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76|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昙花的动手能力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3 10:5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想,为何我的孩子现在那么懒惰,磨蹭、自立性差,没有动手能力,不知道关心家长,更不知道体谅别人,总是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就大呼小觉,要么就逃避问题。家长每每为此烦恼不堪,可是大家在总结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家长自身的问题。
        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一个勤快妈妈,一定难培养勤快孩子。
       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大都是父母的态度所造成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自然养成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
  父母有时候似乎太多管闲事了,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
      通常当父母面对问题所有权区分时,要先考虑孩子这种不良问题行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问题所有权该属于谁﹖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处理,而父母只需要从旁加以鼓励和注意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多管闲事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评分

参与人数 8威望 +82 金币 +78 收起 理由
我不是好人 + 4 + 4 精品文章!
skyye + 20 + 20 支持。
行至水穷处 + 10 + 10 纯粹支持。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我很赞同。
ealain + 10 + 10 精品文章!谢谢支持!
qqmei + 4 我姐姐现在很穷,就靠这教育翻身呢?大 ...
听语漫步 + 20 + 20 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在教育家长
子云 + 4 + 4 我很赞同。这是我以后偷懒的理由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2-1 07:4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24 14:17 发表
"一是孩子遇事愿意自己动手的意愿。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也能说明他的动手能力有问题;"

这部分,按字面分析,说的是“意愿”的问题。意愿与能力有多种关系,
“ ...


呵呵,老虫跟着小虫在一起读书,已经被熏染成一个专业搞学术的学者了。国外的教育环境看来是不一样,对人的思维锻炼真的有帮助啊!盼望着咱们的教育改革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29 21:54:40 | 只看该作者
我基本同意车前的观点:家长每每为此烦恼不堪,可是大家在总结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家长自身的问题。但是家长为什么会自身存在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与社会环境有关——第一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自然孩子成了家庭的重心,自然对孩子有很大的迁就。第二现在做父母的大部分是80年代以前的,这些父母可能有较大一部分来自条件并不优越的家庭,自己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累,现在有条件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累。第三隔辈亲,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父母工作较忙,就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照顾,他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疼爱有加。第四有一部分家长带有攀比心理,别人家的孩子吃穿用很好,将心比心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呀。这几个原因可能造成前车所说的— —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一个勤快妈妈,一定难培养勤快孩子。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大都是父母的态度所造成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自然养成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找准根本的原因,正确灵活的教育,可能每个孩子都很优秀。我同意牵扯的观点
通常当父母面对问题所有权区分时,要先考虑孩子这种不良问题行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问题所有权该属于谁﹖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处理,而父母只需要从旁加以鼓励和注意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多管闲事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小灰熊 + 5 + 5 我很赞同。
前车之鉴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24 14:17:33 | 只看该作者
"一是孩子遇事愿意自己动手的意愿。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也能说明他的动手能力有问题;"

这部分,按字面分析,说的是“意愿”的问题。意愿与能力有多种关系,
“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力有余而心不足”,或者两个都不足。你以意愿不足来证明能力不足,是怎样的逻辑呢?



“二是孩子动手处理事情的能力。有的孩子多大了,不能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而有的孩子不大点儿,拆拆装装,小瓶小罐在他们手上也能玩出N种玩法,似模似样。这应是动手的实践能力。"


这部分你讲的是“处理事情的能力”,把动手能力拓展到“处理事情的能力”,范围越来越大了.
接下来你本应该举一对正反两面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但所举两个例子却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
"不能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  这是生活自理能力。
“有的孩子不大点儿,拆拆装装,小瓶小罐在他们手上也能玩出N种玩法,似模似样。”这有可能是所谓的“动手的实践能力”,但更可能的是思考能力,因为手在为思想服务。

而且,这一对的比较会引出这样的问题:
后者这样被你称为“动手的实践能力”强的孩子,是不是就肯定“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不会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7-1-24 13:4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前车之鉴 的帖子

那就是你观察不够了。

把人想得那么狭隘,是我一向的作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1:2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24 06:25 发表
1、“懒惰,磨蹭、自立性差,没有动手能力"
这么绝对的孩子不多见,这么绝对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家长也不多见。

2、是否体谅别人,家长未必真在乎。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利己”,损不损人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意思9成9是说孩子不关心他,而不是关心别人。


1、看来是我的失误,写多了排比句。
这个问题只是在句子里累积起来说了,说的意思是家长的埋怨和对孩子的不满。
2、如果这么对人下结论,我认为是偏颇的,我身边的家长很多都会说,孩子不关心身边的人,不善于交往,,,绝对不是您说的大多数利己的意思,把人想的那么狭隘,不是您的作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24 09:11:48 | 只看该作者
评语又没完整。

哈哈,你踢皮球呀,我快被你训练成理论 ...

。。。=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24 09:09:32 | 只看该作者
"一是孩子遇事愿意自己动手的意愿。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也能说明他的动手能力有问题;二是孩子动手处理事情的能力。有的孩子多大了,不能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而有的孩子不大点儿,拆拆装装,小瓶小罐在他们手上也能玩出N种玩法,似模似样。这应是动手的实践能力。"



这里面的东西还是有点杂,再理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ealain + 10 + 10 哈哈,你踢皮球呀,我快被你训练成理论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24 09:0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24 06:30 发表
“动手能力”,是个伪命题。

难道真有不会动手的孩子?那么写字弹琴用的是什么?
为什么“写字、弹琴”这些绝对需要手技巧的能力不能登堂入室成为各位讨论的“动手能力”?

乡亲们,你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老虫的眼光总是非常独到,让俺这种总是一条直线看事,认S理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俺的论题。

动手,不是动了手便是动手。否则,初生的婴儿,俺们也得承认他有动手能力了。

动手能力我想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孩子遇事愿意自己动手的意愿。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也能说明他的动手能力有问题;二是孩子动手处理事情的能力。有的孩子多大了,不能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而有的孩子不大点儿,拆拆装装,小瓶小罐在他们手上也能玩出N种玩法,似模似样。这应是动手的实践能力。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俺也不知从何入手呢。但直觉是不仅仅是一时一事可以培养起来的,应该有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袋子总能在理论的探讨中找到她实践的落脚点,她说该让儿子女儿洗洗碗了,俺觉得也是这样。这就是日常的实践,最能锻炼孩子的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24 06:30:18 | 只看该作者
“动手能力”,是个伪命题。

难道真有不会动手的孩子?那么写字弹琴用的是什么?
为什么“写字、弹琴”这些绝对需要手技巧的能力不能登堂入室成为各位讨论的“动手能力”?

乡亲们,你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2 21:47 , Processed in 0.08345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