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20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警惕伪书欺骗你的感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 12:4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一位朋友转来的小卡尔维特谈聪明的八条经验云云。。
我的愤怒已经难以遏止。

愤怒倒不是因为这位转贴的朋友。这位朋友不明就里。
愤怒的原因是书商的良心和胆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老卡尔维特写的《卡尔维特的教育》在中国流传的版本本来就是伪书。
也就是胡乱拼凑抄袭来的伪劣之作,
然后又不断的出续集。最近的神话是小卡尔维特复活,
出了一本小卡尔维特谈教育的书。

这简直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小卡尔维特根本没有写过这类书。
是中国书商借尸还魂以他的名义炮制了一本伪书。

中国的伪书已经泛滥成灾。管理类最多,每年上百种,
其次就是教育类。

“书”这个本来美好的东西过几年也许会像“小姐”“同志”一样变了味道。

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请斑竹把这个帖子撤销精华。

附:这本书夸大其词的宣传:

《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
作者:小卡尔·威特 [德国]
本书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续篇,该书由卡尔·威特先生的儿子小卡尔·威特亲自撰写,自问世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欧美及全世界各国流传不绝,成为众多教育者及父母的必读之书,在德国甚至被奉为早期教育的宪章,在美国,仅19世纪就再版过45次。

========

事实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早已经湮没无闻。在美国,只有哈佛大学图书馆
有孤本收藏。已经属于文物级的东西。至于这本续集,完全是捏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1 13:53:56 | 只看该作者
搂住,请问你凭什么认为《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是伪书?要查真伪,只有懂德语的朋友去德国网站查一下就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3-1 14:16:51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看到一位朋友转来的小卡尔维特谈聪明的八条经验云云。。我的愤怒已经难以遏止。 愤怒倒不是因为这位转贴的朋友。这位朋友不明就里。愤怒的原因是书商的良心和胆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老卡尔维特写的《卡尔维特的教育》在中国流传的版本本来就是伪书。也就是胡乱拼凑抄袭来的伪劣之作,然后又不断的出续集。最近的神话是小卡尔维特复活,出了一本小卡尔维特谈教育的书。 这简直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小卡尔维特根本没有写过这类书。是中国书商借尸还魂以他的名义炮制了一本伪书。 中国的伪书已经泛滥成灾。管理类最多,每年上百种,其次就是教育类。 “书”这个本来美好的东西过几年也许会像“小姐”“同志”一样变了味道。 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请斑竹把这个帖子撤销精华。 附:这本书夸大其词的宣传: 《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作者:小卡尔·威特 [德国]本书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续篇,该书由卡尔·威特先生的儿子小卡尔·威特亲自撰写,自问世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欧美及全世界各国流传不绝,成为众多教育者及父母的必读之书,在德国甚至被奉为早期教育的宪章,在美国,仅19世纪就再版过45次。 ======== 事实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早已经湮没无闻。在美国,只有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孤本收藏。已经属于文物级的东西。至于这本续集,完全是捏造的。
