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1698|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要不要学奥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2 22:5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一位当代数学大师说;奥数学习关键是“兴趣”!
      奥数属于一种超前教育,很多小学奥数题目即使硕士、博士都不会做。所以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建立兴趣后学习成绩很好,各科进步都很快。说明一旦奥数学习入门后,科学的、正确的思维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奥数对其他功课的提高还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强迫他学奥数,这样不好。如果你的孩子对此毫无兴趣,学习负担很重,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他对奥数本身感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好奥数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能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因为在奥数试题中,存在着许多超常规解法,能够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奥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主张学点奥数,有百益而无一害;当然连做课本中的思考题都吃力的同学,就不需要学了,学了反而会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
      3、
冷看小学奥数热
《羊城晚报》2004年11月4日
      在成千上万被送进奥数班的孩子当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喜欢并跟得上奥数思维,这是值得打上一大串问号的!可怕的是,奥数让太多的孩子过早地成为“失败者”。  
         反复失败伤害儿童自尊心
   10岁女孩区晴在广州市奥校考试结束后哭了,因为她估计自己只能考30分,这和她从小学一年级起每次奥数考试的成绩差不多,她非常沮丧,特别是看到“陪读”三年的妈妈也流泪时,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中国社会调查所研究员何华彪指出,强迫数理逻辑智能不强的孩子学奥数,会破坏他们正常的思维,导致心理问题。何华彪近年来专门从事儿童学习和问题青少年矫治教育的研究,他发现问题青少年大多存在偏激、钻牛角尖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源于不断的心理暗示,比如“你不行”、“你应该可以做好的”、“你不这样将来怎么办”,这些看似合理的暗示却给青少年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年级的陈昭庆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今天又攻了一天奥数,好累啊……四道题我只会做一道,唉!这样日复一日,人生多少烦恼!”陈妈妈以为儿子的日记只是小孩子的夸张。孩子心里的苦,其实许多父母并不理解。何华彪指出,反复的失败会伤害儿童自尊心,继而产生自卑心理。
      获奖比率只有约千分之四
  令专家们担心的是,像上述这样的孩子在各种奥数班里并非少数。在一所全市招生的奥数学校一个班里,记者看到每次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一两个孩子,一问,原来每堂课都如此。看到自己的孩子总答不出问题,挤在教室后面“陪读”的父母们又急又羞。一位母亲忍不住去问那几个发言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总是能答出问题?
  一个男孩狡黠地一笑:“我请家教提前做过。”据了解,许多学生在奥数课堂上听不明白,回家只好另请家教,学生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广州市奥校校长杨健辉告诉记者,奥数作为竞赛数学,其思维方式和普通数学有很大差别,功能重在开拓思维和选拔人才,奥数竞赛获奖的比率通常只有千分之四。然而,即使是这样低的获奖率,也没有阻截住报名读奥数的学生和家长,更没有控制住教育部门或机构争先恐后的开班风潮!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现象。
    在奥数课堂里,常能看到打瞌睡、发呆、涂鸦的学生。原本抱着“即便得不了奖学学也没坏处”的心理逼孩子学奥数的一位母亲,在“陪读”两年之后终于失去耐心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用方程式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让用方程式?为什么将来上了初中自然会学到的知识一定逼着小学生提前硬啃?”而另一位大学毕业的父亲40分钟也做不出小学三年级奥数的一道题,最终不再强迫儿子进奥数班。
    然而更多的家长仍然抱着一线希望,风雨无阻地陪伴着孩子,茫然苦闷地挣扎在奥数的路上。有人说,99%的孩子学奥数只是为能拿奖的尖子生做“陪读”。这话也许说得尖刻,但对于绝大多数无法获奖的学生来说,这却是事实。
   强迫孩子放弃强项真愚蠢
    事实上,在校园里,许多学生连基本课程的数学都难以学好,就更不要说奥数了。对此,何华彪解释,儿童的多元智能结构中先天地表现为不同方面突出,只有30%-40%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相对突出,而适合学奥数的又只是这一少部分人中的更少部分。其他孩子会在语言、文艺、运动智能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之间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强项而硬攻弱项,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原本旨在挖掘天才、培养兴趣的奥数竟然培养出那么多憎恨奥数、憎恨数学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导向难道还不值得反思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xddxdd + 2 + 2 我很赞同。
一袋子宁静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22:54:05 | 只看该作者
4、奥数,真让我学得好辛苦
     章来源:鹰潭日报    文章作者:严米金

    新闻播报:
乖孙子变成“奥数痴” 两代长辈心情各不同

    本报讯(记者严米金)3年奥数课上下来,哪一天不做奥林匹克数学(简称“奥数”)题便极度空虚,想玩都不痛快,心里真烦。这是市区某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小雨(化名)对记者说的话。对于这样的情景,他的奶奶感到十分忧虑,而小雨的父母见了却异常高兴。
    据了解,小雨是四年级上奥数班的。刚开始不知道奥数是咋回事,成绩考出来很差,妈妈很来气,告诉他,奥数一定要“钻”。于是,他开始认真地钻每一道奥数题,有时候一道题解不出来,就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渐渐地,每天征服奥数题成了他的必修课。现在的小雨身高1.55米,体重还不到90斤,他告诉记者,同学们给他起了外号“杆儿”,另一个外号叫“呆子”。
    对于小雨的改变,他的奶奶感触最深了。奶奶告诉记者,以前小雨一来到她家,就缠着她,要奶奶领他结识小朋友。可现在偶尔一来,只是机械性地叫一声,然后就躲进房间,吃饭时才出来。想跟他说说话,他只是“嗯嗯”几声。那些小时候的玩伴来找他玩,他却躲进房间不出来。以前老人教他几句谚语,孩子马上就学会了。可现在对他重复好多次,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平时做事情也是丢三落四的,常把水瓶塞放进杯子里去。老人现在越来越多看到的一幕,是孩子旁若无人木木地念叨:下一步怎么办呢?这是他在算奥数题…… 看到原先活泼可爱兴趣广泛的孩子变成这样一个小呆子,老人说,她真担心,哪天那个曾经抱着她的腿撒娇的乖孙子,会被奥数整成个呆子。
    然而,当记者跟小雨的父母进行交流时,他的父母却显得倒很高兴,他们都直言不讳地说:看到有些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大赛得了奖,自己心中就羡慕极了,他们就盼着自己的儿子哪天也站在奥林匹克领奖台上,为家人争口气。


小孩学奥数,三代人竟有三种不同的感受,这种现象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记者随后对我市小学奥数现象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小雨三代人的感受,已不是个别。奥数,真的让我好辛苦!

