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76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牟宗三:王阳明和朱夫子的对话(很有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9 16: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牟先生1936年作品,原文奉献。文字方面或许与现在白话文少许不同,阅读时需要一点定力。


----------------------------------------------------------

朱王對話——向外求理與向內求理




晦翁!我很難過,我不能與你在一條路上走!我對《大學》的見解不同于你,我對于求理的見解不同于你,我對于治學的方法也不同于你。總之,我時時刻刻不忍背棄你,但事實上真理迫得我不得不背棄你。所以我很難過。好了,幸虧我已有了你的晚年定論,我們之間可以契合了。晦翁!你同意你的晚年的見解與我相同嗎?



是的,在某方面我覺得可以與你相同。但真理的方面是多的,不是一的。在某方面同,在某方面也可以不同,不必發生連帶關係。你說你與我事事不同,但我們可以抽出最主要的一點來作為討論的對象。我想求理一點是個中心問題,我們可以暫且討論它,看看結果怎樣。明兄,在我以後反對我的態度最鮮明的要算你老兄與戴東原了!戴君反對我的是:「理如一物,得于天而具于心」。不過這一點,我近來讀了一本《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元學及道德哲學》,署名曰牟宗三,其中第二分討論到這個問題,替我大加申說,戴君的誤解也一一加以指正,我覺得利我不少,且亦甚公允,不知老兄你見過了沒有?我看這孺子倒很可教,現在我們討論這個求理問題,最好也請他再記錄一下。



很好!我看你的致命傷也是這兩點。戴君反對你的「理如一物,得于天而具于心」,已有牟君替你開脫了。我反對你的是你的「即物而窮其理」有析心與理為二之弊,這點你還有什麼可說的?你自己能解脫你自己嗎?還是再請牟君來給你解脫呢?



不必不必!我們直接可以開談判,只煩他代錄而已!請問我的「即物而窮其理」如何是析心與理為二?



「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親之謂也。求孝之理于其親,則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親之身也?假而果在于親之身,則親沒之後,吾心遂無孝之理歟?見孺子之入井,必有惻隱之理。是惻隱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歟?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歟?其或不可以從之于井歟?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歟?是皆所謂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歟?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歟?以是例之,萬事萬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與理為二之非矣。夫析心與理為二,此告子義外之說,孟子之所深闢也。」這是我以前答顧東橋的話,晦翁以為然否?



以你的分析,我的「即物窮理」有兩個必然的結論:(一)析心與理為二;(二)以告子「義外」例證我是「理外」。然否?


王:然。

朱:現代科學家不都是「即物窮理」嗎?自然科學中所發見的規律不都是即物而窮的嗎?

王:是。

朱“然則,這些規律之「理」也是心嗎?不假外求即可得嗎?純致良知可以得出自然律嗎?

王:似乎不能。

朱:然則,理外果非乎?

王:然則,你如何對付我的「親沒之後,遂無孝之理歟」的疑問呢?


一個特體親沒了,並不是天下親都沒了。我的親沒了,你的親還未沒,你的親沒了,你對你的子而言,你本身又是親。如果天下有所謂親者,即有所謂孝之理,試問天下若壓根就無所謂「親」,你的良知內還有所謂「孝」乎?還有所謂孝之理乎?


王:晦翁!你此言甚辯!天下根本就不能無「親」之存在!


是的,我的「如果無親」的辯論,就是對你的「親沒」的假設而發的,你既知天下不能無親,你何必以「親沒之後」來反駁我呢?其實問題殊不在此。自然裡能找出運動之理,但在「親」裡邊找不出「孝」之理。你以為這兩種「理」是相同的嗎?


王:似乎不同。

朱:在親裡邊找不出「孝」之理,遂以為理都在內嗎?

王:似乎不都在內。

朱:惻隱之理不在孺子,這也是在內,然否?

王:然。

朱:然則,自然界之理在外,孝之理與惻隱之理在內,然乎?

王:然。

朱:然則,這兩種「理」的區別在哪裡?豈不是一屬物界之條理,一屬人倫之當否?

王:我想是如此。

朱:然則,在物界一方面,豈不可即物而窮其理,以發見其實是?

王:然則,你是科學家了。


不然。我若是科學家,中國早就有了科學了,不必現在的胡適出風頭了。我們中國這一方面的聖哲始終就沒有實際即物而窮過理,我也不能例外。現在一般後生小子都說我做過科學家的功夫,其實都是附會,我實不敢當。不過我近來來稍涉西學,足證「即物窮理」這個命題不算錯吧了!


王:你既不是科學家,如何說「即物窮理」呢?

朱:主張即物窮理與實際窮理不是一會事。不是科學家,即可以不信世界有條理乎?