请问能提出证明你说的事实的证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3-1 15:16:0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很有可能是假的,据我所知,在国内有两个版本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内容完全不同,在新语丝上有人对其中的1个版本打假过.因为有这个事情,所以对小卡尔威特的书我就不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1 16:05:47 | 只看该作者
养育孩子在于点点滴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3-1 17:01:03 | 只看该作者
目师+-->引用:目师 请问能提出证明你说的事实的证据吗?
让搂主去搜集证据,恐怕有点太过为难了吧,他也不是职业打假者,但它绝非信口胡说的。 我来给点旁证,此文发表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至今未见那位出版商控告该作者,贴在这里,以供参考 [光明日报] 伪造译著竟成畅销书 几本写于一两百年前的老书《早期教育和天才》及《卡尔·威特的教育》等,因被《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作者在书中向读者推荐,居然返老还童,在大陆和港台都重新火了起来。不过,大获其利的不是辛辛苦苦的翻译者和合法的版权所有者,而是一群非法剽窃者。  如果剽窃者只是侵权,笔者也懒得管这号闲事。但正在热销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不仅假冒译著,还胡乱篡改历史,近来更连出“续篇”和“增订本”来重复谎言。笔者为剽窃者行骗无阻的局面深感悲哀,故一举螳臂,试挡骗子的车轮,希望可少些读者被骗。    跟风素质教育是假,追逐利润是真 自从《哈佛女孩刘亦婷》显露出超级畅销的发行势头,中国便掀起了强劲的素质教育图书出版潮。嗅觉灵敏的书商们兵分三路,迅速跟风,但收获却大不相同。  一路是直接仿造,书商们竞生 “男孩、女孩”,但很快遭到媒体围攻,估计战果一般。 另一路是故意唱反调,或板着脸说不,或憋出几声“平庸而快乐”的傻笑,无奈老师和家长不肯认同,战果也不如人意。 还有一路是大胆剽窃,剽窃的对象主要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盛赞的《早期教育和天才》。这路跟风者个个都只赚钱,没挨骂,再次映证了让守法经营者心理失衡的话:撑死胆大的! 剽窃者的手法其实很简单,基本都是改头换面加“注水”。如《哈佛天才》、《哈佛才子》、《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卡尔·威特的教育》和哈佛等等等等。约有七八本《早期教育和天才》的翻版书,都是把该书内容重新编排一下,再拼装点其他内容,就把别人的奶酪“动”到了自己碗里。 如此明显的抄袭很容易取证,把被剽的书和行剽的书对照一下就行了。奇怪的是,《早期教育和天才》的翻译者及出版商(河北人民出版社)对此一直未做反应,不知是版权归属不明晰还是另有苦衷?便宜了这群侵权者至今未受任何处罚。 眼瞅着只有利润没有风险,剽窃者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较晚跟进的《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其主打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便“创造性”地剽窃了几本早期教育著作,并“勇敢”地署名为“[德]卡尔·威特/著 刘恒新/译”。也不怕人追问:此书原著是稀世文物,全世界仅存几本,美国仅有的一本在哈佛,你是怎么搞到的? 可悲的是,最无耻的剽窃者却成了跟风大军中的最大赢家。据中国出版界最重视的 “开卷图书2002年8月全国非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统计,假《卡尔·威特的教育》2001年6月出笼后,已连续14月高居该榜前5—20名。见《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9月19日第7版。以该报同年9月17日第10版对四川少儿出版社的一则报道来推测,该社早已下榜的《赏识你的孩子》都销出了30万册,这本月月上榜仍在热销的假《卡尔·威特的教育》,保守的估计销量也多达三四十万册。 怪不得这些日子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出了“续篇”又出“增订本”呢,感情是骗了几十万读者都没人吭气,偷来的锣鼓也敢使劲打了!  随意篡改历史 彰显造假证据 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对1818年的原著极不尊重,随心所欲地篡改历史,张冠李戴,欺骗读者,没有一点心理障碍。 比如说,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在第28页拼凑的“训练五官,刺激大脑发育”,盗用的是《早期教育和天才》后半部介绍的斯特娜夫人教养女儿的事,其资料来源于1914年写作的《斯特娜的自然教育》。造假者也许想说是斯特娜抄袭了老卡尔,但心理学发展史可以轻易证明这种假设无法成立。