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34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从电视看中美之间的差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9 19:2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因为伊拉克战事,一时兴起,找来了一些美军参与的战争影片来看,其中自然少不了在军事迷中口碑甚好的《兄弟连》。  

  网上是这样介绍这个电视剧的:“继《拯救大兵雷恩》后,好莱坞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与两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再度合作,推出有史以来造价最昂贵的电视连续剧《战火兄弟情》(B  
and of Brothers),这个由二战期间美军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故事,总计拍摄成本高达1亿2000万美元。”  

  全片长达十集,每集约一个小时。  

  虽然是电视连续剧,内容当然是连贯的,但它的分集很有特点,就是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强化描写,得以在表现出战事进展的同时,能始终抓住人物的心理与状态,使电视剧中的人物首先树立起来,支撑起里边的战争场面的复原。  

  整个电视剧节奏非常快捷,人物对话像一贯的好莱坞电影一样,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拍摄技巧上,对静止的大场面,多用摇移的长镜头,纵览全景,而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时候,则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打破构图,晃荡不宁,不惜破坏画面的清晰与完整,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这种拍摄技巧,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中有着非常成功的运用,虽然这个电视剧有着五六个导演的加盟,但似乎都经过斯大师风格的培训班速成过,所以,整个电视剧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  

  我写过对该片的每一集的点评,从宏观上讲,这个电视剧的成功,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中国的军事题材影片,于是就形成了下面的十点感受。  

  障碍一:枪杀战俘  

  记得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军枪杀德军战俘,而且杀的那么没有理由,理所当然。在《兄弟连》中,也多次提到杀战俘的问题。  

  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后来的E连连长、当时的D连排长的史毕尔枪杀二十余名战俘的事情。  

  但电视剧似乎在这里回避了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问题的交待,而采取了一种悬疑剧的方式,以一个士兵的视角,让那个杀战俘的事件虚拟化了。  

  在第二集中,马拉其遇到了战俘,与其中一德士兵唠家常,后来他离开的时候,听到后边的枪声。但当时没有镜头交待是否是史毕尔真杀了战俘。  

  后来,在士兵们的谈论中,出现了史毕尔为战俘递烟、然后杀了他们的镜头,但这只能被认作是对想像事件的画面交待。  

  在后几集中,李普曾经吞吞吐吐地问史毕尔真相,史毕尔对他是否杀战俘不置可否,但他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你注意过吗,这种故事每个人都说是从在现场的人那里听来的,可是当你去问那个人,他又会说他是从另一个在现场的人听来,这没什么稀奇,”。  

  史毕尔在谈到自已为什么没有对这种传闻进行否认的时候,用了罗马的一个比喻,借此事隐喻了他为什么没有澄清事实,他说:“或许特西斯知道让人以为他是罗马军团中最狠毒最强悍的角色,有其存在价值。”  

  史毕尔在这里暗示了他没有否认他杀战俘的事实,是因为他想让大家知道他的心狠手辣是符合战场的规律的。  

  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喜欢温特斯的关爱士兵,但是真正象征美国军人实质的却是史毕尔。  

  与索柏相比,他同样是冷酷无情,他的理论,是因为他面对的战争。他在第三集中开导胆怯的布洛依的时候,提出军人要“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  

  虽然电视剧没有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采取了一种虚拟化的交待,但杀战俘在美影片中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经常表现的现象。  

  在这个电视剧中,温特斯让手下押送战俘的时候,就让士兵拿出枪里的子弹,只留一颗,以防止士兵滥杀战俘,说明当时杀战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九集在表现美军进入德国史徒佐堡时,浩荡的车队边上,是美军赶出德军,然后让他们下跪,从后面对准脑壳开枪,其动作就像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军枪杀犹太女的那种镜头。车上的新兵惊愕地看着路边的一切。而老兵则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在最后的一集中,李高特和他的兄弟们找到一个德国集中营里的老军官,并开枪射杀了它。相对而言,比较理智的韦伯斯特百般阻拦,也无法平息李高特作为一个犹太人身份对德军的强烈的复仇愿望。  

  相比之下,中国军事片中想都不敢想杀战俘的事。即使有,也不敢表现。小时候看《地道战》、《铁道游击队》这样的影片,对日本投降的军队,从幼稚的想法出发,恨不得把他们杀光而后快,但这些电影中非常收敛,竭力表现中国人的理智。当然,《地道战》中采取了一种折衷处理,表现日军负隅顽抗,杀之有理,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杀战俘吧。  