1、奥数现象愈演愈烈!
  说到“奥数”,相信很多学生家长都不再会陌生,近年来,尽管我市一再强调小学禁开各种试验班,但对却没有影响到各种私人或团体开办的“假期学校”、“周末课堂”及各种家教对奥数的亲睐,奥数现象正以愈演愈烈之势蔓延。奥数,已从只有极个别尖子生才适应的竞赛性数学,演变为很多学生的普及性数学。
    11月13日是星期六,上午,记者发现,真正能呆在家里休息的小学生(特别是三年级以上)却并不多,不少学生都去学奥数了。三年级学生刘晓虹当天就是杏园小区一间不算太的临时教室里学奥数,同班的有20来个小朋友。据老师介绍:他是利用周末在家里办的奥数班,顺便收点学费。其实,在我市,利用周末租房或在家里办班教奥教的不在少数,有的小学校教室在周末也被租来办奥数班。
    没有人统计过这些奥数培训班的数量,但明显的事实是,只要是奥数班必定不少人,奥数班成了“新产业”,连一些数学老师都在感叹:奥数兴起这么多年,现在真是越来越“普及”了。  

 
2、“奥数”真得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
    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说道:即使没有奥数天赋,学学也不是坏事。他们认为:奥数可以培养孩子聪明的思维方式,这种聪明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以后即使没学成数学,对孩子也是大有裨益。这就是家长眼中的“起跑线”。更多的家长则说,如果孩子有天赋,没发现岂不是害了一生。还有很多家长是“眼红”,一位家长反问记者:“报纸上对那些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奖的学生长篇累牍,不厌其烦,我邻居那小子得了大奖,我是羡慕极了。”他还说真希望儿子也拿个国际奥林匹克大奖来。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我市几乎每一所中学都设立了实验班,而实验班的出台,就已经为孩子们划出了不同的起跑线,要想进实验班,“奥数”可是一块特别好的“敲门砖”。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而实验班能容下多少呢?用“挤”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以今年为例:初中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在招生考试上表现为,小学升初中先通过小学选拔,获得实验班资格后,再参加中学初中实验班单独考试。一个小学生毕业时,若要进入好学校的好“实验班”,要面临多少问题?无钱无权的父母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奥数”这块“敲门砖”上。
   
   3、奥数就像学“杂技”
    在成千上万被送进奥数班的孩子当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喜欢并跟得上奥数思维!小女孩吴晴11月14日那天哭了,因为她做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时,只得了30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不让我学跳舞?为什么偏要我学这么难学的奥数?为什么星期日也不让我看电视?”当着记者和她爸的面,吴晴连说三个“为什么”,厌烦之情溢于言表。四年级的陈庆华则叹:“又是一道做不出来的数学题……四道题我只会做一道,唉!看奥数真像看天书!”孩子心里的苦,其实许多父母并不理解。
    “大多数的孩子并不适合学奥数。”某校高级数学老师吴某说。他说,如果把正常的数学比喻成“体育”的话,那么“奥数”就好比“杂技”。“体育”人人都需要且人人都能适应,而“杂技”可不是人人都能练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人人都练。因为“奥数”作为竞赛数学,它要求学生数理逻辑智能相对突出,要跟得上“奥数”思维,从这个角度说,只有很少很少的学生适合学“奥数”。至于最终获奖的成功者,其比例非常低。所以家长切忌强迫孩子学“奥数”。

4、孩子各有天分 何必硬挤一条道

    在采访中,市一中老师张千顺对记者很坦言地说:没有特殊的数学天赋,最好不要参加“奥数”。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奥数作为竞赛数学,其思维方式和普通数学有很大差别,功能重在开拓思维和选拔人才,每个人都想去学好奥数是不现实的。

    在奥数课堂里,常能看到打瞌睡、发呆的学生。原本抱着“即便得不了奖学学也没坏处”的心理逼孩子学奥数的一位母亲陈林花,在“陪读”两年之后终于失去耐心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用方程式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让用方程式?为什么将来上了初中自然会学到的知识一定逼着小学生提前硬啃?”

    事实上,在校园里,许多学生连基本课程的数学都难以学好,就更不要说奥数了。孩子各有各的天赋,有人数学好,有人语文好,有人爱跳舞,有人喜唱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强项而硬攻弱项,不仅是不正常的,而且是极愚蠢的。
     
 链接:奥数的由来

      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每年一次,至今已举办了43届。奥数的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些题目即使是数学家也感棘手。通过这样高水平的比赛,可以及早发现数学人才,然后进行培养使其脱颖而出。

  近年来中国代表在数学奥林匹克上的成绩和中国健儿在奥运会的成绩一样,突飞猛进,从1999年的第40届到第43届,中国代表队连续四年总分第一。

     新闻链接

  北京:探讨取消特长生政策

    针对目前异乎寻常的奥数热,北京的教育主管部门在积极寻找对策,为奥数热降温。据介绍,教育主管部门有意逐年减少小学升初中特长生的招生规模,最终完全取消特长生招生。

    上海:叫停疯狂的小学奥数

    上海市教委一位副主任近日指出:“小学奥数可以全部扔掉了。奥数是数学里面的杂技,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有些人借奥数在孩子身上赚钱!”
    深圳:罗湖区取消奥数待遇

    2004年7月8日,深圳市罗湖区正式叫停各类小学奥数班。从今年暑假开始,罗湖区各小学停止举办各种名目的奥数班、竞赛班,取消奥数奖项在初中升学中的各项待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5、小学生学习奥数到底为了什么?
       作者:吴玲娟
   表姐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了,面临的是小升初。表姐暑假的时候就跟我谈起有关孩子的学习问题。小升初虽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原则上不需要考试直接升初中。可是眼下我们这里几大中学名校仍然要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拿到一张通行证后,再交上有点昂贵的择校费才能正式进入学校的门槛。表姐说她烦恼的是孩子能否通过名校的入学考试。孩子虽然一直在班上成绩优秀,可从没有进行过奥数培训。而几大名校的入学考试基本上是奥赛的题型,尤其是数学。?
我告诉她,送孩子去学点奥数吧。不仅仅是因为入学考试的需要。

  我告诉朋友,你很幸运孩子没耽误上数学奥校,将来有可能得个奖。不然,甭管你前期投入了多少钱,甭管你把孩子培养得多么多才多艺,多么具有综合素质,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钱)。因为其他证书在孩子升中学时基本都不管用。以我广泛收集到的各家各户的经验看,课余把孩子送进哪个班的门十分有讲究…… [送孩子进什么特长班大有讲究][全文阅读]

  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奥数代表着枯燥无味的求解和演算。或者认为奥数太抽象太深奥,和生活毫无相干,没什么实际意义。还有的认为简直是在折磨人的大脑。其实不然。数学来源于实际,并为社会实践服务。人呱呱落地来到世界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伴随着人的成长。它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至于奥数,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更能有效地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奥数体现的是孩子的智力与潜力。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日后选择理工科的学习很有必要。

  有的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就跟着学什么,不考虑这门专业是否符合孩子的特性。我认为还是应该“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这个闪光点上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发挥特长,如鱼得水;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浅谈如何为孩子选择特长班][全文阅读]

  客观地说,奥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孩子智力的水平。在小学阶段,如果奥数学不好,到了中学成绩就显出差别了。有的学生小学成绩拔尖,到了初中就平平,再到了高中就跟不上了。相反,如果奥数学得好,即使其它课程成绩一般,到中学了成绩会一路飙升。那些名校小升初都要求考查奥数成绩,大概就是这个原因。而且在我们这里这些中学名校大都有点重理轻文的现象。

  现在孩子大多聪明,有很大的潜力。事实上不必担心,只要有中等智力水平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奥数的学习。在小学,学习负担不重,可以尝试让孩子接触一下奥数,看看他是不是特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当然如果实在学不下去,那就放弃改往文科方向培养呗,呵呵。

  第一个双休日,侄儿上完奥数课后在电话里对我说:“晓姨,奥数课的第一次作业是写一篇数学应用日记。”“哦,很好啊。”我说。“可是这是数学课,怎么变成语文课了?”“呵呵……”我告诉侄儿,这类数学应用小文章,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对语文水平的一种检验,还是对实践知识的概括,更让你明白要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认真思考,分析判断直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这在小学阶段完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表姐坚持要我略作引导。我向侄儿提供了几个素材。比如写跟妈妈上街购物或者买菜。对于打折的物品怎么算钱(这是主要关于百分数的知识点),还有买菜时的讨价还价,你能否瞬间判断卖方找多了或找少了钱(这是主要关于奇偶数的知识点)。比如你是怎样在银行存自己的零花钱(这是主要关于求税率和利息等的知识点)。还有可以介绍自己的年龄、联系方式比如你家的电话号码,你爸妈的手机号码一个个数字(这主要是关于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约数,倍数,分数,平方,立方,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等等知识点)用你所学过的所有关于数的概念介绍给你的新同学,让他们猜猜,考考他们是否猜对了。