略知心理学史的人都知道,最早发现“刺激→反射”脑功能的科学家是俄国的谢切诺夫(1829~1905),他划时代的科研成果《脑的反射》出版于1863年。老卡尔在1818写书的时候谢切诺夫还没出生,怎么可能用几十年后的科学发现来总结他的育儿经?而斯特娜的女儿出生之前,巴甫洛夫已进一步提出了“条件反射”概念,并在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斯特娜才具备谈论大脑功能的历史前提。《哈佛女孩》的作者也说是向斯特娜学的“训练五官,刺激大脑发育”。  又比如说,假《卡尔·威特的教育》第22-23页堆砌的“婴儿的模式教育”理论,其实是日本当代教育家井深大(1908~1997)的研究成果(见《从零岁开始的教育》,另一个译本《零岁教育》把“模式”译为“类型”)。婴儿模式教育的理论源头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他于1935年提出了动物行为模式理论,并因这一成就的划时代意义而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1818年的老卡尔怎么说得出20世纪中页的前沿理论? 这种时空错位的漏洞在假译著里俯拾即是,让人哭笑不得。  蓄意张冠李戴 欺骗数十万读者 在零售价只有8元多的《早期教育和天才》里,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教育各占1/3,剽窃者要造出一本定价19.8元的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只好让斯特娜夫人受点委屈了。于是,“译”者刘恒新横下心来,把斯特娜夫人的育女经硬按在100年前的卡尔父子身上。 比如说,斯特娜夫人给女儿买来7音钟,并分别栓上7色发带,教女儿辨音识色(见《早期教育和天才》第七章之二)。这个细节被按在卡尔身上之后(见假译著第28页),这套文库里的另一本书《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的相应内容只好改成了“在钢琴键上分别贴上7种颜色的纸条”(大意如此)——这套文库里其它译著的真实性,因此也变得可疑起来。别的不论,假《卡尔·威特的教育》的“续篇”,就是把同样的内容借小卡尔的嘴再说一遍而已。 在假译著的第28页上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斯特娜夫人从女儿6周大就开始念拉丁文名诗《艾丽绮斯》給她听,小姑娘1周岁时就能背颂10来句了。这个细节也被改成了卡尔的事,实际上小卡尔6岁之后才开始接触这首拉丁文长诗(见《早期教育和天才》第二章之四)。这个改动在《斯特娜的自然教育》里也有配套的改动。 这些配套改动,恰好暴露出剽窃者蓄意欺骗读者的马脚,并且无法推说是所用“原著”的问题。因为,把德文原著翻译成英文并使其流传后世的人,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父亲、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1914年出版,1975年还有再版,而《斯特娜的自然教育》1914年还在写作之中,维纳教授既没有抄袭后者的条件,也没有抄袭后者的必要。  明显没有原著 版权审察何以过关 这种胡拼乱凑的细节,在假《卡尔·威特的教育》里多不胜数。不难推测是因为提高定价需要增加页码造成的。如果剽窃者手里真的有原著,何至于如此狼狈呢?“译”者在序言里也承认,德文原著有1000多页,英译本也有356页,而假《卡尔·威特的教育》还不到300页,又何须东抄西抄! 莫非剽窃者既不懂德语,又不懂英语,只能在一堆20世纪晚期出版的中文书上乱抄一气?既然如此,还不甘心于“编”,非要假冒“译”,硬是把这段历经两个世纪,由德、英、日、汉四种语言辗转传播的早教佳话糟蹋得面目全非!倘若以诚实为荣的卡尔父子英灵有知,不知会难过成什么样子?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本所谓的译著是怎么通过版权审核这一关的呢?难道就没人问一声:此书到底是从德文翻译的?还是从英文翻译的?原著的版权页呢?还有,原著呢? 联想起反对牟利的英国吉尼斯与坚持牟利的上海基尼斯1996年就终止了合作关系,中国申请人却被蒙在鼓里5年多,笔者不禁想问:究竟有谁在保障大陆消费者不受或少受欺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3-1 17:12:11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让搂主去搜集证据,恐怕有点太过为难了吧,他也不是职业打假者,但它绝非信口胡说的。 我来给点旁证,此文发表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至今未见那位出版商控告该作者,贴在这里,以供参考 [光明日报] 伪造译著竟成畅销书 几本写于一两百年前的老书《早期教育和天才》及《卡尔·威特的教育》等,因被《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作者在书中向读者推荐,居然返老还童,在大陆和港台都重新火了起来。不过,大获其利的不是辛辛苦苦的翻译者和合法的版权所有者,而是一群非法剽窃者。  