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35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牟宗三: 《孟子‧告子篇上》逐句疏解 (待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3 21:4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圓善論》第一章摘錄  

一   杞柳之喻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性〕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案:所記此段對辯先標告子之主張,後記孟子之反駁,文意甚為顯豁。茲以語體文順通如下:

告子主張說:「人之性好比是杞柳之木材一樣,〔仁〕義就好比是由杞柳之木材製咸的桮棬器具一樣。以人性造成仁義就好比以杞柳木材造成桮棬器具一樣。」

孟子駁斥說:「如你所說,你能順杞柳之性〔順杞柳之如其為杞柳〕,不加人工,而就能以杞柳造成桮棬嗎?抑或將加人工戕賊杞柳而後始能造成招棬呢?如果你須將杞柳予以斧斵〔戕賊〕始能以之造成栘棬,那麼依你之類比,你亦將扭曲矯揉〔戕賊〕人之性始能以之造成仁義乎?

〔如誠如此,則仁義將不是由人性自然而發,而是由人工造作而成。〕如是,則領導天下人以禍害仁義使之成為不真實的虚偽物者必就是你這幾句話了!」

案:在此對辯中,告子以杞柳喻性,是把性看作材料,是中性義的性,並無所謂善惡,其或善或惡是後天造成的,因而其中亦無所謂仁義,仁義亦是後天造成的,因而仁義是外於人性的(此與告子下文主張仁內義外之外不同,詳見下文辨明)。而孟子則主張仁義是內發於人性,不是後天造成的,如是,則孟子心目中的性必不是中性的材料義之性。這就顯出兩人所指目的性不同,並不是對於同一性有相反的主張因而成為兩相矛盾。因為對於人本可有不同層面的看法。然則何種意義的性始可看成是中性的材料,又何種意義的性始能自發岀仁義而可被說是定善,這不可不予以辨明。此則順下文層層論辯即可明白。

或有把此對辯中告子曰中之語不視為告子之主張,而視為是告子對於孟子之攻擊一一攻擊其「以人性為仁義」,視[以人性為仁義」是孟子之主張,且把「為」字作「是」字解或作「當作」解,如是便攻擊說:你若把人性看成是仁義,就好像把杞柳看成是桮棬一樣,但杞柳不能就是桮棬,是故人性亦不能就是仁義。是故你孟子把人性看成是仁義是完全錯了。這樣解法很可怪!這是完全把告子那幾句話看擰了!既這樣看擰了,遂以為孟子之答辯不可解。其實完全可解。孟子就是反對你把人性視為材料,把仁義視作後天造成的。那幾句話就是告子的主張,其中的「為」字是「作成」義。孟子答辯中的「為」字亦都作「作成」解。

二  湍水之喻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案:在此對辯中,告子正式說出人之性原只是中性的,此為材料義之性之所必函。順通如下:

告子又主張說:「性好比是漩湍之水,你把它決之於東方,則它即向東流,你把它決之於西方,則它即向西流。人性亦如是,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就好像水之無分於東西。」

孟子答辯說:「即依汝之例方便而言,水誠然無分於東西,但豈亦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向善〔人性之善也,由其自然向善而斷其是善〕就好像水之自然就下一樣。「人無有不善」①〔人性無有不向善),而水亦無有不就下。現在,對此水,你若拍擊之,使之飛濺起來,它可以濺過了你的额頭;你若把它壅激起來而使之上湧,它可以流到山上去,這豈是水之自然就下之性嗎?這乃是迫於勢〔即由外力而使之〕而然的。人之可被致使為不善〔作不善之事〕,就其性而言,也好像水之過顙或在山一樣,是迫於勢而然的〔由環境習染而然的〕,這不是其性本是如此的。」

案:告子既視性為材料,因而必視性為中性(無分於善惡),這是必然相隨而來的。孟子既反對其材料說,亦反對其中性說,這亦是必然相隨而來的。然則究竟什麼樣的性可視之為材料和中性?又什麼樣的性不可如此看?性猶湍水,性猶杞柳,是告子舉例以明之。孟子即就其所舉之例而駁之。下文告子則就原則以明性為材料之中性義。此原則即是「生之謂性」。
---------------------------
①編者註:牟先生於〔人無有不善〕五宇旁加△記號。
【轉貼者註:P4頁此段中杞柳的“杞”字排版似有誤】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1-17 12:47:07 | 只看该作者
对了,一直忘了说,多谢果行老师的分享!我近日被research和作业搞得手忙脚乱、心浮气躁,只读了一部分(这就是没有经过读经训练的悲剧啊^_^),改日再静心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1-17 12:05:44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明理是明理,建议是建议,情绪是情绪,可以不相互掺和吗?

我对你们只有学习、求教、讨论之心。

你们的建议和好意我都知道,不会想歪的。

只是我们学识不同及思维方式不同,经常感觉相互之间的交流犹如鸡同鸭讲

如果没什么变化,最终得到相互“不说什么了”的结果也是必然的。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2: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1-17 11:59:57 | 只看该作者
无语。
有洞察力,并不一定是思辩强。

如果没有强的思辨能力,如何抓住两不同东西的一些相通的东西,或两个相似东西的之间毫厘之别?不能抓住相同或不同又如何洞察呢?!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2: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1-17 11:53:14 | 只看该作者
有洞察力,并不一定是思辩强。
关于性善,牟先生的解释已经很清楚,说明了其“超越性”。我也说过了,人和水没有同构关系,这个譬喻仅仅是一个譬喻。我说你缘木求鱼,思维不够严密,并没有任何不敬之意,实质还是佩服你的求学之心的,只是从我走过的弯路来说,希望你能够选择更加有效率的方向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1-17 10:3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newagua1 于 2007-11-17 09:57 发表
因为你们心目中它是终点或是它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容不得再深究。
==========
终点不在经句中。
古人不善使用逻辑工具,思辩能力不强,所以譬喻的表达是有问题的,只不过是一种言论的方式,但不是严谨的言 ...