是的,我當然不能否認世界的條理。世界有條理與否,條理內在還是外在,這是西方人的問題,我們中國的先哲從來不發生這個問題。我覺得討論那種問題是無意義的



然則,你所謂「理不外在」、「心外無理」,是什麼意思?如果你這兩個命題的意思不是否認「理」之存在,那末,便與我的「即物窮理」不相對了。你以為然否?



是的,我不否認理之存在。如果你的「即物窮理」指的是物界之理,那末我的「理不外在」之理與你的理不相同,我並沒有否認你這個外在之理。在這種意義下,我承認我的「理不外在」與你的「即物窮理」不相對。我很抱歉,我不知你還有這層意思。



朱:然則,你的理不外在竟不是理之存在問題,而是理之窮的問題與窮理之修養功夫的問題了。

王:很對,我確是如此。

朱:你以為你這樣修養——致良知——即可得到科學家所得的理嗎?

王:似乎不能。

朱:然則,你所能得到的蓋是人倫的當否之「理」了。

王:我想該是這方面的。


然則,你的「理不外在」當有兩個結論:(一)人倫的當否之理;(二)這種理之窮即是良知之窮,窮良知即是窮理,良知極至,理之得當自然可到。然否?


王:我想是如此。

朱:既是如此,我又要問:你以為這種「理」即純為內在嗎?

王:非乎?然則又為外在乎?


不然。我並不說它是外在,但我也不說它是內在。我說它是在內外之間。這內外之間又有兩個問題:(一)是它存在的區域問題;(二)是窮它的問題。我們先說窮它的問題。你以為窮它即可以純是內嗎?就可以毫不假外嗎?




我想是可以的。因為所謂良知即是不假外求之意。若致良知而至其極,無一毫私欲蒙蔽,則自能隨感而應,無不至當,此即所謂理。故欲當理,只要致良知即可。所以我說「理不外在」、「心外無理」。若不致良知而只向外求,即求病了也得不出理來,也得不出感應之至當。我以前照著你的辦法格竹子,把我格病了,也未格出什麼理來。所以我才有了現在的主張。我的口號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這是合心與理而為一;你的口號是:「即物而窮其理」,這是析心與理而為二。我們兩人的區別不就是這點嗎?




是的。但是你說格竹子格病了也未格出理來,這個例子又不恰當。因為科學家怎末格出來呢?科學家即是「即物窮理」的。然則「即物窮理」錯了呢?還是你未做那部功夫呢?我看,對于竹子,「即物窮理」的辦法倒能格出理來,你的「致良知」的辦法才是徒勞呢?未見致良知能對于竹子有什麼結果?這且不提,因為你的所謂「理」不是物界之理,是人倫之至當。所以我們的討論只可限于人倫之至當。同意這個辦法否?

--------------------------------------------------------------------------------------------------------------------------------(下续)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6:1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enniferchina + 10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6:12:15 | 只看该作者


-------------------------------------------------

  暫且可以同意。

  照人倫之至當而言,你的良知是可以單獨致的嗎?惻隱之念,人皆有之,是謂良知;但惻隱之當否,則有待于感發,人不皆能之。你所謂「致」是致什麼呢?致那個單純之「念」嗎?則本無所用其致,因為人皆有之。人皆能之,若致其至當,則離不了感發。因離了感發,無所謂當否。若致那個「念」,則可以不假外,但這有什麼意義?若致其至當,則離不了外。然否?


然,因為我並沒有說單致那個念。良知是離不了感應的。但我以為良知不只是一個「念」,良知還函有「至當」。因為人欲固蔽了,所以才有不當,所以才須致而復其本來面目,以使其歸于至當。


你這話不錯。但你說「良知還含有至當」,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推證,即由感發而推得。若根本無感發,你還能說它是至當嗎?「無善無惡心之體」,這不是你的格言嗎?然則,「良知含有至當」是一個推證無疑了。然否?

王:我想是如此。

朱:然則,論到良知之至當,不能離感應了。

王:是,我也說「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朱:然則,感應可以離事物乎?

王:不可。

朱:感應之至當與否亦可以離事物乎?

王:亦不可。因為我常說在「必有事焉」上「時時去集義」。

朱:然則,所謂「致良知」亦不可離事物矣。

王:當然不可。因為我也說在「必有事焉」上去「提撕警覺」。

朱:致良知不可以離事物,窮理可以離事物乎?

王:似亦不可。(有窘意)。

朱:
然則,「即物窮理」怎見得是析心、理為二?「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怎見得是合心、理為一?

王:有是乎?(作深思狀)。


「致良知」豈不是就事物之感發,而時時有所警惕與注意,以求歸于感應之至當?這豈不是一種下學上達的修養功夫?


王:是。


「即物窮理」豈不也是就事物之感發而時時有所警惕與注意,始而勉強,久而自然,以歸于一旦貫通,而無不至當?這豈不也是下學上達的修養功夫?