  数学确实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奥数的世界更是魅力无穷,它会激发你对数学的好奇心,拓宽你的思路,对日后一生的发展更是一种积累。特别是小学奥数,是中国传统算术的精华。我想在小学接触奥数更是有益无害的。只是现在学奥数的目的,根本不是锻炼思维,而是为了升中学。这又不得不令人有点悲哀。


  为了能在获奖几率很小的奥数竞赛中拿个奖,为了能在一些重点中学的择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少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奥数,令孩子痛苦不堪。可即便如此,国内不少地方的奥数热还是一路升温,前不久,奥数班就开进了广州的幼儿园,而在11月下旬举行的“湖南省第四届少年数奥与创新作文”大赛上,仅长沙就有近万名学生参加了奥数的角逐。既然很多学生对奥数不感兴趣,为什么奥数还会有那么大的生存市场?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学习奥数究竟为了什么?孩子学了奥数是否就能考上重点学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长沙市的一些学校、老师和家长。

  学生被逼

  “奥数”是数学奥林匹克的简称。奥数教育属于特长教育范畴,换言之,奥数班是为那些有良好数学基础的学生开设的,举办初衷是为了提高极少数数理智能出类拔萃的孩子的思维能力。然而时下的奥数培训完全变了味,奥数班遍地开花,长沙市初具规模的奥数培训机构至少在20家以上。不仅如此,奥数班招生也是不分良莠,数学基础好不好无所谓,只要交钱就可入班。据记者了解,在长沙不少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中,参加奥数班的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文文是长沙市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学期刚开学不久,妈妈就给文文报名参加了奥数班,这个连10以内加减法都还没学的孩子,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奥数”为何意,很难想象她在奥数班里都学了些什么。

  长沙市某中学初二年级的杜同学在妈妈的高压政策下,不得不在双休日参加了奥数提高班。为此,杜同学感到学习非常吃力,她说:“以前我还非常喜欢数学,但进奥数班后,我对数学产生了反感,因为每次奥数班的考试我都排在最后几名。现在看到数学习题,我都麻木了。”

  据调查,像杜同学这样在父母逼迫下学习奥数的学生不在少数。长沙市某重点中学教数学的文老师教了不少奥数班,在与大量学奥数的学生接触后,文老师发现:被家长送到奥数班的很多学生,其实连基础的数学知识都没学好,他们也并不是真正喜欢奥数。这些学生被强迫送进奥数课堂后,很多时候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做其他事情,他们戏言,他们其实是在学“懊数”———令人懊恼的数学。

  家长无奈

  好好的星期天还要去听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孩子们心中的苦,家长自然能够体会,但对此,他们也感到非常无奈。

  不少家长告诉记者,目前一些重点中学(示范性中学)乃至一些条件较好的民办中学在招收择校生时,往往先进行考试,奥数是必考科目。既然学校考试涉及到奥数,就说明学校需要奥数成绩好的学生,于是家长纷纷让孩子去学奥数。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学了奥数不见得能上一所好学校,但他们更清楚,如果不学好奥数,再聪明的孩子也考不上好学校。

  长沙市某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数学成绩并不好,但他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奥数班。他说:“孩子得不了奖,去灌灌耳朵也没坏处。别的孩子假期都上培训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什么特长都没有怎么办?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他考中学时被挤在重点中学之外?”可以说,这位家长的话反映出了众多奥数班学生家长的心态。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奥数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源,以高额回扣拉在校老师“入伙”。而少数在校老师受利益趋动,向班上学生及家长夸大学奥数的效果,鼓动孩子学习奥数,对奥数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校有苦衷

  学生择校要考奥数题,老师鼓动学生学习奥数,看来,奥数热与学校似乎脱不了干系。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小学校长,他们道出了学校的苦衷。

  长沙市某重点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由于小学毕业考试的题目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内容,因此,几乎每个考生都能打90多分,这样根本看不出哪个学习好、哪个学习差。于是,一些中学会在择校考试中出一些相对较难的奥数题。因为在学校和老师看来,数学好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习潜力比较大,而且数学好的学生其它科目也不会太差,因为理科都是相通的。

   长沙市另一所中学的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奥赛成绩招揽生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是目前学校提倡奥赛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如果一个学生取得较好的奥赛成绩,在高考时可以加分甚至被一些重点大学提前录取。而学校要想招到更多更好的生源,就要多招收、多培养奥数等方面的拔尖生,否则将很难与其他学校比优。因此,每到招生季节,一些学校就会打出对外宣传的法宝:“本校曾有××名学生夺得奥赛奖”、“××名学生被重点学校录取”等等。

  家长应理智对待奥数热

  学校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孩子就一定要学习奥数吗?湖南省教科院奥数分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习奥数的确可以开发潜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有余力或者喜欢数学的学生来说,上奥数班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或者对数学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即使家长强迫他们学习奥数,他们也难以学到什么东西,严重的还有可能产生厌学、自卑等负面效果。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习奥数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和潜力,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勤奋。他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优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使对少数爱好奥数、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进行奥数训练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兴趣的培养、方法的启迪和对学有余力的补充。奥数学习不应远离学生实际,违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更不能误导学生陷进“奥数题海”。

  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奥数班呢?有关专家给家长提出了5点建议:

  1、尊重孩子的意愿。

  2、考察任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家长可以听几节课,或者与孩子讨论某些习题的解法,以此来大致推断教师的水平。

  3、了解孩子学习奥数后在自信心方面是否有明显的增强,孩子是否长期对奥数有兴趣。

  4、不要过分听信商业性的宣传。培训班在众多孩子里挑选一部分孩子以展示其教育成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在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中,有多少孩子被淘汰,或者是培训班挑选了什么样的孩子来学习这些内容,应是你需要关心的问题。

   5、奥数班的班额不能太大。对辅导奥数的教师来讲,如果人数太多,那些需要关照的孩子往往因时间关系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当然,也不要用一对一的辅导形式,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23:01:08 | 只看该作者
6、学习奥数到底有没有用?
     不见得,奥数是"工具"会用就"得益" 它是好学生之间的差距所在
现在的教育趋势向奥数靠拢,虽然有很多人讨厌它!

任何事物都有利益和弊端

这个取决于你的使用方法.

如果你能很好的使用.这些事或者物将会震撼你一生.

其实.我觉得.

奥数这门学科(应该是学科吧),它能很好的提高我们的智力

多学一点何尝不是好的呢.楼主你说是不是?

呵呵


奥数教育扼杀了中华民族的灵性,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猛烈支持!严重同意!

非常支持,偶正在拼命解一本破奥数题,也是不得已啊,同意楼主看法~~~~~~偶想杀死发明奥数的人,一个不留,且杀人不见血!!

