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21世纪的中国需要“君子”
[打印本页]
作者:
里仁
时间:
2004-4-12 12:37
标题:
21世纪的中国需要“君子”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c00">21世纪的中国需要“君子 <font color="#ff8c00">”--从一篇“让中国人汗颜的贴子”谈起 <font color="#ff8c00"><p align="center"> <font color="#4169e1">近日,看到一篇由韩国留学生Yaleon写的文章:“让中国人汗颜的贴子”。这篇文章先在互联网上发表,后被《读者》杂志2004年第二期转载。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来自大韩民国的大学生,我认为贵国国土大,人口多,又有“大中华思想”作为文化精神,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很宽容和博大的民族,心胸不会那么狭隘,而且应该是非常文明的。贵国在历史上是我们大韩民国的文化老师,大韩民族和整个东亚的文明都是贵国的学生。我们的大多数礼仪制度,人文思想都起源于贵国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以前一直把贵国当作全亚洲真正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可当我真正来到贵国后,却发觉我想错了。贵国在一些基本的礼仪和道德上甚至还远不如那些比贵国贫穷的多的国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往往是贵国的网络上民族爱国主义很强烈,看起来大家都很爱国都很仇视日本。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看起来贵国国民在现实中不但不仇日,而且还对日本有着很好的感情。我认识的北京和上海的中国同学大都比较喜欢日本和韩国,尤其是日本。满大街的日本汽车和满商店的劣质日本电器让我很迷,我想到那些可恶的日本企业在二战时欺压中国劳工,现在还抵赖这段历史,中国人不恨他们吗?!贵国“舍利取义”的古老伟大精神在哪里?!”等等等等。文章用大量的事例列举了他在中国所见到国人陋习和目前发生在国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身上崇洋媚外的现象。对国人放弃几千年的儒教文化传统很是不解,并对国人提出了自己的 <font color="#4169e1">建议。(该文全文附后)碰巧,最近又看到一篇发表在香港《南华早报》的文章:“孔子之祸”。文章中写道:“儒教对21世纪的中国人还有用么?他们是古代世界的技术宠儿,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的发明者,然后,他们似乎停下了脚步。欧洲人迅速赶超上来,征服了一个曾经豪情万丈的民族。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未能发动一场工业革命?中国在南宋时期的物质条件堪与西欧的工业革命时期相比。那么,中国为什么走了下坡路?答案在于:儒教。”接着,作者从儒教不提倡冒险,一切形式的艺术都强调和谐与平衡等入手,分析了儒教的种种弊端,最后得出结论:推崇儒教,只会妨碍进步与繁荣。看完这两篇文章,我思绪万千。儒教对21世纪的中国人真的到底有用还是没用?21世纪的中国人将如何屹立世界之林?纵观整个中华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着极大的优势,特别是思维方式和哲学观,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系统、辨证、自上而下,同时中国具有朴素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在21世纪,对我国来说,政府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然而,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遭遇,往往使中国人对本国的历史产生恶感。其实,中国的历史并不糟糕,起码世界各大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才延续到今天。然而延续并不等于一成不变,中国的传统其实一直在变。中国的传统也不是一片漆黑,中国传统中的负面成分其实从18世纪中叶才渐居主流。只有坚持从历史本身来说明历史,才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实事求是的了解。历史如果有什么用处的话,恐怕它的用处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明白我们的过去,由此更加清醒地面对我们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让中国人汗颜的贴子”这个贴子是不是韩国人写的,对我们都深有意义。这的确是一篇让人人都值得思考的文章,它确实指出了在一些中国人身上存在的弊端。对于很多社会公德以及民族节气等问题,我们天天都在说,可能真正做到的却不多。不过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她就像一只凤凰,不管飞得再低,终究是只凤凰。大事当头人人都会朝一个方向看,并且把心凝聚在一起。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不足点,我们希望人人向善,但想阻止一个人的金钱欲是不可能的,所以围绕¥而出现的阴暗面每个国家都有,在此我想说的是: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推崇的是“中庸”。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仔细推敲一番。中庸之道并非折中之举,历经千年,似乎又成了退缩的代义词,每每以委“屈”求全应对。可是孔夫子教我们的是“委曲求全”,是通过委婉、曲折的斗争方式,保全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最终还是要实现自身既定的利益目标,怎么又会让自己受委屈呢! 不客气地说,不知道我国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多少真正理解并承袭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冷静地反思历史,我认为,在21世纪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尤其是一些做人准则不仅需要坚持,还须在国人中大力提倡。孔子说:“人有五类:有庸人、士人、君子、贤者、圣人。”所谓庸人,是指心中没有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嘴里缺乏有教养的语言,既不能择贤主托身,又不能凭自己努力自立,只知眼前利益而不识大局,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随波逐流没有一定的主意。所谓君子,是儒学伦理学的主要概念。“君子”在儒学中的含义是指道德品质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称。其人格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有坚定的信念,他们不会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第二,君子为实现自己追求的理想,都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第三,君子对待知识的态度:“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第四,君子对别人的态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以帮助他人做善事为快乐,而不会做助人为恶的事。君子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严于律己。第五,君子会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可是她们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有坚定的信念。“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这就是说,君子生活于现实生活中,却又不与流俗相混和,他们保持自己的操守却不偏执。他们在国家稳定时,不停止为理想而奋斗;在国家混乱时,他们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信念。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们无法预知、无力控制的局面出现,君子按事物发展的规律行动,等待结果的出现,而不做没有意义的冒险。第六,君子对待物质利益,对待困难、名誉的态度也显示出自己的高风亮节。“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志于道义,便不重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君子通晓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他们提早预防不幸事件的发生;君子有自己的志向,对有侮自己人格的事很畏惧而不去做;如果事业乃自己所追求的,便会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君子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他的品性决定,是实实在在具有的,并不是虚伪造作的追求名利。总之,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它代表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必须经过艰苦、持之以恒的修养才能达到。综上所述,古代儒家思想中推崇的君子人格,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我国各民族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相互交流和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形成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视勤劳为立身立国之本: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惟勤”。“勇者无惧”:为了正义事业、为了真理而不惧权势,不畏强暴,不怕孤立,不怕利害,不计生死。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 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自强者胜”,只要我们从我做起,通过我们的奋斗,振兴中国的经济,实现真正的经济强国梦,做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有骨气的中国人,那就任何威胁也吓不倒我们,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可以告慰于先人、并为未来开辟道路的崇高历史使命,一定能够在二十一世纪内变为现实。
作者:
toong
时间:
2004-4-12 14:23
一种震撼,一种痛心!中国人不到快亡国的时候是很少有人站出来象里仁老师这样忧国忧民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使一代又一代人这样“无忧无虑”过着知足长乐的生活,已经很久了,不知还要有多久……可究其原因又不是我们一个或几个人可以解决的,我真的很迷惘…… <img src='images/smiles/confused.gif' smilietext=':confuse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onfused:' />
作者:
里仁
时间:
2004-4-12 14:35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误解太深了。还有一些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地解释,更加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特别的外衣,使我们根本看不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前一阵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两本书,《论语批注》《弟子规注解》,是文化大革命时候红卫兵写的,觉得有趣就买了回来,想看看那个时代的人怎么理解中国的文化。没想到的事,事隔这么多年当时的那种对《论语》《弟子规》的态度与理解到现在还能看得到! 如果想了解中国文化,我建议各位读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书,定会受益非浅。
http://shixiu.nease.net/nanshi/zhuzuo/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