的习惯。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做完作业认真检查,而不是扔给父母检查的习惯。(检查完后还是需要父母再给把把关。)

5)养成每日反复朗读教科书,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6)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己会照顾自己。口渴了自己去喝水,自觉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天气热了知道脱衣服,天气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等。

(三)、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看书习惯?

在儿童能够实现的前提下,让儿童早识字,多识字,有了字就有了阅读的条件,提前阅读对孩子接受知识,丰富头脑,增强智慧都是有好处的。幼小衔接的儿童在学会了汉语拼音以后,阅读幼儿拼音读物是最好的了,一方面可以学习语言,扩大阅读量,丰富头脑;另一方面还可以复习巩固拼音,感受到借助拼音阅读的乐趣,学了就用,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读书时,家长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更多课本以外的汉字,真是一举多得。

(建立一个“课外识字库”,每认一个字就“攒”在一起,随着识字的越来越多,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乐。包括上街认识的字,包装上认识的字,物品上认识的字等等。)

从阅读内容上来说,当然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由浅入深的。益智方面的,做人、品行方面的,以及对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益处的童话故事,儿歌,诗文,古诗,有趣的游戏、笑话、寓言,成语等都可以阅读。可以带孩子到书店,让他自己挑,在书店多呆一些时间,他渐渐读得进去了,有兴趣了,喜欢上了,便可买下来。

而对世界著名的童话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低年级的孩子都会喜欢读。

建议:

1、尽量让孩子朗朗读书,通过孩子的读书活动,达到练习普通话,认字,巩固汉语拼音,培养读书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增加知识等多功能糅合在一起,做到一举多得。

2、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以不断鼓励为主要手段,循序渐进,不要因噎废食,让孩子厌学。

3、采取多样调动孩子读书兴趣的方法:

可佯装无知,让孩子当自己的小老师,教自己读儿歌或诗文,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小儿的语言;

可让孩子读了书以后,复述给家长听,哪怕是一小段也行,逐渐提高要求;

可参与其中,讲一半故事,孩子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家长来一个“要想知道下文,请你自己去读吧!”;

可采用录音或摄相:“你得好好的练习,等你讲得像广播员了以后,我们打算录下来或摄相,做成碟子。”

更需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一家人都在读书的“书香家庭”,读书不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成人的需求。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为全家人“读书会”时间。否则家长要孩子读书,自己却从来不读书,怎么做好榜样呢?请记住“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2-15 23:16:44 | 只看该作者
only excellent artic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26 13:4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2-26 15:20:26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尤其是下部分正面教育的内容 非常好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28 13:12:1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写得太好了,不愧是有经验的教师,女儿快上小学了,多谢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3 10:38:2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我们都十分注意,谢谢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3 19:31:02 | 只看该作者

钱到用是方恨少啊,怎么能多赚点呢?

钱到用是方恨少啊,怎么能多赚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0 11:44:26 | 只看该作者
寫得太好了!  已經抄錄下來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10 11:49:45 | 只看该作者
寫得太好了!  已經抄錄下來啦!   頂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23 09:55:2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讲的很实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11:23 , Processed in 0.08200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