哈哈,16楼的十分有趣啊,不过,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不能够否定别人的看法

灵性与创造力是奥数的根本,你……大概应该把矛头指向奥数培训上面吧,或者干脆指向应试教育

如果说奥数是害人的,那可能是因为有人用错了奥数,那他同样会惧怕高考,惧怕英语,惧怕,,,所有需要提高自己能力的测试。不是吗?
如果你被刀切到了手,你一定会痛骂刀,甚至你会痛恨所有生产刀具的公司,如果你是厨师,那你一定会特别特别的欣赏所有的刀,甚至把它当作你生命的一部分,你说会吗?
所以不要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垃圾,所谓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关键是你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吗?
如果想和我交流有关奥数的问题,我给你一个msn
到时候我们可以聊聊,但是如果你非常偏激,又有点不礼貌,那我还是奉劝你自己好好想想自己的问题吧,好吗?


害怕奥数的人 都是学习奥数失败的人,所以他才害怕 所以才到处伸冤,其实不
然,这不是奥数的错, 我从事奥数教学这么多年,我发现真正要想学好奥数,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说实话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很多,不只是奥数,而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奥数不是抱着让孩子成才,让孩子聪明的目的,而是功利性太强,以为考一个好的中学就有面子,这方面北京的家长特别明显.孩子的成才需要学校 社会 家庭等多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是只是进一个好的中学就算完事,所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学奥数吧,能学就学,学不了就算了.这样的话孩子幸甚 家长幸甚 国家幸甚.

奥数很有趣呀!我爱奥数!是你自己学不好才讨厌的吧?


有道理!但办班并不是完全向你说的那样!有人烦奥数,但偏偏有人把做奥数题当作一种乐趣!话不能说决了,虽然讨厌奥数,但学一学奥数也是有好处的!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个,报那个,都是为咱们好!虽然我也不太喜欢奥数,但做做也没有坏处,你可以把做题看成一种娱乐,锻炼脑部思维,挺好的!

讨厌奥数,是因为你没有发现其中的乐趣


以上为网友见解和讨论,如果你有见解请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23:06:28 | 只看该作者
6、奥数之我见
   作者 :文心
前言

  笔者是北京大学数学院的研究生,在北京兼职教小学数学竞赛,前前后后也有4年左右的时间了,对于“奥数”以及“奥数热”有着一些切身的体会,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君共析。

  一、什么是“奥数”?

  1、“奥数”究竟学些什么?

  奥数“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学的数学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想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可能就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其实不然。

  奥数仍然是属于数学这一门学科,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奥数中当然也有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课堂上的数学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那么这部分内容究竟是什么,又来自于哪里呢?

  数学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分类法大概把数学分成了几十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我们从小学高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开始算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在七、八年的时间里,所涉及的数学类别也就是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集合论、不等式、数列等等。作为数学教育,当然应该以这些内容为主,因为它们是数学的核心方法和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连初等数学的范畴也没有完全覆盖。

  那好了,什么是奥数?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化归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它们的思维和知识面自然是很有帮助的。

  顺便说一句,其实奥数里面,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比如“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中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等。我认为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超凡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我想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学习它自然是很有裨益的。

  我们在“奥数”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难,追求怪,也一直是本着“打实基础,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操作,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它们对一些数学中看似不起眼的常识、小结论的认识,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来解决对角线垂直的任意四边形面积问题,再比如等比数列求和与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间其实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并且里面还涉及到了一点“构造”的思想等等,于平凡处见不平凡,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在“我怎么没想到”的感叹声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2、“奥数”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学习?

  在我看来,奥数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数学学得相对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着一定兴趣的学生。

  但同时也要看到,适合学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奥数学习也是必须要分层次、分难度,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和难度,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我觉得难度的选择,最好是以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花点功夫就能基本掌握为准。另一方面,我也很不赞成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时数学课上的内容暂时还都没有学得比较好的话,那么还是要以平时课堂的数学内容为主,要不然花时花力花钱还于事无补。

  3、“奥数”不等于“提前学”

  我看到网上有一篇名叫《小学奥数热过了头》的文章,作者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老师。在周老师看来,奥数好像就变成了是“提前学”的代名词。他在该文章中这样说道:最近笔者在书城的奥数“书海”中随意买了一本《冲刺金牌——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最新优秀试题精选与题解》,它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2000-2002年的小学数学竞赛题。我从中找出38道有关几何图形的试题,全部做了一遍,发现竟有30道题要用到初二以上的知识,如勾股定理、根式运算、比例线段、等积变换等才能解决。另有七道题也要用到初预、初一的有关知识才能解决。只有一道题可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书中的代数试题也有类似情况。试想一下,把这些题目让一般的小学生去啃,不是为难他们吗?如此不恰当的超前训练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而且会使绝大部分学生从此惧怕数学而远离数学,甚至厌恶数学。沉重的心理压力将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不少老师与家长深为忧虑。

  周老师以上这段话,我不敢苟同。首先,同底等高(或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点是小学四年级的内容,所谓的“等积变换”其实在小学奥数里也就是这么点内容,最多再深入一步,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至于旋转变换、反射变换等都是没有的。比例也是小学的内容,当然上海小学的内容可能比别处少一些,因为它有个初中预科班,其实就相当于一般的小学六年级。全国小学数学竞赛是不能因为上海的特殊情况而减少大纲内容的,如果周老师非把这部分内容也认为是初中的话,那这个问题就真的说不清楚了;其次,线段的比例自然也是小学的内容,只要不是涉及到相似三角形或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就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全国小学数学竞赛的几何题目基本上只要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简单变换就能解决,顶多加上一点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或者字母表示数,这也都是小学五年级的内容。 至于勾股定理,一般只涉及到勾三股四弦五,并不要去真的计算什么平方,即使计算也都是好数字,什么根式运算是压根就不会出现的。笔者曾经精选几道竞赛题写过一篇文章《剖析小学几何》,其中就介绍了华杯赛中的一些难题,也只要用到小学的知识,只不过灵活多了。

  “提前学”好不好?我也认为不好,没有必要。那么奥数里究竟有没有提前学的数学知识?有。不过占的比例很少,大部分奥数的内容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交待了,它和正统的数学课堂讲的内容是没有交集的,平时的数学课会讲抽屉原理吗?会讲哥底斯堡七桥问题吗?会讲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盈亏问题”吗?不讲。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避免把初中的内容来讲;什么绝对值、实数、代数式(当然最基本的平方差、完全平方六年级下学期还是要教的)、严密的几何论证等等都是不讲的。六年级涉及到的一些证明问题,也都是一些染色问题、抽屉原则等等,并没有提前涉及中学的几何代数证明。

  下面说说方程,就我和学生的接触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方程的思维方式。通过奥数的学习,他们认识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良好的方程思维,也明白了列方程和解方程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个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当然,小学奥数对方程的要求要比小学课本上稍多一些,六年级上学期要求一元一次方程的灵活运用,下学期要求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但是我们绝不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和根式运算。

  因此,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有些人说的“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所谓“提前学”带给学生们的种种负担与不良影响并不适用于“奥数”,至少是不适用于“奥数”中的绝大部分内容。

  二、“奥数”为什么这样“热”?