这是你对古人的评价呀,我刚好与你相反,我佩服古人之逻辑、思辨能力和严谨及其洞察力,也佩服他们文字表达的优美。
可惜呀,学习流传过程,没有发扬其逻辑和思辨,简单地把语言留下了。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0: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1-17 10:18:34 | 只看该作者
水有向下的性,这真是水的性吗?是地球引力也。
人之性善,其实也是,因为存在一个如同地球引力一样的东西,吸引人迫使必须向善。

至于水有没有向下这个过程,就看水有没有相对的高度差,
相对于人,有没有向善的行为和过程,也一样有没有相对不同的能力。


这么好的一个比喻,一个揭示善之本质的比喻,被视作“这只是想强调一种“本来就如此”的意思,“固有”的意思。”“水既然只是一个譬喻,只不过是辩论的手段,言说的手段,你还要用水的什么”居高“方能”下流“来思考性善,那是缘木求鱼。”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7 11: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1-17 09:5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susan_1201 的帖子

因为你们心目中它是终点或是它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容不得再深究。
==========
终点不在经句中。
古人不善使用逻辑工具,思辩能力不强,所以譬喻的表达是有问题的,只不过是一种言论的方式,但不是严谨的言论方式。你如果看看此篇帖子,就知道牟先生已经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如果你一定要拿譬喻来理解孟子想表达的意思,会陷入思维混乱——因为那个譬喻的内容跟性善根本不是一回事。水性向下是物性,所谓重力、流体运动都是物理性质,性善却不是物理性质。
水既然只是一个譬喻,只不过是辩论的手段,言说的手段,你还要用水的什么”居高“方能”下流“来思考性善,那是缘木求鱼。
启发是什么?启发根本不是真理,不过借某种手段来让人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把某种内容透出来。但是能够透多少?我说一个美女美得像红玫瑰一样,你就认为那个美女的脸是跟玫瑰一样红?跟玫瑰一样长着刺(因此性格不容易亲近)?美女跟玫瑰一样必然有着某种香味?
孟子说人之性善,跟水之下流一样,这只是想强调一种“本来就如此”的意思,“固有”的意思。你却还想着水要居高才能下流,因此人之性善也要像水一样居高?水之居高只不过流得更加迅猛,但是水之受重力影响、水之流动性是固有的,居高不是什么“固有之性”,不过是水的状态。人之性善如何居高?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水和人不是什么同构关系。就好像美女和玫瑰不是什么同构关系。

当然,苏珊联想到人要有大能力,联想到水跟人之为善的相似性,确实也是一个思考的方向,但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人要如何把性善光大?如果苏珊仔细辨析,就会发现水之居高,跟人之才能没有什么关系。水居高可以流得更迅猛,但是人有才华未必能为善。如果发扬“善”靠的是才华,孔子根本不会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譬喻的内容是不可深究的,因为不存在同构关系。

苏珊习惯用分析的思维,但是逻辑又不能做到严密细致,这样子凭靠常识、联想的“分析”经典,是很容易缠夹不清的。中国人本来就不擅长严密的逻辑思维,经典的语句因此很“散”,很没有“逻辑”,用常识和联想去“分析”,得不到什么受益。若要读中国书,还是囫囵吞枣,熟读百遍,才有点收获。

若苏珊不能坚持老实读经,一定要这种方式解读经典,不如直接读西方的论著如《理想国》,至少还能对思辩能力有所训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1-15 08:19:01 | 只看该作者
newagua1 君:
  我知道用比喻更容易让人理解难以理解的东西或表达难以难以表达的东西。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是譬也,譬得非常好。但这个譬只考虑了水有向下的性质,而没有考虑其它因素。其实还有许多地方象水。比如人不学不自我提高,有力气不干活,如何有为善或为更大善的能力呢?犹如水不为云不为泉又如何能够源源不断的向下的能力呢?
  
  一边说“孟子告子不过是拿水来譬喻、辩论,进而启发而已”,一边说“譬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而不是深究譬喻本身的内容。”,在我看来这两句话是有一定的矛盾的,进而启发就可以继续探讨下去,不是深究譬喻本身的内容就是不要再深思讨论,不深思讨论如何启发呢?我也理解你们:在你们思想里这两句话是没有矛盾的,因为你们心目中它是终点或是它在你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容不得再深究。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1-15 12: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1-15 02:4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susan_1201 的帖子

1、水向下是因地球有重心力,人性之向善因何呢?
2、水之所以能向下,必先居高,所以人能善,人也必应象水有居高的过程。
==========
古人善作譬喻,但譬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而不是深究譬喻本身的内容。
人性为善跟水之居高而向下毫无关系,孟子告子不过是拿水来譬喻、辩论,进而启发而已。要了解人性之善,须老老实实实践经典,正己化人,自然而然就能触摸到性善的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45 , Processed in 0.08099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