如果剽窃者只是侵权,笔者也懒得管这号闲事。但正在热销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不仅假冒译著,还胡乱篡改历史,近来更连出“续篇”和“增订本”来重复谎言。笔者为剽窃者行骗无阻的局面深感悲哀,故一举螳臂,试挡骗子的车轮,希望可少些读者被骗。    跟风素质教育是假,追逐利润是真 自从《哈佛女孩刘亦婷》显露出超级畅销的发行势头,中国便掀起了强劲的素质教育图书出版潮。嗅觉灵敏的书商们兵分三路,迅速跟风,但收获却大不相同。  一路是直接仿造,书商们竞生 “男孩、女孩”,但很快遭到媒体围攻,估计战果一般。 另一路是故意唱反调,或板着脸说不,或憋出几声“平庸而快乐”的傻笑,无奈老师和家长不肯认同,战果也不如人意。 还有一路是大胆剽窃,剽窃的对象主要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盛赞的《早期教育和天才》。这路跟风者个个都只赚钱,没挨骂,再次映证了让守法经营者心理失衡的话:撑死胆大的! 剽窃者的手法其实很简单,基本都是改头换面加“注水”。如《哈佛天才》、《哈佛才子》、《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卡尔·威特的教育》和哈佛等等等等。约有七八本《早期教育和天才》的翻版书,都是把该书内容重新编排一下,再拼装点其他内容,就把别人的奶酪“动”到了自己碗里。 如此明显的抄袭很容易取证,把被剽的书和行剽的书对照一下就行了。奇怪的是,《早期教育和天才》的翻译者及出版商(河北人民出版社)对此一直未做反应,不知是版权归属不明晰还是另有苦衷?便宜了这群侵权者至今未受任何处罚。 眼瞅着只有利润没有风险,剽窃者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较晚跟进的《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其主打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便“创造性”地剽窃了几本早期教育著作,并“勇敢”地署名为“[德]卡尔·威特/著 刘恒新/译”。也不怕人追问:此书原著是稀世文物,全世界仅存几本,美国仅有的一本在哈佛,你是怎么搞到的? 可悲的是,最无耻的剽窃者却成了跟风大军中的最大赢家。据中国出版界最重视的 “开卷图书2002年8月全国非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统计,假《卡尔·威特的教育》2001年6月出笼后,已连续14月高居该榜前5—20名。见《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9月19日第7版。以该报同年9月17日第10版对四川少儿出版社的一则报道来推测,该社早已下榜的《赏识你的孩子》都销出了30万册,这本月月上榜仍在热销的假《卡尔·威特的教育》,保守的估计销量也多达三四十万册。 怪不得这些日子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出了“续篇”又出“增订本”呢,感情是骗了几十万读者都没人吭气,偷来的锣鼓也敢使劲打了!  随意篡改历史 彰显造假证据 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对1818年的原著极不尊重,随心所欲地篡改历史,张冠李戴,欺骗读者,没有一点心理障碍。 比如说,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在第28页拼凑的“训练五官,刺激大脑发育”,盗用的是《早期教育和天才》后半部介绍的斯特娜夫人教养女儿的事,其资料来源于1914年写作的《斯特娜的自然教育》。造假者也许想说是斯特娜抄袭了老卡尔,但心理学发展史可以轻易证明这种假设无法成立。略知心理学史的人都知道,最早发现“刺激→反射”脑功能的科学家是俄国的谢切诺夫(1829~1905),他划时代的科研成果《脑的反射》出版于1863年。老卡尔在1818写书的时候谢切诺夫还没出生,怎么可能用几十年后的科学发现来总结他的育儿经?而斯特娜的女儿出生之前,巴甫洛夫已进一步提出了“条件反射”概念,并在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斯特娜才具备谈论大脑功能的历史前提。《哈佛女孩》的作者也说是向斯特娜学的“训练五官,刺激大脑发育”。  又比如说,假《卡尔·威特的教育》第22-23页堆砌的“婴儿的模式教育”理论,其实是日本当代教育家井深大(1908~1997)的研究成果(见《从零岁开始的教育》,另一个译本《零岁教育》把“模式”译为“类型”)。婴儿模式教育的理论源头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他于1935年提出了动物行为模式理论,并因这一成就的划时代意义而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1818年的老卡尔怎么说得出20世纪中页的前沿理论? 这种时空错位的漏洞在假译著里俯拾即是,让人哭笑不得。  蓄意张冠李戴 欺骗数十万读者 在零售价只有8元多的《早期教育和天才》里,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教育各占1/3,剽窃者要造出一本定价19.8元的假《卡尔·威特的教育》,只好让斯特娜夫人受点委屈了。