  下面,让我们来简略探讨一下“奥数热”的原因。

  1、“奥数”,“奥赛”是选拔人才的较好途径。

  我们看到,每年北大清华都会让很多奥赛金牌免试入学;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纷纷用奥赛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那是因为从总体上来讲,奥数学得好的孩子就是聪明,就是出类拔萃;同样水平的孩子,受过奥数思维训练的就是比没受过的数学考试(包括高考等正常升学考试)考得好,对数学的认识深刻。

  再者,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升学考试都考数学,数学是所有国家从小学到大学的绝对主课之一,这总是有道理的吧,至少说明数学是一门培养一个人逻辑思维等诸多能力的学科,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2、“奥数”与“压轴题”(也称为“区分题”)

  网上也有人分析过“奥数热”产生的原因,其中就认为是“奥数题”经常被拿来做一般数学考试中“区分题”的缘故。我想,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不实事求是了。首先,不能把难度偏大的,思路灵活的题统统归入奥数,其实归入也没有什么,也可以算是奥数的一部分,但是有些人其实是在说一个“悖论”:区分题一定是难度大,思路灵活的,然后就被归入奥数之类,随后又被某些人把逻辑,把因果关系倒过来,就变成了是出题人故意把奥数来做一般数学考试中的“区分题”,故意促成了所谓的“奥数热”。要是这么说的话,考数学难道就再也不出“区分题”吗?那么这样的选拔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呢?其“选拔”性何在?如果大家真的都是100分,其皆大欢喜之下岂不是又皆大悲哀?当然,我也不赞成把“奥数”中特有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作为“区分题”出现在一般的数学考试中。另一方面,作为学生,都是不仅仅希望能够作出一份卷子前面的所谓“基本题”和“中档题”,也很希望可以解决最后的“区分题”;而学习奥数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区分题”,所以我想这也正是“奥数热”的主要原因吧。

  就以上两点看来,“奥数热”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现在“奥数”过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1、 无奈的大环境;

  中国的国情众所周知,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正是这样的国情才导致现如今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残酷和激烈。况且,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人情大于法制的国度,虽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考试,特别是高考成了唯一的“净土”,在这里,以成绩论高下,以分数论输赢,虽然可能也有失偏颇,也可能会埋没一批别的方面的人才,但是总比凭门路,托关系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多,于是这条路也就成了绝大部分学生成才、成功、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道路。考试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考试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等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另一方面,现实告诉人们,名校的学生就是在就业的竞争中具有优势,于是上一个好的大学也就成了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有力保证。有些人喜欢说,也不是每个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优秀,其他学校也有出类拔萃的人才,更有甚者,一些单位特意打出来“不招收北大清华学生”的招牌,只可惜这样的噱头仅仅是噱头而已。微软的李开复先生就曾经明确说过,清华北大的成材率高,面试100个可能就能录取到10个满意的,而其他学校可能面试100个也很难有1个满意的。去年暑假,江苏的《扬子晚报》就进行了《高考之痛》的大讨论,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就明确地说“高考600多分的就是比500多分的好,500多分的就是比400多分的好”,何教授也深刻分析了这种高考压力与竞争的缘由以及作为教师的无奈。正因为以上这两条原因,升学压力才越来越大,学生的负担才越来越重。

  2、 以“奥数”作为升学以及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必然会带来副作用。

  在升学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就必然会出现大家都拼命的挤这个独木桥,学“奥数”的现象,导致学生一天到晚累得要命,家长也苦不堪言。我看过一些批评奥数的文章,即使在这些文章里,也都承认有大概5%的孩子是适合学奥数的,奥数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好,如果处于6%-10%位置的学生呢,就白白的放弃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吗?自然不会,他们的家长也不会答应的,这就扩大到10%了。以此类推,只要是不心甘情愿承认自己比别人差的学生,不心甘情愿承认自己孩子比人家差的家长就都会去学“奥数”了,奥数也就热了起来,孩子们的负担也就大了起来。

  那么,如果要是升学不看“奥赛”成绩了又如何呢?显然是掩耳盗铃之举。明白人都知道,没有奥赛学生一样辛苦。江苏禁奥赛多少年了,但是江苏的学生可以说比其他地方都更累,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大家都想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升学压力不会因为取消了奥数或奥赛就减轻了,充其量不过表面上延缓几年或者换成考英语,语文等其他的什么科目,其实孩子们的负担仍然是有增无减,只是奥数班不热了,背书班,背单词班立马热起来,孩子们照样天天背书到十点、十一点;而且不要天真地以为背书、背单词是一个人人水平都一样、天赋都一样的工作,不需要别人来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恐怕就要失业了。

  因此我说,“奥数”过热的现状也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当然,我想也应该看到,现在的社会是多样的,如果你有别的特长,比如唱歌、跳舞、绘画或者表演,甚至一些“奇材”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同样要付出努力,而且最好也要考进艺术或体育中“北大清华”这样的学府才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

  三、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

  大环境是无奈的,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改变的。我想家长们应该一方面和孩子一起顺应这种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切合自己孩子的实际,不要由于面子或者其他什么因素,而人为加重孩子的负担。

  有这样的家长,自己孩子的奥数学得已经非常好了,的确出类拔萃,但是看到其他孩子报了什么奥数班,他也就要报,导致自己的孩子疲于奔命,连消化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没有时间了:真的两个班的效果就比三个班差吗?班报得越多,其内容重复的就越厉害,得不偿失。温故而知新,数学是需要一点消化、顿悟的时间和空间的。从长远来看,囫囵吞枣是学不好数学的,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   有这样的家长,自己的孩子见什么奥数班都想报,都愿意去上,家长就以为这样好,特别是这个三年级的孩子还想去上五年级的班,他也报,整天这么跑:孩子总有一天会厌烦的,而且她大可以腾出时间来学习一些课外的东西;高涨的兴趣应该表现在踏实的钻研,不懈的努力上,而不是好高骛远,更不是单一化的成长路线。

  有这样的家长,孩子一周要上英语班、奥数班、语文班、作文班、钢琴班等等,孩子甚至没有时间完成老师的作业,还非要自己孩子在“奥数”上拔尖,非要老师往难了教。真是既要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呢?韩寒有一句话:全面发展=全面平庸。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我真不愿意看到在全面发展的外衣下,出现全面平庸的产物。

  社会是宽容的。韩寒的数理化很差,但是他也出名了,虽然也还没有真正成为作家,至少现在还没有吧。但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也是一条路,一条适合自己,曲线成长、成功之路。

  也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喜欢的就是奥数和围棋,那么一周就上这样两个班,还学得蛮不错,这样孩子也高兴,家长也轻松,多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不好“奥数”不见得就不如别人聪明,反之,也不是说不比别人笨就可以和别人奥数学得一样的好,千万不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到头来“短”可能并没有变成“长”,而“长”倒是被耽误成“短”了啊。抄一句陈道明的广告语:“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当然,这些都已经不是“奥数”本身的功与过,而是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了。没有任何一位家长要把自己的孩子逼上绝路,也没有任何一位家长不是从孩子的长远利益考虑的,只是能不能再理性一些,欲速则不达啊。

  四、奥数竞赛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取消”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竞赛活动管理的意见》,我认为还是挺好的,需要规范,客观的讲,目前北京的杯赛是“过火”了,需要适度“降温”。因为精英教育是针对少部分的学生,即便是考虑到中关村人才荟萃和优秀基因的遗传因素也不该这么多人同时报考奥数杯赛。但是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数学竞赛,比如华罗庚金杯赛、全国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北京的迎春杯数学竞赛等等就不应该年年都要审批了;即使需要如此,那么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特殊原因不批准这些竞赛的话,其实也是一种滥用职权的行为。

  2005年1月5日的《北京晚报》第6版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市教委查处“迎春杯”竞赛——名校数学杯赛全部违规》,看后有些感想。办这样的数学竞赛是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没错;但是我想也不是说从2003年的文件颁布的时候开始,所有原来的数学竞赛就一夜之间变得都不合法了,这恐怕也不合适。可能这一次迎春杯的组织者是没有申报,也没有得到审批,是有错误,但是也不必说成什么“违规”,摆出一副“为广大学生减负”的正义面孔说要“查处”,还把“奥数”诬蔑成“数字游戏”,即使是数字游戏,也不一定是什么所谓的“无效学习”吧。

