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某电视台综艺节目在一次“快乐小精灵”的评选游戏中,设计了一个“延迟满足”的有趣情节-主持人让几位三四岁的孩子面对喷香诱人的蛋糕,提出了“看看谁能忍住不吃蛋糕”的要求。孩子们东瞧瞧、西望望,有的实在忍不住诱惑先啃了一点小边,接着一圈一圈地吃了进去;有的虽没吃眼前的蛋糕却忍不住拣起地上的蛋糕渣并悄悄塞入口中;而那位终于忍住不吃的孩子荣获了“快乐小精灵”的称号。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是高科技时代的特征。但仅仅具备高智能并不能保证人生幸福、事业通达。世纪之交的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在给人们施加更普遍的压力时,也对人的自我约束、自我戒律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过去,人们常常用“百折不挠”、“志向高远”等来形容立志成才的艰辛和必然。如今,“情商”理论的问世揭示了事业有成的新奥秘,在情绪、情感、情操的磨砺升华之中,可培养、可操作的训练之一就是“延迟满足”。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描述的果汁软糖实验充分说明了控制情绪及延缓冲动的重要意义:实验员告诉一群4岁的孩子,如果你坚持等他办完事回来,你就可以享受两块果汁软糖,但如果你等不了这么久,那你就只能享受面前放着的这一块。实验员说完就走了。那些较冲动的孩子几乎在实验员转身的一瞬间就立即抓起糖塞入口中。另一些孩子等了几分钟便熬不住了,也把软糖吃了。剩下的孩子却能够熬过那似乎没完没了的20分钟时间,决心等实验员回来。为了抵制冲动和诱惑,他们或闭上双眼,或将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喃喃自语,或哼哼叽叽地唱歌,或动手做游戏,或干脆睡觉。这个实验对于4岁的孩子来讲,确实是一个严酷的精神考验,一个冲动与克制、即刻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心理对峙。
约12至14年之后当这些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的差异日渐明显,那些在4岁时能够抵制诱惑的孩子在高中毕业时学习成绩远好于那些好冲动行事、没有经住软糖诱惑的孩子。最早拿糖的孩子的数学语文平均成绩比最能等待的孩子的平均分低120分。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十几年后在追求目标时仍能抵御即刻满足的诱惑、工作效率高、自信心强,面对挫折不会手足无措和退缩。而那些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却优柔寡断、脾气急躁,遇到压力即退缩不前,仍经不起身边的各种诱惑而不愿推迟满足。
其实,延迟满足作为志向高远的充分必要条件早已得到了一次次印证。一位任中科院院士的著名心血管专家在一次学术研讨会的讲座中,一边打幻灯,一边用精辟艰深的医学英语连珠炮似地发问,直问得那些平时踌躇满志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张口结舌、满脸通红。这位学贯中西、治学严谨的院士关上幻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到我现在名誉、地位、待遇什么都有了,那只是我事业成功的副产品,我用滴水穿石延迟满足的人生态度去攻克面前的一道又一道难关,这些东西只是顺其自然地来了。如果你们脑子里成天想着票子、房子、车子,不具备抵御诱惑的能力,你们将一事无成……”
老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浅浮急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可以导致人生的方向盘失灵,指出了延迟满足、克制冲动的主动权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