于是,“译”者刘恒新横下心来,把斯特娜夫人的育女经硬按在100年前的卡尔父子身上。 比如说,斯特娜夫人给女儿买来7音钟,并分别栓上7色发带,教女儿辨音识色(见《早期教育和天才》第七章之二)。这个细节被按在卡尔身上之后(见假译著第28页),这套文库里的另一本书《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的相应内容只好改成了“在钢琴键上分别贴上7种颜色的纸条”(大意如此)——这套文库里其它译著的真实性,因此也变得可疑起来。别的不论,假《卡尔·威特的教育》的“续篇”,就是把同样的内容借小卡尔的嘴再说一遍而已。 在假译著的第28页上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斯特娜夫人从女儿6周大就开始念拉丁文名诗《艾丽绮斯》給她听,小姑娘1周岁时就能背颂10来句了。这个细节也被改成了卡尔的事,实际上小卡尔6岁之后才开始接触这首拉丁文长诗(见《早期教育和天才》第二章之四)。这个改动在《斯特娜的自然教育》里也有配套的改动。 这些配套改动,恰好暴露出剽窃者蓄意欺骗读者的马脚,并且无法推说是所用“原著”的问题。因为,把德文原著翻译成英文并使其流传后世的人,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父亲、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1914年出版,1975年还有再版,而《斯特娜的自然教育》1914年还在写作之中,维纳教授既没有抄袭后者的条件,也没有抄袭后者的必要。  明显没有原著 版权审察何以过关 这种胡拼乱凑的细节,在假《卡尔·威特的教育》里多不胜数。不难推测是因为提高定价需要增加页码造成的。如果剽窃者手里真的有原著,何至于如此狼狈呢?“译”者在序言里也承认,德文原著有1000多页,英译本也有356页,而假《卡尔·威特的教育》还不到300页,又何须东抄西抄! 莫非剽窃者既不懂德语,又不懂英语,只能在一堆20世纪晚期出版的中文书上乱抄一气?既然如此,还不甘心于“编”,非要假冒“译”,硬是把这段历经两个世纪,由德、英、日、汉四种语言辗转传播的早教佳话糟蹋得面目全非!倘若以诚实为荣的卡尔父子英灵有知,不知会难过成什么样子?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本所谓的译著是怎么通过版权审核这一关的呢?难道就没人问一声:此书到底是从德文翻译的?还是从英文翻译的?原著的版权页呢?还有,原著呢? 联想起反对牟利的英国吉尼斯与坚持牟利的上海基尼斯1996年就终止了合作关系,中国申请人却被蒙在鼓里5年多,笔者不禁想问:究竟有谁在保障大陆消费者不受或少受欺骗呢?
你这些不就是证据吗!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3-1 17:18:21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请斑竹把这个帖子撤销精华。………………………………………………
查实处理!谢谢揭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3-1 22:19:12 | 只看该作者
目师+-->引用:目师 你这些不就是证据吗! :p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报纸上登载的我并不认为就是对的,我从小看报纸是如何愚弄大众的,对他们没信任感。不过按照常规,这篇文章写于2002年,如果是乱说,相信译者和出版单位回出来反驳,没有的话,我且认为本文所说的是事实。 关于伪书,我是这么看的,对于出书者,为了利润,伪造一个外国的名字,利用国人迷信外国人的这种心理,总是不合规矩的。但我作为读者,更关心书的内容,比如说那本《卡尔维特》原书是200年前所写,其中的理念已与目前社会相差甚远,真的翻译过来,也不见得有什么价值。反倒是那本伪书,为现代人所思所想,却反倒有一定价值。我看过很多古书,其中伪书也很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可悲的不是伪书,而是国人的心态,从来就不习惯独立思考,原意要别人来教导自己,盲目的崇拜一些不实际的东西。对于他们,那怕是外国一个疯子写的东西,他们也会奉作神灵。 另外,那两本伪书里的瞎编的介绍,有意误导读者,属于欺骗行为,应予谴责。 某些鼓吹XX方法的人,也是用想象的“事实”去误导大家,其做法类似上述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3-2 07:43:49 | 只看该作者
对各位勇于寻找探寻事实真相、不迷信、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致以深深敬意。营造实事求是的环境,将一些伪科学的东西逐出我们的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23:57 , Processed in 0.09302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