  我想问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已经办了19届)的数学竞赛如果当初申请了,那么市教委就会批准吗?如果会的话,那么现在大可不必大张旗鼓的宣称“违规”,而且这样一个年年举办的影响深远的竞赛其实本应该可以把审批手续做的简略一些,甚至开绿灯的,现在这样的处理让人觉得像是权利受到了忽视后的恼羞成怒;如果不会的话,那就更不对了,连这样的迎春杯都被取消了的话,估计其它的比赛也都不能被审批了,那么干脆下个文,一刀切,说所有数学竞赛取消就得了吧,多有气魄,反正也不会批准了。

  说到这里,得给迎春杯正正名,听说迎春杯也出现过泄漏题目的恶性事件,现如今迎春杯的获奖也的确成为了进入重点中学的一个有分量的筹码,但是这并不是迎春杯本身的错,19届了,难道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就是重点中学的通行证吗?我想并不是的,多少年来,迎春杯获奖的确可以代表该学生数学学习好,这样的一种印象和口碑才使得重点中学愿意接受迎春杯获奖的学生。这是一种客观形成的事实,到了现如今,迎春杯却好像成了众矢之的,这是不公平的。《北京晚报》建议迎春杯纯粹变成一种科普活动,这倒是不需要审批了,但是所有杯赛竞赛都这样的话,那么重点中学如何招生?是仅凭该生小学阶段的成绩单,还是仅凭原来老师的溢美之词?好,重点中学就会自己举办招生考试,其实现在北京的园明杯、同方杯、资源杯、成达杯不都是这种性质的吗?顶多以后不叫杯赛,直接叫招生考试得了,也不需要审批,大家都省点事,行不?

  上面曾经说过,上海要“叫停”奥数,立刻就有人跟风,说什么“小学生的减负已经叫了多年,如果小学奥数可以叫停,减负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还讲什么“就此而言,上海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做法?那就是“叫停”,“一刀切”罗?可以啊,现如今这行政命令还真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那就停吧,最好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等等也都停了,而且要求老师只评“优良中差”,其中还以优为主,试卷分数也不公布,义务教育阶段最好也不要考试,大家嘻嘻哈哈的混日子。突然有一天,等大家一起来到中考的门槛前,或者干脆中考也取消了,但是高考总不能取消吧,北京的都上清华北大,还是海淀的都上清华北大都不合适吧?好,到了那一天,我们再区分高下,拼个你死我活。就好像一帮少林寺的弟子,自从入寺,每天学武,老师都是老好人,不打不骂,对弟子一视同仁,从不开小灶,但是到了18岁那年,突然告知互相之间要进行一场决斗,最后就只会剩下其中的一小部分继续学武,其他的大概不是会死就是会残。你说说看,他们敢不用功,能没有负担吗?同样的道理,作为家长能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在过中考或高考独木桥的时候成为被挤下水的其中那一个吗?简直是笑话。

  这样的做法只是“掩耳盗铃”而已,把竞争往后移了几年,但是其惨烈程度却不降反升,因为没有前面的初步筛选。负担由地上转成了地下,其程度丝毫不会减轻,甚至会更重,只是表面上还真可能会浮现出一派“素质教育”的美好景象而已。

  大学扩招亦是如此,把就业的压力拖后几年罢了。就拿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来举例吧,原来几十人,完全是按照培养数学家的标准来培养的;现在几百人,如果再按照那种标准来培养,一定会死人的,怎么办?只能折中将就。长此以往,当然会影响中国的数学事业,可这又是谁的错?大环境使然。

  另外,就我所知,现在这些重点中学好像都办有自己的培训班,如果真的连招生考试都被取消了的话,那么这些培训班我想又该火爆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可能也只有在这些培训班中去选拔该学校的重点班了。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连原来可以进行的公平选拔的机会都被粗暴的剥夺了,这样除了让广大的学生又多了几个要去上的“培训班”之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吧。

  只要不是学校硬行拉着去上的奥数班,也不是为了偷听点考题或其它无奈的原因而不得不上的奥数班,现在各种开办的校外奥数班的存在就都是合理的,其收费也是市场操作的结果,如果真要拿出“计划经济”那一套当头棒喝的话,我想可能离“停滞”,“萧条”就不远了。改革开放到今天,有关部门的领导可能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我想车轮滚滚,可不要又一朝回到二十年前啊。   同时,我也大声的呼吁,要让学生和家长可以大胆、自由的选择奥数辅导班,而不是像现在的有些奥数培训班那样,带有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性质,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特权”,不上都不行:要么把一些重要的奥数考试、竞赛的参赛名额据为己有,要么乘着职务的便利,泄漏竞赛题目给自己班的学生,以保证自己奥数班的“优势”地位,甚至就直接和某某中学的重点班招生挂钩,优先录取等等。这样就相当于变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搞得疲惫不堪,有苦说不出,同时这种行为也极大的损坏了“奥数”及广大奥数工作者的形象,“奥数”本身可能也会因此背上不好的名声。

  因此,我们呼吁,奥数竞赛组织者、出题者的权利也应该受到全社会的监督,考试这样一种现今看来最公平的竞争方式,这样一块仅存的“净土”不容许受到玷污。这才是我所谓的“规范”。

  五、“奥数金牌”与数学大师

  前一段时间,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的一番讲话被反复引用,炒得很热。那就是丘先生认为,国内数学教学机制安排有失偏颇,小学生几乎人人学奥数,而中学却不学微积分这门基础学科 .丘成桐教授直言,现在小学生数学太难,一些家长出于升学目的,让孩子补奥数等课外课程,由于这些课程枯燥,孩子们学得很累。他接触的一些孩子就反映,学数学没意思。他认为,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可以活泼些,培养孩子数学方面的兴趣,只要了解基本数法等知识就可以了。

  在丘先生看来,“中国孩子的基础比外国孩子扎实”的说法只是一种“可怕的自我麻醉”。中国学生之所以在“奥赛”上频频获奖,是因为中国的学校比外国的学校更加重视——选手层层选拔,赛前强化训练,一旦获奖便大肆渲染。“奥赛”成了学生破格升入重点学校的阶梯,也成了教师提级加工资的依据。而在国外,参加“奥赛”与参加体育竞技一样,都是兴趣第一,自由参加。

  应该说,丘先生的话不无道理,但是可能是由于丘先生长期不在国内的缘故,并不是很了解中国的国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谁也没有特意安排人人都去学奥数,这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存在理由的,不是说把数学课变成“只要了解基本数法等知识”就能解决问题的,要是这样的话早就解决了。

  丘先生说“奥数”枯燥,这就有点偏颇了。作为一门学科,自然是有人觉得有趣,有人觉得枯燥的,况且数学是公认的比较枯燥的学科,难道“奥数”就比课堂里的数学枯燥吗?那么奥数里那么多的趣题、游戏都无趣的很罗?我想,有一定难度并不等价于枯燥。平心而论,奥数的内容要远比小学课本里的内容丰富,直观性强,其中还有很多内容就是以数学故事的面目出现的。另外,我以前所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关于国内外教学比较的文章,都承认中国孩子的数学基础比外国扎实,也是明显的用功,现在丘先生说的不一样,我就真糊涂了,不知道孰对孰错。