  在冯小宁《紫日》中,倒是看到杀战俘的事情,那个日本少女冲向正在进行自杀的日军,日军向她开枪,致使她倒地,中国农民与苏联女兵这时开了一辆战车过来,名正言顺地杀战俘,但这种处理方式太没有必要,本来日本兵就要自杀的,你这时候和他们硬拼太缺少智慧了吧。  

  另外,我顺便提一句,从这次伊拉克战事的情况来看,伊军并没有大肆杀美军战俘,不然的话,如果伊军中有一个史毕尔的话,那个美丽女兵林奇就不会再让好莱坞出来拍一部新时代的拯救行动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2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0-18 13:5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jhs 于 2007-10-18 09:33 发表

比如影片里开始的阶段,E连的士兵在训练,体能就不说了,野外生存里看地图是基本素质,现在就可以学习,还有上战场以后,夺取德军的炮兵阵地并撤退,里面的战术运用以及同事协调支持等关系,也可以启发孩子和同伴之间如何保持关系。。。


谢谢!

确实如你所说,电影里面有很多东西孩子是可以学习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就让孩子接触
这类电影的目的之一。当然,看完前两集后,确实花了些时间了解诺曼底登陆呢!

其实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已经看完了士兵突击。孩子已经记住了7连的6个字:不放弃,不抛弃。
E连也有口号:团结一致!它可以教会孩子team work 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09:3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chn608 于 2007-10-17 23:27 发表
白天忙,没顾上回此贴!

才刚看了前2集。 以前没看过。后面的还不知道。

在看到听到枪声的这段时,让儿子把画面暂停了。

问他:“枪声在表现什么“。儿子说不知道。

而我自己脑海里第一想到的是枪杀 ...

心情还是挺沉重的
如果是我们家
儿子喜欢看的片子是不允许打断的,我也不会去打断,可能看完以后才会启发他。
假设一下,我会问孩子什么呢:
这里面谁最厉害?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你问的枪声在表达什么,我感觉问话的主题不是很清楚,应该更直接的将你的疑问说出来:他们应该杀俘虏吗?
你的孩子目前对道义的理解还不到时候
至于战争的本源,说起来很复杂,美国借口珍珠港事件参加二次大战,有煽动的成分,但仇恨成分很少
美国号称人权和独立,但枪杀战俘的事情和杀平民的事情也很多,但这个情节的表现却体现了影片里人性化的一面,这种描写手法在以前的国内影片会被枪毙的
影片里除了描写战役的故事,还有很多生存技巧以及战术技巧,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的东西。
比如影片里开始的阶段,E连的士兵在训练,体能就不说了,野外生存里看地图是基本素质,现在就可以学习,还有上战场以后,夺取德军的炮兵阵地并撤退,里面的战术运用以及同事协调支持等关系,也可以启发孩子和同伴之间如何保持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0-17 23:2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jjhs 的帖子

白天忙,没顾上回此贴!

才刚看了前2集。 以前没看过。后面的还不知道。

在看到听到枪声的这段时,让儿子把画面暂停了。

问他:“枪声在表现什么“。儿子说不知道。

而我自己脑海里第一想到的是枪杀俘虏。

可马上有疑问:“美国人是带着何等的对德国人的仇恨来到欧洲战场的?还是指挥官有命令,为什么?“ 没这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给儿子解释。

于是对儿子说“可能是在部队推进的重要关头,不得不枪杀俘虏,即便这俘虏是个美裔德国人也不例外。枪声是导演的表现手法,是电影语言“。

但在我心理,我很肯定导演想表现的就是杀俘虏的事实。

心情还是挺沉重的,不知道是否应该和孩子再看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5:46:5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有什么感想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0-17 14:02:52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正在和孩子一起看这部片子呢。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9-29 23:0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jhs 于 2007-9-29 19:55 发表

先把帖子转过来,有时间,俺写一个和教育有关的思考


很期待,百忙中思考一下吧,等待你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22:0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嘀哒嘀 于 2007-9-29 21:27 发表
有点晃眼呵,要是能把大字加黑一下就好了,看着会轻松些,

将就看看吧,俺先虎虎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9-29 21:27:58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晃眼呵,要是能把大字加黑一下就好了,看着会轻松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9:55:09 | 只看该作者
先把帖子转过来,有时间,俺写一个和教育有关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18:47 , Processed in 0.108157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