王:是。


然則,我何以是析心與理為二?你是最反對拘滯文義而不求大旨的,奈何對于「即物窮理」而竟自犯之?我所謂「即物窮理」並不是如科學家之用歸納法焉,我只是藉事物之感發而事事警惕,時時注意而已。所以我的結果是無不至當的一旦豁然貫通之理,而不是歸納法得的概然之理。所以我也不是科學家。我以為「致良知」或「窮理」,在中國的系統之下,只有這種講法始得其解。我是注意于事物方面,所以說「即物窮理」,何嘗忘了心?若無心,如何能警惕于事物?你是注意于心方面,所以說致「吾心之良知」,其實致良知是離不了事物的。離了事物,如何施其警惕?如何能至「至當」之良知?這可見你是心、理為一,我也未曾心、理為二。你說你格竹子格病了,那是你以科學之理看我了。你道學家以為病,但科學家不以為病。可惜我不是科學家。但「即物窮理」這個命題卻範圍廣得多了。


王:你這一段話很清楚,我承認我對于你有相當的固蔽。但你的「即物窮理」有多少函義呢?


我的「即物窮理」有三個函義:(一)科學家可以應用;(二)我們道學家可以應用;(三)理是普遍的存在,在科學家為物理,在道學家為倫理。科學家因「即物窮理」而得概然之自然律;道學家因「即物窮理」而時時警惕以歸于至當。我站在道學家的立場,我何曾「以吾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以裨增補益之」?我之所以道問學以求天下之廣,乃實是在事物上時時警惕,以歸于至當,發而中節而已。人豈可離事物而言警惕乎?


王:自是不可。


然則,在警惕的立場下,道問學有何不可?焉見得即為支離?人生若非寂滅涅槃,何往而非道問學?不過所道有不同而已。我註六經,六經註我,所註不同,其為道問學一也。立言、立功各不同,然其為立則一也。因立言而無不至當,與因立功而無不至當,所立雖不同,然其道問學則一也,如何能說是支離?道問學只是警惕磨鍊而已。離開警惕磨鍊,尚有所謂空無一物之尊德性乎?焉有警惕磨鍊而非尊德性乎?(盜賊之磨鍊、技巧之磨鍊,不在此限。)你如果說我治學為支離,我豈不可說你治兵打仗為妄作?


王:誠然誠然。但你晚年為何力主張先立其大者?你不是也以先前為支離嗎?


是的,但我以我這是享受問題、涵泳問題,與道問學無關也。孔明略觀大意,淵明不求甚解,都是享受問題。此是至樂之境,但要必由警惕磨鍊而來。時時警惕,時時涵泳,自能貫通至當。孔明出茅廬後,何時不在警惕?然何時離了涵泳?又何時純是涵泳?道問學如何可非?尊德性如何能獨?尊德性是忙裡偷閒,道問學是閒裡尋忙。我晚年所說也不過是「忙裡偷閒」而已!


王:透徹之至。現在可以討論我們所謂理的存在區域問題了。


時間不早了。現在可以把這個問題簡單化。我們不是說過我們道學家所謂「理」是倫理之理,是人倫之至當嗎?


王:是的。

朱:然則,它必不在物界了。

王:那末可以在內心了。


也不必然。孺子未入井,你為何不動惻隱之心?即入井,為何也有不動者?即動,為何也有動之失當者?這可見定不在內。


王:然則,內心空無所有乎?


內心所有者為念之端,只是一個虛靈,此即所謂性善。「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也。」至於當否,則有待於感發。然乎?


王:然。

朱:然則,「至當」豈不在時時警惕以擴充其善之端乎?

王:然。


然則,人倫至當之「理」豈不在時時警惕,擴充善端,隨感而應,無不至當之區域乎?這個區域另成一個世界,此即我們道學家所注意者。然乎?


王:甚是!


然則,在這個世界內,向外求理與向內求理還成問題嗎?你所說的心、理為二,還有任何意義嗎?即有意義,你的說法也不能施行于這個世界了。以為如何?


王:我想可以如此。但在這個世界內,你以為有什麼問題呢?

朱:我想這些問題可容留再談,你看牟君已經疲累不堪了!我們可以出去遊觀一番。老兄以為如何?

王:甚好!(同出)


原載《民國日報˙哲學週刊》第18
1936
11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6: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9 17:56:39 | 只看该作者
强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2-11 12:57:52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像楞严经辨心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2-8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需要耐心看啊,也不一定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2-10 11:2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24 08:50:46 | 只看该作者

孩子读经,家长读书:《

孩子读经,家长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24 16:37:31 | 只看该作者
孩子读经,家长亦读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9-9 09:22:36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思真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4:03 , Processed in 0.13448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