  不可否认,中国选手奥赛频频获奖的确是不断训练的结果,但是仅仅是训练就够了吗?个人的数学兴趣,花时间花精力,肯钻研自然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吧。就笔者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上学的这几年之中,还曾经作过一个统计分析,结果就发现通过“奥赛”保送进来的同学的平均数学成绩就是比通过高考考进来的同学的平均数学成绩要高一些,而且每个年级中特别出类拔萃的同学,比如后来去了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柏克莱这样一些世界顶尖的数学专业深造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当年奥数的佼佼者,里面有好多还是当年国际奥赛的金牌获得者。

  经常看到有人问:中国从80年代末开始就频频在国际数学奥赛上获得金牌,为什么至今也没有听说从中走出数学大师呢?还有人就经常以此为论据,批评中国的奥数教育。其实这句话问得很无聊,首先,数学大师的产生偶然性很强,国际奥赛史上的金银牌最后成为伟大数学家的寥寥无几,这本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其次,产生数学家的土壤的形成毕竟需要假以时日,况且土壤有了之后,等到开花结果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著名数学家,比如华罗庚先生、陈省身先生、钟开莱先生,著名科学家,比如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钱学森先生等等,那都是西南联大时候涌现出的英才,但那也是等到很多年之后他们才成名的,也不是说在昆明的硝烟战火中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家喻户晓。我记得陈省身先生还说过,他正好赶上了整体微分几何蓬勃发展的阶段,运气很好,如果当时整体微分几何处在一个很低迷的状态上,那么他也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中国奥赛是90年代才开始逐渐举办,盛行不过十年,受奥赛培训影响的最大的可能有30岁,这些人大多还是本科生,很多还在读博士。作科研工作经常是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而我们却常常期望一口饭吃成一个胖子,吃不成胖子就说饭有问题。我一直坚信,这些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走出去,到著名的数学圣地深造的我的同学们,十几年甚至几年之后,就会有人在世界数学界崭露头角,让我们翘首以盼吧。

  这里我又要提到周继光老师那篇文章了,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国中学生1986年首次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张浩,曾是我的学生。他们这届一批尖子学生都是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冒出来被我发现的,当时没有专门的奥数教材,他们的成功完全凭借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扎实基础,我只是给他们创造学习钻研的条件并在课外兴趣小组中给予适当的指点和辅导。这些学生从初三参加市数学竞赛开始崭露头角,直到高中参加全国或世界奥林匹克竞赛前才进行几个月的训练,其中接触到了一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可见奥数对极少数酷爱数学,并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是有一定作用的。然而,即使是这些学生在初中、小学时也并不需要另外再学什么“奥数”,只须灵活运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再适当看些数学课外读物(不是习题集),即可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至于周老师的学生张浩,我不认识,但是我认识最近几年的一些金牌选手,他们中有些是从小就学习奥数的,而有些的确是到高中才学的。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这什么也不能说明,只能说明他们的天赋好。还有一个更直接也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部分省份的教委舍得花钱,请名师教他们,让他们放弃其他学科,专攻数学,并且许诺可以保送上好大学等等,有了这样的条件,我想是可以到高中再学奥数的了。

  周老师说,张浩的成功是因为“浓厚兴趣和扎实基础”。那么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已经说过,通过奥数可以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当然也是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周老师还说“只须灵活运用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再适当看些数学课外读物(不是习题集),即可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只须灵活运用”谈何容易?可不是认识这几个字就可以的。我想这里周老师也是在帮“奥数”做宣传,所谓“灵活运用”正是奥数的特长所在。在一般的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显然没有奥数来得直接和有效。因为平时还是以传授新知识为主的,而“奥数”就可以看作是数学的课外读物,生动有趣,思路灵活,内容充实,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这里,我想用一段以“实事求是”为题的文字结束本文,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讨论。

  实事求是

  我认为,奥数老师们要实事求是,不能误人子弟,要因材施教,难度不能“大一统”,更不能贪多求难;学生家长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孩子饱受煎熬,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成才之路才是当务之急;各位学习奥数的学生也要实事求是,尽力学了,学不好,或者没有想象中的好也没有什么,只要自己觉得学到了东西才是最关键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更要实事求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已经行不通了,法令、政策的颁布是需要“听证”,论证的,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当然颁布了之后,也要能接受不同的意见,甚至是“问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23:09:07 | 只看该作者
7、奥数不能逼着学 全民都学更荒唐  
      记者:梁红岩


现在,很多小学生自己不喜欢学习数学,家长为了升学等目的逼着孩子去学,所谓的“全民学奥数”,裘教授非常不赞成。他说,如果全国人都是陈景润,中国人可就连饭都吃不上了。

    昨天,中科院研究员、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裘宗沪教授专程来连,看望了来自全国20所重点高中的107位参加第五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的学员,并告诫学员们,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训练是为了开拓思维,不要有太多的功利目的。随后,裘宗沪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大连: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始发地

    裘宗沪教授说他对大连特别有感情,因为当年中国数学会成立普及工作委员会就在大连。裘教授说,1980年,世界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恢复中国中学生参加竞赛。中国数学会决定成立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培训参赛的中学生。同年8月,在大连黑石礁的一个招待所,裘宗沪等几个发起人正式成立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确定了该组织的性质为“自愿参加、精简节约、民办公助”。

中国:

数学奥林匹克世界领先

    为了准备一年一度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每年在年底前要搞一次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选拔出百名在全国获奖的优秀选手,参加第二年初的中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集训。集训后,再选拔出6名选手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当年6月举办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

    今年6月,在墨西哥举办的由90个国家和地区的513名选手参赛的第4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中国6名选手中有5人获得金牌,1人获得银牌,中国代表队第12次荣获团体第一名。这一成绩再一次说明,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学生:

学习数学奥林匹克兴趣是前提

    裘宗沪教授认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点过“度”了。裘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连出海鲜,海鲜好不好?当然好,但有的内地厨师不得海鲜烹饪要领,不但糟蹋了海鲜,还向消费者要高价,部分没有吃过地道海鲜的人就会在痛恨蹩脚厨师的同时,斥责海鲜徒有其名。数学奥林匹克也是如此。国际举办的数学奥林匹克,仅限于高中学生,从来就没有举办过小学生、初中生数学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本身就是竞赛,社会上有些人举办“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没有依据的。

    从专家的角度,裘教授认为,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训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判断力。但首要的前提是学生要喜欢,有兴趣。比如,有些选手认为,解一道数学难题后的那种成功快感,是别的活动方式所达不到的,对他们来说,解题有兴趣,那他们就可以学习。而现在,很多小学生自己不喜欢学习数学,家长为了升学等目的逼着孩子去学,所谓的“全民学奥数”,裘教授非常不赞成。他说,如果全国人都是陈景润,中国人可就连饭都吃不上了。

家长:

面对数学奥林匹克要冷静

    今年年初,教育部就下文叫停小学生、初中生奥数。大连市教育局也在今年5月下文叫停小学生、初中生奥数培训,尤其强调,在小学升初中时,各相关学校一律不准考奥数。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照样在假期里组办“数学思维训练”、“数学训练班”等换了名字的奥数班。

    家长为什么仍旧热衷让孩子学习奥数?记者曾采访过部分家长,有家长认为,虽然表面小学升初中不考奥数,但目前中国的“成才链”就是进入好初中、考入好的重点高中,最终才能考入好的大学。而数学是主要学科,不学好数学不行。

    记者也曾采访过学习奥数的学生,在一个有50人的奥数班里,只有不足10个小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是有兴趣学习数学,而二十几个学生说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还有几个小学生说根本就听不懂。一个今年升初中的小学生则对记者说,从小学四年级就被奥数“拖”着,上初中了,妈妈终于同意他不再学了。

