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885|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次推荐 教女儿学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6 13:0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本书前面已经看过,后来又去看了论语别裁,相比之下,别裁写的更透彻和深入,今天转而一想,别裁的东西给大人看合适,拿给小孩子讲还是不妥。再读 教女儿学论语,还是这个合适。推荐!

学而第一 1.1(1)  子zǐ曰yuē:“学xué而ér时shí习xí之zhī,不bú亦yì说yuè○悦乎hū?有yǒu朋pénɡ自zì远yuǎn方fānɡ来lái,不bú亦yì乐lè乎hū?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ú愠yùn,不bú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

  这三句不需要解释了,都懂。
  先别忙着说都懂。我问你,孔子这三句话,一会儿讲学习,一会儿讲远方来客,一会儿讲知人不知人的……是不是有点乱啊?
  这个……
  我再问你,这三句很平常的话,孔子为什么要用反问句?通常我们使用反问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嗯,他为什么不正面讲呢?比如:学而时习之,很悦;有朋自远方来,很乐……
  是啊。我想,眼前这本《论语》,不是孔子在家里独自一个人写的,里面的孔子语录,
  大多是回答学生的提问,或者是针对某些具体事情有感而发……
  你是说,孔子这三句话,是针对某个同学讲的?
  是的,一定是孔子对班上的一位同学有意见,那天下课后特意留下他,关照了几句……这位同学呢,平时功课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合群,有点孤僻——对了,你们班有没有
  这样的同学?
  嗯,有一个,就是刘雨辰,功课也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可她总是一个人,不怎么和我们一起玩,我们玩的时候也不大叫她。
  孔子的这位学生,大概和刘雨辰一样,平时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在一起演习礼乐,他却一个人关门读书;同学们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举办聚会,他也没兴趣参加;同学之
  间有什么误会,他总是耿耿于怀……
  哦,是因为他不太合群,所以孔子才留下他,对他说……
  孔子对他说:“学了之后,时常和大家一起练习,不也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看望大家,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抱怨,不也是很君子吗?”
  这三句话,讲的就是一个合群的道理……不过,这里说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学习的“习”字,我们通常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孔子这里讲的习,是大家一起练习、演
  习。孔子教的不是数学、语文、外语,他教的是礼仪、音乐、舞蹈、诗歌、射猎、驾车等,
  是需要大家一起互动、一起演习的……
  很有趣啊,他专门教一些副课……
  他觉得这才是主课,他教这些课程,就为了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和规矩,培养合群的快乐感觉。
  君子,就是一些合群的人吗?
  是啊。通常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他们一般比较自以为是,也比较敏感——比如
  说,有同学误解了你,或老师不赏识你,你心里会抱怨、会思前想后吗?
  这个,没那么严重吧,郁闷会有一点。
  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郁闷也不
  抱怨,这就像个合群的君子了。
  所以,这一段应该是孔子关照那个优秀学生,除了人聪明、功课好,还要学会与人相处——这道理,其实也蛮简单。
  简单的道理,要做到也不容易。孔子喜欢的,是大家相处,都有一种心胸很开阔的君子
  之乐,一种单纯的、合群的快乐。
  这很重要吗?要放在《论语》的开头……
  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很混乱的,不要说抱怨和郁闷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事天天发
  生,到处是诱惑和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有一班优秀的子弟
  ,在老师带领下,远离名利的争夺,保持着单纯的学习之乐、朋友之乐,是不是很难得啊?
  是,是有点“不亦乐乎”——这后来成了一句成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0-2-24 16:30:18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好,孩子什么时候会喜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10-2-23 01:12:5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下,方法很有借鉴性,准备试用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0-2-22 14:33: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9-6-30 21:44:54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趣的书哦,正想给女儿讲讲论语呢,可以借鉴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9-6-30 08:00:18 | 只看该作者
田妈,你的话我再赞同不过,我们家读经,一定也是按照不讲解的原则(至少我不主动讲解,要是孩子问,我尽可能模糊地讲)。

不过,我还是想,不讲解这个原则,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太难以理解,太深奥,也太难以操作。尤其是第一楼转载的这篇文章,我记得作者的女儿已经11岁了。这个年纪,估计已经读了很多书,也受了市面上杂七杂八的书籍和传媒的侵染,要让孩子保持“不问”的状态,捺下性子静静读经,读个五六遍再来细细体会每句话的意思——这几乎是做不到了。

所以,那个爸爸的教法也不算太错,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反而是不错的经验呢。不知你可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9-6-30 01:10:27 | 只看该作者
真抱歉,今天偶尔看到这个帖子,真是不得不说一句话。
虽然是忍住想不说来着,不过,还是说出来吧。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如此解读论语,不如老老实实让孩子照着论语去念。念久了,意思自然明白一些。

我先前开过一个楼,听妈妈讲论语,后来一位出家师父听到,说:一句不慎野狐禅,这话你听过没有?

要看解读的,不如去看朱熹,毕竟是毕生写就的四书集注。

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9-6-29 20:51: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9-5-9 15:20: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推荐谢谢您的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9-5-7 08:28:2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要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2 11:10 , Processed in 0.08666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