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达尔大名却没看过他的书,这次趁孩子午睡的时候看了两本, 确实很有趣, 看的放不下来的那种书. 除了有趣以外,"玛蒂尔达"中对她父母的描写竟然有些让我震惊, 在中国,我好象没有看到过这样写父母的, 即使有个把写到不好的父母那也是正剧的写法,没有这样带讽刺挖苦的.母亲,对我而言,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词,是要避"尊者"讳的. 所以看到这样的写法,我竟然有些不太习惯. 我原来一贯觉得自己还是西化比较严重的,但现在才发现,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存在着非常传统的无意识: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孩子应该永远感激父母的恩情. 这在我内心已经根深蒂固了.
在西方,作家能这样写,孩子们在心理上大概是很轻松的吧, 在心理上,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和责任, 而孩子对父母是有条件的爱. 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当然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爱父母, 不必觉得愧疚. 而在我们这里,正好相反,由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观念是根植在人心里的,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好,那么孩子会觉得是自己的错, 自己不够好. 只要是父母能把孩子养大,孩子如果觉得自己不很爱父母就要责备自己,并且为父母的不好开脱, 好说服自己要爱父母. 从这一点来说,孩子的心理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的.
想起有个朋友,很恨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对自己很不好, 现在长大了,经常一想起来以前父亲对他不好的地方就打电话去和他吵架, 我觉得他自己很痛苦,无法摆脱这些记忆,总是念念不忘的是"为什么你小时候对我这么不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 以前我总这样劝说他的,"你父亲再不好,也把你养大读了大学啊".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对他很残忍, 他其实是恨父亲,但是却被要求不要恨,"他毕竟是你父亲啊!".
不过,话也说回来,西方那样的观念必须建立在完备的社会福利制度上的,而且可能多多少少也会带来些副作用,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象"爱心树"这样的寓言, 那实际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反思, 和我们的孝道不完全一样. 但由于多多少少接近于我们传统的孝道, 我对它无论如何喜欢不起来. 也许要等到我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弊端,才会重新对它有崭新的认识吧.
从"玛蒂尔达"跑到了"爱心树",跑题跑得有点远.就此打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