    就此问题,记者请教了裘教授。裘教授再次强调,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家长就不应该逼孩子学习。裘教授特别反对部分家长的功利成分,比如,从小学奥数,是为了考一个好初中;高中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是为了保送上名牌大学。裘教授不赞成学生通过竞赛上大学。他说,最初开展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是不与升学挂钩的。近几年,各高校为了选拔研究型人才,直接到联赛中选拔优秀者或在高考中加10分,这才让家长热衷,这与数学奥林匹克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裘教授认为,通过高考上大学,才是必须的。

奥数班:

不应以营利为目的

    教育行政部门叫停了学校组织的“奥数班”,但却叫不停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奥数班”。对此,裘教授的观点非常明确,因为这些“奥数班”利用了部分家长盲从的心理,不论孩子喜不喜欢,也不管孩子是否学到了真知识,只要家长交钱,“奥数班”就会办下去。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的“奥数班”,实际是拉动了部分人的“奥数经济”。
中考:

与数学奥林匹克无关

    小学生家长热衷让孩子学习奥数,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考一所好的初中。那么,小学阶段的奥数训练与初中教学甚至中考到底关系多大?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大连市骨干教师、大连市第六十五中学数学教师李盛波。据李老师介绍,初中数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才能掌握的。在中考时,数学的难题是教材知识的拓宽,检验的是学生“通性通发”,即一题多解。而小学期间“奥数”训练的是学生解题的技法,只有按照老师的技法才能“别过劲来”。这种训练,完全不适合初中学习。

    这也印证了裘教授的观点,数学奥林匹克是中学生才能涉猎的。就像莫扎特的钢琴曲,只有系统地学过钢琴知识的人才能操作。小孩子能否也弹“莫扎特”?有能的,那得是音乐天才。小学生能否进入数学奥林匹克?能,也需要数学天才。

    对于什么样的中学生适合进入数学奥林匹克,裘教授强调指出,第一,要有兴趣,第二,学习要有余力;第三,一定要学生自愿。

背景资料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首次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到上世纪20年代,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逐渐得到扩大,发展成真正全球性的中学生数学竞赛。

    1986年,我国首次正式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历次比赛中,中国学生的成绩都名列参赛队之首。今年,在第4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中国6名选手中又有5人获得金牌,1人获得银牌。这是中国代表队第12次荣获团体第一名。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由于中国等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众多国家代表队的加入,使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发展成规模很大的活动。

    如今,世界上大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每年都要派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相同,智力竞赛同样强调执著追求的参与精神,这一点也得到世界范围的共识。

[ 本帖最后由 平凡 于 2006-12-13 00: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23:12:04 | 只看该作者
8、中小学生学习奥数好不好
      现在社会上对于中小学生学习奥数褒贬不一,使一些家长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应不应该送孩子学习奥数。我也曾教过学生学习奥数,并且目前仍有几个孩子正在跟我学习。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社会上以及各个学校的奥数班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许多家长都这样热衷于送孩子学习奥数?主要是不少中学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把奥数竞赛成绩作为升学的一个条件,有些学生如果在奥数竞赛中获得奖项,就可免试直接升入重点中学。并且,在各个重点中学的入学考试中,或入学后学校组织的分班测验中,都有一部分奥数方面的题目,显然学过奥数的学生就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一定的诱导作用。

那么“奥数”究竟是什么呢?“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每年举行一次。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目的之一是发现人才,开拓数学的未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些题目即使是数学家也感到棘手,仅有运算能力和应试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度的灵活性。所以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通过这样高水平的比赛可以及早发现数学人才,然后进行培养,使其脱颖而出。

真正的数学奥林匹克或数学运动与体育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有关专家认为奥数只适合5%的超常儿童,但实际上参与和拿金牌是两个层面的概念。体育运动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大多数参加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奥运会的奖牌,而是出于喜爱某项运动,为了锻炼身体,为了提高体育水平。数学奥林匹克运动也是如此。能获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只有极少数的人,大多数参加者也是出于喜爱数学,为了锻炼自己的智力,为了提高数学水平。

  那么中小学生学习奥数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关键是看学生怎样学?老师怎样教?学习奥数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家,但就像每个人都可以参加体育运动一样,每个孩子都能从普及数学、传播数学、培养数学素养的奥数学习中获益。重要的是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确定学习的起点和具体的教法。实际上,奥数就是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做数学游戏,不仅中、小学生可以做,爷爷奶奶、大人小孩都可以做。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奥数学习。引导得好,学生从此会喜欢上数学,反之,则会惧怕和远离数学。

对数学爱好者来说,学数学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就说“数学好玩”。这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奥数是思维的体操,是以数学为载体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奥数对学生深入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帮助。学习奥数能使中小学生享受到吸收新知识的快乐,发现问题的快乐,探索解法的快乐,共同切磋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不断前进的快乐,从而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奥数”真正的本意,是进行数学普及、发现数学人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

    但是社会上一些奥数班功利色彩过重,已经严重偏离了“奥数”原有的正确航向。“奥数”本是一项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课外活动,但在升学利益的催化下,成为波及从中学到小学几乎所有学童的新的应试招数和各种培训机构的生财之道。有些“奥数”班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而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有时并不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更不能提高数学能力。有些孩子过分注重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课内相对简单的有些基础题反而做不出,数学成绩并未得到提高。所以奥数成绩并不能完全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潜力。

其实奥数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把握一个“度”,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强迫孩子把学习奥数当成惟一的兴趣。让孩子从奥数中得到数学思想的培养、思维方法的训练,品尝到推理、分析的快乐,让孩子心中兴趣的种子得以发芽、长大,应该是奥数的使命。而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在于奥数教师,在于全社会对奥数的理性分析、科学评价和正确引导。然而并非所有的数学老师都能教奥数,并非所有的奥数教材都能用来学奥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奥数,就像并非是每个人都喜欢或适合体育运动,都能从事体育运动一样。家长应该明白,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比较适合学习奥数。对于那些确实学有余力的孩子,学习奥数,具有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这些比学奥数本身更重要。有些学生基础很差,课内的知识都消化不了,在家长的逼迫下也去参加奥数班的学习。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就听不懂,学不会。这样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这些孩子,应该首先抓好课内基本内容的学习。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及时走出“奥数热”的误区,别让孩子为了上重点学校而死啃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错过孩子特长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有些家长一定想让自己的孩子学点儿奥数,一是要慎重选择能因材施教的老师;二是最好能与孩子一道学习,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奥数的滋味。

孩子不学奥数行不行?孩子不学奥数也没有关系。因为奥数中的许多内容在以后的课程中都要系统地学,所以暂时不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许多教学生学习奥数的老师以前并没有学过奥数,但因为经过大学教育,学的内容深了,站的基点高了,返回来再看中小学奥数中的一般内容就显得比较容易。正如前面所述,学习奥数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数学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所以学习具体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家长没有必要担心不学奥数会缺了什么。

总之,孩子学不学奥数,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兴趣、爱好而定,不要跟风,更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2-13 10:27:34 | 只看该作者
取消奥数奖项在初中升学中的各项待遇。
才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快乐地学习数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2-13 11:40:33 | 只看该作者
当然要学啊,思维之路开了,学学校的数学课程就是顺水推舟的事,相得益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2-13 12:58:31 | 只看该作者
啥时候开始学好呢?我孩子才6岁,上一年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5-17 15:53 , Processed in 0.12487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